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三课外诗文综合阅读考点特训.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460997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70.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三课外诗文综合阅读考点特训.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三课外诗文综合阅读考点特训.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三课外诗文综合阅读考点特训.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课外诗文综合阅读 ( 一) 古诗文阅读。 甲春寒 宋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 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释】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亚树青帘:“亚”通“压”,“青帘”指酒 旗。 乙梅圣俞诗集序( 节选 ) 宋 欧阳修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 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 辟书 ,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A 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 惊其长老。 B 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 于世。世之人徒 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

2、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 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 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 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 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 哉! (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荫(y n)补: 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 辟书:征召的文书。说:同“悦”。 1. 赏读甲诗,回答下列两小题。 (1) 诗歌首联描述的景象有何特点? 阴沉。 2 (2) “花冷不开心”一

3、句语含双关,请谈谈你的理解。 “不开心”一是写出了花蕾因天冷而无力舒展的形态,二是隐含了作者悲凉、凄苦的心 情。这是一种借物抒情( 移情入景、情景交融) 的写法。 2. 用“/ ”给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 予 友 梅 圣 俞/ 少 以 荫 补 为 吏 / 累 举 进 士 / 辄 抑 于 有 司。 3. 下列对乙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C ) A. 梅圣俞在州县困顿十几年,只能做些小吏。 B. 王文康公对梅圣俞的诗作赞誉有加,却始终没有推荐他。 C. 欧阳修认为梅圣俞如果能得到朝廷重用,可以使大宋像伟大的商周时代一样让后人 歌颂。 D. 世人只是喜欢梅圣俞的诗写得好,却

4、不知道他长期不得志直至将要老去。 4. 读其人,知其人。仿照示例,给文中画横线的 B 句作批注。 【示例】 A 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批注: 梅圣俞幼时就这么喜欢写诗,而且语出惊人,可见他是个神童般的人物,却一生 不得志。唉! B 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 批注:示例:梅圣俞精通六经,文章又写得好,却不求苟且取悦于世人,真是个低调淳 朴的人,值得钦佩。 5. 联读诗文,说说欧阳修为什么要给梅尧臣的诗集写序。 一方面是对梅尧臣诗文成就的肯定和珍惜,一方面是对梅尧臣一生怀才不遇表示同情和 不平。 【译文】 【甲】 春日阴云笼罩 , 虽然云

5、层不厚, 但整天浓阴密布, 云天雾海。 一片迷茫蝴蝶 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 不能飞舞 ; 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 春风凛冽 , 吹动着挂在树 枝上的酒旗 ; 春雨阵阵 , 靠近山的地方, 春风突然夹裹着春雨而来. 不曾做对不住景物的事, 只 是苦于身体条件和心情低落而不能去接近. 【乙】我的朋友梅圣俞, 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 屡次考进士 , 总是遭到主考部门 的压制 , 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 , 还要靠别人下聘书, 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 自己的才能智慧, 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 他家乡在宛陵, 幼年时就学习诗歌, 从他还 是个孩童时起, 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

6、父老长辈惊异了. 等到长大 , 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 他 3 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 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 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 论贤愚 , 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 因 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 其中诗歌就特别多. 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 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 从 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 慨叹地说 : “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 ”虽然对他了解很深, 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 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 写出如 ?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 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 , 使他类似于商颂、 周颂、鲁颂等作者 ,难道不是很壮

7、伟的吗? 可 惜他到老也不得志, 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 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 社会上 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 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 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 二) 古诗文阅读。 甲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宋 黄庭坚 天涯也有 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 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怀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释】本词作于作者被贬宜州( 今属广西 )的冬天。玉台:落满雪的亭台。飘到 眉心住:杂五行书记载“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 五出花,拂之不去。” 乙黄庭坚传 ( 节选 )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

8、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举进士,调叶县尉。苏轼尝见其 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 以平易为治。 时课颁 盐策 ,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 神宗实录检讨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 与其党论实录多诬,摘千余条示之。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 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 耳。”凡有问, 皆直辞以对, 闻者壮之。 贬涪州别驾、 黔州安置, 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 法。 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

