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防雷检测标准流程作业指导书.docx

上传人:田海滨 文档编号:44108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防雷检测标准流程作业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关于防雷检测标准流程作业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关于防雷检测标准流程作业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关于防雷检测标准流程作业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关于防雷检测标准流程作业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精品防雷检测标准流程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本防雷检测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的防雷检测,也适用于常规建筑物的年检。本作业指导书不适用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714-2105中规定以外的建构筑物。检测类、第二类建筑物时应取得主管部门颁发的防雷检测甲级资质方可进行。2. 引用标准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714-2105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3. 测试仪器清单序号仪器设备名称主要性能要求型号编码测量范围1 激光测距仪SW-1502 测厚仪MT6003 经纬仪DE2A4 拉力计HP-5

2、005 可燃气体测试仪TYBX31C6接地电阻测试仪FW-E08AP7 土壤电阻率测试仪FW-E08BP8 等电位测试仪FW3700P9 环路电阻测试仪FW3020B10 防雷元件测试仪FW-SPD0611 绝缘电阻测试仪FW3050P12 表面阻抗测试仪SL-030B13 静电电位测试仪FMX-00314 数字万用表UT61E15 标准电阻FW-DZ16 钢卷尺DL915017 游标卡尺111-1014. 检测分类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第3.0.1条规定:建筑物应根据建筑物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检测前应首先用激光测距仪(SW-1

3、50)测量被检测建筑物的长、宽、高,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附录A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中的公式计算出年预计雷击次数,然后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第3.0.2条、3.0.3条和3.0.4条的规定对被测建筑物进行防雷分类,确定防雷类别后应按照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714-2105中规定的不同防雷类型的建筑物分别进行检测。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公式:N=kXNgXAe式中:N一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次/a);k一校正系数,在一般情况下取1;位于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土山顶部、山谷风口等处的建筑物,以及特别潮湿

4、的建筑物取1.5;金属屋面没有接地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取1.7;位于山顶上或旷野的孤立建筑物取2;Ng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a);Ae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3.0.2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类防雷建筑物:3.0.4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5. 检测周期检测分为首次检测和定期检测。首次检测分为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过程中的检测和投入使用后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次检测。定期检测是按规定周期进行的检测。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过程中的检测,应对其结构、布置、形状、材

5、料规格、尺寸、连接方法和电气性能等隐蔽工程进行分阶段检测。投入使用后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检测应按设计图纸要求进行检测,隐蔽工程除外。划分为一类防雷建筑物的,检测周期为6个月;划分为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检测周期为12个月。6. 检测项目无论是划分为第几类防雷的建筑物,其检测项目都应该包含下列项目:a.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b. 接闪器c. 引下线d. 接地装置e. 防雷区的划分f. 雷电电磁脉冲屏蔽g. 等电位连接h. 电涌保护器7. 检测要求和方法7.1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7.1.1 检测中使用到的仪器:激光测距仪:SW-150,测量建构筑长、款、高经纬仪:DE2A,测量建构筑长、款、高钢卷尺:

6、DL9150。测量建构筑长、款、高7.1.2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建筑物应根据建筑物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分类方法按照本作业指导书第四条或GB50057-2010中第3.0.2条、3.0.3条、3.0.4条和4.5.1条及GB/T21431-2015附录A的规定确定。防雷分类中关于年预计雷击次数的计算详见自动计算软件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年计算雷击次数计算表。7.2 接闪器7.2.1 检测中使用到的仪器:数显卡尺:111-101,测量接闪器规格,接闪器焊接长度;钢卷尺:DL9150,测量接闪器高度,接闪带支架间距、高度。拉力计:HP-500,测量避雷带支

7、架的承受力。等电位测试仪:FW3700P,测量接闪器之间焊接的过渡电阻。7.2.2 要求7.2.2.1 接闪器的布置,应符合表1的规定。布置接闪器时,可单独或任意组合采用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网。8. 表1接闪器布置建筑物防雷类别滚球半径hr(m)接闪网网格尺寸(m)*类防雷建筑物305X5或06X4第二类防雷建筑物45010X10或012X8第三类防雷建筑物6020X20或024X167.2.2.2接闪器的材料规格、结构、zui小截面积和安装方式等应符合GB50057-2010中4.2.4、4.3.1、4.4.1及5.2条的规定。7.2.3检测7.2.3.1 首次检测时,应用游标卡尺测量接闪器

