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9)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465567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3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9)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9)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9)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9)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9)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9)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9)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含解析.pdf(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窗 钱钟书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 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 ; 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 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 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 也可作为进出口用, 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 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 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

2、妨这样说 : 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 ; 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 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 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 归去来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 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他又说 : “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 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他虽然是柴桑人, 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 享受。这个分别,不但是住在屋里的人的看法,有时也适用于屋外的来人。

3、一个外来者,打 门请进,有所要求,有所询问,他至多是个客人,一切要等主人来决定。反过来说,一个钻 窗子进来的人,不管是偷东西还是偷情,早已决心来替你做个暂时的主人,顾不到你的欢迎 和拒绝了。缪塞(Musser)在少女做的是什么梦那首诗剧里,有句妙语,略谓父亲开了 门,请进了物质上的丈夫(materielepoux) ,但是理想的爱人(ideal) ,总是从窗子出进的。 换句话说,从前门进来的,只是形式上的女婿,虽然经丈人看中,还待博取小姐自己的欢心 ; 要是从后窗进来的,才是女郎们把灵魂肉体完全交托的真正情人。你进前门,先要经门房通 知,再要等主人出现,还得寒暄几句,方能说明来意,既费心思,又

4、费时间,哪像从后窗进 来的直捷痛快?好像学问的捷径,在乎书背后的引得,若从前面正文看起,反见得迂远了。 这当然只是在社会常态下的分别,到了战争等变态时期,屋子本身就保不住,还讲什么门和 窗! 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 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 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 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鸟窠兽窟,准备人 回来过夜的,把门关上,算是保护。但是墙上开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气,使我们白天不必 到户外去,关了门也可生活。屋子在人生里因此增添了意义,不只是避风雨、过夜的地方, 并且有了陈设,挂着书画,是我们从早到晚思想、工作,娱乐、演出人生悲喜剧的场子。门

5、 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屋子本是人造了为躲避自然的胁害,而向四垛墙、 一个屋顶里,窗引诱了一角天进来,驯服了它,给人利用,好比我们笼络野马,变为家畜一 样。 从此我们在座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 不必去找光明, 换空气, 光明和空气会来找到我们。 所以,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不过,这种胜利,有如女子对于男子的胜利,表面 上看来好像是让步人开了窗让风和日光进来占领, 谁知道来占领这个地方的就给这个地 方占领去了!我们刚说门是需要,需要是不由人做得主的。譬如饿了就要吃,渴了就得喝。 所以,有人敲门,你总得去开,也许是易卜生所说比你下一代的青年想冲进来,也许像德昆 西论谋杀后闻打门

6、声所说,光天化日的世界想攻进黑暗罪恶的世界,也许是浪子回家, 也许是有人借债(更许是讨债) ,你愈不知道,怕去开,你愈想知道究竟。愈要去开。甚至 每天邮差打门的声音, 他使你起了带疑惧的希冀, 因为你不知道而又愿知道他带来的是什么 消息。 门的开关是由不得你的。但是窗呢?你清早起来,只要把窗幕拉过一边,你就知道窗外 有什么东西在招呼着你,是雪,是雾,是雨,还是好太阳,决定要不要开窗子。 (有删节)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由春天入笔,引出“窗子”话题,在作者看来,屋外的春天太“贱了” ,到处是阳光 和给太阳晒的懒洋洋的风,连鸟语也琐碎而单薄

7、。 B.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所欣赏的是阴沉中的一缕阳光,闷郁中的一丝丝光亮。所以,愿独 自留屋内,享受如画风景,细品人生滋妹。 C. 作者引用了陶渊明的诗句来论述窗对屋里的意义, 进一步说明门和窗的区别。 也就是说, 门打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窗打开的是人的世俗社会。 D. 钱钟书先生将我们每个人每天必看见的窗户和门的意味写得让人吃惊,独特的视觉和幽 默,深刻的思想和生活的情趣就都淋漓尽致了。 2.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门”和“窗”有什么不同?包涵什么深层含义? 3. 钱钟书先生带着 “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 , 对世道人心发表看法, 请从语言风格 和艺术手法两方面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8、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塔下人家 沈念 和那个阳光般的男孩相见时,抬头就是被雨淋湿的古塔。那是一片老城区,黑色的、赭 色的屋脊,高低交错,如波浪翻滚,把一块块光投射到远处的天幕、山峦、岛屿、湖泊。塔 就站在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波浪”之上,瘦削的身体,穿一身褶皱青衣,脸色永远白皙。 “塔,记录了我对这座城市的初印象。 ”我和男孩说起 25 年前的记忆。成长于乡野之地 的少年,14 岁离家,尚未脱去稚气,求学而来,懵懂无知地“探”进这座城市。那时候, 我乘坐的大客车要搭上轮渡才能抵达城市。汽车排着老长的队伍,把前面的车挤上船,然后 等着后面的车把自己挤上去。我在车上伸长脖子,也看不清城市

