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专题质量检测一科学之光苏教版必修52.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465626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210.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专题质量检测一科学之光苏教版必修52.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专题质量检测一科学之光苏教版必修52.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专题质量检测一科学之光苏教版必修52.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专题质量检测一科学之光苏教版必修52.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专题质量检测一科学之光苏教版必修52.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专题质量检测一科学之光苏教版必修5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专题质量检测一科学之光苏教版必修52.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科学之光科学之光 一、基础知识训练(15 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细致,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没 有一条不是专心一志粘上去的,粘上去以前还得费尽心思把它曲成最适当的笔画,那是多么 大的 _ ! 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缂丝,象牙雕刻,全都在_上显能耐。 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_,又比较禁得起外力 A工夫 细密 细微 B功夫 精细 细微 C功夫 细微 精细 D工夫 细密 精细 解析:选 A “功夫” ,本领、造诣,也指武术;“工夫” ,指占用的时间,句中就是指时 间精力。“细密” ,精密仔细;

2、“细微” ,多指动作、声音等的变化细小,句中“热胀冷缩” 就属于一种变化。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山西省确实是腐败重灾区,一些被揭露出的情况耸人听闻,后果十分严重,这种严重 的腐败现象,是长在山西省身上的毒瘤。 对灾区人民,有关部门首先要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然后再组织他们生产自救。 “简练为文”是适应快节奏时代的要求的,所以写作时应删除繁文缛节,追求“句无 可削”“字不得减”的高水准。 莫言用一场精彩的演讲, 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平实、 淡定、 从容、 自信, 让人见微知著, 于“中国故事”中品味“中国精神” 。 看完新上映的神探夏洛克第三季后,我们几个

3、侦探迷仍有意犹未尽之感,前几季 的情节仿佛赫然在目。 蔡京当上宰相后与米芾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平等的翰墨之交,而米芾为了苟合取容,有 时也不得不做不经之谈。 A B C D 解析 : 选 C 耸人听闻 : 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震惊。不合语境,应用“骇 人听闻” 。燃眉之急:像火烧眉毛那样非常紧急的情况。使用正确。繁文缛节:烦琐而不 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烦琐多余的事项。不合语境。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 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使用正确。 赫然在目 : 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可改为“历历在目” 。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使用正确。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

4、病的一句是(3 分)( ) A 弱势群体的产生是由于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分配不公、 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结果, 给予这个群体关怀是政府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 B欧洲环境和卫生组织绿色真相基金会近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在工作场合吸烟将 导致不吸烟同事患肺癌的危险性增长 12%至 19%。 C黑豆基本不含胆固醇,只含植物固醇,而植物固醇不会被人体吸收利用,又能抑制人 体吸收胆固醇,降低胆固醇在血液中含量的作用。 D好多部门都希望借助学校这个阵地来实现“小手拉大手”的教育效果,殊不知,对孩 子的教育不能仅靠征文、演讲、手抄报等比赛来完成。 解析 : 选 B A 项,“由于结果”句式杂糅。C 项,成分

5、残缺,“作用”没有谓语。D 项,“实现”“效果”搭配不当。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头发变白是毛发正常的老化,但是影响毛发变白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遗传、疾病和精 神因素等。一个家庭如果父母头发早白,其遗传基因使子女的头发十有八九也会早白。许多 疾病会打破人体内原有的平衡,_。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贫血、 营养不良等都可能使人头发变白。不少人由于极度紧张、忧愁、悲伤而引起身体内分泌严重 失调,也会在短时间内出现白发,比如民间传说“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 。 A内分泌产生紊乱,白发就过早地产生了 B内分泌因此紊乱,人过早地产生白发 C

6、使内分泌紊乱,导致人过早地产生白发 D白发过早地产生,说明内分泌发生了紊乱 解析:选 C 由空格前的内容可知,本句的主语是“许多疾病” ,那么空格处的句子也应 该以“许多疾病”为主语,分析可知,应选择 C。 5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 外,色香味尽去矣。”(列数字、引用) B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 绒线。(打比方) C很少有什么能逃脱蛇的胜算,一条蝰蛇的出击速度只有 1/25 秒,西方的枪手常被描 述成“像眼镜蛇一样万无一失” 。(列数字