8、的直径,焊接搭接长度;其规格应符合GB50057-2010第5.2条接闪器的规定;7.2.3.2 首次检测时,用钢卷尺测量接闪带高度、接闪带支架间距、接闪网格尺寸,其规格应符合GB50057-2010第5.2条或GB/T21431第5.2.1.1条的规定。固定支架的高度不宜小于150mm。明敷接闪导体和引下线固定支架的间距布置方式扁形导体和绞线固定支架的间距(mm)单根圆形导体固定支架的间距(mm)安装于水平面上的水平导体5001000安装于垂直面上的水平导体5001000安装于从地面至高20m垂直面上的垂直导体10001000安装在高于20m垂直面上的垂直导体50010007.2.3.3 首

9、次检测时,应肉眼检测接闪器是否有防腐处理,焊接是否饱满,搭接长度是否符合GB50343-2012第6.2.4条规定;截面是否锈蚀1/3以上;接闪器上是否缠绕其它线缆、接闪器是否有倒伏、断裂、接闪带支架是否有松动,并用拉力计HP-500检测接闪带支架是否可以承受49N的垂直拉力。7.2.3.4 首次检测时,应测量并计算突出天面的风帽、放散管、电梯机房等是否处在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7.2.3.5 首次检测时,应检测接闪杆与风帽、放散管等之间的距离是否满足GB50057-2010第4.2.1条的规定,7.2.3.6 属于yi类防雷建筑物的,其独立接闪杆与被保护建筑物地面上的距离应大于3m。7.2.3

10、7 高层建筑不应在女儿墙上暗敷接闪器。7.2.3.8 接闪带在拐角处应按照女儿墙的走向布置,弯曲的角度不小于90,半径不宜小于圆钢直径10倍,扁钢宽度的6倍。接闪带通过伸缩缝沉降缝处时,应将接闪带向侧面弯成半径为100mm弧形。7.2.3.9 烟囱的接闪器应符合GB50057-2010中4.4.9条的规定。7.2.3.10 接闪器的焊接、接闪器与引下线的焊接等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Q。7.2.3.11 未尽项目详见GB/T21431-2015第5.2条规定。7.3 引下线7.3.1 检测中使用到的仪器:数显卡尺:测量引下线的规格;钢卷尺:DL9150,测量引下线之间的距离,引线下与电气线缆之

11、间的距离;拉力计:HP-500,测量避雷带支架的承受力。等电位测试仪:FW3700P,测量引下线之间焊接的过渡电阻。7.3.2 检测7.3.2.1 首次检测时,应检查隐蔽工程记录,确认作为引下线的材质、规格、数量、连接方式、位置等是否符合设计图纸要求和GB50057-2010第5.3条引下线的要求。7.3.2.2 用钢卷尺DL9150测量引下线之间的间距是否符合下列要求:建筑物防雷类别间距/m*类防雷建筑物12第二类防雷建筑物18第三类防雷建筑物257.3.2.3 用数显卡尺111-101测量引下线的规格,搭接长度是否符合GB50057-2010第5.3和GB50343-2012第6.2.4条

12、规定。7.3.2.4 检查引下线是否有防腐措施,截面积腐蚀程度是否小于1/3,引下线是否有断裂、松动。检查外敷引下线支架能否承受49N的力。7.3.2.5 外敷引下线时还应检查是否缠绕电气线缆,与线缆之间的平行距离、交叉距离是否符合GB70057-2010中4.3.8条规定。7.3.2.6 外敷引下线应设置断接卡,采用多根专设引下线时,应在各引下线上于距地面0.3m至1.8m之间装设断接卡。当利用混凝土内钢筋、钢柱作为自然引下线并同时采用基础接地体时,可不设断接卡,但利用钢筋作引下线时应在室内外的适当地点设若干连接板。7.3.2.7 烟囱的引下线应符合GB50057-2010第4.4.9条规定