9、的面目,只能眺望车窗外一 湖阔朗的水波。在我“渡”到这座城市的漫长分秒中,屹立水边的塔,若隐若现。 男孩恰是那一年出生在塔下人家。 那时的老城区是衰颓、晦旧的,塔下人家的生活也多艰涩愁郁。 “你到鱼巷子,离塔就 不远了,我家就在塔下面。 ”男孩的电话指路,让我想起多年前寻塔的经历,同样被人这般 介绍而记住了呈“7”字形的鱼巷子。多少年过去,鱼巷子的市井气鱼腥味仍丝丝缕缕飘在 城市的上空,湖里的鱼和别的水产把狭长的巷子弄得湿漉漉的。塔整天看着巷子里的“人间 烟火” ,喜笑怒哀的人们从这里走过,又回到柴米油盐的生活轨道上。 男孩的父亲在这里贩卖过鱼,这位中年男人下岗后,干过多种活计,孩子要长大,老

10、人 要赡养,没有任何优势、背景、资源、专长的他,注定要付出成倍的努力。塔,看到过男人 从巷子里早出晚归,也看到过他拥抱孩子和妻子时的微笑。塔下住着很多这样的家庭,大家 的日子都过得紧张拧巴,就像走出门,坑洼的街面,不小心就会踩一脚烂泥水。男孩那一年 喜欢上了绘画。夫妇俩纠结了一天一夜,决定送他去培训班,家里的一切开支压缩到最低限 度。男孩坚持了 7 年的绘画学习,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许多次,他们拒绝了友人资助的善 意,却不知要如何述说陪伴、培养孩子的经历,好像是咬咬牙就走过来了,那些艰辛、隐忍 和坚强却只字未提。只有塔,是最熟悉这些塔下人家的困窘和努力的。 在水的波光浪影中,塔把时间创造的变化

11、藏进了城市的身体里。细心的人发现,七拐八 弯的老街路面铺了柏油,填平了积水的空洼 ; 路灯擦亮了这里的夜晚,暗夜行走变得暖意丛 生 ; 社区服务延伸到街巷每个角落,塔下人家多了欢声。这些变化跟着时间前行,这些变化 来自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美好共享。男孩每次从外地回来,都会穿过挨挤的房屋中的窄路, 走到湖边看水,也抬头回望几年前整饬过的塔。那一刻,男孩似乎能猜到这座实心塔里浮动 着的欢喜心思。 我离开这座城市好几年了,而塔的形象一直挥之不去。实心塔,注定它是这座城市的一 个特定坐标。二十多年来,我也说不上有多少次一个人或陪外来朋友看塔,每一次的场景仿 佛都是流动的,只有塔是坚定的不变者。我和男孩每

12、每谈起这座城市,都需要从塔出发,似 乎这里是寻找宝藏的入口,似乎离开它就不能拼凑出一个记忆申的城与市。 男孩学业优异,大四时被选送到巴黎一所著名的学校交流,结束学业后他选择了回国, 先去了上海,又回到北京,刚做出自己满意的有中国元素的动画设计作品。这些年,男孩一 边上学一边打工,从未停下迈进的脚步。和他的父亲母亲一样,在困难面前,男孩从没有生 发过退缩的念头。自己的路自己走,男孩鼓舞他自己,向前走。 正是这座城市的底蕴,赋予了年轻的他和他们勇于担当的力量。 这些年城市的变化,细微的,翻天覆地的,塔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有时我想,一座 城市总是涌现出诸多变化当然是令人欣喜的,然而,某些不变的东西

