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454504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219.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型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 认识本课“崛、范、魏”等8 个生字,会写本课“肃、晰、振”等13 个生字, 正确理解“严肃、疑惑不解、清晰、 ”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4. 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 重点 1.学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 难点 1.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 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

2、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 () 分 钟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师:请看这个“志”字,上“士”下“心” 。在我们中 华名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或是有一定知识 技能的人才能称为“士”。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 的思考立下的志向。 说说你小时候立下的志向吧。 (我要当医生。我要当航天员) 师:很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少年周恩来的立志 故事。 (板书课题) 师:齐读课题。 【从志向谈起,轻松入 课, 且与结 尾前呼 后 应, 指向于 写

3、作的 阅 读,开宗明义。 “志” 的文化溯源,让开课不 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和求知欲望。】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步读文,了解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 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习生字。 座位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开火车读 (课件出示 2) 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2)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崛、范、魏、晰、效、 淮、惑、斥”的读音,并组词语。 (课件出示 3) 字音难点:淮,读( hui )不要读成(zh n) , “斥”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3)书写“肃、晰、振、胸、怀、赞、效、疑、 惑、凡、顾、训、斥” 。 (课件出示 4) 字形难点:“怀”的

4、偏旁是竖心旁, “晰” “训”的左 半部窄,右半部宽。“赞” “辱”上下大小一样。 师:要想读懂文章,扫清“地雷”是必须的。这篇 课文中的生字词你们能认识,能正确地读出来么? (课件出示 5) 请大家读读课件中的词,看谁的反应快,读得对。 租界 麻烦 胸怀 屈辱 热闹非凡左顾右盼疑惑不解清晰而坚定 生读词。 师: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四个字的成语,请大家多读 几遍,先记住它们,积累起来,在平时写作中争取用上。 四字词语 生读。 师:还有些词串,未必是四个字的,也很值得我们 积累,自己再读读“清晰而坚定” 。 (课件出示 6)清晰而坚定 请你们联系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说:

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 【教 给学生 读书概 括 大意的方法:通过事情 的起因、经过、结果来 概 括 课 文 的 主 要 内 容。 】 【从寻找三个小故事, 到归纳小故事大意,再 到串联全文大意,呈现 串联式结构图,变换方 式,提高要求,变着法 儿让 儿童从 整体把 握 课文大意。此版块,既 是对课文大意的把握, 又指 向于谋 篇布局 的 剖析,阅读能力、写作 能力 的训练 ,巧妙 融 合。 】 书:为中华崛起读书) 师:真好。还有一些词,由于特定的时代,理解起 来有困难,需要我们查找一些资料。例如“租界”,谁知 道? (不知道。) 师:请看这幅图 (课件出示 7) 这就是清朝末年我们受到列

6、强欺辱的时局图。当时 的美帝国,英帝国,日帝国,沙皇俄国等,国力强过中 国,于是就抢占我们的领土,说是租用,实际上是霸占, 这就形成了列强割据,租界林立的“时局图”。而在租界 内就是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在租界外则是民不聊生, 苦难悲情。 师:有一些词,光看字面意思还不行,联系课文才 能理解更透彻。比如“欺凌” ,谁来说说这个词的意思? (欺负,欺压,侮辱) 师:课文中是怎么说的,中国人受到怎样的欺凌? 谁能给咱们读一段课文,帮助大家具体地理解这个词的 意思?生读。 师:大家一边读,一边感受当时的中国人在自己的 国土上受到怎样的欺凌。 生自由读片段。 三、初读,把握大意。 1. 师:这是一个少年

