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3论述类文本阅读时评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468873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266.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3论述类文本阅读时评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3论述类文本阅读时评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3论述类文本阅读时评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3论述类文本阅读时评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3论述类文本阅读时评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3论述类文本阅读时评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3论述类文本阅读时评含解析.pdf(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述类文本阅读 时评论述类文本阅读 时评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工匠精神的精髓在于专注、精益求精。当今,美术教育及创作领域也非常需要 “工匠精神”,需要这种认真、专注、严谨的态度,它是提升美术创作品质、创作更多时代精 品的重要保证。 高校美术专业学生,是美术事业的新生力量。在信息爆炸、新潮艺术观念涌动的今天, 高校美术专业有些学生缺乏专注、 钻研的精神与态度:一些人更乐于追求快餐式的作品,甚至 有时会鄙夷传统的价值观以及精神追求;有的学生认识不到基本功的重要性,急功近利、 盲目 地追求所谓的“现代艺术”。故而,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艺术创作环境受到多重影响的情 况下,在美术教育和

2、创作领域强化工匠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强化工匠精神,对培养学生的专注度、 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激发美术教育工作者的 教学热情都有很好的帮助。工匠精神的培养,首先,应当融入课程设置以及基本功的锤炼:优 化课程配置,加重基础课程的比重,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习,双管齐下,提高艺术技能和 艺术修养;对新入学学生尤其应该夯实基础训练,通过基础课程的严格考核,提高学生的审美 与造型能力。 其次,还应汲取传统工匠师徒传承的长处:整合教师资源,增加个别辅导,重视口 传心授、言传身教,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力,激发其创造力。 与美术教育一样,美术创作领域同样需要融入 “工匠精神”。 美术创作领域的

3、工匠精神, 不仅体现在绘画技能的继承发展方面,更呈现在美术创作所渗透的创造力和求真精神中。 当下,部分美术作品缺乏文化内涵,更像是缺少灵魂的“复制品”,作品形式趋于世俗 化、商业化、数码化,艺术性和感染力强的作品不多。一些创作者忘记了艺术创作应表达内 心真实情感的初心,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艺术性,而是市场认不认可、接不接 受,目标是快速成名,快速获益。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无疑是违背艺术创作规 律、缺乏艺术感染力的,不仅对艺术资源造成浪费,也不利于社会正能量、优秀文化的传播。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创作者应不断提高手头功夫,而不是离开绘画基础去寻找艺 术创作的“捷径”。

4、其次,创作者应有坚持本心进行艺术创作的定力,坚守艺术的审美价值, 去除浮躁心态,拒绝畸形市场的诱惑,在创作主题、造型、色彩、画面布局等方面都认真对待, 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地完成每一幅创作,而不是一味迎合部分市场的需求。 无论是美术教育还是美术创作,都应秉承极致、求精、务实的“工匠精神”。美术工作 者们应当有时代的担当,培养时代新生力量,勤于创作具有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的美术作品, 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节选自曾传兴注重“工匠精神”培养,人民日报2018 年 11 月 18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缺乏 T 匠精神的表现可概括为两方面,

5、即鄙夷传统价值观和精神 追求,追求快餐式作品;轻视基础,急功近利。 B.培养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将其融入课程设置以及基本功的锤 炼;二是对新生夯实基础训练,严格考核基础课程。 C.美术创作与教育领域 T 匠精神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绘画技能的继承发展方面, 后 者侧重于作品所渗透的创造力和求真精神中。 D.培育美术创作领域工匠精神需要创作者从两方面着手:即提高手头功夫;保持艺术创作的 定力,坚守艺术审美价值,拒绝畸形市场诱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宗明义,在第段就提出了当今美术教育领域非常需要专注、 严谨、 精益求精的“工