13、7.3.2.8 引下线与接地体、接闪器之间的焊接,其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Q。7.3.2.9 未尽项目详见GB/T21431-2015第5.3条规定。7.4 接地7.4.1 检测中使用到的仪器等电位测试仪:FW3700P,测量引下线之间焊接的过渡电阻。接地电阻测试仪:FW-E08AP/FW-E08BP,测量接地电阻。7.4.2 检测7.4.2.1 首次检测时,应查看设计图纸和隐蔽工程记录,确保接地装置的材质,规格符合图纸设计要求及GB50057-2010第5.4条规定。7.4.2.2 当建筑物采用共用接地体时,其接地电阻应按照系统要求的zui小的电阻为标准。接地电阻值应符合图纸设计的要求。通

14、常,共用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小于4Q。7.4.2.3 采用独立接地体的构筑物,划分为yi类防雷建筑物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大于10Q,划分为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大于30Q。7.4.2.4 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应对接地电阻进行跟踪检测。已经投入使用的构筑物,测量接地电阻时可以测量预留接地点的接地电阻。当无预留接地点时,可以测量建构筑总配电柜内的接地端子排的接地电阻或1楼配电间的接地端子排。7.4.2.5 测量接地电阻时推荐使用四线法,条件无法具备时可以使用三线法,但测试之前应将测试线缆产生的线阻排除掉。接地电阻测试仪FW-E08A/FW-E08B的线阻校准方法见仪器使用作业指导。

15、7.5 防雷区的划分检测电子信息系统时,应首先对电子信息系统所在的位置进行防雷分区划分。1 本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并导走全部雷电流,以及本区内的雷击电磁场强度没有衰减时,应划分为LPZ0A区。2 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大于所选滚球半径对应的雷电流直接雷击,以及本区内的雷击电磁场强度仍没有衰减时,应划分为LPZ0B区。3 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且由于在界面处的分流,流经各导体的电涌电流比LPZ0B区内的更小,以及本区内的雷击电磁场强度可能衰减,衰减程度取决于屏蔽措施时,应划分为LPZ1区。4 需要进一步减小流入的电涌电流和雷击电磁场强度时,增设的后续防雷区应划分为LPZ2

16、n后续防雷区。7.6 雷电电磁脉冲屏蔽7.6.1 检测中使用到的仪器等电位测试仪:FW3700P,测量引下线之间焊接的过渡电阻。接地电阻测试仪:FW-E08AP/FW-E08BP,测量接地电阻。表面电阻测试仪:SL-030B,测量防静电地板表面电阻。静电电压测试仪:FMX-003,测量防静电地板静电电压。7.6.2 检测配电系统的制式为TN-S系统。7.6.3 检测所有外露金属部件之间的过渡电阻不大于0.2Q(一类防雷建筑的过渡电阻不大于0.03Q)。7.6.4 检测所有外露金属部件均接地,且接地电阻符合设计要求。7.6.5 测试电子信息系统机房防静电地板的静电电压,电压值不超过1kV。7.6

17、6 测试电子信息系统机房防静电地板的表面电阻,电阻值在2.5*104-1.0*1097.6.7 屏蔽效能的计算和测试参照GB50057-2010第6.3.2的规定和GB/T21431-2015附录I.2.3条的规定。7.7 等电位7.7.1 检测中使用到的仪器等电位测试仪:FW3700P,测量金属部件之间连接的过渡电阻。7.7.2 检测7.7.2.1 等电位的检测包含直击雷的等电位和感应雷防护的等电位。7.7.2.2 检测直击雷防护措施的等电位,屋面所有接闪器(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网格)的焊接过渡电阻不大于0.2Q。7.7.2.3 屋面所有不带电的金属均应与接闪器做等电位连接,连接处过渡电阻

18、不大于0.2Q07.7.2.4 卫生间内的不带电金属管道应与卫生间预留的等电位箱内的接地排连接,过渡电阻不大于0.2Q。7.7.2.5 配电房、配电竖井内的配电柜外壳、金属桥架、穿线管等金属应与等电位接地端子排相连接,过渡电阻不大于0.2Q。7.7.2.6 信息机房内应设置等电位端子排,配电柜、金属机柜、防静电地板支架、UPS及电池柜外壳、操作台、光纤加强筋等均应做等电位接地,过渡电阻不大于0.2Q。7.7.2.7 对于一类和处在爆炸危险环境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中的弯头、阀门等连接其过渡电阻不大于0.03Q。7.8 电涌保护器7.8.1 检测中使用到的仪器手持式SPD现场测试仪:FW-SPD06