7、周恩来的立志故事,整个大故 事中又带着三个小故事。现在请大家来比赛,看谁读书 最快,把三个小故事找出来。生:快速浏览。 (课件出示 8)(我发现第一个故事是周恩来到东 北,伯父和他说不要轻易到租界去玩。 ) (还有一个故事是周恩来和同学闯租界。 ) (第三个故事是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说得很好。还可以简洁一些。老师也尝试着概 括了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大家看看,比比,和你们概括 的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9)耳闻“中华不振”(1-6) ;目睹“中 华不振”( 7-8) ;立志“振兴中华”( 7-8) (小标题中都有“中华不振”) (不对,最后一个是“振兴中华”, 应该说都有“中 华

8、”两个字。) 师:对啊,这“振兴中华”就是本文的关键点。所 以,概括的时候要抓关键。 (很简单,都只有几个字。 ) 师:是的,这就叫做概括。就要简简单单。 (好像字数都一样。) 师:我是尽量把它们概括成一样的,记住两个关键 词:简洁,抓重点。 2. 认识结构 师:这三个小故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呢?先写了 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呢?(课件出示 10) (先写耳闻“中华不振” ;再写目睹“中华不振” ;最后 写:立志“振兴中华” 。 ) 师:很好,看,原来这三个故事是这样排列的啊。 【 教 给 学 生 读 书 概括大意的方法:通过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 果来 概括课 文的主 要 内容。 】 【

9、 从 寻 找 三 个 小 故事,到归纳小故事大 意, 再到串 联全文 大 意, 呈现串 联式结 构 图,变换方式,提高要 求,变着法儿让儿童从 整体把握课文大意。此 版块,既是对课文大意 的把握,又指向于谋篇 布局 的剖析 ,阅读 能 力、写作能力的训练, 巧妙融合。】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分钟 四、参与体验,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听了周恩来的回答后, 你来想一想 : 自己 是为什么而读书的呢? 还有许多像周恩来一样的伟人, 他们也是为了祖国的 崛起而努力学习 , 为祖国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你想到 了谁? (课件出示 11) 师小结:中华不振深深刺痛了周恩来的心, “为了中华

10、之崛起读书”这个清晰而坚定的声音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 希望,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周恩来的资料,多多了解这 位伟人。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根据拼音填字组词。 严 s()清 x() z n()叹 xi n ()怀 照 g()疑 hu() 二、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 引起事故;闹事。) B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向左右两边看) C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振作) 三、选词填空。 1在奉天租界, 中国巡警面对洋人的汽车轧死中国人的现象,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 反而

11、_(A训骂 B斥责 C训斥)死者的家属 2大家只能 _(A劝告 B 劝慰 C安慰)那个不幸的女人。 3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_(A解救 B拯救 C解脱)出来呢? 【答案】 一、肃晰赞胸顾惑 二、C 三、1C 2 B 3 B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 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一、直入新课 师: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用的是什么方 法? 先读通顺,再读出疑问。 生自己读。 师:对,有疑问了,先做好标注,然后尝试解决 疑问。请问,解决这些疑问,我们可以怎

12、么办? 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还可以询问,查资料,弄明白后带着自己的 理解读读文章,就读出滋味来了。还有些实在不能理 解的地方,课后再去寻找答案。 二、自读,学习课文 1. 充分自读 师:接下来我们先尝试自读课文,学习第二个故 事和第三个故事。读书要讲方法,请看两个小要求。 (课件出示 13)(1)读得通顺( 2)读出疑问 在这些有疑问的地方,画上“?” 2. 尝试质疑,解疑 (为什么伯父会说“有时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 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师:谁找到了下文中写到的“麻烦”是什么? 他们凑了过去, 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 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 死了,她原本

13、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 (课件出示 14) 师:撑腰,训斥,形成对比。这两个词,谁来说 说你的理解。 (撑腰就是做主的意思。) (主持公道。) (就好像当法官。) 【设计意图:复习学 法,学习第二、三个故 事,这里简单引入、提 问的目的是为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望】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 读书方法:抓住重点词 语,体会人物的内心想 法,揣摩人物性格特 点。】 【设计意图:少讲多 读,以读代讲,读中体 会人物的语言、动作, 体会人物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读 书,在下文中寻找问题 答案。更为巧妙的是, 教师不满足于此, 而是 引

