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作业与测评:3.7.3 记念刘和珍君 Word版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438126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7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作业与测评:3.7.3 记念刘和珍君 Word版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作业与测评:3.7.3 记念刘和珍君 Word版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作业与测评:3.7.3 记念刘和珍君 Word版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作业与测评:3.7.3 记念刘和珍君 Word版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作业与测评:3.7.3 记念刘和珍君 Word版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作业与测评:3.7.3 记念刘和珍君 Word版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作业与测评:3.7.3 记念刘和珍君 Word版含解析.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时优案 3 对应学生用书 P48 素材思悟 做有责任感的人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女师大风潮中的刘和珍,“虑及母校前途,黯 然至于泣下” ;写“三一八”惨案中的刘和珍,欣然前往请愿,为维护国家主权而 惨遭杀戮。刘和珍爱校爱国,显示了有志青年的责任感,为后人景仰。刘和珍的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她自觉汲取进步思想是分不开的。文中说,刘和珍很爱看 鲁迅的文章,鲁迅编辑的期刊“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 ,然而毅然预定了莽原 全年的就有刘和珍。邓小平 16 岁就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那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并为之奋斗终生。特殊的留法经历和个人的不懈努力, 使他具备了同时代人难以比拟的开放

2、的国际视野及广阔思维空间。汲取时代新思 想,树立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个有志青年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条件。 正确对待“沉默” 鲁迅先生说 :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中国自古以来的美学是信奉“天地有大美 而无言”的,由此有了“沉默是金”的人生箴言。于是,社会上“昏睡”着的人 固然“沉默” ; “较为清醒”的人也往往不胜“叫醒昏睡的人”之累,也选择了“沉 默” 。还有另一种沉默,那就是路见不平,就装作没看见,绕着道走,然后继续风 花雪月、 歌舞升平的游戏。 这种 “明哲保身” 的沉默其实比不开口的抗争更加可怕。 不开口的抗争还隐伏着爆

3、发的可能性,而这种沉默则是对不平的一种默认。所以, 我们要正确对待“沉默” ,深入反思社会上“选择沉默”现象的实质。 勇于反省 鲁迅先生用他冰冷的笔触写道:“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 的。”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否意识到,在有些方面封建迷信、凶残粗野、阴 暗嫉妒、无知健忘等我们是否做过或正在做着令人扼腕的蠢事?这句话可以 让我们以最客观的心态反省自己。 小试身手 请以 “刘和珍” 为话题, 综合运用记叙、 议论、 抒情等表达方式, 写一段文字。 (150 字左右) 答: 答案 (示例)刘和珍们是“哀痛者” 。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国运衰败,他们 为国家哀痛!军阀横行,人心麻木,民族积弱,

4、他们为民族哀痛!社会动荡,家 破人亡,他们为人民哀痛!这种哀痛成为他们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动力,这种哀 痛是刘和珍们这些“猛士”的灵魂本色! 刘和珍们是“幸福者” ,因为他们是理想的实践者。 真正的战士不是空想家,而是实干家。面对黑暗专制,他们显示出自己的 “桀骜锋利” ; 而对血腥残暴,他们从不畏缩后退。他们真正做到了“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千千万万个刘和珍用血肉铺就了一条通往光明的大道,推动历史的 车轮滚滚向前。待到春满人间,“山花烂漫时” ,他们怎会不幸福、快乐地在“丛 中笑”? 1高考源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本文如果直接从第三节刘和 珍的平时表现写起,把第一、二节移到第

5、五节后,按时间顺序展开思路,好不好? 为什么? 答: 答案 不好。如果先写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再按时间顺序展开,就成了单为 刘和珍一人作纪念文章或作传了,而本文题目虽为“记念刘和珍君” ,实际目的却 是以“记念刘和珍君”为切入点,评述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从写作缘 由写起,正好概括了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和作者的感情历程,营造了浓 郁的抒情氛围。 2高考源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鲁迅先生在本文中 谈了自己对“请愿”的看法,在空谈一文中也说:“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 以为然的,但并非因为怕有三月十八日那样的惨杀。那样的惨杀,我实在没有梦 想到,虽然我向来常以刀笔吏的意思来窥

6、测我们中国人。我只知道他们麻木, 没有良心,不足与言,而况是请愿,而况又是徒手。”请结合本文谈谈:鲁迅先 生对“请愿”的态度是怎样的?他认为“请愿”的做法是正确的吗? 辩论题目 鲁迅先生认为请愿的做法是正确的吗? 甲方观点:鲁迅先生认为请愿的做法是正确的。 甲方辩词: 乙方观点:鲁迅先生认为请愿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乙方辩词: 答案 辩论提示:(甲方)鲁迅先生认为请愿的做法是正确的。鲁迅先生对于一 切爱国运动都无限关心并且积极参加和支持。虽然他认为向反动政府请愿特别是 “徒手的请愿” ,有极少的效果,但是他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 微茫的希望;真正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请愿”

