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专题23诗歌艺术手法含解.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353908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专题23诗歌艺术手法含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专题23诗歌艺术手法含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专题23诗歌艺术手法含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专题23诗歌艺术手法含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专题23诗歌艺术手法含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专题23诗歌艺术手法含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专题23诗歌艺术手法含解.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诗歌艺术手法【母题来源】2019年高考浙江卷20题【母题原题】1【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

2、放和志趣。【试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 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 欲立功勋恐”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总之,这首诗通过

3、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据此组织答案即可。【命题意图】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表现手法的题目,属于艺术手法的考核,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考试方向】近年来诗歌鉴赏题目,重点放在诗歌的内容的概括、情感的探究和手法的赏析上,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考核一般都给出答题的方向,如此题中明确考核“多种手法”。【得分要点】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

4、+主旨情感)。本题所考查比喻和衬托的手法。【题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游终南龙池寺孟 郊飞鸟不到处,僧房终南巅。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步出白日上,坐依清溪边。地寒松桂短,石险道路偏。晚磬送归客,数声落遥天。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以“游”为线索来贯穿全篇,行踪不定,视角多变,取景有独到之处,因而目接心想的景观与感受显得奇特、新鲜。B“步出”句突出山势巍峨,人行如在太阳上头;“坐依”句写出山景清幽,游客依溪而憩,这是以主观感觉反映客观环境。C“地寒”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山中景象:环视山野,天寒地冻使得松树桂树都矮了,山石险峻,使得道路更加

5、偏僻。D尾联余韵悠长,让人回味:山寺敲响晚磬,专为依依不舍的游者送行,游者渐行渐远,磬声悠扬,飘落在遥远的天边。【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歌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D项考核手法,其余选项考核内容,B项,“坐依句写出山景清幽,游客依溪而憩,这是以主观感觉反映客观环境”分

6、析错误,“坐依清溪边”是说诗人独坐在清溪之边,碧澈的溪水在脚下流淌。这是实写眼前之景,不是以主观感觉反映客观环境;C项,“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山中景象”分析错误,“地寒松桂短,石险道路偏”,地寒而松桂见短,精确传写了高寒静远的景象,诗人极目远眺,环视山野,满山的松树和桂树都象是由于地寒而生长得短小了,原本崎岖的山路因为险石的遮拦而益显崎岖幽隐,这里没有使用对比手法;D项,“专为依依不舍的游者送行”分析有误,“晚磬送归客,数声落遥天”,写诗人在这静谧的气氛里不觉由日高坐到日落,直到山巅古寺里传来晚磬,才恋恋不舍地起身归去。故选A。2有人评价“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有一大妙处是虚实结合。请结合诗句

7、简要分析。 【答案】虚实结合:“龙在”句属于想象,是虚写,作者突发奇想,池水澄澈清莹,大概是龙潜于此而致。“雨开”句写眼见,是实写,雨过天晴,山色显得格外清朗、明净、鲜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可以结合诗句具体内容,从诗句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比如本题题目是“有人评价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有一大妙处是虚实结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题干已经明确指出要求赏析的诗句“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的角度是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在作答时只要结合具体内容的内容分析诗句“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是如何运用形式结合这种表达技巧的即可。“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出句“

8、龙在水长碧”写诗人在溪边看到溪水如此澄澈,突发奇想,一定是因为这溪水里有龙潜于此吧,才致使溪水如此长久澄澈,是诗人想象,属于虚写。对句“雨开山更鲜”是说雨过天晴,山色显得格外清朗、明净、鲜润,是对山中雨过天晴之景的实写。这联一虚一实,虚实结合既写出了山间雨过天晴之后山间景色的明朗、鲜润,也写出山间溪水的清澈,表达了诗人对清新明朗山间美景的喜爱之情。【题源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河北民王安石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注)二边:指北

9、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一作“依”字,一作“悲愁天地白日昏”。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虎,二喜也。”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安石早年的诗歌创作有取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关心政治、同情百姓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B“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黄河以北地方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而边民“长苦辛”只是因为北宋与契丹、西夏两族连年的战乱。C诗歌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感叹的口吻颂扬“贞观之治”的美好,表达了对北宋时政的批判和对唐代治世的向往。D黄河以北的边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南

10、逃荒求生;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是缺粮断餐,从而暗示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有,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如此。【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从“澶渊之盟”到宋夏和议,边民“长苦辛”主要

