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12长亭送别学案粤教版必修5.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458687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0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12长亭送别学案粤教版必修5.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12长亭送别学案粤教版必修5.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12长亭送别学案粤教版必修5.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12长亭送别学案粤教版必修5.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12长亭送别学案粤教版必修5.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12长亭送别学案粤教版必修5.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12长亭送别学案粤教版必修5.pdf(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2 长亭送别12 长亭送别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第 1 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筵席( ) 靥儿( ) 泠泠( ) 揾做( ) 谂知( ) 蹙愁眉( ) 经忏( ) 玉醅( ) 金钏( ) 憔悴( )( ) 暮霭( ) 胸臆( ) 赓续( ) 玉骢( ) 迍迍( ) 【答案】 yn y lng wn shn c chn pi chun qio cu i y gng cn tn 二、多音字 应 占 ( )取应 ( )应届) ( )占卜 ( )占据) 【答案】 yn yn zhn zhn 第 2 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qin( )疏林 ling( )丽 Jng( )康 jng(

2、 )纶) shn ( )知 熟rn( )) 余yn ( ) 绿草如yn ( )) 挣chui( ) zhu( )栗) 【答案】 倩 靓 靖 腈 谂 稔 荫 茵 揣 惴 第 3 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1 1明确词义 (1)蝇头微利:_ (2)举案齐眉:_ 【答案】 (1)如同苍蝇头那样的小利。比喻非常微小的利润。 (2)汉代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送饭时,总是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以表示尊敬。 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 2 2理解辨析 (1)彷徨徘徊 “彷徨”指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多指人的精神状态。“徘徊”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

3、起伏。 (2)美妙绝妙 “美妙”美好,奇妙,多指艺术品,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官享受。“绝妙”极美妙,极巧 妙。多指超一流的艺术品及其他艺术享受。 3 3对点小测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都是为一点蝇头微利,让教育背上“乱收费”的骂名,少数歪嘴和尚把上上下下治 理乱收费的这本“好经”给念歪了!( ) (2)倘若选个日子, 海峡两岸, 世界华人一起祭祖, 大陆十三亿对岸二千万一起举案齐眉, 共同纪念一个老祖宗,应该更有意义。( ) 【答案】 (1) (2) 常识速览 识作者识作者 超凡的落拓文人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

4、不详,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的 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所做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 月西厢记 、 四丞相高会丽春堂 、 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 、 苏 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 大影响。 识背景识背景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 书生张生与同时寄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 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 两人在西 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生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 酿成爱情悲剧。 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 西厢记就由此加工创作而

5、成。 西厢记 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 莺莺传 的主题思想和莺 莺的悲剧结局, 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 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圆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 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 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 品的戏剧性。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 知常识知常识 元杂剧 : 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是在

6、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 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 “一人主唱” 、 “曲白相生” 等是元杂剧的鲜明特点。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 王实甫、 马致远、 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 窦 娥冤 、 汉宫秋 、 西厢记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 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探究精研文本 整体感知 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 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文脉梳理 【答案】 长亭饯别 写别后之痛 文本深读 自主探究 1 1 端正

7、好一曲共六句二十五字,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 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 _ _ 【答案】 这支曲子句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三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后又各有 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 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 ,一“染”一“醉” ,用得极有分量。沟通了景与情的 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2 2 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与李后 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江城子中的“便做 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

8、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作比较分析。 _ _ _ 【答案】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 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 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3 3 长亭送别主要的戏剧冲突是什么? _ _ _ 【答案】 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老夫人执意 在“拷红”后第二日即打发张生上京赴考, “驳落呵休来见我” ,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 顽固立场。张生原来是一个打算上朝取应的举人,由于偶遇莺莺才滞留蒲东,现在爱情已获 得,上京应考就成为顺

9、理成章的事。因此,可以说,在求取功名这一点上,他和老夫人是一 致的。只有莺莺是反对张生上京赴考的,但她无力留住张生,内心十分痛苦。这一场三个主 人公对科举功名的不同态度,表现了礼教和爱情的对立以及礼教对妇女的压迫。 4 4结合剧情,概括崔莺莺的个性特点。 _ _ _ _ 【答案】 崔莺莺 : 相国之女,名门闺秀,她性格善良,知书达理,勇于追求爱情,具 有叛逆精神,是个深沉、幽静的美丽少女。与张珙在佛殿相逢后一见倾心,尔后又于张生墙 角联吟,真诚相爱。这就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天理” 。之后,她不改初衷, 任凭母亲怎样阻拦,都矢志不渝。最终得到了承认,获得了爱情的胜利。 合作探究 5