7、提高了群众的认识,能鼓 舞群众进一步走到彻底的爱国道路、革命道路上去,是完全正确的。 (乙方)鲁迅先生认为请愿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这在原则精神上是和马克思列宁 主义者的态度完全一致的。像 1926 年 3 月 18 日那样的爱国请愿,毫无疑义是群 众的一种爱国运动;向政府去请愿,提出人民的要求,毫无疑义也是群众的斗争 方式之一。但请愿毕竟不是彻底的革命斗争,也不是彻底的爱国斗争,尤其是向 当时那样反动的政府去请愿,除表示出了群众的意向和力量外,实际的效果是绝 不会有的。 3高考源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刘 和珍等青年学生因为请愿而被反动当局杀害。那么,作为新时代的

8、学生,是应该 专心读书、埋头学问,还是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呢? 答: 答案 观点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专心读书、埋头学问才是我们的第 一要务。至于参加其他社会活动,关心国家大事,这都不是青年学生在校期间应 该做的事情。所以,像刘和珍等青年学生就不应该上街游行,而应该坐在教室里 专心致志地读书做学问。只有这样,才不会有无谓的牺牲,将来才能更好地发挥 聪明才智,为国家多做贡献。 观点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不应只埋头专注于书本,更应该“家事国 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青年学生对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应该关心。为祖 国献一份微薄之力是青年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刘和珍等青年学

9、生的行为 是一种值得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爱国行为。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虽然“三一八”惨案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了,但是刘和珍、杨德群等青年 在反动政府前表现出来的沉勇友爱、无所不为的精神,至今令人佩服。 西方人弄不明白,面对自然灾难,中国人为什么举国支援;西方的诗人搞 不清楚,面对汶川大地震,中国的诗人为什么痛心疾首,长歌当哭。 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枯水现象,面对这种江河日下的 情况,人们已开始冷静地思考环境保护问题。 刘和珍等进步青年在耸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中遇害,鲁迅先生忍不住 内心的悲愤,提笔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记念刘和珍君 。

10、 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创造,无疑都取决于艺术家们苦心孤诣、孜孜不倦地 耕耘和探索。 他在学习上坚持博学审问,对待工作更是兢兢业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 终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事不做,即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贬义词。褒贬 误用。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替代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使 用正确。江河日下: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一 般用比喻意。此处望文生义。耸人听闻:夸大或捏造事实来使人震惊。此处应 该用“骇人听闻” 。苦心孤诣:尽心钻研、经营,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 指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费尽心思。使用正确。博学审问:

11、指要广博地学习, 详细地请教。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鲁迅说,“看客”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 ,这是站在社会学的 角度来说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似乎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被看者给看客提供 了一面反观自身的镜子。 B我将深味这浓黑的非人间的悲凉;以我的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 们快意于我的苦痛。 C在不少省份尤其是大中城市中,新建或改建的视频监控点迅速扩张,有的 地方出现了商业机构为攫取巨额利润而推动视频监控系统的情况,应该引起警惕。 D大学通识教育近年来在中国受到高度重视,各大学纷纷进行通识教育课程 改革,许多高校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备受广大家长和学生所

12、喜爱。 答案 A 解析 B 项,多项定语顺序不当,“悲凉”前面的“非人间的”是表领属的定 语,“浓黑的”是形容词定语,按照多层定语的递加顺序,“非人间的”应该移 至“浓黑的”前面。C 项,成分残缺,在“推动视频监控系统”后面加“建设” 。D 项,句式杂糅,“备受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喜爱”与“为广大家长和学生所喜爱” 两种说法保留其一。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 这 样 说 , 现 在 却 觉 得 有 些 踌 躇 了 , 我 应 该 对 她 奉 献 我 的 悲 哀 与 尊 敬。 。 A她是为了中国而死的

13、中国的青年,也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B她虽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C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D她虽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答案 C 解析 横线上所填的语句阐述的应是“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的原因,根据 前句“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 ,可推断出“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 的学生” ,排除 A、B 两项 ; D 项,“虽是不是”所用关联词不当,排除。C 项, 紧随“她不是学生”之后的“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是对刘和珍这 位“学生”的高度评价,本项与横线前的内容衔接更恰当。 4在

14、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 1937 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 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 。” 王富仁先生对此做了独到的分析,认为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 人,是从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而鲁迅之 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这个精神素质便是他彻底摆脱 了传统的奴隶性格, 。 答: 答案 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或: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是因为他具有最根本的精神素质(或:原因在于他的最根本的精神素质) 具有真正独立的

