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一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437997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655.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一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一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一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一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一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一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一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能力测评卷 对应学生用书 P17 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 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 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身,愿用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 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来。 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 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基础的。那么, 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 生于何方何地呢?书

2、中说是本于 “大荒山, 无稽崖” , 用脂砚斋的话来说, 就是 “荒 唐也,无稽也” ,亦即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人处于扑 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出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 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为“大荒山” 。我国第一部地理学 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 我国的东北部 ; 不咸,蒙语即神仙 ; 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 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 。 “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 被称为“神草”或“仙草”

3、 ,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 柱上结着一串串的红宝石似的珠果, 颜色绛红绚丽, 形状如同南国红豆, 晶莹剔透。 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 : 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 有一只神鸟(也有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 放到最小的仙女的衣服上,仙女吞下仙果后生了个男孩,便是清室祖先布库里雍 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仙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 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痕迹。 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

4、呢?曹 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便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 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 情结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 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 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 坠地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 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 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

5、被尘埃蒙蔽,埋没于蓬蒿之中。现 虽欲返璞归真, 但又不能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 只能 “自怨自愧, 日夜悲哀” 而已! 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空空道人之类的人去传述其 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大荒山即长白山, 是因为在远古时代, 人们称长白山为 “大荒山” , 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 B作者认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 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C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屡立卓越功 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

6、块未用”的慨叹。 D作者认为满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仙果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 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答案 C 解析 “曹雪芹屡立卓越功勋”张冠李戴,原文是说曹雪芹先人为清室开创 基业,屡立卓越功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参的俗称、形态、颜色”为“绛珠仙草”是长白山人参提供了证据。 B在文章的第四段中,作者认为“神瑛”可能是“神鹰”的谐音,“神瑛侍 者”即清室祖先布库里雍顺。 C 文章的第五段, 论证了 红楼梦 用开篇神话故事作引子, 表现了曹雪芹 “绵 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情结”的观点。 D文章从现实考证和曹雪芹诗作两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开篇神话的尘根 俗

7、缘。 答案 B 解析 “神瑛侍者即清室祖先布库里雍顺”说法错误,原文讲的是神鸟 送绛红仙果,仙女吃了生下了清室祖先的神话。“神瑛侍者”指神鹰(神鸟)。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何神话故事都是有尘根俗缘的。 那么, 水浒传 开头 “洪太尉误走妖魔” 的神话也不例外。 B虽然在画中诗与红楼梦中都写到了“石头” ,但诗中的石头与 红楼梦中的补天石没有内在的联系。 C作者认为山海经中的不咸山在长白山,说明山海经中的地名有的 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 D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 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 答案 B 解析 “诗中的石头与红楼梦

8、中的补天石没有内在的联系”说法错误, 根据对文章最后两段的分析,可知这两块石头是有联系的,指的是同一块石头, 都用来暗指曹雪芹自己。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好望角 连俊超 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 的波纹。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 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好望角!”我愣住了。老人脸 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 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

9、的河岸。河水哗哗地响。 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 “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 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 进村了。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 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 胸口上摸一摸。”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 洞。 有一页折起一角, 翻到那页, 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 我似乎闻到了咸腥的海浪气息。 “这怎么破了一个洞啊?” 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亲密地挤到一起,说:“鬼子枪子打的,还

10、在我肚 子上打了一个洞。”老人微笑着摸了摸小肚子,“解放后我买了很多书,我想, 只要把书念成了,迟早会被国家派到国外学习。可书没读多少,又是革命什 么的, 干脆不念了。 这辈子就没有念书的命。 那年我托人说了个媳妇成了家。 我想, 这好望角啊, 它就在这张书页里, 世上压根儿就没有!” 老人向远处望了一眼, “可 后来我儿子非说,好望角就在非洲南端。” “你儿子?”这时,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老 人伸手抚摸着,呵呵地笑了起来:“是啊,后来有了个儿子。不光我儿子说有, 连这家伙也呱呱叫着,一个劲地说有呢。”水鸟果真朝他吆喝了起来。老人从口 袋里抓出一把米粒,丢在船板上。水