10、 5 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莺莺“金冠霞帔” ,有情人终成眷属。 明代以来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 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唐代 元稹最初的会真记 ,还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原本的结局都是悲剧。你觉得 这出剧目更应该是悲剧还是喜剧? _ _ _ 【答案】 (示例一)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 封建礼教坚如磐石, 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 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 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竟是如此“合理” 。最初的崔莺

11、莺爱 情是悲剧,金批西厢记同样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 情的摧残, 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因而金批 西厢记 的流行, 是历史的选择。 悲剧版的 西 厢记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示例二)“大团圆”结局更符合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元杂剧盛行于民间,喜剧更符合 民众的期待。而若是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作者“让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 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 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 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局限造成,不宜苛求古人。 迁移学以致用 写法借鉴

12、1 1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 王实甫写崔、张之离情,没有孤零零地纯然就情写情,而是把这种令人伤感的离情别绪 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去加以点染。如“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 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作品写景物,也并非如专为卖弄才情者那样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给 客观景物涂染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 让景物为表现主人公的忧闷心理和离愁别恨服务, 真正 达到了情与景交融为一体,取得了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 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情景交融是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 密。它能将作者的情感通过细致的景物描写巧妙地传

13、达出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而且 使得文章含蓄而有韵味。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2 2写法指导 (1)要寻找适合抒发感情的某一类景物。例如,为了抒发欢快之情可以借助于美好的景 物,为了抒发悲哀之情可以借助凄凉的景物。 (2)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 (3)可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 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3 3迁移运用 请列举出一例古典诗词中运用情景交融手法的诗歌名句, 并结合自身理解, 进行散文化 的翻译,要求:仍然采取情景交融的手法,不少于 150 字。 _ _ _ _ 【写作示例】 昔我往矣,杨柳依

14、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还记得当年那个春光明媚的季节里,阳光普照,春风和煦,多情的杨柳婀娜多姿,却无 法挽留我离去的脚步。外面暖暖的,心却愈显抑郁,在那吉凶未卜的战场,眼前这美好将是 我唯一的慰藉。如今,我回来了。在无数次冲锋陷阵,浴血拼杀之后,安然回归,我想着念 着那和煦的春风,婀娜的杨柳,然而迎接我的,却是那雪花飘飞,寒意袭人的严冬。 素材应用 1 1课内素材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这是莺莺对张生赴考所持的态度。历经多少辛 酸痛苦才获取的爱情, 刚刚得到承认, 马上又要分开。 “却告了相思回避, 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

15、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莺莺的内心愈是痛 苦, 愈是说明封建家长的冷酷无情。 莺莺虽然无力反抗老夫人 “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 的宗旨, 但她斩钉截铁地表明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她认为“莲开并蒂”比“状元及第”好得多。 这些描写,使西厢记摆脱了表现才子佳人离愁别绪的老套,升华到否定世俗传统偏见的 高度,使艺术形象迸发出闪光的民主思想的火花。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拆鸳鸯在两下 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不要忘记这些话是当着老夫人的面说的,它 显示了莺莺倔强的反抗性格。 长亭送别历来为人们所欣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在思 想上有新意, 它不仅表现了爱情和封建家长的矛盾, 而

16、且对读书追求功名利禄那一套世俗观 念作了一定程度的批判。 【应用角度】 “命运与抗争”“追求自由”“冲破阻碍”等。 2 2精彩应用 在历史的长河中, 无数英雄儿女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对命运的不屈, 勇敢地抗争着命运。 凭什么社会黑暗, 我就要随波逐流, 陶渊明偏偏心有 傲骨,“不为五斗米折腰” , 在南山下结庐而居,活出一生 “靖节”;凭什么婚 姻需要父母之名, 媒妁之言,需要门当户对,幸福甚 至需要 “功名” 去换 取?崔莺莺偏偏发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的时代呐喊 ; 凭什么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只能沦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一代代仁人志士偏要用 各自的方式去为国家争取一个未来

