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一单元基础达标卷 Word版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437937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52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一单元基础达标卷 Word版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一单元基础达标卷 Word版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一单元基础达标卷 Word版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一单元基础达标卷 Word版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一单元基础达标卷 Word版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一单元基础达标卷 Word版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一单元基础达标卷 Word版含解析.pdf(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基础达标卷 对应学生用书 P13 时间:90 分钟 分值:100 分 一、基础知识巩固(30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 分)( ) A落蕊(ru) 颤动(zhn) 细腻(n) 独处(ch) B酣睡(hn) 猗郁(y) 袅娜(n) 蓊蓊郁郁(y) C点缀(zhu) 倩影(qin) 涸辙(zh) 揠苗助长(y) D深邃(su) 羞涩(s) 踱着步(d) 婆娑曼妙(su) 答案 C 解析 A “颤” 应读 chn; B.“娜” 应读 nu; D.“踱” 应读 d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 分)( ) A斑驳 气慨 姿态 没精打采 B弥望 嬉游 和谐 急不暇择

2、 C弘扬 点缀 苍绿 以逸代劳 D警戒 驯鸽 燥动 恍然大悟 答案 B 解析 A慨概;C.代待;D.燥躁。 3给下列句子选出正确的一组词语(3 分)(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 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 下来的日光,或在 破壁腰中, 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 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A泻 浮 漏 静 B淌 升 洒 独 C泻 升 漏 独 D照 浮 洒 静 答案 A 4下列对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 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

3、子的秋声与苏 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 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 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 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 (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深味:深沉浓厚 的意趣。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他十分细心,把同学照顾得无所不至,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香云纱成衣后,穿着不粘身,凉爽舒适,穿着行路时隐隐

4、约约 发出妙不可言的沙沙声响,初名为“响云纱” ,文人雅士谐其音,美称 为“香云纱”是也。 智者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一叶知秋,预知形势的变化,并 以此做出正确的决断。 以小镇为中心的河湾山峦间,有数以万计的崖墓,蓊蓊郁郁, 密如蜂房。 如果午后不休息,整个下午人都会混混沌沌,没精神,如果是 健康的青壮年人,一般自身身体有较强的调节能力,无需特殊治疗。 这几盆花因缺肥料,叶子又黄又瘦,他赶紧买了几包肥料给花 施肥,真是揠苗助长。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无所不至:没 有达不到的地方;指凡能做到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不合语境。隐 隐约约:看起来或

5、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使用正确。一 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儿预兆就料 到事物发展的趋向。使用恰当。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此处用于形容“崖墓” ,对象误用。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 糊一片,不分明。使用正确。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 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句中没有违反规律的意思。不合语境。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 因为历史文化名人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或者其较高的专业成就, 对大众有陌生感,所以大众对朱自清等名人形成一定的知识壁垒也是 很正常的。 B当年,郁达夫写下这样令人警醒的名句: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 是可悲的

6、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英雄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 的生物。 C人格修养、家国情怀与社会关爱等情志教育,不仅会对世界的 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且是在阅读与表达教学中需要师生关注的 重点。 D张家界那悬崖峭壁上的松树,没有东北红松的伟岸威仪,也没 有黄山迎客松的美姿娇俏,只是以独有的清正傲骨,守护着青峰翠谷, 浸染着涓涓山泉。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语序不当,“对大众 有陌生感” 主客体颠倒, 在 “大众” 之后加 “来说” 。 B.搭配不当, 在 “不 可救药的生物”后加“之群” 。C.语序不当,应将“不仅”与“而且” 后的内容互换。 7与例句修辞不同的一项是(

7、3 分)( ) 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 玲上奏着的名曲。 A一阵自行车的铃声,由远而近,洒在溪边的小路上。 B汤三圆子捏着甜腻腻的嗓子,花言巧语。 C长江两岸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像多数的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 答案 D 解析 D 项不是通感,例句和其余三项都是通感。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我站在这位于雨林第三群落的空中走廊上,见谷两旁有望不尽的 古树,有数不清的佳木,有看不尽的名 杉。 。 。 。 。 ; 。 置身此等仙境,我焉能不顿生“偶然临险地,不信在人间”的感觉! 昂首上