7、、作比较、举例子) D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下定义) 解析:选 C C 项无“作比较” 。 二、阅读能力训练(39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18 分) 大型肉食动物往往闲散而沉着,弱小的食草动物灵敏又胆怯,这是生存的必然要求。我 们还会发现肉食者与素食者之间一个有趣的差别:素食者的眼睛大多长在头部的两侧,如兔、 羊、鹿、牛;而肉食者的眼睛却往往处于同一个平面,像狮、虎、狼、豹。其实生物学上的 解释非常简单:一个为了聚焦瞄准猎物,一个为了视野开阔便于及早发现天敌并在奔逃时选 取路线。一头鹿的衰老是幸福的,意味着无数次的成功脱逃,意味着无数次另

8、一头鹿作为替 身去死深水晶似的柔顺的眼睛逐渐闭合,缀满梅花图案的工艺的身体被自己的鲜血浸透。 梅花鹿群走过,就像一座漂移的花园;而鹿群的远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影婆娑, 冈峦低沉,它站住,凝眸星宿那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捕食 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质疑“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面对迫近的死亡,鹿群之间 既相互掩护又相互推托。世界旷大,它的栅栏由猎食者的目光围就。嗜血的胃总比啃草的牙 享有更快和更愉快的消化。所谓素食主义者的自由,不过是肉食主义者暂不征用的几枚小钱。 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 6本段写到了动物的眼睛长的方

9、位的差别,是不是与“斑纹”无关?(4 分) 答: 参考答案:不是。它直接说明眼睛生长在什么方位是生存的需要,也就暗示了动物生长 什么样的斑纹也是生存的需要,不同动物的斑纹各不相同。 7怎样理解“一头鹿的衰老是幸福的”?(4 分) 答: 参考答案:说明鹿在自然界生存的艰难,一头鹿能活到衰老而未死去,说明它经历过一 次次成功的逃脱,一次次的侥幸,那么这幸福里也有斑纹的功劳。 8写动物的群居与独居,是不是与主题脱节?(4 分) 答: 参考答案:不是。动物生存技巧有很多,弱小动物不仅有斑纹保护,还用群居这个方式 来保护自己。 9如何理解“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

10、 护”一句?(6 分) 答: 参考答案:这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道德约束不了命运,保证不了生存,尊严在暴力面 前是脆弱无力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9 分) 5 月 23 日,当今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与计算机围棋程序“阿尔法狗”(AlphaGo)的第一场 比赛结束,“阿尔法狗”以四分之一子优势赢得首场胜利。除了围观和好奇,人类骨子里的 不服输以及想要看看人工智能到底有多厉害的求胜欲促成了这一挑战。面对人类棋手注定完 败于人工智能的结局,人类要做好的准备是全面迎接而非拒绝人工智能,努力去掌控而非臣 服于人工智能。 接纳人工智能是今天社会发展、 经济增长、 人类演化的必然, 更

11、是人们生活的需求。 其实, 很多人每天离不开的智能手机就是低端人工智能的应用。更应当看到的现实是,人工智能的 发展极具竞争性,未来谁在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中落后,谁就会被淘汰。 2016 年 3 月 15 日,“阿尔法狗”最终以 4 比 1 战胜韩国名将李世石。两个月之后,美国 白宫推动成立了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分委会,由其主持和协调撰写了三个关于人工智能发展 的报告。欧盟、英国和日本等也发布了研发和应用人工智能的报告。显然,中国应当参与到 这种战略布局当中,这种布局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也是赢得未来的利器。 尽管美国对人工智能的布局着眼于产业自动化和提升经济,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早 就向各

12、行各业全面渗透,春江水暖的领域主要体现在医疗、制造业、交通、金融、生态环境 监测、刑事司法调查等。人工智能并不是只会下棋,还会在不同的领域帮助人,甚至超过人。 然而,无论人工智能有多少个理由可能战胜人,它们首先是在人类为其布置和引导的范 围内进行学习,并且它们始终无法获得人的理性分析能力、运用逻辑思考的能力,以及具有 情感交流和互动的能力。缺少了这些方面的能力,所谓“人工智能战胜人”就是无源之水, 无根之木。 此外,预见性或先见之明也是人类胜过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人工智能的地方。凭借未雨 绸缪的超前性,人工智能受控于人的装置早就在研发之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詹森多夫 曼研究团队已经研发了一个反馈