13、更是珍贵的。从我所认 识的男孩及其父母身上,我看到了属于这座城市的那种珍贵。 寒来暑往,塔依旧站在望不见尽头的屋脊之上,在不变中收纳着变化。常有三五成群的 鸟,栖身于塔檐上,眨眼间又腾空而起,向着声响的方向飞去。这些美好的声响,清悦、悠 长而辽阔, 仿佛是从塔下人家, 从男孩和他的父母, 从城市里的每一个人的身体里发出来的。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写作者再见古塔时的印象,想象新奇独特,表现了古塔与老城区的建筑及周边自 然景物的相融相衬,突出了古塔不同凡俗的气质。 B作者多年以后重访鱼巷子,觉得巷子里仍旧丝丝缕缕飘着“市井气鱼腥味” ,

14、这其实是 一种错觉,因为城市的发展已让这里焕然一新了。 C本文写男孩的父亲,既着眼于他的个性特征,也把对他的刻画与对塔下人家生活的描 写结合起来,借以表现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的共性。 D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抒情的笔调写古塔,但没有停留在追求诗意表达的层面,而是 通过古塔的代言,含蓄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2请结合作品说明文中“塔”的含意。 3作者写城市和塔下人家时,还穿插写自己的人生经历,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 品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假如我有九条命就好了。 一条命,可以专门应付现实的生活。现代人最烦的一件事,莫过于办手续 ; 办手续最烦 的一面莫过于填表格。

15、表格愈大愈好填, 但要整理和收存, 却愈小愈方便。 表格是机关发的, 当然力求其小,于是申请人得在四根牙签就塞满了的细长格子里,填下自己的地址。许多人 的地址都是节外生枝,街中有巷,巷中有弄,门牌还有几号之几,不知怎么填得进去。一张 表填完,又来一张,上面还有密密麻麻的各条说明,必须皱眉细阅。照片、印章以及各种证 件的号码,更是缺一不可。于是半条命已去了,剩下的半条勉强可以用来回信和开会,假如 你找得到相关的来信,受得了邻座的烟熏。 一条命,有心留在台北的老宅,陪伴父亲和岳母。父亲年逾九十,右眼失明,左眼不清。 他原是最外向好动的人,喜欢与乡亲契阔谈宴,现在却坐困在半昧不明的寂寞的世界里,出

16、不得门,只得追忆冥隔了二十七年的亡妻,怀念分散在外地的子媳和孙女。岳母也已过了八 十,五年前腿断至今,步履不再稳便,却能勉强以蹒跚之身,照顾旁边之人。她原是我的岳 母,家母亡故以来,她便迁来同住,主持失去了主妇之家的琐务,对我的殷殷照拂,情如半 母,使我常常感念天无绝人之路,我失去了母亲,神却再补我一个。 一条命,用来读书。世界上的书太多了,古人的书尚未读通三卷两帙,今人的书又汹涌 而来,将人淹没。谁要是能把朋友题赠的大著通通读完,在斯文圈里就称得上是圣人了。有 人读书,是纵情任性地乱读,只读自己喜欢的书,也能成为名士。有人呢,是苦心孤诣地精 读,只读名门正派的书,立志成为通儒。我呢,论狂不敢

17、做名士,论修养不够做通儒,有点 不上不下。要是我不写作,就可以规规矩矩地治学;或者不教书,就可以痛痛快快地读书。 假如有一条命专供读书,当然就无所谓了。书要教得好,也要全力以赴,不能随便。老 师考学生,毕竟范围有限,题目有形。学生考老师,往往无限又无形。上课之前要备课,下 课之后要阅卷,这一切都还有限。倒是在教室以外和学生闲谈问答之间,更能发挥“人师” 之功,在“教”外施“化” 。常言“名师出高徒” ,未必尽然。老师太有名了,便忙于外务, 席不暇暖,怎能即之也温?倒是有一些老师“博学而无所成名” ,能经常与学生接触,产生 实效。 另一条命,应该完全用来写作。台湾作家极少是专业的,大半另有正职。