9、,下笔 皆可观。 徽宗即位, 起监鄂州税, 签书宁国军判官, 知舒州, 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丐郡, 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 4 陈举承风旨 ,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 ,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 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注释】盐策: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骫(wi) 法:曲,枉。承风旨:看政治势 头。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读书数过辄 诵:就 (2) 悉 有据依:都 (3) 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法:好,好的 (4) 未闻命而卒 :死 2. 给【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 ”划

10、开。( 限断四处 ) 。 苏 轼 尝 见 其 诗 文 / 以 为 超 逸 绝 尘 / 独 立 万 物 之 表 / 世 久 无 此 作 / 由 是 声 名 始 震。 3. 下列对诗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D ) A.黄庭坚因写过 荆南承天院记 被贬宜州, 宜州地近海南, 离开京都数千里, 说是“天 涯”不算夸张。 B.黄庭坚幼时就聪明过人,读书很快就能背下来,后来黄庭坚考中进士,他的文章才华 深受苏轼的赏识。 C.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惇、蔡卞及其党羽诬 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但他处之泰然。 D.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

11、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 指使陈举抓住黄庭坚所作的荆 南承天院记中的问题来诬陷他,黄庭坚因此又被除名管制,于六十一岁时去世。 4. 【甲】词中加点词的“也有”一词饶有意味,请结合诗句 加以赏析。 “也有”二字, 表明天涯居然也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始料未及 ( 诧异 ) 。意味着“天 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作者的联系。体现了作者惊喜之情,表达乐观豁达的心情。 5. 提起弟子黄庭坚,苏东坡说“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散”。结合以上诗文具体内容, 简述理由。 从乙文“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句可看出黄庭坚才思敏捷,诗文超凡绝尘的文学才华; 从“知太和县”、“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 “起监鄂

12、州税, 签书宁国军判官, 知舒州, 以吏部员外郎召”句可看出黄庭坚的才能受多位皇帝的认同,并委以重任; 从“民 5 安之”句可看出黄庭坚有治理之才,平易治县,深得百姓喜欢;从“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 倦,凡经指授, 下笔皆可观”句看出黄庭坚有教学之才,士子们经他指导,写的文章都有可 观之处; 这些印证了苏东坡说的“天下才”。从甲诗“也有”“不道”可看出黄庭坚虽远谪 天涯, 但他看见梅花时的惊喜,充分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依然保持乐观的豁达心态;从乙文 中“庭坚泊然, 不以迁谪介意”可看出黄庭坚在朝廷受到小人的排挤毁谤,但他丝毫不以为 意,不仅泰然处之, 而且还能对蜀士讲学指点,足见其淡泊名利, 超然

13、物外, 由此可见其“百 忧散”。 苏东坡以“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散”来评价黄庭坚,可见其对黄的欣赏和赞美之 意。 【译文】 【甲】 在宜州看到梅花开放, 知道春天即将来临. 夜尽时 , 迟迟闻不到梅花的香味, 以为梅花还没有开放; 早晨起来 , 才发现在面南的枝条上已开满了梅花, 真是没有想到. 女子 在镜台前化妆, 引起了梅花的羡妒, 就飘落在她的眉心上. 要在平常见到这种景象, 便希望畅 怀酣饮 ; 现在就不同了 , 自从被贬离开汴京, 十年来 , 那种青年人的情怀、兴致已经不存在了。 【乙】 黄庭坚字鲁直, 洪州分宁人 . 幼年即机灵聪明, 读书数遍就能背诵. 后来黄庭坚考中 了进士 ,

14、 任叶县县尉 . 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 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 屹然独立于千万诗 文之中 , 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 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 用平易之法治理该县. 当时上级下发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 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 太和县唯独 不这样 , 县吏们不高兴 , 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哲宗即位后 , 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 录?检讨官 . 绍圣初年 , 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又改任鄂州知州。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 录?多诬陷不实之辞, 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 不久 , 经院吏考察审阅, 却都有事实根据, 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 黄庭坚在 ?实录?