13、系统,能够让人类操作者仅通过大脑信号就能实时纠正机器 人的错误,并使其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其实也是人工智能的内容和应用,即实现控制人工智 能的智能。 另一方面,由人掌控人工智能也意味着必须以人类社会的法律与伦理来制约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是如此广泛和深远,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法律规范、 制度和伦理。这意味着,如果不改进和创造新的法律和规范,就无法让人工智能融入人类生 活和生产,从而无法让人工智能发挥应有的巨大作用。我们必须针对人工智能制定新的法律, 形成新的伦理规范,以避免人工智能陷人类于危险境地。 例如,人工智能驾驶的汽车上路,必须改变 1968 年联合国制定的汽车控制

14、者必须是人而 非电脑的道路交通公约。为此,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于 2016 年 4 月宣布国际道路交通公 约中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修正案正式生效。这也表明,此后一系列和各个方面人工智能的 应用都可能会改变现行的法律,或者需要制定新的法律。 与此相关的是,人工智能的应用涉及人和机器、人和动物、人和人之间的伦理时,如何 规范人工智能也被提上议事日程。一家名为“道德机器”的网站试图解决人工智能应用的某 些伦理问题。这些问题体现为三种情况:一车辆直行,是导致 4 只狗 1 只猫死亡,还是撞向 右侧路障,导致 5 位乘客死亡?二汽车直行,是导致 3 位违章行人死亡,还是撞向右侧路障, 导致 5 位遵守交规

15、行人死亡?三汽车直行,是导致 5 位违章行人死亡,还是撞向右侧路障, 导致 4 位乘客死亡? 他们希望以这样的问题来收集人们对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设计。这些问题很难得到两全 其美的答案,但是,如果不解决,就将限制和阻碍人工智能的应用。仅凭伦理难题这一点, 人工智能的应用就不会太顺畅,更不可能导致人工智能战胜人类的结局。 (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阿尔法狗”战胜当今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使我们不得不面对人类注定会完败于人 工智能这一结局。 B 极具竞争性的人工智能在当前是现实存在的, 未来谁在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中落伍, 谁就会被淘汰。

16、C2016 年“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直接导致美国、欧盟、英国和日本等发布了研发和 应用人工智能的报告。 D研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中国只有参与到这种战略布局当中,才能 赢得自己的未来。 解析:选 D A 项,“使我们不得不面对人类注定会完败于人工智能这一结局”错,根据 第一段“面对人类棋手注定完败于人工智能的结局”和最后一段明确指出人工智能不可能战 胜人类可知,完败的是“人类棋手” ,不是“人类” 。B 项,“极具竞争性的人工智能”错,根 据第二段“更应当看到的现实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极具竞争性,未来谁在人工智能的研发和 应用中落后,谁就会被淘汰”可知,“极具竞争性”的是人工智能

17、的发展而非人工智能。C 项, “直接导致”错,“美国、欧盟、英国和日本等发布了研发和应用人工智能的报告”与“阿 尔法狗”战胜李世石之间不存在这种逻辑关系。 11人工智能难以战胜人类,下列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但学什么却是由人类控制,学习范围由人类为其布 置和引导。 B人类具有的理性分析、运用逻辑思考,以及情感交流和互动等方面的能力,是人工智 能无法获得的。 C人类具有未雨绸缪的超前性思维品质,已开始研发令人工智能受控于人的智能装置,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D人类社会中伦理难题的存在使人工智能的应用不可能太顺畅,这也使得人工智能难以 战胜人类

18、。 解析:选 D 根据最后一段“他们希望以这样的问题来收集人们对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设 计。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将限制和阻碍人工智能的应用”可知,使其不顺畅的 不是“人类社会中伦理难题的存在” ,而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设计难题” 。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人工智能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它早已经在人们的生活和各行各业中被大量应用,在 不同的领域帮助人类。 B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要求人类对各方面的法律、制度和伦理进行改造,人类要做好 全面迎接人工智能的准备。 C如果不改进和创造新的法律,形成新的伦理规范,人工智能将无法融入人类的生活和 生产,并最终陷于危险的境

19、地。 D当人工智能涉及人、机器、动物之间的伦理问题时,应对其进行规范,但这种针对人 工智能应用的伦理设计尚未成熟。 解析:选 C 根据第七段“我们必须针对人工智能制定新的法律,形成新的伦理规范,以 避免人工智能陷人类于危险境地”可知,陷于危险境地的是人类而不是人工智能。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12 分) 分子机器人 “分子机器人”就是在分子尺寸上制造的机器人,其长短大小仅相当于 1 纳米左右(1 纳 米是 1 米的 10 亿分之一)。原子的大小大约为 0.1 纳米,分子机器人其实就是把数十个或者 数百个原子组合起来制成的机器人。 制造分子机器人的最初构想要回溯到半个多世纪