6、 匠精神“这一论点。 B.文章将事实论证与道理论证结合起来,既列举了当今美术教育与创作中背离工匠精神的种 种现象,也指出了解决的方法。 C.第段列举事实,阐述高校美术专业一些学生忽视工匠精神的原因,其中信息爆炸、 新潮艺 术观念涌动是外因。 D.文章的论证部分采用了并列式结构,从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领域分别阐述培养工匠精神的 必要性和具体有效的途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汲取传统工匠师徒传承的长处,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美术基本功,但不 利于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B.美术创作者缺少工匠精神,其作品往往缺乏文化内涵和灵魂,形式趋于世俗化、 商业化、

7、 数 码化,艺术性和感染力都不强。 C.美术创作者应该提高技能,抵制市场诱惑,在创作主题、造型、色彩、画面布局等方面一丝 不苟,方能创造 m 精品。 D.美术工作者要秉承“工匠精神“,有时代担当,努力培养新生力量,勤于创作时代精品,从而 推动美术事业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所有人都习惯了一个现状,那就是在信息社会中我们每个 人都是透明的。 街道上密布的天眼监控摄像头记录着你所有的活动,在公安机关的监控大厅里,通过多 个摄像头的联动,你的行走轨迹一览无余。 出入机场、 车站,甚至住店的信息都被完整记录着, 传统意义上的隐私已经不再成立。买

8、房、买车、子女入学,你登记的个人信息早已泄露。人 们早已适应了隐私权被逐渐剥夺的信息化社会。 但是,人工智能的本质是服务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就是“以人为本”。隐 私权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基本权利,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以剥夺人类的基本权利为代价。恰恰 相反,人工智能应该更好地保护人类的基本权利,其中就应该包括隐私权,这才是人工智能发 展的正确方向。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普通用户的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份认证信息,例如我们的用 户名和登录密码,另一类是我们的内容信息,例如订餐、打车、购物等信息。身份认证信息必 须由用户本人绝对掌控,不能让渡给任何商家,甚至也不能让渡给政府,这应该是人工智能的

9、一条铁律。 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你的身份认证信息一旦泄露和被坏人利用,就可能遭受经济上 的巨大损失,甚至可能危及到你的生命安全。 如此重大的事项,绝不能相信任何组织机构和个 人。不仅不能相信他们的诚信,也不能相信他们的能力。近年来出现很多知名网站泄露用户 身份认证信息的案件,这些企业是有诚信的,但防护能力不够,被黑客抄了家。 我们订餐、打车、购物的内容信息呢?与身份认证信息不同,这部分信息就不能完全掌 握在自己手里了,为了享受人工智能的服务,有时必须得让渡出去。 人工智能有智能感知、 智 能推理、智能学习、智能行动四个环节,而这些环节都是受数据驱动的,你不给它提供数据, 它如何理解你的需求?

10、又如何通过学习和推理为你提供精准的服务? 内容信息虽然必须得让渡,但也要坚持 “数据统计结果归商家,个人信息所有权归自 己” 的原则。例如,使用滴滴打车 APP 时,我们个人用车的车型、时段、路线等信息会上传到 滴滴公司的服务器,海量的信息形成了大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这个统计 结果归滴滴公司所有。 我们每个人都为这个统计结果贡献了九牛之一毛的数据,例如和平小区每月平均叫车 量为 500 人次,住在和平小区的您为这个数据做了贡献,但您在和平小区叫车这个信息的所 有权是您的,未经您的授权,滴滴公司不能使用。 有一次我老婆用我的笔记本电脑搜衣服,隔天我去办公室,一打开电脑,浏览器就

11、给我 推送了大量女式内衣,还特别标明这是你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未经用户授权,商家不应该搜集用户的喜好习惯,即使收集了,那也只能用作统计分析 的原始素材,而不应借此对用户进行精准营销,这违反了 “个人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利用” 的原 则,是人工智能的滥用。 (摘编自新浪网人工智能与隐私保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信息社会中,我们都习惯了做透明人,街道上密布的天眼监控摄像头,使我们的行走轨迹一 览无余,个人隐私全都不复存在。 B.人工智能必须坚守“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不能为发展而剥夺人类的基本权利即隐私权, 应正确把握好发展方向。 C.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保护