18、我的正职是教 书,幸而所教与所写颇有相通之处,不至于互相排斥。以前在台湾,我日间教英文,夜间写 中文,颇能并行不悖。后来在香港,我日间教三十年代文学,夜间写八十年代文学,也可以 各行其是。 不过艺术是需要全神投入的工作, 没有一位兼职然而认真的艺术家不把艺术放在 主位。鲁本斯任荷兰驻西班牙大使,每天下午在御花园里作画。一位侍臣从园中走过,说道 : “哟!外交家有时也画几张画消遣呢。 ”鲁本斯笑道:“错了。艺术家有时为了消遣,也办 点外交。 ”鲁本斯所以传后,是由于他的艺术,不是他的外交。 一条命,专门用来旅行。我认为没有人不喜欢到处去看看 : 多看他人,多阅他乡,不但 可以认识世界,亦可以认识

19、自己。有人旅行是乘豪华邮轮,谢灵运在世大概也会如此。有人 背负行囊,翻山越岭 ; 有人骑自行车环游天下。这些都令我羡慕。我所愿为的,却是驾车长 征,去看天涯海角。我的太太比我更爱旅行,所以夫妻俩正好互作旅伴,这一点只怕徐霞客 也要艳羡。不过徐霞客是大旅行家、大探险家,我们,只是浅游而已。 最后还剩一条命,用来从从容容地过日子,看花开花谢,人往人来,并不特别要追求什 么,也不被“截止日期”所追迫。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办手续这类琐事放在文章开头,并非突出其重要性,而是要表达作者 对于此类琐事的厌烦,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 B文章既写到

20、孝父母之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又写到读书、教书、 写作、旅行等,充满了生活情趣。 C作者认为老师太有名了,就会忙于其他事物,还不如不出名, “博学而无所成 名” ,经常与学生接触,更能产生实效。 D本文语言洗练,娓娓道来,富有趣味。引用、典故等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表达传神,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本文写作者对人生的理解,流露出哪些情感?请结合原文概括。 3有人说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悲观的,也有人说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乐观的。请结合文章 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夜观流星 林清玄 近读宋朝沈括著的梦溪笔谈,有一段谈到他夜见流星的事,非常有趣:

21、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 少时而又震一声, 移 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 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 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沈括学识的渊博早为后世所推崇,但我对这一段描述特别感兴趣,并不是像有的学者说 他对流星的判断正确早于西方天文学家九百年,而是我小时候也有一段看流星陨落的相似经 验。 我幼年居住的乡里,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冷气,没有电扇,一到夏天夜晚,就没有 人留在屋内,

22、家人全跑到三合院中间的庭院里纳凉:大人坐在藤椅上聊天,或谈着农事,或谈 着东邻西里的闲话;小孩子就围坐在地板上倾听,或到处追逐萤火虫。 小时候,家里有一位帮忙农事的老长工,我们都叫他“玉豹伯”,他的脑子里装满了民间 戏曲里的戏文故事,口才好,姿势优美,颇像妈祖庙前的说书先生。 他没有儿女,因此特别疼爱 我们,每个夏天夜里,我们都围着听他说故事,一直到夜幕低垂才肯散去。他的身上有一种说 不出的魅力,听到精彩的地方,我们甚至舍不得离开去捉跳到身边的大蟋蟀。 有一天玉豹伯为我们讲 西游记,谈到孙悟空如何在天空腾云驾雾飞来飞去,我们都不 禁抬头望向万里的长空,就在那个时候,一颗天边的星星划出一条优美的

23、长线,明亮的星一直 往我们头上坠落,我们都尖声大叫,玉豹伯说:“流星!流星!” 然后我们听到轰然一声巨响, 流 星就落在我们庭院前不远处蕉园旁的河床。 一群孩子全像约好了似的,完全顾不得孙悟空,呼啸着站起往河床奔去,等我们跑到的时 候却完全不见流星的影子,在河床搜寻一个晚上毫无所获,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 第二天还 特别起早,继续到河床去找,后来找到一颗巨大的黑褐色石头,因为我们日日在河床游戏,几 乎可以确定那颗新石头就是昨夜的流星,但是天上的明星落到地上怎么会变成石头呢?这是 我们不敢肯定的谜题。 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流星,在那之前,虽听大人说起过流星,知道天上的每个星星就对应着 地上的一个人,