20、前的 1950 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理查 德费曼第一次提出,未来制造微小机械让其执行各种各样的作业将成为可能。尽管费曼并 没有提出分子机器人的具体概念,但是从那以后,制造分子机器人就成为人类的向往。不过 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轻而易举,单单操作纳米尺度上的原子、分子就极其困难,况且科学家 组装起来的还必须是“把操作作为目的,能自动运行”的机械。 对一般机械,如汽车来说,动力是必不可少的。对分子机器人来说也是如此,若干种相 当于发动机的装置正在研制中。比如偶氮苯分子,这种分子是将两个苯环用两个氮原子连接 而成的。有趣的是,在不同的光照下,偶氮苯的构造会发生变化:当照射紫外线的时候,苯 环彼此之间的距

21、离会缩短;当照射可见光的时候,苯环彼此之间的距离会伸长。如果能让收 缩和伸长这两个动作多次反复进行,那么,靠光照运行的机器人就呼之欲出了。 还有一种双环结构也可以充当分子机器人的“发动机” ,有人把其称为分子尺寸的“智慧 之环” 。它是由两个环和金属原子(一般是铜原子)构成的,这两个环像锁链一样套接在一起, 金属原子嵌在它们相交的部位。这样就可以把它作为“发动机”使用了。向双环结构施加电 压或撤除电压,金属原子的电子数就会发生变化(因为发生了氧化或还原反应),双环与金属 原子结合的位置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于是这个双环结构就会反复不停地运动起来。目前,日 本科学家研制成功了更为先进的分子机器人,这

22、就是能够夹持分子,进而扭转使分子变形的 “分子钳” 。 分子钳的构造是这样的,“发动机”采用前面提到过的偶氮苯,在分子钳中,偶氮苯所 提供的 “动力” 相当于对钳子的握把。 把偶氮苯的动作传递给分子钳的前端、 起支点作用的 “部 件”是二茂铁。我们知道,在机械中有一种使旋转运动平滑进行的部件,那就是轴承。与此 相近,科学家在分子钳的前端采用了一种称为“锌卟啉”的部件,它具有易与碱性物质分子 相结合(即发生中和反应)的性质。一旦分子钳与碱性物质分子接触,分子钳的前端就会与碱 性物质分子相结合,于是分子钳便“夹紧”了分子。此时一旦照射紫外线,苯环就会收缩, 这个动作通过充当支点的二茂铁传递给分子钳

23、前端的锌卟啉,分子钳的前端就会开启;当照 射可见光时,苯环就会伸长,于是分子钳前端就会闭合。与分子钳前端结合的碱性物质分子 的形态就会因这一伸一缩、一紧一松而被迫扭转变形。 分子钳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使用分子机器人对目标分子进行某些实际操作,这在世界 上还是第一次。分子钳的开发使分子机器人的开发迈出了关键性的一大步。 (选自百科知识 ,有删改) 13下列对“分子机器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分子机器人是把数十个或者数百个原子组合起来制成的其长短大小仅相当于 1 纳米左 右的机器人。 B分子机器人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在 1950 年提出来的。 C分

24、子机器人也有“发动机”装置,只不过它的“发动机”很特别,不同于汽车的发动 机。 D“分子钳”机器人由日本科学家研制成功,是能夹持分子进而扭转使分子变形的先进 的机器人。 解析:选 B 由第二段“尽管费曼并没有提出分子机器人的具体概念”可知 B 项错误。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 分)( ) A分子钳机器人把偶氮苯作为“发动机” ,把二茂铁作为“轴承” ,把锌卟啉作为“钳子” 。 B科学家们经过不懈努力,把理查德费曼制造微小机械让其执行作业的最初构想变成 了现实。 C偶氮苯被可见光照射时,苯环彼此间的距离会缩短;偶氮苯被紫外线照射时,苯环彼 此间的距离会伸长。 D分子钳前端