12、好自己的信息,不能相信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否则会遭受经济 损失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D.人工智能通过你提供的数据,依靠智能感知、智能推理、智能学习、智能行动等环节,来实 现为你精准服务的目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列举今天人们的私人信息或被动或主动地泄露的现象,进而提出人工智能如何正 确发展的问题。 B.文章把普通用户的信息分为“身份认证信息”和“内容信息”,逐层阐述人工智能如何做 好保护隐私工作的问题。 C.文章重点阐述了普通用户内容信息的保护问题,让读者明白“内容信息”的保护其实比身 份认证信息的保护更重要。 D.文章末尾举作者的爱人用他的电脑搜衣

13、服的例子,指出商家通过侵犯人们“内容信息”的 所有权来精准营销的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户的“身份证信息”不能让渡给任何商家,但“内容信息”则必须让渡给商家,否则不能 享受到人工智能的服务。 B.近年来不少坚守诚信的知名网站,因为防护能力不够强大,抵挡不了黑客的攻击,让用户的 身份认证信息泄露了出去。 C.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商家须把握好人工智能的使用尺度,既要用人工智能让用户享受到便 利的服务,又不能滥用人工智能内。 D.今天,隐私保护不仅关系到隐私拥有者,也关系到隐私使用者。要做好隐私保护工作,需要 普通用户、商家和政府等共同努力。 3、阅读下面的文字,

14、完成下列各题。 网络信息时代,高新技术对社会生活领域的广泛渗透,不仅严重地冲击了当下的社会秩序 和规则体系,更加深了人类现代生活的风险程度,极大地增加了个人生活的流变系数,使人的 全面发展面临多重困境。 在物理空间的维度里,人们在血缘的身份确证、 地缘的时空限制和业缘的群体认同等因素 的制约下,进行着有限的交往。然而,虚拟空间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生存和交往领域,交往主 体以符号化的形式开展着全新的网际交往。借助于数字化的信息符号,构成了虚拟主体的符 号化表达,使得虚拟环境中的交往主体摆脱了现实世界中生理、 地域和身份的束缚,增强了交 往的自主性,丰富了交往的形式。但是,新型交互模式的出现,也不可

15、避免地给人的发展带来 了新的难题。人的自主性生存、多样化选择程度的加深与自我身份的迷失、社会归属的削弱 相伴而生,虚拟生存虽然改变了现代人的技术体验和空间体验形式,但也滋生着现代生存的 深层焦虑。虚拟主体是一个符号,进行着自觉选择下的行为体验,然而,这一符号又随时变成 一副面具,遮掩了行为主体的 “本我”,进而导致了人的多重人格。 现实生活世界与网络虚拟 世界的不同境遇和生活规范将造成“本我”与虚拟主体“网我”的分离甚至对立。自我存在 方式的分裂,带来的不仅是自我认同的危机,更遮蔽了“本我”的真实性,严重影响人的全面 发展。 科技巨大的革命力,在为人类创造超越现实、实现自我、追求解放的条件和手

16、段的同时, 也逐渐演化成为一种框架,使人类反被置于技术的框架之中,正如马克思当年指出的:“我们 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 质力量。”现代技术的无节制扩张,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形成了巨大的科技旋涡,让越来越多 的人不得不遵循技术逻辑而生存。 事实上,原始的技术充分地凝结和释放着人文智慧,但现代 技术的崛起,魔幻般地幻化出巨大的物质力量的同时,也导致人与自然、 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关 系空前紧张。这种片面性的急剧扩张所形成的科技漩涡,无情地将人类抛入一个机械力高度 发达.但生存危机丛生的世界之中,技术逻辑约定着人的生存逻辑,从而使人文价值和人的生

17、命意义走向了失落。 在网络信息空间里,人们在面临多元文化变相辉映、 多元价值交相激荡、 多元信仰变相碰 撞的文化样态的同时,还受制于技术理性的支配,导致人的全面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假 设技术理性被不断泛化成主导其他理性和衡量意义价值的标尺,被认定为这个时代人的最根 本的,也是唯一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那么,根植于人类生活意义的文化生活便彻底地失去 了价值根基。这样,科技文化的发展,反过来也制约了人文文化。随着虚拟时代的到来,人文 理性和技术理性、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这一系列矛盾加剧了科技文化 与人文诉求的断裂,彰显人类生活意义的文化褪去了人文价值理性的关怀,这种人文失落

