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1月31日第十一次集体学习重要讲话心得体会1月31日,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在这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全面系统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内涵,并就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提出明确指引,要求“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百舸争流,抓住机遇才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力,代表的是一种生产力的跃迁。与传统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密切关联,在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新质生产力正迎来突破性发展
2、时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战略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求实问效、提质加速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方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涌动不息的增长新动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强调科技创新这个“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时,习近平总书记使用“特别是”的句式着重强调了两个关键词:“原创性”和“颠覆性”。“原创性”和“颠覆性”,既是“从O到1”的原创性突破,也是“从1到10”的颠覆性跨越。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到大数据,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无一不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进而形成的新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要义在科技创新,在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们要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就在于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从现实条件看,我国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较好基础和优势,面临重大战略机遇。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到33278.2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4%,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在这一年里,一些重大科技创新捷报频传,特别是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扎实推进。但创新没有“天花板”,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持续增强原始创新,突破更多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进而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
4、生产力跃迁。新质生产力,最终落脚点还在生产力。当前,我国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为发展未来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充分发挥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应用场景、科技人才资源和政治经济制度等优势,我们完全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在新赛道实现跨越发展。新质生产力,“新”是加速突破的锋刃,质是持续突破的基底。以“效”为先,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让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层出不穷、新动能磅礴澎湃,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夯实发展之基、汇聚前行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