25、的“锌卟啉”与碱性物质分子相结合,分子钳就会“夹紧”分子。 E分子机器人的“发动机”有多种,智慧之环的“发动机”是靠施加电压或解除电压来 运行的。 解析:选 CE C 项由第三段“当照射紫外线的时候苯环彼此之间的距离会伸长”可 知 C 项错误。E 项“智慧之环的发动机”错误,“智慧之环”本身就是一种“发动机” 。 15对于分子机器人而言,什么是“智慧之环”?(5 分) 答: 参考答案:“智慧之环”是指由套接在一起的两个环和嵌在相交部位的金属原子(一般是 铜原子)所组成、在电压的作用下能够运动的分子尺寸的(双环)结构。 三、表达能力训练(16 分) 16认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其中三处表达不够

26、简明的地方并修改。(5 分) 燕子是我们身边很常见且深受人们喜爱的夏候鸟,我国自古以来很早就有保护燕子 的习俗和传统,人们认为它们能给自己和家庭带来好运。概括地说,燕子有两大类:即 燕和雨燕。 虽然长相和行为看起来好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实际上两者亲缘关系其实较远, 在分类学上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类群:燕隶属于雀形目、燕科;雨燕隶属于雨燕目、雨燕科 和凤头雨燕科。 答: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结合语法知识对每一句话进行仔细分析和推敲,找出句中同 属一类成分且重复出现的内容。通过分析,这三句中都有重复赘余的词语,须各去掉 一个,才能使整个文段简明顺畅。 参考答案 : 处,“自古以来”和“很早”去

27、掉一个。处,去掉“即” 。处,去掉“其 实” 。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很多动物有着颜色古怪的眼睛,为什么人的眼睛不是五颜六色的呢?眼睛的颜色其实是 指虹膜的颜色, 即眼睛中的一圈环状肌肉的颜色。 如果 , 眼睛就会呈现出棕色; ,眼睛就会呈现出淡褐色、绿 色或蓝色。当瞳孔扩张时,虹膜处于收缩状态,由于黑色素的密度变大,眼睛的颜色便会加 深一些;反之亦然。不过, ,人类的眼睛也不可能是 五颜六色的。 解析:回答此题,注意分析语段的意思和空格前后的逻辑关系。本语段主要表述人类的 眼睛为何不是五颜六

28、色的问题。第一个空格,从前文的“虹膜的颜色”和后文的“棕 色”“黑色素的密度变大,眼睛的颜色便会加深一些”分析,空格处表述的应该是关于虹膜 中的黑色素多的问题;第二个空格,从前文的假设关系以及后文的“淡褐色、绿色或蓝色” 分析,这个空格处表述的应是虹膜中黑色素密度变小(含量降低)的问题;第三个空格,从前 文表述虹膜处于收缩、 扩张两种不同状态时, 眼睛也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后, 出现转折词 “不过” , 且后文表示结果是人类眼睛的颜色也不可能是五颜六色的内容可知,空格处的内容应该表述 的是出现这种结果的任何条件,即近似于无论虹膜如何变化的内容。 参考答案:虹膜中含有大量的黑色素 随着黑色素含量的降

29、低 无论虹膜如何收 缩或舒张 18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一个人睡眠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他白天精力是否旺盛,只有睡眠质量高才能圆满完成自己 的工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睡眠质量问题,只要注重了睡眠质量,我们就能 够拥有比别人高的成就。这是因为睡眠质量高,我们才有精力工作,只要精力充沛,我们就 能完成艰巨、困难的任务。 高质量的睡眠质量未必就能够保证我们圆满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 。 解析:回答此题,要对给出的语段中的每一句话都作细致的分析,分析语句在对问题的 推断中是否存在过于绝对化的问题。比如“只要精力充沛,我们就能完成艰巨、困难的任务”

30、 , 这是一个条件关系的复句,但从实际生活状况分析,完成艰巨、困难的任务需要的条件很多, 而 “精力充沛” 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所以在拟写答案时就可以从这个角度表述这个推断的错误。 参考答案:注重睡眠质量我们也未必能够拥有比别人高的成就 精力充沛我们也未 必能够完成艰巨、困难的任务 四、写作能力训练(50 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几位动物学家在一起探讨动物飞翔的原理,数小时后得出一致结论:凡是会飞的动物, 它们的形体构造都是身躯轻巧双翼修长的。刚宣布完这一结果,就有一群大黄蜂飞过。动物 学家们见此情景,面面相觑。于是,他们就抓了一只大黄蜂,去请教一位物理学家。物理学 家看着大

