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半棵树 边界望乡 .ppt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435615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PTX 页数:29 大小:934.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半棵树 边界望乡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半棵树 边界望乡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半棵树 边界望乡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半棵树 边界望乡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半棵树 边界望乡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半棵树 边界望乡 .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半棵树 边界望乡 .pptx(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半棵树 边界望乡,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牛汉,1923年生,“七月派”诗人之一。原名史成汉。山西定襄人。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国名誉委员。著有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温泉爱与歌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等十余本,散文集童年牧歌中华散文珍藏本牛汉卷等七本,诗话集学诗手记梦游人说诗两本。他的悼念一棵枫树获19811982年文学创作奖,温泉获全国优秀新诗集奖。,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洛夫,1928年生,原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人。淡江大学英文系毕业,1973年曾任教于东吴大学外文系。1954年与张默、

2、痖弦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并任总编辑多年,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影响深远,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等多种文字,并收入各种大型诗选,包括台湾出版的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亡众荷喧哗因为风的缘故月光房子漂木等,诗论集诗人之镜洛夫诗论选集,译著有雨果传。,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半棵树 牛汉的一生是与苦难相伴的一生,但苦难没能瓦解他的斗志,扭曲他的灵魂,他把苦难升华为诗的美。半棵树就是诗人1972年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看到同是“下放”的冯雪峰瘦削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塑造了一个在苦难中抗争的形象。 边界望乡 它是诗人洛夫1979年访问香港时所作,当时

3、诗人赴台已整整30年。作为一名生于大陆、后生活于台湾的诗人,当他应邀访港,参观落马洲,隐约见到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时,诗人的心情异常激动,“昔我往矣”,风华正茂,“今我来思”,两鬓飞霜。而耳畔响起的数十年未闻的鹧鸪的鸣叫,更唤醒了他心中蛰伏了30年的故国之思。,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1.注字音,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2.写汉字,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3.积名句 (1)春天来到的时候 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 长满了青青的树叶 半棵树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 (2)人们说 雷电还要

4、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3)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出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4)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1.文脉图解,聆听作家故事,

5、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2.主旨归纳 半棵树这首诗通过描绘被斫去了一半身躯却依然坚韧不拔、生命不息的半棵树,表现了半棵树坚韧的斗志与顽强的生命力,鲜明地体现了“文革”中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人格形象。 边界望乡中洛夫以个人的感受传达既具古典意味,又与现代千千万万游子心灵相通的乡愁一种具有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与美学价值的情境。全诗按逻辑顺序写了诗人登山、望乡、怀乡、想象,到最后回到现实偿愿无望的过程,抒发了诗人作为海外游子的那种惆怅而黯然神伤的故国情怀。,问题导思,多维探究,审美鉴赏,【任务一】 理解诗歌意象,把握情感 1.如何理解“半棵树”的象征意义? 提示:从外形上看,“半棵树”是

6、一个让人心惊的残缺的形象。它被雷电劈掉了半边,长在荒凉的山丘上,生存环境恶劣。“半棵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已经被劈得只剩一半,但是依然直直挺立,长满青青枝叶。它象征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斗传统。 2.如何理解半棵树这首诗歌中的另一个重要意象雷电? 提示:雷电是作为树的对立物而出现在诗歌中的。“雷电”一共出现三次,一次比一次可怕。雷电象征着恶,对人性、天性的践踏和蹂躏,恍如邪恶之幽灵!,问题导思,多维探究,审美鉴赏,3.“杜鹃”“白鹭”“鹧鸪”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传统意象,试分析边界望乡这首诗中诗人借助这三个意象表达了怎

7、样的情感?,问题导思,多维探究,审美鉴赏,提示:,问题导思,多维探究,审美鉴赏,【任务二】 分析诗歌艺术手法和语言 1.半棵树这首诗的三、四节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试加以分析。 提示:诗句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了半棵树的形象:被雷电劈掉了半边,遭受了命运重大的打击,残损的身躯却依然挺立,“春天来到的时候”,依然“长满了青青的枝叶”,依然把日子过得朝气蓬勃,毫不随便,毫不颓废。 这种手法不动声色地表现出半棵树坚韧的斗志与顽强的生命力,读之让人唏嘘动容。,问题导思,多维探究,审美鉴赏,2.举例说明边界望乡主要采用的艺术手法。 提示:(1)反衬。望乡时,作者由心跳加速到撞成内伤,从“手掌开始生汗”,“伸手

8、可及”故土,到抓回“一掌冷雾”,形象地显示出诗人由看到故乡时的激动、喜悦到最后偿愿无望的沉痛悲苦,以喜衬悲,更显其悲。 (2)联想。作者由杜鹃花联想到杜鹃鸟,再到杜鹃啼血的典故,三次联想飞跃,使意象叠合,韵味无穷。 (3)想象。作者由望乡进而想象自己听到乡音(“惊蛰之后是春分/清明时节该不远了”),看到乡景(“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伸手触及故土,最后由想象回到现实的偿愿无望,浸透了作者浓浓的乡思。,问题导思,多维探究,审美鉴赏,1.如何理解边界望乡中“惊蛰之后是春分/清明时节该不远了/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故