17、佳作领悟 导读 : 美早已从深宅大院的秋海棠的花影里走了出来,美早已揭开了那被金幔玉帐所笼 罩的神秘的面纱,以千种风情,万种妩媚,呈现于世。“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爱情, 也许就是崔莺莺与张生的初见,毫无道理,却又坚定深沉。 飘逝的绝唱(节选) 李存葆 绝色女子是上苍鬼斧神工的大艺术。这大艺术喷射出的大美,曾倾倒过几多王朝,也曾 风靡过朱门绣户,蓬庐茅舍 ; 这大美,曾使盖世英雄五尺钢化为绕指柔,也曾使布衣韦带神 魂颠倒情难自持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 曾有多少人乘着生命的一叶扁舟, 驶向鼓荡着大 雷雨的爱河情海,不畏舟摧楫折的死生,遥望美丽如海市蜃楼般的彼岸,去进行着灵魂的探 险。 王实甫笔

18、下的崔莺莺、张生就是这样的探险者。 似乎上苍早就为这对恋人心灵的约会作过精心的设计。只要细读西厢记的人,站在 普救寺山门前, 双目微合, 脑际中便不难幻化出唐贞元七年杏月, 那旷夫怨女相识前的情景。 当长叹“花落流水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的莺莺,遵母命与红娘走出“门掩重关” 的梨花深院,穿过月亮门,款款点点地来到寺内, “敦着双肩,只将花拈笑”时,蓦地被游 兴正浓的张生窥见了, 莺莺的绝世姿容立时攫住了张生的目光, 燃亮了他的双瞳。 惊呆过后, 张生石破天惊地呐喊道:呀,正撞着五百年前的风流业冤! 张生虽一介寒士, 但毕竟是官居一品的礼部尚书的遗孤, 且又来自向被誉为 “国色天香” 的牡丹

19、之故乡、唐时的陪都洛阳,他见过的玉人何止万千,为什么独有莺莺使他“眼花缭乱 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呢? 这是因为莺莺是一美于众美的殊美之女子。 至美者的“秋波一转” ,是天国里瑶池里的圣波在人世间的俄而一闪,它仿佛能把世界 上的一切曼妙与绚丽都集中于那芳菲一瞬。 至美者秋波一转里流泻出的美, 与轻佻女郎吊眉 眼时所传递出的,有着云泥之别。 至美者秋波一转里所生发的美感, 与美学家理论上的美感最为接近, 它是人们像崇拜圣 母时一样的圣洁的美感。 随着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 ,沉浸于“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的氛围里的张生, 心灵中产生了一种如沐圣雨、如饮琼浆的不可言喻的愉悦。 张生却是封建士大

20、夫阶层的“异类” 。这位原本有着“云路鹏程九万里”志向的才子在 接受了绝色莺莺那“秋波一转”的朦胧的深浅莫测的爱的信号后,便断然决定不再赴考,抛 弃那触手可及的“书中自有黄金屋” ,而去追求眼前的“颜如玉” 。他几经周折,终于借居于 普救寺大雄宝殿的西侧一厢,去作灵魂的探险者。 今普救寺的佛洞里,藏着一刻有莺莺手掌印的唐砖。据传,当莺莺来大雄宝殿追荐先父 亡灵时,被众和尚盯得娇羞难禁,做罢道场,不待红娘搀扶,便匆匆欲返闺房,在抬脚迈越 大殿门槛时,不慎腰一闪,险些跌倒。莺莺右手提着罗裙,只得将左手触地,因支撑力过大, 便在门前的砖尘上, 留下了那沾有香脂腻粉的纤纤玉手的清晰印记。 时被寺内的青

21、年匠工发 现,便画影刻形,烧砖标记。这遗存千年的至美者的掌印,印证着当美的闪电划过时,人们 崇拜美的心态是何等狂颠 王实甫是美的鉴赏家,细检西厢记 ,他笔下的崔莺莺、张生也是美的鉴赏家。莺莺 蔑视众和尚那贪婪而充满肉欲的目光, 选择的是夺路而逃 ; 而对才情俊逸的张生对她的鉴赏, 却显得不嗔不喜,仪态万方,且临去时报以“秋波一转” 。我猜度,张生在“惊艳”时,必 定会从大家闺秀莺莺那“秋波一转”里,读到了比国风、楚辞、汉赋、唐诗还要美的风韵, 读到了比中条山中那挂有露珠的龙柏花、 连翘花还要美的风雅, 也读到了比翔舞在辽阔黄河 水面的鹳鸟还要美的风姿 我徜徉在普救寺中,思绪绵绵。 亮点亮点 1