24、只要看见天上的流星陨落就知道地上死去了一个人。 可是我常自问,地上时常 有人去世,为什么流星是那么的罕见呢? 还有人说,当你看见一颗流星落下的一刻,闭上眼睛专心许愿,你的愿望就可以实现。当 时我们还是孩子,心中没有什么大愿,看到奔射如箭的流星,张看之不暇,谁还顾得许愿呢? 后来我还在庭院里看过几次流星,但都远在天外,稍纵即逝,不像第一次的感受那么深刻, 心中只是无端的茫然,若是天空中的星星都对应着一个人,那一刻落下的又是谁呢?不管是谁, 人世里不是行者就是过客,流星落下不免令人感触殊深。 如果流星是一个人的陨落,那么浩渺的天空就对应着广阔的大地。人的群落就是星的聚 散,这样想时,我们的离恨别情

25、便淡泊了许多光灿的星落到地上只是一颗无光的石头,还 有什么是永远的光明呢? 我总觉得不管有多少天文学家,尽管人类登陆了月球,我们对天空的了解都还是浅薄无 知的,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多少天空的事物,而是它给了我们心灵什么样的启示。 从很年幼 的时候我就爱独自坐着看天空,并借着天空冥想,一直到现在,我出门时第一眼都要看看天色, 这或许是看天吃饭的农家子弟本性。然而这种本性也使我在大早的时候想着渴望雨水的禾 苗;在连日豪雨之际思念着农田里还未收割,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在巨风狂吼之时忧心着 那些出海捕鱼的渔夫。 天空的冥思是可以让我们更关切生活的大地,这样站在地上仰望天际,就觉得天空和星 月离我们不

26、远,也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心情。 我最担心的是,在我认识的都市儿童中,大部分失去了对天空的敏感,有的甚至没有好好 地看过天色,更不要说是流星了。 现在如果我看见流星,我想许的愿望是:“孩子们,抬头看看 那一颗马上要失去的流星吧!” (选自人间有味是清欢,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豹伯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这种魅力来自因玉豹伯疼爱孩子而产生的亲和力以及 他讲故事时散发的吸引力。 B.“渴望雨水的禾苗”“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巨风狂吼”三处采用拟人手法,将天地 万物人格化,体现出作者对待生命的态度。 C.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取

27、材,儿时乡村生活经历带给读者以新奇回味;善于在平凡生活中 挖掘,哲理感悟带给读者以深刻启迪。 D.本文从自然宇宙写到人生社会,从乡村写到都市,旨在揭示现代都市儿童生存的现状,体现 了作者的人文思考与关怀。 2.文章开头部分引用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那段夜见流星的记载,有什么作用? 3.本文中的 “流星” 早已超越天文学领域的基础概念,被赋予了更深厚的内涵,请你结合全文 探究“流星”的多重意蕴。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愁是棵乌桕树 乐祥涛 鸟桕树的叫法,是我在书本上看到的,原来我把它叫做木梓树。就像知道我生长的那个 小山村,也叫故乡一样,当初叫的时候并不习惯,是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这才

28、慢慢改口。 不过, 在我情感深处,依然保留了它原有的名字。 许多年后,由于工作、 生活和离开家乡等诸多原因,乌桕树的身影几乎淡出了我的记忆。 那种踩着时间的节点,四季变换色彩的轮回,没有在我的生命里继续交替。 反而是在我闲暇的 时候,乌桕树走进了我的梦里。开始时,是模糊的,接着,一点一点变得明晰起来。 坦率地讲,我在乌桕树身边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它的特别之处。相反,是在多年之后, 那些碎片似的梦境,才把它重新串联到了一起。后来,经过不断地回忆和细致的梳理,乌桕树 才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印象。 春季,对于乡村来说,那是产生烂漫的时刻。说实话,这个时候的乌桕树并不显眼,因有 那些桃花、杏花

29、之类的花树,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谁也没有太留意乌桕树的存在。 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赞赏或是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 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直至开出如穗状花絮的小花。 这个时候,我们也没有闲着,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已经成为我们那帮孩子的家 常便饭。 夏天,通常都是蝉们喊出来的,先是一声,两声。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 了” 村子的东头是一片竹林,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 炎热天的时候, 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 村妇们常常在这里聚集,说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还有一些打情骂俏的 韵事,最后引得哄堂大笑,笑声能传很远很远。 入秋后的乌桕树,