18、必 然滋生着文化的嬗变。 (摘编自王丽鸽、李炳毅试论网络社会下人的虚拟生存与全面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全面发展面临多重困境,与高新技术冲击当下的社会秩序和规则体系,加深人类现代 生活的风险程度有关。 B.与物理空间不同,在虚拟空间里的网际交往中,人们的血缘的身份、 地缘的时空和业缘的群 体将不复存在。 C.原始技术充分地凝结和释放着人文智慧,而现代技术在幻化出巨大的物质力量的同时也产 生了负面作用。 D.人在网络信息空间里,除了面临多元文化、多元价值等文化样态,也受到技术理性的支配, 人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19、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空间扩大、科技旋涡和文化嬗变三个结果阐述网络时代人的发展的困境。 B.文章除了阐述网络社会带来的现实症结外,也提到了其带来的好处,有辩证意味。 C.文章第三段引用马克思的有关言论,论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负面作用。 D.与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虚拟空间对人生存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我身份的迷失、 社会归属的削弱,导致人的自主性生存、 多样化选择程度的加深,滋生现 代生存的深层焦虑。 B.人在网络世界中的虚拟主体“网我”比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主体“本我”更真实,两者可 能产生分离甚至对立。 C.现代技术

20、的巨大张力使人们自觉主动地接技术逻辑约定生存逻辑,使人文价值和人的生命 意义走向了失落。 D.技术理性如果成为主导其他理性和衡量意义价值的标尺,会制约人文文化的发展,甚至会 使人类失去人文价值理性的关怀。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20 世纪 60 年代初“生态觉醒”运动使人们意识到“城市不是人类最佳的生存环境”,人 们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生态旅游”应运而生。国内外专家认为“生态旅游”应具 备三大标准: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旅游对象应该受到保护;要有社区的参与。 生态旅游的保护性要求旅游者,旅游从业者以及当地居民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能自觉地 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21、。这就要求生态旅游的开发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传统旅游的最大受益者是开发商和游客,而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当地环境造成的负面 影响,如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等,主要由当地居民承担。生态旅游则强调当地社区的居民是旅游 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并应当公平地获得分配旅游业经济效益的机会。通过生态旅游提高当地 居民的收入水平,不但可以防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态侵略悲剧再现,更能提升其自 觉维护生态环境的热情和积极性。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有让当地居民受益,才可能实现可 持续的发展。 同时,生态旅游开发为当地环境质量的

22、维护提供一定的资金,以促进旅游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 生态旅游的开发是目前生态资本产业化最为常见的做法,也是通过市场手段使生态资源 货币化的最有效的途径。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客观条件是充分的,多样的民族 风情、独特的自然资源、珍贵的人文古迹与厚重的“丝绸之路”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 色的、富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景观。2015 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 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确定了新疆、宁夏、青海等地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 的作用,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 带战略的推进,西部地区的交通、能源、水利、卫生等基础设

23、施的建设将迎来大发展,区域间 人员、物资、信息交流也日益充分,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直以来困扰西部地区旅游业发 展的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和区位劣势问题。 独具西部风情的旅游景观,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进,使西部民族地区开发生态旅游成为可 能,但目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如缺乏科学、 统一规划,盲目开发;生态保护的 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者、 经营者及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针对这些问题,当前应重点做 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加大基础研究扶持力度,坚持统一规划、科学有序开发生态旅游; 还要完善生态旅游法规,加强管理和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强化生态旅游理 念,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

24、智力支持和民众基础;此外,还可以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核 心区的建设,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步伐。 (摘编自岳一姬民族地区怎样打好生态旅游牌) 1.下列对“生态旅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旅游” 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是人们因渴望 “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而发起的 “生 态觉醒”运动。 B.生态旅游的保护性是要求所开发的旅游地区的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应受到保护,以实现 可持续发展。 C.生态旅游强调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旅游,从旅游中获益,从而提升其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 积极性。 D.开发生态旅游,要为当地环境质量的维护提供一定的资金,以防止“靠山吃