22、 1学细节 本文注意场面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典型形象。如写崔张初见, “莺莺的绝世姿容立时 攫住了张生的目光,燃亮了他的双瞳” ,既写崔莺莺的美貌,又借“攫”“燃”等动词把张 生对崔莺莺的一见钟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2 2学引用 文章在写张生和崔莺莺的时候,有多处对于西厢记的引用,既显出自己对崔张故事 的熟悉,又让表达更形象传神,具有文学性。 3 3学修辞 文章使用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意蕴通畅,佳句迭出。如“曾有多少人乘着生命 的一叶扁舟,驶向鼓荡着大雷雨的爱河情海,不畏舟摧楫折的死生,遥望美丽如海市蜃楼般 的彼岸,去进行着灵魂的探险” ,语言极富诗意。 训练落实提升 1 1下列加点字的注

23、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谂知(nin) 暮霭(i) 胸臆(y) B泠泠(lng) 相偎(wi) 栖迟(q) C赓续(gng) 玉醅(bi) 揾做(wn) D萧瑟(s) 憔悴(cu) 顷刻(qng) D D A 项,谂应读 shn ;B 项,泠泠应读 lng;C 项,醅应读 pi。 2 2选出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杯盘狼藉 蝇头微利 相见恨晚 鸿雁传书 不服水土 B司马青衫 举案其眉 娇娇滴滴 重重叠叠 棒打鸳鸯 C状元及第 功名利禄 望穿秋水 难忘今霄 夕阳古道 D衰柳长堤 衣带渐宽 一时半刻 白头偕老 金榜提名 A A B 项, “举案其眉”应为“举案齐眉” ; C 项,

24、 “难忘今霄”应为“难忘今宵” ; D 项, “金 榜提名”应为“金榜题名” 。 3 3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合理的一项是( ) 晓来谁染霜林醉 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A反问 夸张 借代 对偶 B比拟 夸张 借喻 对偶 C比拟 对偶 借喻 夸张 D比喻 对偶 借代 夸张 C C 句中的“谁” ,指眼泪,把眼泪作可以染色的其他事物来写,是比拟。句中字 数相同,词性相对,是对偶。句花草比喻美女,但不出现本体,所以是借喻。句既是对 偶,也是夸张,夸大了泪和恨的作用 ; 这一句也是比拟,把无形的“恨”当作有形有重量的 物体

25、来写。 4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进一步推进法治政府、法治城市建设,深圳市对司法管辖制度改革进行了积极 探索,首批成为全国行政案件集中管辖试点城市之一。 B美国影星莱昂纳多在五次角逐奥斯卡金像奖失利后,最终凭借在电影荒野猎人 中的精彩表演,第 88 届奥斯卡组委会将最佳男主角奖授予他。 C今年全国已有八所高等院校恢复了此前取消的儿科学本科专业,以满足“全面二孩” 政策实施后将面临的儿科医生越来越紧缺的难题。 D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电视节目,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较强的原创魅力, 深受观众喜爱,这说明以传统文化助推电视节目创新的做法是可行的。 D D A 项,语序不当,应

26、将“首批”移到“全国”的后面。B 项,结构混乱,应将最后 一句改为“被第 88 届奥斯卡组委会授予最佳男主角奖” 。C 项,搭配不当,应将“满足”改 为“解决” 。 5 5下列对有关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案齐眉”用的是孟光的典故。传说,东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上饭时,总是把 端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 B “望夫石” , 是一个古代神话, 传说有一个妇人天天到山上望夫归来, 竟变成了石头。 后人用望夫石来比喻妻子对远行丈夫的思念。 C “红泪”一典出自王嘉拾遗记 ,传说薛灵芸选入宫时与父母相别,以玉壶盛泪, 壶映出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后人遂称女子之泪为“红泪” 。 D “伯劳东去燕西飞” ,语出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 相见。”后人常用“劳燕分飞”比喻兄弟姐妹离散。 D D D 项, “劳燕分飞”不是比喻兄弟姐妹离散,而是比喻夫妻离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