30、着浓妆、 添重彩。 浅秋时,乌桕树先是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淡黄,那色泽 就像秋光中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就有童话般的效果。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 炊烟一起醒来。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 艳羡的目光。熟秋里,乌桕树又把叶由黄变成浅红色或是玫瑰红色,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 而后,选一个中午和暖阳对视,或者选一个丽日的下午与晚霞一起睡去。 其实,秋日里的乌桕树是在孕育,是在孕育着乌桕子的成熟,也就是木籽的到来。 当繁华 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 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其情景,使元

31、代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 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木籽成熟后,队里会派出劳力,分组进行收割。通常是三人一组,每组一个男劳力再分 两个妇女配合。男的负责爬上树,用木籽刀把木籽打下来,女的则负责收拾和整理。 木籽收完后,冬日也就尾随而来了。 最难忘的是那年的一场大雪。雪是头一天晚上就开始下,第二天一早看,几乎所有的东 西都被雪压在下面,唯独特边的乌桕树高高地挺立着。虽说树桠上、树枝上,都落满了雪,但 光着身子的树,却丝毫没有被压迫的意识。 雪天里的日子,不全是代表寒冷的一面,有时,也会有温馨的事情发生。 每逢进入腊月以后,队里就会安排几位有经验的师傅,在油坊里榨油。开始

32、时,是榨木 籽油。木籽全身是宝,其外皮的蜡质可以提制“皮油”,是制高级香皂、蜡纸、蜡烛不可缺少 的物质。而木籽内质的仁,所榨取的油,称“桕油”或是“青油”,是油漆、油墨等材料的上 好原料。 “皮油”和“青油”榨好后,都会送到供销社或是集市上去卖,换得的钱队里会按分值 和户头的人数进行分配,这样一来,家家都能过一个称心如意的新年。 现在想想,那些乌桕树,还有那座油坊,不仅甜蜜了一个节日,也温暖了一段记忆。 (摘编自2016 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日的乌桕树无声无息地发芽、开花体现出它不在意别人的目光,尽情绽放自己生命的淡 泊

33、从容。 B.第自然段用 “深绿” 等词突出了乌桕树的色彩变化,富有诗情画意,渲染了乌桕树的绚丽 多姿。 C.结尾部分描写收割木籽、榨木籽油的过程将自然与人情联系起来,为我的回忆增添了温暖 的气息。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四季轮回中的乌桕树,承载了作者对故乡的记忆和 情感。 2.请赏析文章第自然段的文字。 3.作者为什么说“乡愁是棵乌桕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等雪 宋自强 梦里总是有雪。 前天,天气预报终于有了雪的消息,傍晚的天色,也好像有了雪的影子。 心中自是喜不自禁,只是迟迟不见那雪花的到来。晚睡的人们都早已入梦,我还在漫不经 心一页一

34、页地翻书。其实我也知道,我哪里是在看书呢?我那是在等雪! 是的,是在等雪,小时候我就经常这样。 那时村里还不通电,冬天又冷,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吃过晚饭早早地就钻进了被窝儿。 我 也一样。 不过将要下雪的时候就要另当别论了。 若是在晚上,不等雪花飘下来,我一般是不会 老实入睡的,尤其是入冬的第一场雪。 记忆最深的是读小学三年级时的那个冬天。我和奶奶一块儿睡在一侧的耳房里。傍晚天 色一变我就来了精神,可是,不知道是天公不解人意,还是雪姑娘打扮过于仔细,奶奶催我上 炕都催了好几次了,雪仍是不肯降临,连个影儿都没有。 最后,抵不过奶奶的一再催促,我老大 不情愿地钻进了被窝儿。可是哪里睡得着呢?不大一

35、会儿功夫,我就钻出被窝儿好几回,而理 由只有一个:撒尿。奶奶一直纳闷儿:没见这孩子喝什么水呀?她哪里知道我是在等着迎 候我的雪姑娘呢? 不知到了什么时展,我差不多要迷迷糊糊进入梦乡的时候,忽然听到院子里有人说 活:“这雪下的!好啊!”是父亲从外面回来了。 “下雪了!” 我立刻睡意全无,心跳立马加速了一倍。 我差点儿一下子从被窝儿里窜出 来!可是我忍住了,我多狡猾呀。我现在就窜出去,老爹一顿喝斥,还不把我给怼回来了? 难奈的等候。 估计父亲已经睡下,我便蹑手蹑脚又迫不及待地钻出了被窝儿:“奶奶,奶奶 ” 我压了嗓门儿叫了两声,奶奶已然入梦。 我索性擦了一根儿火柴点上油灯,然后被上老 棉袄,光着小