8、观,雨林第四群落的伟岸乔木,仍是高难企及 耳畔有幽禽唱合,婉转清扬 它们青幢碧盖,浓绿生云 我仅能从它们亲吻蓝天的树冠的缝隙中,偶见几抹金亮的光束, 如探照灯般地投射进来 谷下有清溪湍湍,叮叮咚咚 低头下望,雨林第二群落的树木,尽收眼底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注意观察的顺序, 先是“上观” ,句在前,排除 A、D 项;然后是“下望” ,“低 头下望尽收眼底” 跟在句后, 句中 “它们” 指的是句中的 “树 木” ,排列在一起,排出 B 项。句谈谷底美景。故选 C 项。 9补写名句。(6 分) (1)陶 然 亭 , 位 于 北 京 城 南 , 亭 名

9、出 自 白 居 易 的 诗 句 : “ , 。” (2)荷塘月色中引用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 过人头; , ” 。 (3)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具体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 “ , 。” 答案 (1)更待菊黄家酿熟 共君一醉一陶然 (2)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二、阅读拓展训练(3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9 分)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其典型代表是齐鲁文化)以及与 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体 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 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10、。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 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 ,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 文化的制高点。 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陈望衡在 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 美文化” 。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美国学者费正清 认为,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 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而江南文 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 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 文化和经济的地位。 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 如有清一代, 全国共产

11、生(文) 状元 115 名,江南文化圈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 78 名,占 全国的 67.83%。这些数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 远领先于其他地方。这些状元以及出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 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 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 文学家可谓灿若群星。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 均是一流的文学家。江南文化自古到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 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 锋作家的骨髓当中。 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这种信仰渗 透进先锋文学家的血液

12、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 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而成 长于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如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王安忆等, 创作势头仍然不减,且先锋性明显。 这是一种基于对文学的信仰所带来的执着,这种信仰来源于对江 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 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构成了这种准宗教氛围的外在地理和风物条 件。在对文学的追求中,自古以来的江南文化漫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 脱和空灵。那些生息于此的当代先锋文学家们同样承继了这样一份精 神遗产。 其次,先锋

13、文学在实验冲动过后仍然富有活力地涌现出众多优秀 作家和作品,这得力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 构思、 语言、 意象、 叙事等诸多方面, 这些都折射出了江南文化的影子, 都带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然而,这种风物特点是以与传统审美意 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 先锋文学的中坚力量正是那些至今坚持先锋写作的文学家特别是 小说家。他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 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如此看来,中国先锋文学应拥 有更加夺目的未来。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有删改) 10关于“江南文化”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A 江南文化特性是在

14、与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及荆楚文化 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 B江南文化富有抗争性,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且逐渐占 据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C江南文化作为一种诗性文化,在感性审美、现实诉求及与自然 环境的和谐统一层面得以体现。 D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与中原体制文化共同促进了中国 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富有抗争性” 错,于文无据,原文第一段为“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 抗衡中,以柔克刚” ,而未显示出其富有抗争性。 11对“江南文化的影响”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江南文化自明清时就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

15、发展,对中国 近代与实业做出重大贡献。 B江南文化特有的底蕴和特色,孕育了苏浙一带灿若群星的现代 文学家,促成了中国先锋文学的诞生。 C江南文化浸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当代先锋文学家们 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 D江南文化培育出的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促使全国当代先 锋文学由偃旗息鼓到先锋性特征明显。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偷换概念,“自 明清时就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错,由原文第三段“文化 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位”可知, 应为“自宋代以来” 。B.“促成了中国先锋文学的诞生”错,属于曲解 文意,原文第四段为“深刻

16、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的骨髓当 中” 。D.以偏概全,“使其由偃旗息鼓到先锋性特征明显”错,原文第 五段为“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 势偃旗息鼓” ,“江南文化圈作家”则“先锋性明显” ,而非“全 国当代先锋文学先锋性特征明显” 。 1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 A 江南文化圈先锋作家对文学的信仰源于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 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 B先锋作家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且习惯用传统审美 意象的反讽方式加以体现。 C 当代江南优秀作家的作品, 受益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 且都折射出江南文化的影子。 D厚重

17、而精致的江南文化精神,不仅深刻影响了江南先锋作家, 也创造了中国文学更加夺目的未来。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A.“源于江南迷 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错,这只是“外在 地理和风物条件” ,原文第六段是说这种文学的信仰“源于对江南诗性 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 。B.“习惯用传统审美意象的反讽方式加 以体现”错,原文第七段江南风物特点“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 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 。D.“创造了中国文学更加夺目的未来”错,属 于无限夸大, 原文最后一段为 “中国先锋文学应拥有更加夺目的未来”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1