15、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 有同儿戏”的话, 于是首 先盘问他 . 黄庭坚回答道 : “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 曾亲眼看到这件事, 当时的确如同儿戏 . ” 凡是有所查问, 他都照实回答, 毫无顾忌 , 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 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 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 诬他枉法 . 后来又因为亲属的嫌隙, 于是改官至功成戎州, 黄庭坚对此泰然处之, 丝毫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四川的士子都仰幕 他, 乐意和他亲近. 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 , 起用黄 庭坚为监鄂州税, 签书宁国军判官, 舒州知州 , 又征召他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官职,

16、他都不去赴 任, 请求为郡官 , 得以任命为太平州知州, 上任九天就被罢免, 主管玉隆观 . 黄庭坚在河北时与 赵挺之有些不和, 赵挺之掌权后, 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心意, 呈上黄庭坚写的 ?荆南承天院 记?, 指斥他对国家的灾祸感到庆幸, 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 送到宜州管制. 三年后 , 黄庭坚流 放到永州 ,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 终年六十一岁。 6 ( 三)(2018 苏州 )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徐祯卿,字昌谷,吴县人。资颖特,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自为诸生,已工诗歌。 与里人唐寅善,寅言之沈周、杨循吉 ,由是知名。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孝宗遣中使问祯卿 与华亭陆深名,深遂

17、得馆选 ,而祯卿以貌寝不与。授大理左寺副,坐失囚,贬国子博士。 祯卿少与祝允明、 唐寅、 文征明齐名, 号“吴中四才子”。其为读, 喜白居易、 刘禹锡。 既登笫,与李梦阳、何景明游,悔其少作,改而趋汉、魏、盛唐,然故习犹在,梦阳讥其守 而未化。 祯卿体癯 神清,诗熔炼精警,为吴中诗人之冠,年虽不永,名满士林。 ( 节选自明史) 【注释】沈周:明代绘画大师,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杨循吉:与下文中的李梦阳、何 景明、陆深同为明代文学家。馆选:被选任馆职,即入职翰林院。癯(q) :瘦。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两组是( CD ) A.问祯卿与华亭陆深名 / 名 之者谁 ( 醉翁亭记) B

18、.与里人唐寅善/ 京中有善 口技者 ( 口技 ) C.而祯卿以 貌寝不与 / 以 其境过清 ( 小石潭记) D.与 李梦阳、何景明游/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 游( 送东阳马生序) E.为吴中诗人之冠/ 朝服衣冠 ( 邹忌讽齐王纳谏)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资颖特,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 ( 徐祯卿 ) 天资出众,家中未藏一本书,却没有不通晓的( 知识 ) 。 寅言之沈周、杨循吉,由是知名。 唐寅把他介绍给了沈周、杨循吉,(徐祯卿 ) 因此出名。 3. 根据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徐祯卿成才的原因。 天资聪颖,与名士交游,饱读诗书,博采众长。 4. 下面是徐祯卿的一首诗,读后回答

19、问题。 在武昌作 徐祯卿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7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1) 徐祯卿的诗“熔炼精警”,请以诗歌第一联或第二联为例,作简要分析。 示例: 第一联中用“叶未下”“秋欲生”,写出了树叶泛黄但还未落下的景象,渲染 出秋天将至未至但秋意渐生的凄清氛围,衬托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第二联用一个“独” 字,突出偌大的武昌城里仿佛只有他一个人,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伤之情。 (2) 诗人为什么要问大雁“何事乐长征”?说说你的理解。 尾联以雁乐衬人悲,借问大雁为什么乐于远途跋涉,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漂泊他乡 的倦怠之意,以及思归不得