36、屁股儿就钻出了草屋 啊,雪! 弥漫的雪花纷纷扬扬,在昏黄灯光的辉映下,一忽如漫天闪烁的金屑银屑扑面而来,一忽 如璀璨的碎琼乱玉撒满寰宇。我不由张开嘴巴,任雪花亲吻、滋润我干坼的嘴唇,也滋润、慰 藉我爱雪、等雪的焦渴的心灵。 那雪还真是甜的。 看看钟表,已将近零点时分。雪花还没有露面。看来今晚只有在梦中相见了,我那令人心 醉的雪哟。 我真的有些睏意了,几个哈欠之后,便动了睡觉的念头:先睡吧,一觉醒来眼前一幅无处不 雪的世界也是非常让人陶醉的。我已记不清有多少次陶醉在这样的境界里了。 八八年春节过后,在许昌参加一个培训,结束时正赶上元宵节。所谓“正月十五雪打灯”, 那雪从凌晨开始,一直下到中午。

37、许昌离家近三十里的路程,好在大都是柏油路面。 但汽车是 跑不动了,地面上的积雪有一尺多厚,幸好我骑了一辆自行车。“冒雪独行,不是一件颇有诗 意的事儿吗?”我这样想着也就上了路。 出了市区,一路往南,平畴万里。柏油路并不曲折,路旁两排高大的白杨,玉树琼枝,“茂 密”异常。不时有松松软软的雪团从树上落下,砸在身上、头上或脸上,如梦似幻,恍若仙境。 路两侧虽是不尽的农田,却不见一根儿庄稼的影子。 “白天碎碎堕琼芳”。雪还在不停的下。 我不禁想起了古人吟雪的名句来,有吕岩的 “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有杨万 里的“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裴夷直的“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

38、我也想到了,可是,这些全都不能形容当时我眼中的情景,只有柳柳州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 灭”的意境差可比拟那可真是“万径人踪灭”呀,三十几里之内,我骑行一阵,推车一阵, 的的确确没有看见一个人影儿!茫落世界,偌大宇宙,好像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呼吸在雪的世界 当的怀抱。 柳诗里只有一个垂钓的老翁,此时的世界只有一个痴迷的我。 但是,我和那老翁是不同的:他不知道享受雪的晶营、纯洁、滋润和温情,因为,他心里只 想着江水中的那条鱼儿;而我呢,说是要过节,其实却并不急着往回赶,我已完全痴迷在雪的 怀抱里了!我已经不再是我随着飞舞的雪花,我已融化、 消释在无始无终的茫茫宇宙之中 了。 墙上的时钟嗒嗒作响,已是

39、凌晨一点多钟了。令人魂牵梦绕的雪花还是没有降临,今晚真 的见不着了吗? 我满腹惆张地躺在了床上,可是却又迟迟不能入眠。 我在想:我何以如此地迷恋着雪呢?农 谚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可我虽然出身农民,却早已不再种田,我对雪的痴迷就不完全是 因为这个。究竟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她的博爱与温柔,她滋润万物如雨,却从不洪水滔天。 是因为她的纯洁与善良,她不惟自己晶莹别透,还让整个世界纤尘不染。 是因为她那种奇的魔 力,一夜之间就能幻化出一个琼雕五砌的重话世界 朦朦胧胧,我已悄然入梦。 雪一定还会装点我的梦境。 明天呢?明天,雪也会美丽我的生活吧 2017 年 12 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

40、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签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自己儿时光着小屁股跑出去看雪的情景,与一般孩童的顽皮好奇不同,体现的是发 自内心的对雪的依恋。 B.文章第一自然段“梦里总是有雪”与最后-段“雪一定还会装点我的梦境”遥相呼应,使得 文章结构严谨完整。 C.作者拿自己与柳诗中的老翁相比,意在表达自己对雪的喜爱和痴迷,同时也婉讽了老翁只 知求鱼,从而少却了对生活的温情。 D.本文在描写雪时用语典雅精致,饱含了作者对雪的喜爱和痴迷,同时也体现了作者追求温 情、洁净与诗意的生活情怀。 2.请赏析划线句子的艺术效果。 3.本文围绕“等雪”写了哪些内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1、下列小题。 大地 毕飞宇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 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 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 迥;天圆,地方。 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 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 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 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 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 这是何等的