19、测量SPD启动电压和漏电电流。绝缘电阻测试仪:FW3050P,测量SPD绝缘电阻。7.8.2 肉眼检测7.8.2.1 配电系统是否有安装相应级别的电源SPD0(A级的需要安装四级保护,B级的需要三级保护,C级的需要两级保护,D级的需要两级保护),重要等级的划分参考GB50343-2012第4.3.1条规定;7.8.2.2 SPD前端是否有安装跟通流量匹配的后备保护装置(空气开关或熔断器),一般一级SPD匹配空开63A,二级匹配32A,三级匹配20A或16A。7.8.2.3 一级通流量不小于12.5kA(10/350us),第二级通流量不小于5kA(8/20us)第三级不小于3kA(8/20u

20、s)7.8.2.4 检查SPD前的后备保护装置是否处于闭合状态,如果断开应及时通知甲方闭合;7.8.2.5 SPD接线是否过长,有打卷等现象,接线线径是否符合要求(一级不小于6mm2,二级不小于2.5mm2,三级不小于1.5mm2,信号SPD不小于1.1.1.1 );1.1.1.6 SPD指示窗口是否有变化(变红表示脱扣),应及时通知甲方更换;1.1.1.7 外观是否有烧黑的痕迹;1.1.1.8 检查SPD的电压保护水平Up是否低于被保护设备的耐压水平。7.8.3 启动电压和漏电流检测7.8.3.1 测试前请务必断开后备保护装置,SPD上端口处于无电状态;7.8.3.2 根据Uc测试启动电压(

21、对应下表),压敏电阻的公差为10%7.8.3.3 测试漏电电流(单片小于20uA,多片并联时,小于20乘以MOV并联数量)常见SPD合格范围Uc标称压敏电压zui小值zui大值15024022227017527525631027543028747332051045956138562055868242068061274851082073890255091081910017501200115013207.8.4 操作指引7.8.4.1 现场测试SPD的启动电压和漏电电流时,可以不用拆卸SPD,但是测试前请确保一下注意事项:a. SPD的测试应该在被检测方物业管理人员或指定电工的陪同下进行。b. S

22、PD前面应该有后备保护装置(空开或者熔断器),如果没有,则SPD安装本身已经不符合规范的要求,判为不合格。如果有后备保护装置,请将保护装置断开;如果不清楚哪个空开或者熔断器是SPD的后备保护装置,应由甲方的物业管理人员或电工确认,或者自行根据线路走向判断。c. 为了安全,需要双重确认,即便断开了后备保护装置,还应该用电笔确认一下SPD的接线口是否带电,然后再进行测试。d. 测试仪人员应穿绝缘鞋,并带绝缘手套进行测试。7.8.4.2 测试前请确保测试人员可以区分SPD的结构,三相为4+0结构(四组模块全部是MOV,四个模块的标签是一样的),3+1结构(三组MOV模块和一组GDT,MOV与GDT模

23、块的标签不一致),单相为2+0结构(两组模块全部为MOV,两个模块的标签一样),1+1结构(一组MOV和一组GDT,两个模块的标签不一样)。7.8.4.3 4+0(2+0)结构的SPD,测试表笔(不分极性),一个表笔接触L或N端(看SPD上的端口标注),一个表笔接触PE端即可测试,测试的是MOV;3+1(1+1)结构的SPD,一个表笔接触L,一个表笔接触N,测试的是MOV;一个表笔接触N,一个表笔接触PE,测试的是GDT。7.8.4.4 注意事项:当SPD的N-PE模块前端没有串接后备保护空开或熔断器时,应断开SPD上的零线测试SPD的N-PE模块,或将SPD的N-PE模块拔下来测试。7.8.

24、4.5 测试MOV时,请按照SPD标签上的Uc在测试界面输入对应启动电压的上限和下限即可,当不知道时可查询测试仪面板上的表格,上面列出了常用SPD的启动电压范围。测试放电管(Uc通常是255V)时,直流击穿电压不小于480V,通常厂家会用600V的放电管,20%30%的偏差。7.8.4.6 测试过程中,请勿手触表笔,测试时表笔有高压!7.8.4.7 测试结束后,请将断开的后备保护装置合上,确保SPD处于保护中。7.8.4.8 判定标准,MOV的启动电压要在正常的范围内,漏电电流应小于20uA。7.8.4.9 该测试仪可自动判断SPD内的模块的MOV还是GDT,并且可以自动判断合格状态。7.8.