11、鸟啄了一阵,在老人头顶飞旋了两圈,飞回 了芦苇丛。那里传来了很多鸟嬉戏的鸣叫声。 老人激动地说:“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恰好到非洲工作。那次他 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 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老人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在非洲被 当地人给绑了。 老婆子一听就晕了过去。 她在床上躺了半年, 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 可她就是想走了,谁也拦不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老人的讲述纯净如清澈 的河水。 “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 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那天我走

12、到村外,在河边 一直坐到傍晚。日头把整条河照得黄灿灿的,我跳进河里,游了很远。回头一看, 他娘的!河岸跟地图册上画得一模一样。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的好 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我哇哇地叫喊了起来,让老鼻涕眼泪也痛快了一 回”老人哈哈笑了起来,笑声随着波纹微微荡漾。 “现在我啥也不想了, 我划划桨, 喂喂鸟, 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 自在得很!” 老人的脸庞像天空一样明净而深远 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中茂密的芦苇、飞翔的水鸟、清澈的河水、明净的天空、灿烂的夕阳为 老人的故事提供了环境和背景。 B起初

13、“河上无风”“芦苇挺立” ,后来起风了,“芦苇沙沙地响” ,暗示时 间的推移和故事的发展。 C谈到儿子,“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 了出来” ,折射出人物内心的平静。 D老人矫健、硬朗的身手,诉说自己坎坷经历时的平静,夕阳下的人物特写, 无不显示他的坚毅、质朴。 答案 C 解析 “折射出人物内心的平静” 错。 谈到儿子, 老人骄傲的背后是深深的痛, 内心深处的疼痛化成外在的“微微颤动”“深深吸”和“缓缓呼” ,这都是内心极 度痛苦的一种掩饰行为,表面的平静折射的是人物内心的不平静。 5去看“好望角” ,是老船夫一生的追求。请概括他人生各阶段有关这一追 求的具体内容。

14、(6 分) 答: 答案 小时候初识“好望角” ,想去看看,但战争使他梦想破灭;努力学 习,希望出国,但政治运动使他梦想破灭;儿子在非洲工作,想接他出去,但 儿子意外失踪使他梦想破灭 ;最后他发现家门口的河岸就是“好望角” 。(两点 3 分,三点 4 分,四点 6 分。意思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情节概括的能力。通读小说,老人的人生故事阶段分为 “小时候”“解放后”“成家后”和“妻死后”四个阶段,从中梳理出关于他去 看“好望角”的追求的内容,并加以提炼概括。 6你认为这篇小说表现了怎样的主题?(6 分) 答: 答案 歌颂老船夫身上彰显出的刚毅、坚韧的人格美。当理想追求无法 实现时,要以豁

15、达与超然的心境走出困境。幸福就在身边,要正视现实,珍惜 当前。(每点 3 分,答出两点得 6 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小说主题。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准确 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主题。从塑造的人物形象出发,可以发现作者对老人持以肯定 的态度,即肯定其刚毅、韧性的品格;从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的关系出发,可以 发现作者对老人“豁达”“珍惜当下”的人生态度的肯定。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还是一个破落户” 鲁迅毕竟是“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性情又和郭沫若那一类人很不相同, 不习惯在精神上迅速地脱胎换骨, 因此, 在整个三十年代上半叶, 他只要谈到民众

16、, 多半都还是重复以前的看法。他屡次打比喻,说现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几个人轮番 变戏法,老百姓呆头呆脑地围着看。回忆往事,他记起家乡旧时的“堕民” ,不禁 感慨他们“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 权利” ;愈到晚年,他对民众的揭发还愈深刻。 既然给社会诊病的时候,他常常还是照着老思路,他接着提治疗意见,就难 免还是要抄旧方。事实上,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断地重复这种中国人必得 向外国学习的“五四”式的启蒙主张。他说中国人的“哑” ,是因为精神上的“聋” , 倘再不输入精神的粮食,中国人便要成为尼采所说的“未人” 。于是他提倡“拿来 主义” ,再三强调,说这是当务之