15、思想个性(或:自由意志) 解析 本段文字主要写王富仁对毛泽东“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的原因 分析。处是毛泽东的观点,根据下文的“认为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视鲁迅为现代 中国的圣人”和上文的“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很容易填写。处根据下文 “这个精神素质”中“这个”的指代作用,可推知应填写“鲁迅具有精神素质” 方面的内容。处根据“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 ,可推断应填写有关“具有 独立个性”方面的内容。 5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 象。 要求:(1)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 (2)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

16、4)不少于 200 字。 答: 答案 (示例)看到您的画像,我自然想起您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 首甘为孺子牛。”觉得这诗句正是您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您作为一位伟大作家 的人格的全部体现。您目光犀利,眉头紧锁,面容消瘦,留着一撇浓黑的胡须, 表情非常严肃又非常慈祥,从中可以想见您的清苦、刚直、坦然。您一头倔强得 一簇簇直竖起来的约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当真一副怒发冲冠的样子。您是 新文学的伟大旗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您的文章独抒己见,入木三分。而您 的杂文则是匕首,是投枪,是飞镖,直刺黑暗社会,使反动统治者胆战心惊。 解析 题干要求“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暗示出答案既包括先生的

17、外貌 形象,又包括其精神形象。外貌形象要参照先生的画像,刻画外形特点;精神形 象要求挖掘出他的性格及其作品所表现的精神品质。 二、拓展提优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血尸 石评梅 我站在走廊上望着飞舞的雪花,和那已透露了春意的树木花草,一切都如往 日一样。黯淡的天幕黑一阵,风雪更紧一阵,遥望着执政府门前的尸身和血迹, 风吹不干,雪遮不住。走进大礼堂,我不由得却步不前。从前是如何庄严灿烂, 现在冷风切切,阴气森森,简直是一座悲凄的坟墓。 我独自悄悄地走到那薄薄的小小的棺材旁边,低低地喊着那不认识的朋友的 名字杨德群。在万分凄酸中,想到她亲爱的父母和兄弟姊妹时,便不禁垂泪 了!只望她负

18、笈北京, 完成未来许多伟大的工作和使命, 哪想到只剩得惨死异乡, 一棺横陈! 这岂是我们所期望于她的,这岂是她的家属所期望于她的,这又岂是她自己 伟大的志愿所允许她的,然而环境是这样结果了她。十分钟前她是英气勃勃的女 英雄,十分钟后她便成了血迹模糊、面目可怖的僵尸。 为了抚慰未死的伤者,我便匆匆离开了死的朋友,冒着寒风,迎着雪花,走 向德国医院。当我看见那半月形的铁栏时,我已战栗了!谁也想不到,连自己也 想不到,在我血未冷魂未去以前,会能逼我重踏这一块伤心的地方。 样样都令人触目惊心时,我又伏在晶清的病榻前,为了她侥幸的生存,向上 帝做虔诚的祈祷!她闭着眼,脸上显出极苦痛的表情。这时凄酸涌往我

19、的喉咙, 不能喊她,我只轻轻地用我的手摇醒她。 “呵!想不到还能再见你!”她哽咽着用手紧紧握住我的手,两眼瞪着,再 不能说什么话了。我一只腿半跪着,蹲在病榻前,我说: “清!你不要悲痛,现在我们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便是这样的死,不是我 们去死,谁配去死?我们是在黑暗里摸索寻求光明的人,自然也只有死和影子追 随着我们。永远是血,一直到了坟墓 。这不值得奇怪和惊异,更不必过分地悲 痛,一个一个倒毙了,我们从他们尸身上踏过去,我们也倒了,自然后边的人们 又从我们身上踏过去。 “生和死,只有一张蝉翼似的幕隔着。 “看电影记得有一个暴君放出狮子来吃民众。昨天的惨杀,这也是放出野兽 来噬人。只恨死几十个中

20、国青年,却反给五色的国徽上染了一片污点,以后怎能 再拿上这不鲜明的旗帜见那些大礼帽、燕尾服的外国绅士们。” 这时候,张静淑被抬下去看伤,用 X 光线照子弹在什么地方。她睡在软床上, 眼闭着,脸苍白得可怕。经过我们面前时,我们都在默祷她能获得完全的健康。 医院空气自然是很阴森凄惨,尤其不得安神的是同屋里的重伤者的呻吟。清 说她闭上眼便看见和珍,耳鼓里常听见救命声和枪声。因此,得了狄大夫的允许, 她便和我乘车回到女师大。听说和珍的棺材,五时可到学校,我便坐在清的床畔 等着。我要最后告别和珍,我要看和珍在世界上所获到的报酬。由许多人抚养培 植的健康人格,健康身体,更是中国女界将来健康的柱石,怎样便牺