18、2 分) 乱世才子郁达夫 唐宝民 如果要在群星灿烂的中国现代文坛选择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 色彩的作家来,恐怕非郁达夫莫属了。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 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使他的人生更具悲 壮色彩。 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似乎冥冥中注定了他的一生 都将在离乱中度过。在自传中,他形容自己的出生是“悲剧的出生” 。 他的家庭虽然是一个知识分子乡绅家庭,但彼时早已家道中落。更为 不幸的是,出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从此日子过得更加艰难。 多年以后,他曾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 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第一,我所体验到的最

19、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童 年的这种经历,无疑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风格,其作品的苍凉沉郁, 那种与生俱来的忧伤,那种心灵深处的苦闷,无不带有童年时代的烙 印。 作为乱世才子,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黄仲则慨叹 “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 ,而郁达夫则抒发了“牵情儿女 风前烛,草檄书生梦里功”这样的情怀。二人的经历和结局也相类似, 黄仲则流落到山西运城,以三十几岁的壮年客死他乡;郁达夫一袭青 衫走马江湖,最终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命丧日本宪兵之手。他 们是同样的清醒者。 黄仲则生长于康乾盛世, 但他却发出了盛世的哀音 : 江山惨淡埋骚客,身世凄凉

20、变楚音。郁达夫则在暗夜中叹息:悲歌痛 苦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郭沫若曾说:“达夫似乎很喜欢清代诗 人黄仲则。他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他似乎有意去学 他。” 19 世纪俄国文学家们塑造的“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成为世界 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杰出贡献,则是塑 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在强调自己是无用的“零余人”的同时, 表达的是内心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与鲁 迅先生致力于对国民劣根性进行疗救如出一辙。虽然只是一介书生, 却胸怀家国天下,“河山两戒重光日,约取金门海上盟” 。罗素曾经提 出过支撑人生活下去的三种动力,即“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

21、渴求, 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 。郁达夫就是这样的作家,他的创 作是一个充满强烈悲悯意识的过程,而这种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悲悯 情怀,恰恰是一个优秀作家不可缺少的价值立场。 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爱情上更是如此,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 地向温暖靠近,丝毫不顾及被灼伤的危险。在与王映霞的那场惊天动 地的婚恋中,他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他为她筑下了象征着爱 之永恒的“风雨茅庐” ,并发出了“死后神魂如有验,何妨同死化鸳鸯。 百年人世多风雨,不及泉台岁月长”这样的感慨。然而,正所谓“浓 情生爱,因爱生怖” ,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朝夕相处,彼此 的矛盾便暴露无遗,最终导致分手。 194

22、5 年 8 月 29 日 20 时许,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家中与朋 友聊天的郁达夫被一个土著青年叫出去,从此神秘失踪。后有消息证 实,郁达夫于 1945 年 9 月 17 日惨死于日本宪兵之手,彼时,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郁达夫也等到了 祖国抗战的胜利。然而,他尚未来得及欢呼,就以身殉国,令人扼腕 叹息。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这样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 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 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选自福建日报 ,有删改)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郁达

23、夫生于乱世, 出生时即已家道中落, 出生三年后父亲去世, 这样的遭遇使他的人生充满悲壮色彩。 B童年的经历使郁达夫心灵深处充满苦闷忧伤,导致他日后创作 具有与生俱来的忧伤。 C黄仲则身处盛世发出哀音,郁达夫在暗夜里叹息,这同样都是 爱国情怀的表现。 D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时,郁达夫却惨死于日本宪兵 之手,以身殉国,令人扼腕叹息。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使他人生充满悲壮 色彩的因素还有爱情的失意、命丧日本宪兵之手的人生结局。 1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A标题总领全文,既交代了郁达夫生活的背景,又点明了他的才 情,正是因

24、为身处乱世,他才成为了一位最具传奇色彩的作家。 B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二人都生于乱世,而且他 们的情怀、经历和结局也都相类似。 C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 形象。他的创作充满着强烈的悲悯意识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D 郁达夫是一个性情中人, 在与王映霞的那场惊天动地的婚恋中, 他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但最终却承受了灼伤之痛。 E本文结构紧凑,首尾呼应。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介绍了郁达夫 的文风、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结局。 答案 CD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分析文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 能力。A.“正是因为身处乱世,他才成为了一位最具传奇

