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3.7.2记念刘和珍君作业.doc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353621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80.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3.7.2记念刘和珍君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3.7.2记念刘和珍君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3.7.2记念刘和珍君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3.7.2记念刘和珍君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3.7.2记念刘和珍君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3.7.2记念刘和珍君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3.7.2记念刘和珍君作业.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记念刘和珍君1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相关句子,完成题目。“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以上句话之间表面上似乎缺少关联,但实际上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对这两句话之间联系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刘和珍是那样敬重鲁迅、崇拜鲁迅,鲁迅感到对她的牺牲不应表示沉默。B刘和珍是一位好青年,她生活艰苦却勤奋好学,鲁迅感到对她的牺牲不应表示沉默。C刘和珍是个青年,又十分崇拜鲁迅,因此鲁迅感到不为她写点什么简直对不起她。D像刘和珍这样坚决而热切地追求进步与真理的好青年竟被反动军

2、阀残酷杀害,鲁迅先生感到有责任拿起笔来悼念烈士,声讨反动派。答案D解析此处鲁迅先生写作的理由是两个,一是悼念烈士,二是声讨反动派。2下面的挽联是当年刘和珍的未婚夫方其道写的,请从备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句子,将序号填到横线上。上联:生未同衾,。下联:外抗强权,。备选:疆场空有约死难同穴劳燕惜分飞六载订婚成一梦白宫溅血泣黄泉内除国贼答案上联:下联:解析对联可以寄情,可以寓志;可赞造化伟大,可叹人工精巧;或悼,或贺;或斥邪,或颂正。其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例句中的对联属于“悼”类。答题时主要注意上下联字数相同,结构相似,内容相对(相关),再结合刘和珍的相关事迹来选择。3“三一八”惨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

3、反响,社会上许多有志之士都表达了对烈士的同情与敬仰,对段政府的谴责与痛恨。在刘和珍和杨德群的追悼会上,周作人也写了一副挽联: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样?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经耳,弹雨淋头。请你就挽联表达的意思及使用的手法进行简要的赏析,不少于100字。答:答案这副挽联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上联是假设,以老母倚门等她们回家和亲朋盼信这富有天伦色彩的细节描写为假设内容,表达自己的痛惜之情;下联是设问,以她们活着所经历的生活为回答内容,表达对段政府的谴责与痛恨。解析挽联使用的是假设及设问两种手法,思想内容在题干中已经有所提示。1高考源点: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本文题目为“

4、记念刘和珍君”,作者分别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可以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答:答案事迹品格预定莽原(毅然)追求真理“风潮”领袖敢于反抗虑及母校(黯然)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始终微笑善良和蔼府门喋血(欣然)勇敢坚强、不畏生死难中救助从容善良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为人和善;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她热心政治运动,勇赴国难,不惧牺牲。2高考源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作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真的猛士”

5、?为什么说他们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答:答案“真的猛士”指的是刘和珍这些革命先驱者。他们不回避残酷的现实,不逃避凶残的斗争,不惧怕血腥的屠杀,不吝惜捐躯牺牲。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挽救祖国和民族沦亡为己任,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所以他们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3高考源点: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对“三一八”惨案的评述,作者为什么以“记念”刘和珍作为写作切入点来评价“三一八”惨案?答:答案刘和珍作为一个品行良好的学生,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作者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侧面写明请愿群众的形象,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

6、青年。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卑劣便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特写镜头,枪弹的攒射、大棍的挥舞都历历在目;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如在眼前。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写刘和珍,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是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痛哭和珍石评梅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

7、!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孝养,待你培植。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

8、,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你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地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

9、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

10、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有删改)注石评梅:(19021928),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善果寺:坐落在北京广安门内广义街东侧,是一座历史悠久,建筑规模宏伟的北京外八刹之一。执绋(f):送葬时帮助牵引灵车。虫豸(zh):虫子的通称,骂人的话。犹不是人。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

11、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的同情。D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夜里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的能力。A项,将“气氛烘托到极致”,并“使人潸然泪下”的是下文的“眼泪”“血衣”“哀声”“哀号”,即作者沉痛悲愤的抒情和议论。C项,“同情”的表述不当,这里的描写极富批判性。D项,“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于文无据,文章主要表达的是沉痛

12、悲愤、敬佩悼念及哀伤悲观之情。2请结合语境,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答:答案真诚抒写“我”的恐惧和软弱,表达对刘和珍之死的无尽哀伤。凸显大屠杀的凶残,对比中体现刘和珍的勇敢。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结合全文的主旨及文章内容“不敢听,不敢闻”“丢失了,吓跑了”,可知这句话内容上主要是说“我”的渺小、胆怯和软弱;手法上,和刘和珍构成对比,衬托凸显刘和珍的勇敢和伟大,表现“我”的哀伤。3请简要分析记念刘和珍君和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答:答案相同点:都表达了对刘和珍的赞颂和对她逝去的悲伤纪念之情,都表达了对屠杀者的控诉之情和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不同点:本文对民族前路更多的是哀伤和悲观,而记念刘和珍君则强调了刘和珍等人之死对民族未来的意义让人们看到希望并奋起抗争,乐观而自信。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地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在了解两篇文章相同的时代背景、对象和不同的作者背景及写作意图,特别是在对课文记念刘和珍君整体把握的前提下,辨析两篇文章所表达感情的异同。相同点较好找到,关键在于不同点:本文哀伤悲观,而记念刘和珍君则“坚强、希望、奋起”,思考理性,思虑深远而又积极自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