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两会热点学习素材汇总九.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428156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56.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两会热点学习素材汇总九.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两会热点学习素材汇总九.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两会热点学习素材汇总九.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9 年两会热点学习素材汇总九 关键词热点生态文明建设以观念转型为先导 人类为什么要走向生态文明?因为我们的工业文明短短300 年 就把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搞得支离破碎了,就把地球的矿产资源已经开 采得差不多了,就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搞到极点了。所以,人类 的社会文明需要转型。 全人类对此认识得越早、 越快,我们的下一代、 我们的地球永续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在观念上 的差别有很多,我认为以下四点很重要。 多样性 生态文明首先强调的是多样性, 所有注重生态保护的专家学者都 把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为什么?对任何一个生态系 统而言,生物种类越丰富, 就越意味着这个系

2、统具有长期的活力,具 有对系统的韧性,就意味着这个系统对灾害的抵抗力、恢复力强,也 就意味着这个系统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生 物多样性基础上的; 而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的是短期效应,给生物带 来单一性。人们往往非常强调单一性, 不仅是单一,而且还强调类同、 方便管理、标准化这样的思路造成的结果常常是竭泽而渔,常常 呈现脆弱性, 系统往往难以经受外来的灾害和内发的扰动的考验,使 它缺乏抵抗力。 生态学上有一个教训,作为工业化先行国家的德国,170年前有 决策者认为挪威的冷杉长得非常快,是最好的树种, 于是把德国本地 具有生物多样性的黑森林进行砍伐,种了大量的挪威冷杉。 结果发现

3、 第一代冷杉长得特别快、 特别好,但是当冷杉把土壤中间的营养物质 吸收光的时候,它的第二代、第三代就没落了,现在那些地方成了贫 瘠之地,需要重新引进德国本地的树种来进行多样化的修复。 从长期来讲,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但人们为什么没有认识到 呢?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文明非常重要的理念。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 说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都遵循 同样的 “ 多样性” 规律。 共生性 共生性意味着所有健康的、 有活力的生态系统是不同的生态群落 相互套嵌、相互融合、相互依存、互惠共生的,离开了任何一个子系 统,其他系统就会遭到毁灭,这些系统是构建在一起的。就像十九大 提出来

4、的,山水林田湖草, 还有城市都是组合共生在一起的,休戚与 共,唇齿相依。 我们讲绿色发展,其实大自然本身就是绿色的, 人类只要爱护它、 不要过分去改造它,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是很强的。我们的农业、 农田、农村本身就是按照古代生态文明法则的,一切来自于土地、又 回到土地里去,传统的耕作模式不需要用大量的化肥、大量的除草剂, 不像现在有的地方用大机械肆意地去索取田野里面的营养,使黑土地 变成黄土地,黄土地变成沙地。传统农村本身就是半绿色的,如果我 们引进了生态农业、引进了有机农业,农村农业就变得更加绿色起来。 最难实现绿色发展的是人类的聚居区城市,现代城市是按照工业 文明思路也就是挑战自然、 战胜

5、自然,创造出的一个只有人类才可以 居住的地方。但人们忘记了,从人类的历史来看,有的城市兴起了, 有的却没落衰败了。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历史文化遗产的痕迹,这些痕 迹说明城市曾经兴盛过, 但由于不尊重自然或者说过度采伐周边森林 造成水土流失, 城市就没落了。 城市作为人类最庞大的构造物应该学 会在山水林田中间扮演一个谦卑的、共生的、互助的、共享的角色, 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没有这个思想准备, 许多决策者也没有这个概 念。工业文明就是人定胜天,就是要挑战和改造自然,希望把自然改 造成适应人类居住的场所和经济发展的倍增器。工业文明常常忽视事 物和生物间的共生性, 对此我们往往是认识不足的,或者经常把

6、事物 孤立地分开,把不同生物看成是相互对立的,有时候是竞争的,有时 候是你死我活。这样一来, 我们经常会做出破坏自然,缩减人类社会 可持续力的愚蠢行为。 党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 实际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这就要 我们重新传承中华古代的文明。古代的文明认为,天地人是并列的, 天人合一共生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的运行规律,而 这种自然观在现代的生态文明中得到弘扬,才会使生态系统内生的共 生性、共享性能够进一步地表达, 使城市的许多难题能用绿色发展来 解决。 自适应性 生态系统中每个个体无论大小,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单元, 都对环境有自主的反应或感受能力,都能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判断,