14、导学生发现文本结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分钟 (训斥就是骂人,很凶地骂。) 师:对比后,你发现什么? (原本中国巡警应该为中国人撑腰,因为是洋人 轧死了中国人,可是巡警不但不为她撑腰, 还训斥他。 非常不讲道理!) (就是因为当时中国太弱,被欺负,所以巡警也 狗仗人势。) 师:说得好,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请大家再看看, 还有这样的地方么?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 人的租界里, 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 幸的女人。”原本大家要帮忙,但是却不敢帮忙,只 能劝。大家也很无奈,因为中华不振。) 师:是啊。抓住“握紧拳头”和“劝慰”这对矛 盾来读,你会读到当时中国人

15、的心情,你会体验到中 华不振,国民怒不敢言的无奈。来吧,让我们一起把 这个故事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好好体会。(板书: 妇人饱受欺凌巡警丧失尊严) 师:这个故事的结尾说“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 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沉重分量”,现在你体会到 了么? (课件出示 15) (中华不振就是我们总是被帝国主义列强欺 负。)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受到委屈都没人管。)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不敢帮助中国人。)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生活很 困难,而洋人却过得很好,还欺负人。) 师:体会得真好。 (板书:中华不振)所以周恩 来才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四、课堂小测试。 构上的 “秘妙”

16、 “悬 念与伏笔”,不露痕迹 地将教学的重点, 指向 于写作。在阅读中要结 合写作技法渗透, 让儿 童在阅读实践中,形 象、直观地体会作者的 写作运思。】 【让学生感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他 们的思维概括能力和 语言综合能力。】 板书 内容 (课件出示 16) 师: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像周恩来、毛泽东、 钱学森等这样的一大批伟人、名人,他们从小立志读 书,才成就了他们的远大理想,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繁 荣富强。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也不再是把帝国主义列 强赶出中国的土地,面对新的国际竞争,新的世界形 式,我们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离发达国家还有 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立下怎样的志向呢?(教师再

17、板书一个“?”, 4 人小组讨论) (为祖国的科技发达而读书。) 师:你呢? (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而读书。) (为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而读书。师:还有吗, 你呢?) (为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而读书。) 师:同学们都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志,那请你们 谨记:将自己的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志,真正做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了祖国的强大而读书。) (为了自己美好的未来而读书。) (为了考试有个好成绩而读书。)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不管是你的远大的理想 还是近期的目标,老师都希望你能实现。 今天咱们学习了周恩来少年励志的故事,一个很 激励人的故事, 同学们有没有收获?伟人的故事还有 很多,请同学们课下

18、收集一下关于周总理的资料。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妇人饱受欺凌 中华不振为中华崛起读书 巡警丧失尊严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选一选。 1. 课文题目的特点是 _ 。 A.以人物的名字命题 B.以文章的主要内容命题 C.以人物的语言命题 2.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直接原因是() A.听伯父说中华不振。 B.耳闻目睹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决心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二、句子训练营。 1. 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改为陈述句) _ 2. 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变为“把”字句) _ 三、联系课文理解句子。 1. “有志者”的意思是 _,“效”的意思是 _,“此生”指 _

19、,“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_ 。 2. 周思来在租界里看到了中国人被洋人欺负,心里会想些什么? 四、下列对于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是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 B.课文写了“洋人欺负妇女,周恩来明白中华不振的含义”“周恩来立志”两件事。 C.随着事情的发展,周恩来感情的变化是:疑惑、气愤、立志。 D.谈论读书的目的时,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更能体会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 远大志向。 【答案】 一、1. C 2. B 二、1. 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2. 洋人的汽车把这个妇女的亲人轧死了。 三、1. 有在“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中