25、山,靠水吃水” 的悲剧再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了“生态旅游”应具备的三大标准:旅游对象、保护性及社区参与,并对保护性进 行了重点阐述。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归纳出“生态旅游”的要点:让当地居民受益、为当地环境质量的维护 提供一定资金。 C.文章列举 “丝绸之路经济带” 战略推进的例子,论证了西部民族地区还存在基础设施落后、 区位劣势等问题。 D.针对 “民族地区怎样打好生态旅游牌” 这一论题,文章先阐释概念,再分析生态旅游的优势, 最后表明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开发旅游不能兼顾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6、,就可能对当地旅游资源和生态环 境造成负面影响。 B.如果开发旅游忽视社区参与,就可能导致当地仍处贫困的居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再 现生态侵略悲剧。 C.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是基础设施落后和区位劣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进为之 带来改变的契机。 D.地区资源优势及国家的政策机遇,可使生态旅游开发中的问题更易解决,从而促进这些地 区生态旅游的发展。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 数字化过程中, 将一些珍贵的原声母带交给日本公司, 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 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此次事件,使

27、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 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 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贵的音像档案意义 重大,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 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 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同时,全球化时代 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 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异质化 的地方性文化。这种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 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

28、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 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根,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 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 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 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 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 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 传统戏剧如此, 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 文

29、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 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 3D 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 ,从 2014 年登陆好莱坞 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 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 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 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把传统文 化变成活标本、木乃伊。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 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大众文化趣 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唯

30、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 (选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母版文物的原声母带在日本被盗录和损毁, 表明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质 量堪忧。 B.音像遗产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可以获得永久性保存, 但如果不能走向大众, 就会成为 “死 文化” 。 C.全球趋同的大众流行文化侵占传统文化生存空间, 消弭地方性文化, 将使各民族失去 独特文化身份。 D.传统文化面临信息化、 数字化的巨大冲击, 其中传统戏剧受到的威胁要远大于其他领 域的传统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31、文章以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官司为开端, 引出对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工 程的讨论。 B.文章具体分析了全球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的双重悖论, 并对悖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进行了论证。 C.文章以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热映为例,论证信息化、数字化使传统文化 走向世界的可能。 D.文章按照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思路展开, 为如何把传统文化变成 “活 文化”提供了新思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众流行文化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审美标准是“全球通用” ,具有巨大 的承载力和传播力。 B.要想在全球化浪潮中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就必须接续传统

32、文化的根脉, 复 兴传统文化资源。 C.把握好信息化、数字化这一契机,就能够改变“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使传统文化重 焕生机,繁荣发展。 D.借助技术力量和大众流行文化的力量把传统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传统文 化复兴的有效途径。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技术本质来说,人工智能也无非人类的一种技术发明与创新。技术哲学认为,任何技 术都是让人类逐渐从劳动的辛苦中摆脱出来。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 与过去的各种技 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那么人们对过去的各种技术似乎已经习以为常, 为什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却大惊失 色。在工具技术时代,各种工具取代人类作为工具性的肢体。此时的工具

33、性技术就已经比人 类强大。在机器技术时代,各类机器不但代替了人类的工具功能,而且其强劲的动力战胜了 人类的有限气力。例如一台蒸汽机或内燃机的动力不知要超过多少人力。因此,从替代或超 越人类来说, 从人类发明各种技术开始, 多种多样的技术就从不同方面超越人类或取代人类。 智能机器则因为其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而逐渐取代人类的脑力劳动, 这样劳动工具和劳动者 合二为一,人类的劳动功能被彻底取代,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再也难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因 此人类不得不惊呼“狼来了” 。从历史来看,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总会有一部分人因 劳动或工作被新技术取代而失业,不得不面临转型。转型的方向总是从技术含量低的“低海