7、都 能总结而且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对策。对于这种来自主体的对策, 人 们有的时候是忽视的。 由下而上涌现出来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决定生 态系统演变的方向。 我们讲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分布式的、自 组织式的,而不是由哪一个“ 上帝” 来控制的。 而工业文明恰恰容易忽视系统个体的感受、个体的学习能力, 认 为系统结构才是最重要的,认为从上而下的“ 设计” 是决定一切的,认 为世界是设计出来的,认为人可以胜天、可以定天、可以改天。而且 人们又常常错误地认为,这些微小的个体是单一的、是被动的、是静 止的、是完全由强大的外力所摆布的,这些都是错误观点。基于这样 的想法,我们自然就认为 “ 越大越集中越好

8、 ” , 习近平总书记批评的 “ 大 洋怪” 建筑和工程就遍地而起了。实际上,大规模、中心控制跟个体 的自适应性常常是对抗的, 对个体的自适应性是摧残的, 是一种替代 的关系,这就造成我们的生态系统是不可持续的。当我们企图用一种 理想的模式来改造和管理某一个生态系统的时候,其实我们的知识储 备是不足的。我们对系统中不同个体的DNA、个体的行为、个体对 环境的反应也并不了解,人类应该更加谦卑。 背景性 说到背景性,东西方文明在远古时期其实在敬畏大自然方面具有 一致性,但进入中世纪之后, 尤其是进入工业文明以后东西方出现了 分裂。举个例子,一位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办公室里面挂着一幅 画, 森林里

9、面站着一匹白马。 他经常叫学生看这幅画, 问这是什么画? 东方国家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往往会说这是一幅关于森林的画,森林里 面站着一匹白马。但是西方文化背景的学生却常说这是关于马的画, 马站在森林里面。 为什么东方跟西方学生的观念会不一样呢?因为东 方文明本质上是一个背景文明。比方说,我们中国古代所有的城市、 所有的建筑非常讲究周边环境(包括山、水、林、田、湖等)与城镇 或建筑之间的关系;而西方文明讲究点到点的思维、讲究逻辑性,城 市、建筑选址和建设也直奔主题,以达成使用功能为目标。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看到,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找回东方文明合理的 内核,而我国的工业文明经历了高速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功以

10、后,人 们也慢慢滋生出来一种忽视背景、忽视历史的不良倾向。 我们经常把 主题跟目标、跟手段对立起来,把目标与手段颠倒过来,我们也习惯 于点到点的思维, 而把背景放到一边去了。 我们经常把南方适应的模 式运用到北方来。 忽视这些背景和真实的复杂的生态环境,就可能抓 住了芝麻利益而丢了背景这个大西瓜。中国古代文明强调天人合一、 天人交融、天人共享,这说明人是在背景中生活的,这个大背景就是 天,就是大自然。 我们不能抓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人类没有这样 的能力,但是我们却常常充满着这种工业文明衍化出的幻想。 回溯世界文明历史,不难发现:成也工业文明,但如果不转变思 路的话,败也工业文明,所以在迈入建

11、设生态文明时代后,人们的思 想观念需要转型。 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崭新的思维模式,是社会文明 进入人类世代后的一种新的世界观,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而且 不可替代的理念。而生态文明作为一种观念和理论并没有成熟起来, 它仍然在丰富发展的过程中,是需要不断讨论、不断提炼的,是充满 着争论的。当前, 我们首先要把它的核心内容搞清楚,防止以工业文 明的手段来取代生态文明, 防止打着生态文明的旗号来行工业文明之 实。识别什么是伪生态,什么是假生态,才能把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 到实际工作中。 关键词热点走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 重大社会问题。 深入

1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 思想为指导,以新姿态、新作为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奋力开创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 境更优美。 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工业 革命以后,人类依靠科技进步创造出工业化的奇迹,而对自然的态度 则由以往的敬畏转为征服。实践表明,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往往 都是由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多忽视 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 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只顾眼前利 益和局部利益, 忽视子孙后代利益和人类整体利益,漠视对自然生态 和其他生物的保护, 由此催生了严重的全球性生态