25、4.10 测试仪出厂时默认的预制电压范围为200-1200V,当无法满足测试要求时,可以在仪器的系统设置功能里重新设置预制电压。7.8.4.11 测试仪应该经常使用,内置锂电池经常充放电,如果长期间不用,每隔一个月进行一次充电,以保证电池的使用寿命。7.8.4.12 测试完毕后,请及时关机,以节省电量。7.8.5 绝缘电阻测试7.8.5.1 SPD的绝缘电阻测试仅对SPD所有接线端与SPD壳体间进行测量。先将后备保护装置断开并确认已断开电源后,在用不小于500V绝缘电阻测试仪正负极性各测一次,待读数稳定后读取。合格判断标准为不小于50MQo9. 检测作业要求9.1 检测土壤电阻率和接地电阻值宜

26、在非雨天和土壤未冻结时进行。现场环境条件应能保证正常检测。9.2 应具备保障检测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防护措施,雷雨天应停止检测,攀高危险作业应遵守攀高作业安全守则。检测仪表、工具等不能放置在高处,防止坠落伤人。9.3 应使用在检定合格有效期内的检测仪器。9.4 每一项检测需要有两个人以上共同进行,每一个检测点的检测数据需要经过复核无误后,填入原始记录表。9.5 现场检测时,应严格遵守受检单位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9.6 检测配电房、变电所的防雷装置时,应穿戴绝缘鞋、绝缘手套,使用绝缘垫。9.7 易燃易爆等危险场所检测时,严禁带火种、手机,严禁吸烟。应穿防静电衣服,使用防爆型对讲机。10. 检测操

27、作文明10.1 测试过程有可能妨碍他人的,应提前说明,经受检单位、被妨碍人同意后方可操作。10.2 测试过程有可能造成易碎物品、高价值物品损坏的,必须预先采取防护措施,谨慎操作。10.3 正确使用工具,不得蛮干,不得对物品造成损坏。10.4 进入房间注意保持安静,不得喧哗。未经允许不得四处走进行拍照、录到允许。动,现场情况10.5 测试点除锈应选择在被测物体的不明显部位。10.6 注意保持现场清洁,不得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损、破坏。测试完毕后及时清理现场,不得在现场遗留物品。10.7 车辆停放时应注意文明停车,按照交通法规停车入位,不得停放于人行道、盲道、道路进出口、地库坡道、景观道、草坪、垃圾筒

28、前方等处。进入受检单位内部停车场时,必须遵从指示,按照统一停车方向停放在来宾车位或其它指定位置,不得占压固定车位或相邻的车位。人员下车前应观察周围情况,防止开启车门时与行人、车辆碰撞。11. 检测操作一般规定11.1 人员及设备11.1.1 人员精神饱满、精力集中、行动积极、令行禁止、不讨论工作无关话题、不进行工作无关活动、言谈举止维护单位形象。操作过程中禁止吸烟。11.1.2 合理分配操作人员、仪器、工具,合理确定工作流程,不出现或尽量少出现窝工现象(因受检单位原因造成的窝工除外)。11.1.3 使用无线通信工具沟通的,通信双方必须及时应答,对话中不得涉及与检测项目和检测安全无关的内容。11

29、1.4 仪器使用前、使用完毕后应保持电源关闭状态,不得长时间放置在高温、高湿、重压、阳光直射、腐蚀性气体等场所或位置。11.1.5 工具、仪器污损后要立即清理干净。11.2 操作规范11.2.1 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标准要求操作,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可靠、科学。11.2.2 使用的仪器、工具应按照配套说明书及仪表作业指导书要求正确使用,出现故障或报警时不得继续使用。11.2.3 所有测试线、仪器连接线完全展开,不得缠绕、堆积,除非配套的说明书明示可不作要求。11.2.4 在选择展开测试线的位置时,应尽量寻找平整安全,无任何妨碍测试线展开的位置,避免出现,测试线被勾住、被割断或与建