20、的无奈与惆怅。 【译文】徐祯卿 , 字昌谷 , 吴县人 . 天资特别聪敏, 家中未藏一书, 但他却无所不通.自入学 成为生员之后 , 已工于诗歌 , 与同乡唐寅友善, 寅向沈周、杨循吉介绍了祯卿的才学, 祯卿由此 知名于世 . 弘治十八年中进士. 孝宗派中使问祯卿与华亭陆深名, 深于是得以入馆选, 而祯卿 因为相貌丑陋没能入选. 授大理左寺副 , 因过失而被囚, 贬为国子博士。 祯卿年少时与祝允明、 唐寅、 文征明齐名 , 号称“吴中四才子”。其做诗 ,喜效法白居易、 刘禹锡 . 登进士后 ,与李梦 阳、何景明交游 , 悔其少年时之作, 改而学汉、魏、盛唐的风格, 然旧习仍在 , 梦阳讥笑他“

21、守 而未化”。祯卿身体瘦弱, 而思想明晰 , 其诗精练 , 为吴中诗人之冠, 年寿虽不久 , 但名扬于知 识界。 ?在武昌作 ?: 洞庭湖畔树叶还没有掉落, 潇湘一带秋天正要来临。高敞的书斋, 今夜风 雨飘摇 , 孤独地躺卧在武昌城中。对故乡的思念重又萦绕心头, 身处江汉不由产生凄凉之情。 不知高飞天外的鸿雁, 为什么事情乐于远途跋涉, 高飞天外呢 ? ( 四) 古诗文阅读。 辛弃疾列传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 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 通衢曰:“闲条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 公家官钱

22、、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 下发粜 ,于是连墙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 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 悲壮激烈, 有稼轩集 行世。成淳间, 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 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墓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 声始息。德祜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有测改 ) 8 【注释】榜:张榜。籴(d) :买米。粜 (ti o) :卖米的意思。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 榜

23、通衢 曰:道路 (2) 各举 有干实者:推举 (3) 其直 自减:通“值”,价值 (4) 逮 其责领运籴:等到 2. 选出与“以讲和方定”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以 光先帝遗德 ( 出师表 ) B.此可以 为援而不可图也.( 隆中对 ) C.扶苏以 数谏故 ( 陈涉世家) D.寡人欲以 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唐雎不辱使命) 3. 翻译文中画线句。 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枋得拿着蜡烛写文章,准备天亮祭祀辛弃疾,文章写成声音才停止。 4. 用“/ ”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 帝 嘉 之 / 进 一 秩 / 以 言 者 落 职 5. 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人?结

24、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壮志未酬、 仕途坎坷之人:向皇上提出建议未被釆纳;“以言者落职”;“有疾声大呼 于堂上, 若鸣其不平”都可看出辛弃疾仕途不顺,满腹壮志未能施展;有济世报国的宏伟抱 负:皇上决心收复失地时,辛弃疾论南北形势及三国人才,愿为国效力; 忧国忧民: 词中“西 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见词人对失去国土的痛惜,为国家担忧。 6. 结合选文的相关内容,阅读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联系全词品析画线 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 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注释】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南

25、侵,直至江西赣州造口,民众深受金兵之害。47 年后, 任职赣州的辛弃疾有感于此,在造口墙上写了这首词。清江: 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 称清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鹧鸪:鸟名。传说 其叫声如“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9 答案要点: 追怀当年国事艰危的沉痛;对金兵入侵下百姓们流离失所的同情;对失去的 国土的深情怀念;重山阻隔,故园难回的悲愤;未能恢复中原壮志难酬的抑郁和苦闷;对当 权者一味妥协不思光复的愤懑。 【译文】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 . 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 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 辛弃 疾趁机论述南北形势以及三国、晋、汉的人才, 所持观点强硬而直露. 因

26、为讲和刚刚成定局, ( 所以 ) 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 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事务。 刚到灾区 , 辛弃疾就在大路边张榜说: “囤积粮食的流配, 强买粮食的杀头 . ”接着下令拿出 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 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 根据情况借贷钱物给他们,等到 他们领命运回买来的粮食, 不取利息 , 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 自行降低 , 百姓因此得以熬过饥荒. 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拔运米粮救助, 部属都不答应, 辛弃疾说 : “都是一样的老百姓, 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出米舟的十分之三给了信州. 皇帝嘉奖了他 , 给辛弃疾涨了一