13、危机。正如恩格斯 所指出的, “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 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孕育出灿烂的生态文化,如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上 世纪 80 年代初就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进入 21 世纪又把节约 资源确立为基本国策。 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我国在经济社 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 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时至今日,有的地方和部门对生态 文明建设的认识仍不到位, 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程度 还不够高,垃圾围城、生态破坏

14、等现象时有发生。 环境就是民生,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人民群众享有 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 ” 总体布局和 协调推进 “ 四个全面 ” 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 着眼于坚决打好污染防治 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 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监督制度,大力推动绿色发展, 深入实施大 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 效,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

15、现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 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确保到2035 年生 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 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必须在习近平生 态文明思想指引下,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和生活方式,走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之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 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要树立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重视惠及当 代人类和未来子孙后代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 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空间

16、 结构、能源结构、 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大力发展绿色工业、 绿色农业、绿色服务业、绿色能源,用绿色技术改造形成绿色经济, 以促进能源绿色转型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 安全 高效的能源体系。 推动绿色发展, 同样可以带来良好经济效益。 一些地方通过发展 绿色产业,很多产品的性能有了显著提高、质量有了明显改善,而且 大大降低了耗电量、 耗水量;很多产业利用废弃产品或其零部件加工 制造新产品,在大大减少废弃物、大量节约资源的同时,也降低了成 本。特别是在一些绿色产业园区,各个企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链条, 一些工厂产生

17、的废料可用作其他工厂的原料,实现了能源和资源的梯 级利用。事实证明,推动绿色发展不仅具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而 且具有经济效益。要从技术、政策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使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市场主体的自觉行动。 关键词热点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统筹推进 “ 五位一体 ” 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 ” 战略布局 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 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坚持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是习近平 生态文明思

18、想的基本要求, 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重要讲话中 指出,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 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 用改革开放 40 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 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 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 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 问题,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 建设的根本遵循,对解决 “ 三农” 问题

19、、建设美丽乡村也具有重要指导 意义。 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纵览历史,我国从未像现在 这样既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又迎来了全面、广泛、深刻的生 态文明建设变革, 形成了以建成美丽中国为核心的全新治理目标。建 设美丽中国,关键在于建设美丽乡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重 大部署,要求 “ 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指出:“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 农民必须富。 ” 将农村美与农业强、农民富联系起来,充分显示出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美丽乡村的坚定信念,对造

20、福全体 农民的坚强决心。因此,我们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注 重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优化村镇布局,改善安居条件,培 育文明乡风,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 富裕的社会主义美丽乡村。 保护生态环境。 要建设美丽农村, 必须以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为 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 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大自然中的山 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相互依存、联系紧密的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 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而且还共同构成了人类的精神家

21、园。然而,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因素, 我国农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不够,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垦殖,结 果导致水土流失,旱涝灾害频发,盐碱化、荒漠化和环境污染日趋严 重,使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因此,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将保护生态环 境放在首要位置, 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科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 系统治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态良 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绿色经济。 绿色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实施可 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设美丽乡村,并不是单纯追求田园风光之美, 而是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生产,保证农民持续增收, 过 上幸福美满

22、的生活。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确立绿色发展的理念,积 极探索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新途径。通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 农民为 主体、政府指导和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农民 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选择最适合本地发展的优势和特色产业, 重点扶持和培植果蔬业、 林茶业、竹木业、中药材业和特色养殖业等, 并大力推进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品牌化建设。有条件的地方, 还可以进一步开发、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将文化展演、健身娱乐、民 宿服务、农家餐饮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加快形成美丽乡村建设与农 民增收致富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 优化村镇布局。 针对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村落零散分布、居民点 多面大、宅基地闲

23、置和 “ 空心村 ” 等现象,必须采用统筹城乡发展、优 化村镇布局的途径加以解决。 要根据气候条件、 水文地理、自然资源、 历史文化、民族传统、产业结构等实际,按照“ 高起点规划、高水平 设计、高标准建设 ” 的要求,认真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设计工作。 通过对村镇布局、生产力布局、交通与水利布局的系统规划编排,科 学划定城镇规划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农民居住区与生态保 护区,统筹安排城乡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生活居住与生态环 境等空间结构,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形成“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 的田园格局,以此来促进美 丽乡村的建设发展。 改善安居