31、黄蜂肥胖笨拙的身体和短小的翅膀,研究了半天,困惑地摇着头,说:“根据流体 力学原理,它应该是飞不起来的。”这些专家研究了一整天,还没有得出答案。吃饭的时候, 他们又提到这个问题。这时,站在旁边的一位工人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啊,大黄蜂必须飞 起来,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 800 字。 注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得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作指导 仔细推敲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有不同的写作角度: (1)从动物学家的角度看,他们虽然也经过

32、调查研究,但并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就 仓促草率地得出结论,结果闹出笑话。这启示我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深 思熟虑,不能草率行事。 (2)从物理学家的角度看,他过分迷信书本知识,思维僵化,因此对大黄蜂会飞的事实百 思不得其解。这告诉我们:要善于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打破思维定式。 (3)从工人的角度看,他生活在底层,深深地感受到生存的压力、竞争的残酷,所以他认 识到大黄蜂不飞就是“死路一条” 。这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动力源于压力,要善于化压力 为动力,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推动事业进步。 (4)从大黄蜂的角度来说,尽管它的形体不适合飞行,但为了生存或梦想,它充分发掘自 己的潜能

33、,战胜与生俱来的缺陷,终于能够自由地飞翔。由此,可以感悟出要勇于战胜自己、 积极适应环境、执着追求梦想等。 “横看成岭侧成峰” ,除上述几种立意外,还可以从其他写作角度切入。 参考例文 唤醒潜能 在自然界,有一种十分有趣的动物,叫作大黄蜂。它的身躯十分笨重,而翅膀却出奇地 短小。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大黄蜂是绝对飞不起来的。可是,它不仅会飞,而且飞得一点也 不比其他会飞的动物差。 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 大黄蜂必须飞起来, 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正是在这种严酷现实的重压下,大黄蜂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战胜了与生俱来的弱点,终于 在蓝天下自由地飞翔。 与大黄蜂一样,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尚未苏醒的潜能,有

34、没能发挥出来的优势。如果能将 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将自己的弱点转化成优点,那么,你的人生必将有不同的 风景。 有一个叫格兰恩的人,他小时候因为家里失火烧伤了腿,再也无法行走,但他后来却创 造了一个奇迹,成为奥运会历史上长跑最快的选手之一。人们感到不可思议,认为这是不可 能的。但格兰恩确实做到了。他说:“一个运动员的成功,85%靠的是信心和积极的思想,换 句话说,你要坚信自己一定能达到目标,并为之不懈地去努力。”尽管他身有残疾,但他相 信自己能创造奇迹,从而做到了双腿健全的人也难以做到的事。 拿破仑希尔也曾经说过,将弱势转化为强势并不容易,它需要你的不懈坚持与努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

35、点,没有弱点和缺陷的人是不存在的。亲爱的朋友,你的弱点又是什么 呢?怯懦、自卑、自制力差你一定会回答出许多来。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缺点与我们 如影随形,从不分离,关键在于我们怎样面对它。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如果过分强调自己的 弱点,将弱点看成自身不可改变的一部分,处处显示出不如别人的样子,久而久之,我们身 上的优点就被忽略了,弱点却变得更加明显,最终真的成了失败者。 事实上, 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与弱点。 即使是在那些成功人士的身上, 我们如果用心去找, 也可以找到弱点。可是问题在于,我们到底是应该强调自身的优点还是弱点?如果依靠弱点 来生存,那么我们将变得越来越弱;如果强调的是优点,那么我们将会

36、越来越强大。这是一 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作为一个理智的人,我们要坚信,每个人都可以成功、快乐、坚强,关 键在于我们怎样将弱点转化为优势。 有谚语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迎向强风的风筝才飞得高;迎向强流的 水车才转得快;迎向重重的考验,生命才得以攀上高峰。亲爱的朋友,从现在开始努力吧, 将弱点转化为优点,唤醒自己的潜能,那么,明天一定更精彩! 点评 作者开篇扣题,通过引述文题材料,揭示出大黄蜂会飞的原因“充分发掘 自己的潜能,战胜了与生俱来的弱点” ,并将之作为全文的论述中心;接着由“蜂”及人,指 出人也应当“将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将自己的弱点转化成优点” ,拓展了文章的 内涵,升华了文章的主题;然后,列举残疾运动员格兰恩创造奇迹的事例,并引用拿破 仑希尔的名言和心理学家的话,摆事实讲道理,从不同角度充分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再 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阐明将弱点转化为优点的重要性;最后,引用谚语,并以形象化的语 言和抒情性的呼告收束全文,使文章不但具有说服力,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