11、是因为北宋朝廷屈辱的妥协。从“事夷狄”可以看出不是因为战乱。故选B。4为了表现河北民的“苦辛”,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对比。北宋国势江河日下,与唐朝的贞观盛世形成强烈反差,诗人有感于民不聊生的惨象,通过今昔对比针砭时弊。铺陈(渲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六句,紧扣开篇“长苦辛”三字而来,层层深入地铺叙了百姓深受压迫之苦,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正侧结合。“悲愁白日天地昏”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天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天地为之昏黑,此为正面描写。“路旁过者

12、无颜色”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神情黯然,此为侧面描写。通过正侧结合,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深入人心。夸张。“悲愁白日天地昏”,边民的悲愁之气令天地昏暗,表现其程度之深。【解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作答时般要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主要从表现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等角度作答。诗的开篇“河北民,生近边长苦辛。”这两句诗突出“近”与“长”二字,黄河以北边地的人民因“生近一边”而长期饱尝辽、西夏的侵扰之苦。接下去,诗人选取了一组典型材料,具体描写“河北民”的“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

13、织,输与官家事夷狄。”黄河以北边地的人民家家养儿育女,让他们男耕女织,结果是“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全都上缴朝廷,以供奉辽和西夏的贵族。反映河北民深受赋税之苦。“今年大早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天灾人祸,饥馑加徭役,“河北民”的苦辛更不堪言。“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诗人以此景物描写和夸张之笔续写百姓之苦,“悲愁白日天地昏”,此为正面描写。“路旁过者无颜色”,此为侧面描写。通过正侧结合,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深入人心。诗的最后两句“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诗人将“贞观之治”与北宋王朝“守内虚外”政策所造成的积弱积贫、边患严重的社会现实相对照,表现了诗人对北宋王朝的

14、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作答时,考生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点睛】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主要有动静衬,以乐景衬哀情等;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对比。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题源3】阅读下面这

15、首词,完成小题。菩萨蛮纳兰性德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注)。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注)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青春时光。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从字数的角度看,词的体式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依据这个规则,可以判断这首词就属于小令。B这首词描述的是北方边塞之地,由朔风、雪、画角、塞马等意象可知,这些意象营造出荒凉苦寒的氛围。C由“三更”到“残星”,即半夜到天欲曙,词人因边塞动荡不安,不能施展抱负而失眠,甚至流泪。D本词的最后两句,运用视听结合、以景结情等艺术手法,突显了边塞特征,意境苍凉而又不失刚

16、劲。【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词人因边塞动荡不安,不能施展抱负而失眠,甚至流泪“错误。“倩魂犹恋桃花月”,此言梦醒后犹眷恋着梦中的美好的时光。“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意谓夜半无眠,耳畔传来声声画角,更令人惆怅难耐,遂觉枕边孤清凄冷,犹如枕在一片薄冰上。梦境与梦后之境形成强烈对比。梦中是与爱妻共度美好时光,而梦

17、后则是塞上苦寒荒凉。如此对比便更突出了眷念妻子,怨恨别离的情怀。故选C。6这首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朔风”“雪”等意象渲染了苦寒萧瑟的氛围,为实写;想象与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为虚写。虚实结合扩展了词作的意境,引发联想,表达对妻子的思念。【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此题可结合词的注释,抓住上片的关键词,通过联想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由“朔风”“三更雪”可联想到北风猛烈,雪大寒

18、冷的实景;由“倩魂”可联想到梦境,由“桃花月”的注释可知,词人是写在梦中与妻子欢乐的时光,为虚写。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把词人的思念亲人的思想情感强烈的表达出来。【题源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陵驿二首(其一)文天祥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注)该诗是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被押赴元都途经金陵时所作。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草合离宫转夕晖”与“孤云漂泊”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南宋朝廷沦亡了,诗人也漂

19、泊无依了。B颔联写山河依旧、人事已非,深刻揭露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情怀。C颈联“满地芦花和我老”一句,诗人由芦花洁白如发联想到自己,寄寓了自己对青春不再的深切感伤。D尾联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异曲同工,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英雄气概。【答案】C【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解答本题注意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寄寓了自己对青春不再的深切感伤”错

20、误,“满地芦花”写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形象地刻画了诗人为国担忧而满头白发的形象,表达的是作者国破之恨、家亡之仇、飘离之苦,故C错误。8本诗中,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首联通过描写。荒草离宫、夕阳西沉、孤云飘荡等荒芜衰败的景象,寄寓作者对国家沦亡的痛楚和自身无所依傍的哀伤。(2)用典。本诗多处化用典故。如“旧家燕子”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道尽家国巨变的沧桑之感和黍离之悲。“啼鹃带血”化用“杜鹃啼血”的典故,表现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3)对比(反衬)。颔联用依然如故的青山绿水与经战争摧残后城