25、色彩的作家” 强加因果。B.错在“二人都生于乱世” ,原文第三段说“黄仲则生长于 康乾盛世” 。E.介绍文风时使用了对比手法,介绍婚恋、结局时没有使 用对比手法。 15郁达夫被称为“乱世才子” ,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 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 答: 答案 郁达夫生在乱世,却有着黄仲则一般的诗情。郁达夫 对中国现代文学有杰出贡献,如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他虽 然只是一介书生,却胸怀家国天下,他的创作充满强烈的悲悯意识和 人道主义情怀。他是乱世的清醒者,他的创作流露着暗夜的哀叹。 (一点 1 分,两点 3 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 5 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全

26、文来看,“乱 世才子”主要体现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回答此题时,从文中逐 条筛选相关信息,乱世诗情、塑造的文学形象、家国情怀,以及对乱 世的清醒认识等,然后结合文中内容分条概括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秋韵 宗璞 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 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 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秋的丰富 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个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 多了, 可以痛快地一直走到半山。 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 一段山路后, 上几个陡台阶,眼

27、前会出现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 是银杏罢。 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 从树梢披散到地, 黄得那样滋润, 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 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 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 只好改道万安山, 去寻秋意。 山麓有一片黄栌, 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 有顺治年间的残碑, 镌有 “不得砍伐” “不得放牧” 的字样。 乱草丛中, 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 秋天的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

28、林,这时大概正 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 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 更差,也还是无由寻到的。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 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清晨照例地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 没有什么浪漫色彩。这一天,秋山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 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来到过这里。 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 不见, 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 遮住了山, 映进了水。 扇形叶子落了一地, 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 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这

29、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 栌的红较暗 ; 不是枫叶, 枫叶的红较深。 这红叶着了雨, 远看鲜亮极了, 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一层红毡。在 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 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 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么?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 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 秋去冬来之时,意外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 去了。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 不要推却友爱, 不要延迟欢乐, 现在不悟

30、, 便永迷惑, 在这里, 一切都有了着落。 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1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的线索是对秋的真正韵致的追寻。作者以此巧妙地将旧日 的回忆与现实的观察和思考联结起来。 B昔日香山红叶满山的美景让作者心中十分愉快,今年香山暗红 寥落的景象让作者心中充满伤感,秋天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在作者笔下。 C秋天的真正韵致是作者在不经意间偶然寻到的。作者以自己这 段经历暗示人生应当顺其自然,不要功利之心太重。 D文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长 句短句结合,整句散句结合,富于变化。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

31、容,理解文意的能力。B.说“作者心 中充满伤感”是无中生有,作者只是感到与以往见到的秋天景象不同 而已;C.说作者以自己的经历暗示某种道理,是附会文意;D.文中没 有运用排比。 17文章第段结尾画线处说“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 , 阅读全文,作者认为心中“秋天的基调”是什么?为什么?(5 分) 答: 答案 秋天的基调应是红色与黄色;(2 分)因为红色象征着人 生的绚丽多彩,黄色象征着人们的丰硕果实。(3 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本题出自首段 末尾, 自然与本段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读完本段后, 可知本段所写的 “秋 天的基调”即外在形态的红色和黄色,再结合作者寻到

32、了秋天的真正 韵致之后的感受(第段),可知前者象征多彩的人生,而后者则象征人 们的丰收。抓住这几点按顺序回答即可。 18 第段中, 作者抄录了一首父亲的哲学友人的遗诗, 从全文看,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 分) 答: 答案 用这首诗为作者找寻到的秋的真正韵致作诠释;(3 分) 收束全文, 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把握当下, 珍惜美好和欢乐。 (3 分)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内容的能力。作答本题时,在了解文意 和诗意后,不难理解“遗诗”即为对作者找寻到的秋的韵致的诠释; 从作者来看,置于文末自然会有收束全文和引人深思的作用。 三、写作能力训练(35 分) 19朱自清先生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33、,受到世人敬仰。下面是他 的一副对联,词语的顺序已经打乱。请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一副七字对 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4 分) 无限好 近黄昏 夕阳 何须 但得 惆怅 上联: 下联: 答案 上联:但得夕阳无限好 下联:何须惆怅近黄昏 解析 对联要符合对仗与平仄的要求。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上 联尾字用仄声(相当于三、 四声调), 下联尾字用平声(相当于一、 二声调)。 20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使句子意思完整, 内容贴切。 (12 分) 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畅、粗犷、干脆;南方的雨,下 得 、 、 、 。北方的雨,使人想起 黄钟大吕、金戈铁马;南方的雨,使人想起 、 。我 常想,莫非