17、急:“启蒙工作在现在是最需要的。” 也就从三十年代初开始,他一面说“唯无产者才有将来” ,一面又读起了中国 的史书,尤其是宋、明两代的野史。他会在这个时候去读这些书,本身就说明了 他对现实的绝望,正像他自己说的:“一个人处在沉闷的时代,是容易喜欢看古 书的。”他向有一种从今天看出昨天的锐利的眼光,三十年代的中国又恰似大厦 将倾, 一派末世景象, 他越是细读宋、 明野史, 就越觉得自己也正活在那样的时代。 心里这样想,笔下就不免也要这样写,于是他三十年代的私人通信和公开文章中, 不断出现了以古比今的文字。直到一九三六年,他还不断以明末的事情,比附现 实中文学家的“逸民气”和老百姓的怯懦性,那种以

18、为自己正是活在宋季和明末 的强烈感觉,始终没有消散。 心中存着这样一面古代的镜子,脑中又时时闪过历史循环的念头,鲁迅对现 实中的人事, 看法就自然会和周围的人很不一样。 一九三四年, 周作人在上海的 人 间世杂志上发表一首打油诗,编者又加上“五十自寿”的标题,引蔡元培、钱 玄同等人的一连串和诗,一时间颇为热闹。这引起上海等地的左翼青年作家的不 满,纷纷撰文批评,有的措辞还相当激烈,闹得沸沸扬扬。“左联”的许多年轻 人都在那里愤愤地声讨周作人,鲁迅却回过身看透了他们的心肠,而这是连他们 自己也未必能看清的,鲁迅与他们的精神距离,实在是太大了。 一九三年秋天,上海文化界的共产党组织通过美国记者斯沫

19、特莱,租了一 家荷兰人开设的西餐馆,给鲁迅庆祝五十岁的寿辰。到了那一天,上海的几乎所 有左翼文化团体都派代表参加,把那家餐馆挤得满满的,气氛相当热烈,鲁迅也 很高兴。可是,当他站起致辞时,却说出这样一番扫兴的话:我现在被人请求出 来领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我的几位年轻的朋友还坚持要我做一个无产阶级作家。 我要是真装作一个无产阶级作家,那就幼稚可笑了,我的根子是植在农村中、农 民中以及学者的生活中。我也不相信中国的知识分子的青年,没有对工人、农民 的生活、希望和痛苦的体验,就能创作出无产阶级的文学这整篇讲话,简直 好像是故意在强调他和那些给他祝寿的人的精神差别,后面那几句,更是明显夹 着刺了。 他

20、对那些明明和他一样或者还不如他, 却摇身一变, 以无产阶级自居, 大骂他落伍的人,一直耿耿于怀,只要有机会,他就要指责他们的善变。他这样 去指责别人,自己就更会警惕,即使真是非常欣赏那激进的左翼浪潮,他理智上 也会不断地提醒自己站稳双脚,不要使自己整个陷进那潮水中去。所以,连向激 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 他往往也很注意分寸, 只是说 “呐喊助威, 则从不辞让” , 并不自居为中军。直到一九三五年,他还对一位亲近的朋友这样描述自己:“使 我自己说,大概也还是一个破落户,不过思想较新” ,依旧是沿用十年前那个“中 间物”的说法。看起来,一直到最后,他都还保持着这份清醒的自觉,他知道自 己究竟是怎

21、样一个人。 (节选自王晓明鲁迅传) 7下列各项不属于三十年代的鲁迅在思想上的特点的一项是(3 分)( ) A经历过“五四”启蒙思想的洗礼,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保留有深深的旧时 代印痕。 B常常按老思路揭发社会的弊端,以旧方治疗。 C提倡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却又返回到宋、明时代。 D是“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性情和郭沫若那一类人很不相同。 答案 D 解析 D 项, 只是指出了鲁迅的身份与性情, 不属于三十年代鲁迅的思想特点。 8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鲁迅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较新的破落户,没有像郭沫若等人那样,在思想上 迅速地脱胎换骨。 B鲁迅认为,中国人的不敢发声在