27、级俸禄, 后来他又因为谏官弹劾丢掉了职务。辛弃疾擅长作词, 词风悲壮激烈 , 有?稼轩集 ?流传于世。成淳年间, 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辛弃疾墓旁的庙宇, 听 到有急促的声音在堂上大呼, 好像在鸣发心中的不平, 从傍晚到半夜一直不停. 枋得拿着蜡烛 写文章 , 准备天亮祭祀辛弃疾, 文章写成声音才停止. 德祜初年 , 枋得向朝廷请示, 朝廷加赠辛 弃疾为少师 , 谥号忠敏。: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 水中有多少行人的 眼泪 .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 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 江水毕竟还会 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 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 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28、完成1 5题。 甲冷泉亭 春之日, 吾爱其草薰薰 ,木欣欣, 可以导和纳粹, 畅人血气。 夏之夜, 吾爱其泉渟渟, 风泠泠 ,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 可濯 足于床下; 卧而狎 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矧 又潺湲洁沏, 粹冷柔滑。 若俗士, 若道人, 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 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 也。 ( 选自冷泉亭记) 乙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注释】薰薰:花草的芳香。 渟渟:水停滞, 水面平静。 泠泠: 清冷。蠲(ju n): 10 免除。狎:酒醒后疲乏如

29、病的状态。矧(sh n):况且。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可濯 足于床下:洗涤 (2) 心舌 之垢:嘴巴 (3) 见辄除 去:消除 (4) 可 胜言哉:可以,能 2. 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 山 树 为 盖 / 岩 石 为 屏 / 云 从 栋 生 / 水 与 阶 平。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 你) 躺着玩赏,可以在枕上垂竿钓鱼。 4. 冷泉亭中作者是怎样来述说冷泉亭的景色宜人的? 作者先列举春夏两季的优美的景色,再列举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冷泉亭的景色优美宜人。 5. 比较冷泉亭和白云泉在写景中所表达的情怀有何

30、不同。 冷泉亭通过写自然的美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景致的热爱;白云泉通过写云水 的逍遥自在,景中寓情,表现作者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的心态。 【解析】冷泉亭一文中作者主要抒写的是冷泉亭春夏两季的景色,以及它带给人们 的美好感受。而 白云泉 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来比喻诗人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 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借景抒情,以此表现作者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 务的心态。 【译文】【甲】春天 , 我爱它花草的芬芳, 树林的茂盛 . 在这里可以吸入纯净新鲜之气, 使 人心平气顺 , 使人气血舒畅。夏夜, 我爱它泉水轻流, 清风凉爽 . 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 解脱酒 醒后的

31、疲惫 , 激发游人的兴致. 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 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 云从亭 子的栋梁上生出, 水与亭的台阶相齐平。 你坐着玩赏 , 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脚; 你卧着玩赏 , 可在 枕上垂竿钓鱼。 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 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 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 出家的人 , 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 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 不待那清泉洗涤, 一见冷泉 就能除去尘垢 . 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说不完! 所以我说 : 冷泉亭 , 是余杭郡最优美的 地方、 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 【乙】 太平山上的白云泉清澈可人, 白云自在舒卷 , 泉水从容奔 流。白云泉啊 , 你又何必冲下山去

32、, 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再添波澜。 ( 六)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11 西江月 宋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数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 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 选自唐宋词鉴赏辞典) 【注释】 西江月: 词牌名。 弥弥: 水盛的样子。 横:广远。 层霄: 层云。 障泥: 马鞯。垫在马鞍下用于挡泥。玉骢(c n ) : 青白色的马。 琼瑶: 美玉,喻指月光下的水面。 欹(q) :歪,斜。杜宇:杜鹃鸟。