21、池颓坏、人民流离的惨状对比,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和情感。解答本题考生需明确表现手法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抒情方式,描写手法,结构方式,修辞手法等。本题可以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情与景的关系还有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托物言志、借助典故抒情、和引用抒情。这里运用了借景抒情、借助典故抒情。也可以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这里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考生如果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也是可以的,本题对此不作过多阐述,比如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答题思

22、路一般为:点出手法+具体分析+表达效果+作者情感。作者情感很明显的一般都要点出。情感的把握需要联系全篇以及结合重点语句分析。本诗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首联“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通过描写“荒草离宫”、“夕阳西沉”、“孤云飘荡”等荒芜衰败的景象,寄寓作者对国家沦亡的痛楚和自身无所依傍的哀伤。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本诗多处化用典故。如“旧家燕子

23、”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道尽家国巨变的沧桑之感和黍离之悲,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啼鹃带血”化用“杜鹃啼血”的典故,“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此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24、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本诗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用依然如故的青山绿水与经战争摧残后城池颓坏、人民流离的惨状对比;“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转夕晖”之“转”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相照应

25、,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题源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青玉案无名氏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注)社日:指立春以后的春社。停针线:墨庄漫录说:“唐、宋社日妇人不用针线,谓之忌作。”9这首词主要借助_这一意象,表达了_之情。【答案】针线 (游子)思归或(思妇)怀人【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和意象。解答本题考生要注意本词的主人公。本词的主人公可以是游子,上片虚

26、写妻子思念“我”而“停针线”,下篇实写自己羁旅在外,见衣衫破损无人以“针线”缝补而思念妻子,上下片借“针线”一词相互照应。词人以“针线”作为联系妻子和自己的媒介,寄托了对妻子思念的感情。本词的主人公也可以是妻子,上片实写“我”因思念游子而“停针线”,下篇虚写游子羁旅在外,见衣衫破损无人以“针线”缝补而思念妻子,上下片借“针线”一词相互照应。词人以“针线”作为联系游子和自己的媒介,寄托了怀人的感情。诗人抛弃了陈旧的套式,从夫妻这一特殊的关系着眼,选择了日常生产中最普通的“针线”情节作为表达情感的契机,这样就具体而不抽象,真切而不矫饰。综上,这首词主要借助“针线”这一意象,表达了(游子)思归或(思

27、妇)怀人之情。10简析这首词对照艺术的特点。 【答案】人与物的对照,借双飞的燕子反衬自己的孤独寂寞。今与昔的对照。过去,社日时一起郊外踏青,居家时缝补衣服,而如今却天各一方,倍感孤寂。实与虚的对照。上阕写游子对闺中思妇的想象之词,是虚写;下阕写游子当下的处境,是实写,或者上阕写闺中思妇的孤独处境,是实写;下阕写闺中思妇对游子的想象之词,是虚写。【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这里只要求考生简析这首词对照艺术的特点。解答本题可以从人与物、今昔、虚实对照的角度赏析。人与物的对照,在这社日来临,百无聊赖之际,妻子因思念异乡的丈夫而愁绪万端。诗人用春燕的成双反衬夫妻的分离,不用细致的描写,一个忧伤

28、憔悴孤独寂寞的思妇的形象便如在目前。今与昔的对照,“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今日”数句,点明所处之境地,“已”字、“犹”字呼应,倍见沉痛,也让人回想过去情景,社日时一起郊外踏青,居家时缝补衣服,而如今却天各一方,今昔的对照,让人倍感孤寂。实与虚的对照。上阕写游子对闺中思妇的想象之词,虚写游子想象中的情景:在祭祀土神的春社日,按照习俗,和其他妇女一样,妻子停止做针线活,有了观赏春日美景的闲心,却“不忍见”双飞之燕,此景虽美,却勾起了她思念丈夫的愁思,燕子比翼双飞,夫妻天各一方,巨大的反差使分离的凄苦更加强烈;下阕写游子当下的处境,是实写,春衫是伊人所缝,不仅沾满泪痕而且破旧不堪,借此道出穿着春衫之人的相思之情。当红日西沉,诗人解鞍归来,虽有鲜花,却无人佩戴,以酒浇愁,又无人把盏,醉后更无人照管。这是无比凄楚的情景。于此,诗人的情感恣肆了,笔调放纵了。或者上阕写闺中思妇的孤独处境,是实写;下阕写闺中思妇对游子的想象之词,是虚写。(具体分析参照前文)这首词以一对长期分离的夫妻互相思念为题材,表现了夫妻之间的离别之痛,相思之苦,恩爱之深。因其写法别致,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在宋代流传甚广,被推崇为思乡怀人之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