22、于精神上的失聪,故他提倡“拿来主义” , 并且主张进行启蒙工作。 C 鲁迅对于现实以及中国老百姓身上的奴性与怯懦是绝望的, 于是他在晚年, 对民众的揭发更加深刻。 D一九三四年,周作人发表了一首五十自寿的打油诗,一批名人争相和诗。 对此,鲁迅进行严厉批判。 答案 B 解析 A 项,“没有像郭沫若等人那样脱胎换骨”是本文作者的观点;C 项, 鲁迅对现实感到绝望,对民众没有绝望,否则他就不会提出“唯无产者才有将来” 的认识并提出启蒙主张 ; D 项, 对名人和诗进行严厉批判的是左翼作家, 而非鲁迅。 9国人对鲁迅大都充满了顶礼膜拜之情。本文对待鲁迅的态度如何?请结合 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 分)

23、 答: 答案 鲁迅一度被神化,高高地耸立在云端。在本文中,分明可以感受到作 者没有用膜拜神灵的眼光仰视鲁迅, 而是站在鲁迅的角度, 直视鲁迅的痛苦、 矛盾、 悲凉,把鲁迅还原成一个“人” 。(4 分)同时,在字里行间,又能分明地感受到作者 对鲁迅炽热而深沉的感情,对鲁迅的深刻理解。(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析。要注意本文作者评述鲁迅时的态度 与以往文章的异同,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准确把握作者的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潘耒,字次耕,吴江人。生而奇慧,读书十行并下,自经史、音韵、算数及 宗乘之学,

24、无不通贯。康熙时,以布衣试鸿博,授检讨,纂修明史 。上书总裁 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 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寻充日讲起居注官,修实录 圣训 。尝应诏 陈言,谓:“建言古无专责,梅福以南昌尉言外戚,柳伉以太常博士言程元振, 陈东以太学生攻六贼,杨继盛以部曹劾严嵩。本朝旧制,京官并许条陈。自康熙 十年宪臣奏请停止,凡非言官而言事为越职。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今 乃禁之,岂盛世事?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 忌而不敢肆。于此辈甚不便,于国家甚便也。其在外监司守令,遇地方大利弊, 许其条奏。水旱灾荒,州县官得上闻。如

25、此,则民间疾苦无不周知矣。”更请许 台谏官得风闻言事,有能奋击奸回者,不次超擢,以作敢言之气。二十三年,分 校礼闱,称得士,名益甚。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 议起,坐浮躁降调,遂归。 耒有至性,初被征,辞以母老,不获命,乃行。既除官,三牒吏部以独子请 终养,卒格于议不果归。逮居丧,哀毁骨立。少受学同郡徐枋、顾炎武。枋殁, 睭恤其孤孙,而刻炎武所著书,师门之谊甚笃焉。四十二年,圣祖南巡,复原官。 大学士陈廷敬欲荐起之,力辞而止。平生嗜山水,登高赋咏,名流折服。有遂 初堂集 。又因炎武音学五书为类音八卷。炎武复古,耒则务穷后世之变 云。当时词科以史才称者,汪琬、吴任臣及耒

26、为最著。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 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B 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 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C 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 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D 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 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

27、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上书总裁” 句意完整,“言”当为“要义八端”的谓语,因此只能在“总裁”后断开,不可 在“言”后断开,排除 C、D 两项。“总裁善其说” ,此句中“善”是意动用法, 认为善,“其说”是“善”的宾语,因此必须在“其说”后断开,不可在“善” 后断开,排除 A 项。故选 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 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 修国史的材料。

28、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 殊功勋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 常文稿的人才。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 项,“布衣”指 平民,非读书人;平民穿麻、葛织物,而非读书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潘耒很有才干。他天生聪慧,读书一目十行,从经史、音韵、算数到佛教 知识,没有不精通的,后来参与朝廷明史的编辑修订。 B潘耒敢于直言。他引用典故,指出不是言官而向皇帝进言被视为逾越职权 的做法是错误的,请求放松禁令,让群臣能够进言劝谏。

29、 C潘耒事母至孝。当初被征召时,他以母亲年老推辞;被授予官职后,三次 上书吏部请求归乡奉养老母;母亲去世,他因过分悲伤而异常消瘦。 D潘耒敬重师长。他年少时求学于徐枋、顾炎武,徐枋去世后,潘耒周到地 抚恤徐枋的孤孙,刻印了顾炎武的著述,思想上师承顾炎武。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 项,“思想上师承 顾炎武”错,根据原文“炎武复古,耒则务穷后世之变云”可知,顾炎武主张复古, 潘耒却主张变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5 分) 译文: (2)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