24、条件。 适度发展中小城镇,大力改善安居条件,打造新 型农村社区,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实施村组合并、 异地搬迁、新建居民点等方式,引导农民从零星分散向环境优美、设 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新型社区集中, 并提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 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此外,还 要加强对古村落、 古民居和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注重保留不同 地域、民族、宗教的传统建筑与民居特色,实现历史与文化、传统与 现代的有机结合,把农村打造成为“ 宜居宜业宜游 ” 的幸福家园。 培育文明乡风。 文明乡风是维系乡愁的重要纽带,是传承历史文 化的载体,也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培育文明

25、乡风,有利于提 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 构建温馨、和谐、美好的农家村镇。 我们要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 引导农民积极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共同建设生态美好、社会 和谐的美丽乡村。 关键词热点把握自然灾害防与治的辩证法 中央财经委员会近日举行第三次会议,就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 能力进行深入研究, 作出工作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讲话中对加 强我国自然灾害防治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成效和能力评估、建设 格局和重点任务进行了全面系统阐述,明确提出了提高我国自然灾害 防治能力的 “ 九个坚持

26、 ” 原则和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必须推动建 设的“ 九大重点工程 ” 。 这“ 九个坚持 ” 和“ 九大重点工程 ” 深刻揭示了应对自然灾害“ 防” 与 “ 治” 的辩证关系, 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 也形成了习近平防治自然灾害思想观,是对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丰富,是今后一个时期切实提 升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遵循。 我国地域辽阔, 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 在给人民天然提供丰富物 产和多样化生存环境的同时, 也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 家之一。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在我国就包括洪涝、台风、冰雹、霜冻、 雪灾等气象灾害,滑坡、

27、泥石流等地质地貌灾害,地质板块迁移形成 的多发性地震灾害, 病虫害等生物灾害等, 也包括随着经济社会快速 发展而环境治理跟不上带来的水土流失、沙化、盐渍化、草场退化、 森林毁坏等造成的人为环境灾害,具有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 度高、差异大的明显特点。 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有关资料显示, 近年 来我国每年仅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540 亿美元,环境生态 恶化导致的自然灾害和治理成本约占国民经济产值的5%。2008 年四 川汶川大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8451 亿元。前不久肆掠我 国粤港澳大湾区的台风 “ 山竹” 给中国境内带来的经济损失, 经有关专 家预估就超过

28、 1000亿。 人类生存的这个星球, 对于造化形成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我们改变 不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我们避免不了,但借助科学技术发展和构筑合 理的生产生活方式, 通过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友好关系,人类可 以适应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让大自然服务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人类可以应对好各种不期而遇的 自然灾害;更可以通过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寓“ 防” 于“ 治” ,以“ 治” 设“ 防” ,减少人为自然灾害,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生 命财产安全乃至于国家安全。 许多国家在工业化初期牺牲环境追求发 展的教训和工业化后期敬畏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经验,对提高我们自 然

29、灾害防治意识和能力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固树立社会主 义生态文明观,形成了包括防治自然灾害在内的一整套生态文明建设 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 推动构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达到新的境 界。这次中央财经委员会三次会议提出的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 “ 九个坚持 ”“九大重点工程 ” 是将“ 防” 与“ 治” 的辩证关系在应对自然灾 害领域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剖析, 这也是对丰富现代生态文明观理解的 新升华,更是其十分鲜明的实践路径。 “ 九个坚持 ” 紧扣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优先、建立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关系为基石,始终把握人与自然两个维度,着眼于预防为主, 寓

30、“ 防” 于“ 治” 、“ 防”“治” 结合,在各种常态和非常态自然灾害发生时, 强调各方面力量要统筹、综合、合作、协同,落脚点则是能够推进自 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 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和我们党能够集中统一领导的两大政治优 势。“ 九个坚持 ” 既相互融合,又辩证统一。 “ 九大重点工程 ” 则是落实 “ 防”“治” 结合的现实实践路径和基础物 质保障。会议对各种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领域从排查、修复、保护、 提升、预警、监测、应急、专业化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进 行了一揽子、 系统化的全面设计和工作部署。如果这些重大工程能保 质保量、切实落实到位, 就可以建立健全一个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 治体系,就可以把自然灾害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就可以为保护人民 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就此说,把握好 “ 防” 与“ 治” 的辩证关系,切实提升防治自然灾害 能力,关系国计民生,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关乎国家治理现代化,此 事善莫大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