42、 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 我们在喝茶、 吸烟、 闲聊,其乐 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 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 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 下午,他不再说话。 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 我 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 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

43、地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 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 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 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 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 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 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 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我估计庄稼人是不

44、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 民创造出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 一青一黄,一枯一 荣,大地在缓慢地、 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 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 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 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 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 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 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 我性格 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

45、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 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 了。 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 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 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 细碎的摩擦,叶对叶, 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 那一头,是啸聚。 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 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

46、作家给我们。这句话 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 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节选自散文选刊2014 年第 2 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比作 “孤岛” 的村庄以其渺小反衬出大地的无垠,并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做铺垫。 B.文章第段补叙父子间的生活往事,紧承上文,具体展现了平原乡村生活不堪回首的艰辛。 C.作者综合运用排比、 比拟、 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大地上丰富又奇妙的声音。 D.文

47、章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们肩负着表现大自然的诗意和感染力的使 命。 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 3.本文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分析。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千嶂叶落秋风里 查干 打从童年开始,我对落叶就有着一份特殊的依依惜别之情。这种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 变化着。那就是由起初的好奇至伤怀,由伤怀至开释,由开释至沉思。落叶,的确是一种让人 遐想的灵性之物。 而这种遐想,总带有一些探秘意味。 其中,最使我遐思涌动的,是在二郎山 喇叭河山野里的那次。 时在晚秋

48、,川地的阳光依然灿烂着。空气湿湿的,也绵綿的,使我的皮肤滋润有余,且散发 出林木原有的芳香。而举目间,远嶂近岭,则使我们的环视,充满了诗情,也充满了画意。 那 一眼的斑斓与流岚,把整个天空渲染得幽深而空旷。 红叶鲜红,红得仙风道骨;黄叶金黄,黄得 禅气十足。置身于这般的斑斓氛围之中,莫说是人,就连鬼神,也不会漠然视之吧。 更有趣的是,从枝叶的缝隙里,偶尔蹿出几只彩色小鸟, 亮一下身段,唧唧脆鸣几声,瞬间 又隐匿不见,就如马三立老人说的:逗你玩儿。它使我们的审美情趣,即刻被调动起来, 一发 而不可收。 而高大的水鹿,硬硬朗朗地站在岩石上,悠然自得地引颈而视,仿佛在发问:尊客何 来?过路?还是进山

49、? 这里的树木,一律精神饱满,有着伸向九霄的勃然势头。 这里的树叶,也比其他地方的硕 大一些,显得厚且浓密。 无论红的、 黄的,抑或半绿半黄的,均显得仪态万方,不见有丝毫的轻 浮状。 此生,真乃有幸。在那个幽深的夜晚里,我回想着这些美好的感受,竟甜甜地进入了梦乡, 连呼噜声都免了,呼吸一路畅通,没有一点卡壳。 可是在次日的黎明时分,一山的浩荡秋风,哗哗地荡过山野和树梢,也荡过我的耳膜。 闻之, 有点悚然、 惶然。 听那风势,高一阵低一阵,像海涛又不像海涛,吹过来荡过去的,显得甚为急 促。激灵,我翻身坐起,披上风衣拿起相机匆匆出门,下了高高石阶,走向山野。 使我惊愕的 是,进山时所见的那些彩叶们,正从高高枝头纷扬而下,把空灵的山野渲染得像泼墨酣畅的油 画一般。处在这等幽深的山野秋晨,这等诗意盎然的叶落翩翩之间,没有刻骨的感怀,是不可 能的。在此刻,心中一直珍藏着的那一份对落叶的惜别之情,一下子被掀动了起来,轻拍着心 岸。 此时此刻,我们无法辨认,在这一大片的落叶之中,哪些曾经为水鹿、 岩羊以及山鸦、 小翠 鸟们遮过阳挡过雨?甚或, 为它们充过饥?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