30、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5 分) 译文: 答案 (1)臣请求放松禁令,让大小臣子们都能够进言劝谏,或许那些欺骗君 上、怀着私心行事的人,就会有所顾忌而不敢肆意妄为。(译出大意给 2 分; “弛”“俾”“庶”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潘耒)已凭平民的身份任官,年龄最小,又轻慢不能容人,因此忌恨他的人 很多。(译出大意给 2 分;“以”“齿”“傲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词 : (1)弛 : 放松,松懈。俾 : 使,让。庶:或许。(2)以:凭借。齿:岁数,年龄。傲睨:轻慢,轻蔑。 参考译文 潘耒,字次耕,是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人

31、。天生异常聪慧,读书一目十行,从 经史、 音韵、 算数到佛教知识, 没有不精通的。 康熙时, 以平民身份参加鸿博考试, 被授予检讨官职,编辑修订明史 。他曾给总裁上书,提出编纂史书的八个重要 原则:“应当广泛搜罗采集,考证精当;分工明确而主旨、体例统一;书写历史 不隐瞒、 不夸大, 真实地反映情况, 发表议论要公正 ; 所记时间要长, 文字要简短。” 总裁认为他的观点很好,让他撰写食货志 ,兼及其他纪传体史书。不久担任皇 帝身边的日讲起居注官,修订实录 圣训 。(潘耒)曾应皇帝的诏命进言,说: “(向皇帝)进言自古就没有专门的职责,梅福凭南昌尉的身份进言外戚,柳伉凭太 常博士的身份进言程元振,

32、陈东凭太学生的身份攻讦六贼,杨继盛凭部属的身份 弹劾严嵩。我朝有旧规定,京官全部允许向皇帝进言。从康熙十年宪臣上奏请求 停止后,凡不是言官却向皇帝进言的都视为逾越职权。皇帝您目明耳聪,应当引 导群臣让他们敢于进言。现在竟然下令禁止,难道这是安定兴盛的朝代所应该做 的事吗?臣请求放松禁令,让大小臣子们都能够进言劝谏,或许那些欺骗君上、 怀着私心行事的人,就会有所顾忌而不敢肆意妄为。这样做对于这些人是很不利 的,但是对于国家却非常有利。那些在朝廷外做地方官的,遇到地方上有大的利 益与弊病,允许他们上奏。水旱灾荒,州县官员可以向上报告。像这样,那么民 间百姓的疾苦就都知道了。”又请求允许台谏官可以根

33、据传言进谏,有能够奋力 抗击奸邪的人,可以不按照规定越级提拔,来振作敢于进谏的风气。(康熙)二十三 年,主持礼部考试,被称誉为善于选拔贤才,名声更加显著。(潘耒)已凭平民的身 份任官,年龄最小,又轻慢不能容人,因此忌恨他的人很多。非议的声音渐起, (潘耒)因行事浮躁的罪名而被降职外调,于是归乡。 潘耒性情诚挚纯厚, 当初被征召, 他以母亲年老推辞, 没有被批准, 于是赴任。 被授予官职之后,三次上书吏部以自己是独子请求归乡奉养母亲,最终没有被批 准而无法归乡。等到母亲去世守丧时,因为过分悲伤而异常消瘦。年少时求学于 同郡的徐枋、顾炎武。徐枋去世后,(潘耒)救济抚恤徐枋的孤孙,刻印了顾炎武所 著

34、的书籍, 对老师的感情很深。 (康熙)四十二年, 皇帝南巡, (潘耒)恢复原来的官职。 大学士陈廷敬想推荐起用他,(潘耒)极力推辞而作罢。(潘耒)平生嗜好山水,登高 赋诗吟咏,知名人士常被他折服。著有遂初堂集 。又沿袭顾炎武音学五书 而写了类音八卷。顾炎武主张复古,潘耒却主张变革。当时博学鸿词科以史 才被称道的,汪琬、吴任臣及潘耒最为出名。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 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注 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 曹植诗

35、云:“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 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云“平原客” 。弹铗: 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才华 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歌标题“客游” ,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 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的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 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 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