20、, “有志者”的意思是指有志向的人, “效”是 效仿、学习的意思,“此生”指的是周恩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就应该向周恩 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会感到屈辱,会发奋图强,会卧薪尝胆,坚定的认为这头东方沉睡的雄狮会有觉醒的那 一天。 四、B 教学反思 1.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联 系实际,用谈话谈到志向,引入新课。 2. 老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再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在实践 中学会学习。 3. 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协作的工具,创 设学习环境的工具。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

21、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 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 受到情感的熏陶, 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读写结合,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提高习作水平。 4. 在语文课堂教学时,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 差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课堂机智,应变能力。 总之,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改正,对于本 节课一些较为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我也会继续沿用, 并继续多在教材的钻研和课堂的调 控方面多下功夫,不断地实践、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2、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 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 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 “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先写12 岁的周恩来刚到东北,就听伯父叹着气 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 女受到洋人的欺侮, 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 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 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 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 “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

23、大志 向。 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 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 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 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 这也就很自然 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 即课文的第 9 自然 段。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 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 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 引入

24、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词语是() 。 A. 崛 起(ju )效 果(xi o) B. 示范 (f n) 淮 阳(w i ) C.魏 国(w i )训斥 (ch) D. 门楣 (m i )肇 事(zh o) 二、读拼音,写字词。 1.伯父严 s()地说: “每个人都要努力做到xi ng hu i () () 宽广,知荣辱,g ()大局,力争报 xi o ()国家,zh n ()兴祖国。 ” 爸爸听了, z n()同地点了点头。 2.对这个问题我一直y hu () ()不解,直到看到名师点拨,这 道题的思路才逐渐清x( )起来。 三、

25、选字组词。 训川四()()练租祖()国()界 斥斤千()()责凡风平()狂() 四、词语综合训练。 1.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默默”的近义词是, 用 “默默”可以写成成语:默默默默;“若有所思”词语中 “若” 的意思是,词语的意思是。这是一 个与思考有关的词语,这样的四字词语还有。用“若有所思”写 一句话。 2.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门前围着一群人。句中与看 有关的成语是,根据提示,写出不同的看: (1) 聚精会神地看 ()(2) 恭敬地看() (3)从低处望上看()(4)目光迅速地向四周看 () 五、仿写句子。 1.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 “那不

26、是我们中国人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 去呢?” (表示疑惑) 2. 巡警不但不 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 训斥她。 (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阅读能力大提升 六、课文整体梳理。 本文通过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 理 的 事 情 , 感 悟到 中 华 不 振 , 从而 立志 要, 表 现 了 他 的。 七、重点段落品析。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 和人民从(艰难苦难)和屈辱中(拯救挽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火一直 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 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洪亮响亮)的回答。 1.

27、用“”画出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2. 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的,他一直思考的问题是什么?用“” 画出来。 3. 结合课文的事例说说“中华不振”的含义。 4. 联系课文和下面的诗句,说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志向?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大江哥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八、周总理在民族危亡紧急关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作为青少年一代,读书的 目的又是什么?面对右图的“读书无用论”,你会怎 么驳斥他? 参考答案: 一、C 二、1. 肃胸怀顾效振赞2.疑惑晰 三、川 训祖 租斤 斥凡 风 四、1. 沉默无语无闻

28、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冥思苦想 2. 左顾右盼(1)注视(2)瞻仰 (3)仰视 (4)扫视 五、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六、1. 示例: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不能和班长一样考那么好呢? 2. 你把我的书弄脏了,不但不道歉,反而出言不逊,你这样做对吗? 七、1. 苦难拯救 响亮 2. 沉重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3. 示例:中华不振,中国人民就要受到欺辱,就抬不起头来。 4. 因为中华不振,人民备受欺辱,所以要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是一个志存高远,有爱国精神的人。 八、示例:要为建设家乡而读书,要为实现中国梦而读书。“读书无用论” 是荒谬的, 无论是从个人素质的提高, 还是祖国的建设来说, 都需要高素质的人 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