33、书杨朴事 宋 苏轼 昔年过洛,见李公简云:“真宗既东封还 ”,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诗。及召 对 ,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 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上大笑,放还山。”余在 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 ,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 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予乃出。 ( 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 东封还: 封泰山归来。 杞:地名。 召对: 召其应对诗歌。 断送老头皮: 意为被斩首。坐作诗追赴诏狱: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第二年被贬至黄州。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4、 (1) 及 觉已晓:等到的时候( 等到 ) (2) 书 此数语桥柱上:写 (3) 妻子 送余出门: 妻子和儿女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 我没有什么话来对他们说,回头对妻子说: 你就不能像杨处士的妻子一样作一首诗送我 吗? 3. 用“/ ”给西江月小序中画线的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 ) 乱 山 攒 拥 / 流 水 锵 然 / 疑 非 尘 世 也。 12 4. 西江月词与小序所写内容互相印证,请举例说明。 示例: 小序中“乘月至一溪桥上”点出明月当空,也正因如此, 才有词中“照野弥弥 浅浪”的绝佳月色。小序中流水锵然说明溪流

35、汩汩,印证了词对水盛( 弥弥浅浪 ) 的描写。 词中诗人醉眠芳草之想和解鞍欹枕之姿,印证小序中的酒醉和曲肱醉卧。 5. 根据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中的“惜”选择恰当的解释,并说明理由。 A.爱惜B.惋惜C.吝惜 A(爱惜 ) ,“莫教踏碎琼瑶”一句中将水面比作美玉,足见“一溪风月”之美,“莫教 踏碎琼瑶” ( 忍让马蹄踏碎它) 表现作者对美景的爱惜、赞美之情。 6.书杨朴事 中写了真宗的“大笑”和苏轼之妻的“失笑”,请选择其一写出你的理 解。 示例 1:大笑,因为真宗被杨朴机智幽默的回答所感染,不禁大笑,从而看出真宗爱惜 人才,心胸宽广,不强人所难

36、。示例2:失笑,苏轼的妻子因为苏轼入狱而哭,苏轼幽默的 开解,使之得到些许宽慰,不禁笑了出来,但这笑里有悲伤、无奈等复杂情感。 7. 请结合西江月与书杨朴事的内容写出你对苏轼的认识。 示例: 西江月中苏轼贬官黄州,以山水为乐,行为放旷。书杨朴事中苏轼因乌台 诗案入狱时还幽默地以故事安慰妻子,可见他是豁达、乐观之人。 【译文】 ?西江月? : 黄州期间 , 春夜 , 在蕲水边骑马而行, 经过酒家饮酒 , 醉后乘着月色归去, 经过一座溪桥 , 卸下马鞍鞯 , 以手臂支撑着躺在桥上休息。等到清醒的时候已经天明了,看远 处山峦峰翠 , 再听近处流水声声, 怀疑不是在尘世之中. 于是作了这首词写在桥柱上

37、。月色照 耀下春水涨满、 溪流汩汨 ; 天空中云层隐隐约约若有若无。马鞍鞯尚未解下, 马儿活跃的时候, 我就想在这芳草之上醉卧入眠。爱惜这一条溪水中的美丽月影, 千万别被马儿踏碎了这皎洁 的月色 . 解下马鞍作枕 , 倚靠着它斜卧绿杨桥上, 醒来的时候听见杜鹃黎明的一声啼叫。?书杨 朴事?: 从前经过洛阳, 见到李公简 , 他说: “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 遍寻天下隐者, 得知杞 ( 地 名) 人杨朴 , 能作诗。皇上把他召来问话的时候, 他自己说不会作诗. 皇上问 : 你临来的时候 有人作诗送给你吗 ?杨朴说 : 只有我的小妾作了一首诗。说是 : 更休落魄耽杯酒, 且莫猖狂 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 这 回断送老头皮。皇上大笑, 放他回家。”我在湖州的时候, 因为作诗被下令逮捕坐牢, 妻子儿女送我出门, 都大哭。我没有话说 , 回头对妻子说 : “你能不 能学杨处士的妻子作一诗送给我?”妻子破涕为笑, 我才从家里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