36、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 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 项,“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 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应该是“暖”和“悲”形成对比。 15唐代诗人崔涂在春夕中写到“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 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 的情感的异同。(6 分) 答: 答案 (1)相同点: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1 分)(2)不 同点:崔诗主要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连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

37、到 了镜中的白发,表达了韶华易逝的愁苦。(2 分)李诗主要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 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封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 酬(或“怀才不遇”)的悲伤。(3 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情感与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 合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据此分析 情感。(1)两者都具有一种浓厚的思乡情怀,突出内心的一种强烈的惆怅情绪。(2) 不同的是, 客游一诗中“悲满千里心” ,表明客居在外,“旅歌屡弹铗”运用 典故,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崔诗中,诗人看到自己的白发,但是常年不 能归家,表达的主要是韶华易逝的愁苦。 白话

38、诗歌 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悲愁充满了客游千里的羁旅之心。 没有机会进京求取功名,却只能长久地淹留在赵国的旧地。 自己已经离乡三年了,一年四季都没有机会去祭拜自己的祖宗。 我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每次思归都未能如愿,只能写封书信来 表示自己希望早日回家的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其刚烈性格的 诗句是“ , ” 。 (2)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用“ , ”两句否 定了生死等同的虚妄之说,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 (3)刘禹锡陋室铭中“ , ”两句,写了室 外清幽雅致的景物,表达

39、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答案 (1)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3)苔 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红楼梦塑造了一批如林黛玉、史湘云等优秀女儿形象,同时也刻画了 一些似薛蟠、贾芸等不学无术、胸无城府的纨袴形象。 B曹雪芹对这个贵族家庭饮食起居各方面的生活细节的描绘,表现了这个钟 鸣鼎食之家没落的过程。 C鲁迅的后期杂文可谓不刊之论,这恰恰体现了他思想的炉火纯青。 D人教版语文教材要大幅缩减鲁迅作品,理由若干。虽然仍保留了几篇,但 舆论已是沸反盈天,仿佛这民族的脊梁就此折断。

40、 答案 A 解析 A 项, “胸无城府” 是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 此处褒义贬用。 B 项, “钟 鸣鼎食” , 敲着钟, 列鼎而食, 旧时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 使用正确。 C 项, “不 刊之论” ,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使用正确。D 项,“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嚣嘈杂。使用正确。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博大精深的红楼梦 ,不仅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达 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 B鲁迅先生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高昂的斗志,手握一支“金不换” , 写了许多富有激情的作品。 C 从某种意义上说, 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

41、有浓厚的悲剧性。 她临终时对 “灵 魂”的怀疑,包含着反抗命运的意义。 D海明威在 19 岁时被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自愿到意大利去做救护车 司机,结果在皮亚韦前线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弹片击中了他,负了重伤。 答案 C 解析 A 项,语序不当,“不仅”和“也”后面的内容交换。B 项,主谓不搭 配,“鲁迅先生的晚年”应改为“晚年的鲁迅先生” 。D 项,暗换主语,“弹片击 中了他”应改为被动句,如“他被弹片击中了” ,使主语保持一致。 19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老渔夫桑地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英雄。 也是他一生塑造 的硬汉性格的最后总结。 而他却又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42、打不败的失败者” 。 贫穷而又不走运的老渔夫桑地亚哥的命运是悲哀的。 他不管是有意还 是无意,不管是自觉抑或是不自觉,都作为了海明威“冰山原则”的有力体现。 海明威的硬汉子品格像精灵一样铮铮依附在桑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之上。 这便是海明威式“硬汉子”精神的象征。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句是本段话的中心句,应 排在开头, 根据句意, 应排在的前面。 句是对句的解释, 应紧排在 句之后, 句从语意上说是对句的转折, 应排在后。 句内容紧承句内容, 句具有总结性质,应在后。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总结,是从本段内容生发出的 对海明威创作原则的概括。 20在下面一段文

43、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 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 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 。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 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 比较少的人, 。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 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对个人而言,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 。 答: 答案 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 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可以 转