21、牲在不知觉 中的撒手中? 天愁地惨、风雪交作的黄昏时候,和珍的棺材由那泥泞的道路里,抬进了女 师大。多少同学都哭声震天地迎着到了大礼堂。这时一阵阵的风,一阵阵的雪, 和着这凄凉的哭声和热泪!我呢,也在这许多勇敢可敬的同学后面,向我可钦可 敬可悲可泣的和珍,洒过一腔懦弱的血泪,吊她尚未远去的英魂! 粗糙轻薄的几片木板,血都由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流出,她上体都赤裸着,脸 上切齿瞪眼的情形,赠给了我们多少的勇气和怨愤。和珍,你放心地归去吧!我 们将踏上你的尸身,执着你赠给我们的火把,去完成你的志愿,洗涤你的怨恨, 创造未来的光明!和珍!你放心地归去吧!假如我们也倒了,还有我们未来的朋 友们。 她胸部有一

22、个大孔, 鲜血仍未流完, 翻过背来, 有一排四个枪眼, 前肋下一个, 腋下一个,胸上一个,大概有七枪,头上的棒伤还可看出。当扶她出来照相时, 天幕也垂下来了,昏暗中我们都被哭声和风声绞着,雪花和热泪融着。这是我们 现时的环境,这便是我们的世界,多少女孩儿,围着两副血尸! 这两副血尸,正面写着光荣!背面刻着凄惨! 大惨杀的第二天。 (有改动) 注 负笈:背着书箱。a.形容读书之多;b.指游学外地。 6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多处写景, 尤其对风雪等恶劣天气进行了描写, 作用是营造一种沉闷、 悲哀的气氛,衬托“我”十分悲痛和无比愤怒的心情。 B在医院里

23、,“经过我们面前时,我们都在默祷她能获得完全的健康” ,作 者心里充满了对杨德群的期盼与祝福。 C“向我可钦可敬可悲可泣的和珍,洒过一腔懦弱的血泪”一句中的“懦弱” 说明作者软弱,不敢参加爱国运动。 D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写了几个年轻人或 被打成重伤或被杀害的悲惨情景,重点写刘和珍。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B 项, 理 解有误,这应该是送给张静淑的祝福。C 项,分析概述错误,“说明作者软弱,不 敢参加爱国运动”无中生有,这只是作者的自责。从原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悼念 刘和珍,就是热爱祖国的表现。如原文倒数第四段感情表达

24、强烈的句子:“我们 将踏上你的尸身,执着你赠给我们的火把,去完成你的志愿,洗涤你的怨恨,创 造未来的光明!” D 项,“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的分析不正确,文章实际是通 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描写人物的。 7文章以“血尸”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答案 以“血尸”为题,交代文章的中心,警醒人们勿忘血债 ; 用“血尸” 直接状写烈士凄惨的现状, 表达了作者对烈士的沉痛哀悼, 揭露了当局的卑劣凶残 ; 以“血尸”为题,与墨写的谎言和言论的谣传形成对比,揭露反动政府及御用 文人的阴险与可耻;“血尸”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标题作用的能力。本文通过叙述烈士凄惨的现状

25、,表达 了作者对烈士的沉痛哀悼,揭露了当局的卑劣凶残,而以“血尸”为题,具有 “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 概括故事情节、 寄托作者情感、 揭示文章主题” 的作用。 从这几个角度考虑,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 8本文对遇害人的情况做了较具体的描写,请从写作目的或写作手法上探究 作者这样处理的作用。 答: 答案 (示例一)(写作目的上)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披露,揭示出杀人者行为的残 忍。这样写不仅还原和再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且更进一步地引发人们对事件 背后的反动政府的阴谋与残暴的思考,表达了人们对烈士们爱国热情的讴歌和对 他们凄惨离去的沉痛悼念。 (示例二)(写作手法上)采用特写镜头,运用细节描写,使场面惊心动魄,描写 细致逼真,真实地再现了烈士临难时的情形。使人能够想见发生在执政府门前这 场惨案的全景,表达了作者的沉痛与愤怒之情,深化了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题干要求探究“描 写遇害人的情况” 的作用, 而且明确了答题方向 “写作目的或写作手法” , 如选择 “写 作目的”进行探究,就要立足散文选材对主题和情感的凸显作用,关键词为“批 判”“悼念” ;如果选择“写作手法”进行探究,那么就是对“描写手法”进行分 析,关键词为“细节描写” 。选择一点组织答案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