9、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这几句诗的内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由“清明”引发感想,由怀想先人到思考“生命之根”,体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第四节,诗人从时令着笔,由清明节将至引发感想。莽莽大地上烟雨迷蒙,草木青青,那是所有中华儿女都懂的语言清明节又要到了,又该回溯我们的生命之根、怀想我们的世代先人了,故乡又在发出召唤了但这冷漠的边界,隔断了游子的返乡路,一隔就是数十个春秋。故国的泥土似伸手可及,在乡思的饥渴中,诗人想抓一把故国的泥土,但他抓回的是一掌冷雾。,问题导思,多维探究,审美鉴赏,2.半棵树在写法上有什么借鉴之处,请谈谈你的观点。 提示:可以从表现

10、手法、修辞手法、结构形式、思想内容等角度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问题导思,多维探究,审美鉴赏,参考答案:,问题导思,多维探究,审美鉴赏,半棵树赏析 这首诗可以说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全诗以半棵树作为一个核心意象。以半棵树为题目,给读者的视觉造成一种残缺,一种与其通常生活经验中的作为完整形象的“一棵树”相背离的陌生感,一种视觉的冲击力。是什么力量使它变成半棵树?标题中预设了一个悬念。 牛汉一直认为:“任何一首真正的诗,都是从生活情境中孕育出来的,离开产生诗的特定的生活情境是无法理解诗的。”这里有必要联系到诗人当时的处境。他曾说:“文革期间我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写的那些诗,如果把它们从生活情境剥离

11、开来,把它们看作一般性的自然诗,就很难理解那些诗的意象的暗示性与针对性,很难理解到产生那些情绪的生活境遇。”这首诗结尾的转折,似乎告诉那些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们不要盲目地乐观,要提高警惕。纵然“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值得肯定,但也不能做无谓的牺牲。,问题导思,多维探究,审美鉴赏,这首诗的象征意味是极其鲜明的。它象征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征着坚持秉守正道与自觉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斗传统。全诗语句看似平静,实则沉郁顿挫,如急湍冲撞涧石,似猛浪怒拍礁岩,又像悬瀑飞击峭崖,气势雄浑,激荡人心。,问题导思,多维探究,审美鉴赏,浅析边界望乡 在开篇的如实描写之后,那卓异不凡的动态

12、意象就如花之开:“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乡愁”本来是不具形的思想感情,诗人拟虚为实,虚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不仅具有实的体积和重量,而且具有了缭乱的独特形态。不仅如此,更加匪夷所思的意象扑面而来,“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这种化美为媚的变形动态意象,大大拉近了诗人与故国青山之间的空间距离,把乡愁表现得刻骨铭心,令读者一见难忘。此外,诗中还运用了“杜鹃”与“鹧鸪”这一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原型”意象。“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人、物合一,写景即是写人,写心灵

13、的现实化、现实化的,问题导思,多维探究,审美鉴赏,心灵,意象奇妙。“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鹧鸪居然以火发音,啼声竟然冒烟,而诗人竟然被烧得眼红血沸,这是听觉通于视觉与触觉的奇妙通感。如果说有的名山有奇异的“飞来石”“飞来钟”,那么,诗人也有奇异的“飞来思”与“飞来想”。,洛夫运用语言时,力求突破那些习惯性的陈陈相因的语言组合方案,摒除那种流行的缺乏生机的语言模式,使语句结合置于读者常常意想不到的位置上,从而获得新奇而刺激的美学效果。如“内伤”本来是与医学有关的名词,常是外物撞击所致,诗人却出人意料地把它和一座飞来的远山组合

14、在一起,给人以意外的如发现一颗新星般的喜悦。鹧鸪的“冒烟的啼声”本来已经很妙,而啼声竟然烧得诗人“双目尽赤,血脉贲张”,更是令人想不到的语言组合。没有对语言的驱遣自如的功力,何来这等妙语奇句?,灯 笼 红 牛 汉 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黧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样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曾祖母至少活到了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炕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

15、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我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美文品读,美文品读,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

16、,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美文品读,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要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在地里的土坷

17、垃上能闻到,而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美文品读,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了红烁烁的瓜瓤了。我

18、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美文品读,我连曾祖母的姓氏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颗酸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词:“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美文品读,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

19、,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上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间隐没了,回到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品读提示 为了表现“我”和曾祖母之间的感情,作者主要写到了三件事:曾祖母无疾而终;曾祖母叫“我”“汉子”,给“我”掏寄藏的甜瓜吃;曾祖母用干涩的手抚“我”入睡。将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世界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又红又甜”的美好心灵而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并且生生不息。本文赞美了和曾祖母一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世界因他们而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