34、在秦时明月汉时关时,这北方的雨与南方的雨就已经泾渭 分明,性格鲜明了吗? 答案 细腻 温柔 纤细 缠绵 洞箫牧歌 春花秋月(每词2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所填词语与对句相应,且符合句意即可得分。本题的前一组被仿词, 是用描写人的情感的词语来描写雨的特点;后一组被仿词,是联想到 相关的形象来描写雨。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 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一贯有朴素的美,他巧妙地运用比喻,启发读 者的联想和想象,使画面的色彩淡中有浓。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 个比喻:“正如一

35、粒粒的明珠” ,是写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 是写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是写 。这些词语全无奇异 之处,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 物的审美特征。 答: 答案 (示例)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 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 明忽暗 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对一处 1 分,写对两处 3 分,写对 三处 5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三个比 喻”“是写 ” ,明显空处要求填写的是揭示本体特征的语句。 注意把握“明珠”“星星”“出浴的美人”的特点,“明珠”表明花 朵的晶莹闪光;“星星”表明花朵的忽明忽暗;“出浴的美人”表明 荷花的美质。

36、 22 用排比的修辞方式, 改写下面画线部分。 要求 : 句式一致 ; 字数相等;与上文语意连贯;不改变原意。(4 分) 长途跋涉后,我终于在林中寻到这幽深澄碧的水潭。这潭水,可 以将我的容颜映照在它明镜一般的水面上;我把这潭水当作激发我诗 兴的佳酿;这潭水还可以成为我的墨池,供我笔走龙蛇。 答: 答案 (示例)如明镜,让我映照容颜;似佳酿,助我激发诗兴;若 墨池,供我笔走龙蛇。(句式一致 2 分,语意连贯,语言流畅 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将画线部分的三 个分句, 调整成结构一致的形式, 突出 “潭水” 的神奇。 句子主语为 “这 潭水”“明镜”“佳酿”“墨池”作

37、为喻体可以作为排比句式的主体, 后面的“将我的容颜映照”“激发我诗兴”“供我笔走龙蛇”可以作 为排比各个分句的谓语。注意字数和连贯的要求。 23 阅读下面 光阴的故事 习作选段, 指出文中写景的不妥之处, 并说说你的修改意见。(10 分) 春风又绿,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字眼!没错呀,当你在寒冬的某 一天,突然打开窗户,柔柔的春风扑面吹来,抬眼望去:一片绿油油 的稻田映入眼帘 记得小时候,有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每天总爱坐在台阶上,看 邻家的鸽子飞来飞去。 后来我看了一部电视剧,剧终时有一个场景:在虽然凌乱破旧但 安静祥和的老四合院上方,一群鸽子在碧空中飞行而过留下了长长的 鸽哨在空中回荡太美妙了,

38、刹那间,我想起了那句歌词“平平淡 淡才是真” 。原来总觉得人活着就该大红大紫,干嘛要平平淡淡呢,现 在我才明白:此平淡非彼平淡。人是要有理想、有目标的,但人也无 时无刻不存在一个安静和平的梦想在心里。也许在年轻的时候,也许 在夕阳临近的时候,他们会找一片自己的世外桃源来享受那份久违了 的安静平和的氛围。 人生几何,我们会怀着一份甜蜜去追寻光阴的故事 答: 答案 (示例)如开头一段的写景游离在叙事抒情之外, 好像勉强摆 在那里似的。其实,文章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景物描写,就会使文章 生动、形象,情趣盎然。这篇文章如果在结尾处加一段景物描写,就 能把“光阴”的意义加以丰富,使全文的气氛得以烘托,从而表现出 人物的品格,突出文章的主题。 解析 写景是为了叙事抒情,是为主旨服务的,所以不能游离主 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