44、变风气(每句 2 分) 解析 根据前文“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可知,处应填“是继承传统的 一种必要方式”一类的句子。处,根据前文“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可知,应 填“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一类的句子。处,根据前文“很多人都发生气 质的变化, 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对社会而言” 可知, 应填 “可 以转变风气”一类的句子。 21请你根据学过的老人与海一文中塑造的桑地亚哥这一形象,描述下 图中的海明威头像。要求 : 所写内容要能体现海明威“硬汉子”的精神、气质 ; 要有适当的议论或抒情 ; 运用比喻、反问两种修辞手法 ; 不少于 100 字。(5 分) 答: 答案 (示例)白发像

45、雪花一样覆盖在他的头上, 岁月的痕迹也在他的额头上刻 满了年轮,可是,一点不见他颓靡的表情,忧伤的神态。你看,他那两只眼睛炯 炯有神,犹如黑暗中的灯塔,可以照亮一切 ; 目光犀利且深邃,仿佛一把青锋宝剑, 足以看穿一切;他的鼻梁高高挺起,就是那络腮胡子也是那般刚毅。是啊,海明 威一生,经历的事情太多太多,但他从不言败。这不正是这个“硬汉子”的真实 写照吗?(表达方式得当,2 分;比喻、反问,2 分;语言连贯通顺,1 分) 解析 作答时,要仔细观察海明威的头像,围绕“硬汉子”精神,从不同的 角度进行描绘,同时,也要注意题干中表达方式的要求适当的议论或抒情, 修辞的要求比喻和反问。 四、作文(60

46、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最近微信朋友圈流行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玩耍。小 男孩收集了很多石头,小女孩有很多糖果。小男孩想用所有的石头与小女孩的糖 果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小男孩偷偷地把最大和最好看的石头藏了起来,把 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糖果都给了小男孩。 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 也跟自己一样,藏起了很多糖果? 这则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 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

47、导 这道题的材料是一个小故事,可以考虑采用“由果溯因”的方法 审题。 由材料自然可以引出“怀疑与信任”的话题,这也是本材料中最核心的立意 方向。顺着这个立意方向继续追问 : 为什么小男孩会怀疑,而小女孩却充满信任? 因为小男孩有私心,或者说很有“心计” ,小女孩却保持着淳朴的童真,这又引出 了另一个话题“心计与童真” 。这则材料还可以这样追问:交换中明明是小男 孩占了便宜, 小女孩吃了亏, 可得到的结果却恰恰相反, 这样我们又可以把它和 “得 到与失去”这一话题联系起来。以上立意无论是哪一方面,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 都需要与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 佳作展台 良知的叩问 在普世价值观中,所

48、有的交换都是等价的,那些付出最多的人,也理应得到 最好的回报,但现实却往往与之相悖。因为个人私心恣意地在世间胡作非为,个 人利益又不可一世地在世间横行霸道,所以只有世人的良知踽踽独行。 有一则这样的小故事:小女孩用自己所有的糖果与小男孩所有的石头交换, 但小男孩却偷偷藏起了最大、最好看的石头,而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那天晚上, 小女孩睡得很甜,小男孩却彻夜难眠。小女孩的真挚和善良让她的小世界单纯快 乐,而小男孩的谎言却使他难逃内心的煎熬和痛楚,那是良知在起作用。我想我 更愿意相信这则故事并未结束,它真正的结尾应该是小男孩在第二天一早便找到 了小女孩,将他私藏的石头悉数送给她,并向她诚恳地道歉。加上这个结尾之后, 人性便会归于完整,倘若不加,我们看到的只是残缺破碎的人性。毕竟邪恶也好, 后悔也罢,只是世间一隅,难以囊括万象。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这小小 的一隅就有可能被人无限放大。 世人惶惶,唯恐自己便是下一个直接或间接的受害者,毕竟生活并非出自安 徒生之手,也无人有此等情趣为每一个恶都加上一个完美的结局。很多的恶都是 终于良知的,良知的叩问已是当今社会完成自我救赎的最佳手段。“摧花狂魔” 王书金现已归案, 他潜逃了十多年, 内心不安, 无以成眠, 而在之后的庭审过程中, 更是坚持认罪。由此可见,在很多时候良知的作用甚至大于法律,没有人能够逃 过良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