30、筑物外墙上的物件缠绕等事故发生,造成人员或受检单位设备的损坏。11.2.5 选择接地电阻测试仪的布设位置时,辅助接地棒不应布设在有回填土的位置,也不得布设在被测地网上或与被测地网有金属物连接的其它地网上。辅助接地棒深度要足够,辅助接地棒与连接线应保证良好电气连接,连接线不应缠绕在接地棒上。辅助接地棒之间、辅助接地棒与被测地网之间保持足够距离。11.2.6 使用钢锉(铜锉)等专用工具清除测试点表面锈蚀,不得用鳄鱼夹等工具代替。测试点、测试线除锈彻底、表面光洁、除锈面积足够。11.2.7 使用测试线直接与测试点接触的方式进行测试的,测试线必须直接接触测试点,不得通过其它金属物(如钢锉)接触,接触点

31、应保持足够压力保证数据正确。使用非直接接触方式进行测试的,应按照配套说明书正确操作。11.2.8 应在非雨天和土壤未冻结时检测土壤电阻率和接地电阻值.现场出现持续性降雨、降雪等对测试数据有较大影响的天气状况时,应停止操作。12. 入场检测准备12.1 检测组长在接受检测任务后,应尽快与受检单位所安排的人员接洽,确定检测的具体时间且向受检单位宣讲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收费标准、办事流程等内容,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如果受检单位需进行入场前的培训,检测组长需提前制定检测组员名单并按照受检单位要求进行入场前培训。12.2 检测组长根据项目特点及受检单位的规章规程制作检测方案。如现场环境复杂或危险

32、性较大,应制定安全应急方案。12.3 技术负责人审核检测方案及安全应急方案。12.4 通过审核的检测方案及安全应急方案应提前给受检单位一份,让受检单位了解检测内容、检测方法、检测步骤、合格标准等事项。12.5 检测组长至少在预定操作日期的前一天确定检测组员并与检测组员一起进行以下准备:a.进行技术交底及安全交底。b. 检查仪器、工具、安全防护用品等是否齐备。c. 仪器、工具、安全防护用品是否符合现场需要及能否正常使用。d. 检查仪器是否在检定有效期内。e. 如有必要可预先准备备用的仪器、工具。f. 准备的测试线应表皮完整、清洁、无断裂、无接头、无死结,如有必要可携带多个长度不同的测试线。g.

33、测试线应预先测量应扣除的阻值。12.6 检测组长应至少在预定操作日期的前一天再次受检单位,确认检测时间和受检单位陪同人员,确认需检测的防雷装置已具备检测条件,确认房间门、阳台门、配电柜门、天井盖板等各类钥匙均已备齐。12.7 应至少在预定操作日期的前一天备齐现场检测所需各种技术资料、技术数据。例如检测方案、安全应急方案、预算报表、上次检测记录等。13. 现场检测须知13.1 确认现场检测环境是否满足要求,具体要求详见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15第5.9节,将信息填入检测原始记录表。13.2 为防止安全事故出现,穿戴好安全防护用具并在现场拉起警戒线。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

34、定布设辅助接地棒的地方并在该处立起告示牌。13.3 按照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及仪表作业指导书的有关要求,做好使用仪器设备检测前的准备。13.4 检测组长及检测员在受检单位人员的陪同下到达检测区域,通过观察确定测试线展开的位置。13.5 在检测组长确定好展开测试线的位置后,检测员应按照要求展开测试线,并及时的跟读表检测员,确保展线期间的安全。13.6 读表检测员应在测试线展开的过程中,留意展线周围的环境,确定无人员及车辆经过,无被建筑物外墙设备妨碍的问题,若出现应及时向检测组长或检测员反映。13.7 读表检测员应把测试线与仪器设备的连接线相连,确定仪器设备布设完毕可以使用后,及时与检测组长或检测员。13.8 检测组长及检测员在接收到读表检测员确定可以检测的信息后,如受检单位无特殊要求,现场检测流程应按下图顺序操作。14. 填写检测报告认真填写检测报告:内容应有被测单位名称、单位地址、联系电话、被测对象名称、测试仪器型号、编号、检定有效明限、测量结果等,检测人员和负责人要签字:盖章。报告一式两份,一份存档,一份给被检测单位。对符合要求的发放检测证,发现问题的提出整改意见,等整改完毕检测合格后在发放检测证。郑州万佳防雷有限公司发布人:王思梦日期:2018年12月28日感谢下载载精品感谢下载!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感谢下载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人力资源 > 质量管理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