34、 拔”地区转向技术含量高的“高海拔”地区。而人工智能的发展让凭智力吃饭的人们也逐渐 丢失饭碗, 这让人类不得不担忧自己的未来。 在目前依然是按劳分配的社会财富分配体制下, 失去了劳动机会也就失去了对社会贡献的机会以及分配财富的机会, 因此人们在人工智能大 潮逐渐逼近之际表现出“狼来了”的担忧就显得十分合情合理。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 会给大部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让人们感觉无所适从、无处可逃,因此人们普遍表 现出惧怕、担忧的情绪,甚至想方设法阻挡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因为从短期来说,人工智 能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转型的痛苦,他们甚至会彻底丢失工作的机会。 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

35、的却是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 在人类从以在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后, 也需要实现脑力劳动智能化和自动化。 人工智能技 术的出现,让人类全面解放的长期梦想有可能得到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将工具、动力和智力 三位一体, 能够自我学习、 自我决策、 自动控制, 独立完成各种复杂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为人类不知疲倦地生产出巨大的财富。 人类从此可以摆脱劳动对人类的长期异化, 获得马克 思、 恩格斯曾经设想过的人类全面解放。 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终于可腾出时间和精力从事过 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 可以充分享受不受劳动束缚之后的闲暇, 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 的时间,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不需要从事繁

36、重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人们,可以尽情地从事自 己想做而没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理论探索第 2018.5 期黄欣荣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及其应对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论是工具性技术、机器技术还是智能技术,都是人类为摆脱劳动的辛苦而创造的。 B. 智能机器集劳动工具和劳动者为一身,取代人类的劳动功能,让人类再无存在感。 C. 人工智能技术,是人类实现脑力劳动智能化和自动化的需要,可能让人类全面解放。 D. 劳动是人类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重要活动,其实也限制着人们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

37、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了简短的举例论证,论证了机器替代了人类的工具功能,其强劲的动力远胜人 类的气力。 B. 文章从短期和长期效应两方面人手,论证了人工智能起初会对人类造成恐慌但最终可能 会让人真正自由。 C. 文章通过人们对技术革命和人工智能的态度的对比,论证了人类还完全没有做好应对人 工智能的准备。 D. 文章先谈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惧,接着分析人工智能的性质,最后展望智能技术对人类 的影响,论证结构合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在人类逐渐从劳动的辛苦中摆脱出来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同。 B. 目前很多人对人工智能感到恐

38、慌是因为他们得以从社会分配财富的劳动将会被取代。 C. 在人类历史上,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是为了让一部分人向高技术含量的工作转型。 D. 人工智能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其实也加大了对人类进行伤害的风险。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久经磨难,如今 100 多年过去,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 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时候 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髄与价值了。 中华传统文化兼容并包,其中重要的文化精神是儒释道合一,这三家共同特点是顺应自 然。天地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天、地、人三才中,人类因为有分辨能

39、力具有特殊性,所 谓“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人有能力也应该全面认识自己,通过认识自己在万物中的地 位规范自己。中华文化的根本特点是自觉和自律。自觉就是认识到人类跟万物不同,成己成 物;自律就是要求人类管理好自己,不能做不该做的事情。 我们把这种自觉和自律总结为人本 精神。 这种人本精神早在西周就已经确立.而西方到了近代才破除中世纪神本主义,有了理性 智慧的发生和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西方政治家、 哲学家都在反思西方文化的片面性,提出要建立新 的人文精神,而且几乎一致认为,要到东方、到中国去寻找。20 世纪末,肯威尔伯对西方社 会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思维模式做了全面反思,认为西方二元思维

40、造成人类的灾难痛苦。愈来 愈多的科学家开始同意物理学家卡普拉的看法:“现代物理的两个基本论点,反映出东方人 的世界观。”这两个基本论点就是钱学森先生经常提到的系统论和整体论。当代著名化学 家,1977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里戈金在其著作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对话中的 译本序言中写道:“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 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 进入现代社会,西方重举新人本主义大旗,为的是将人从财富牢笼中解脱出来,成为遵循 人道、关爱人类、懂得自觉自律的人。伴随科技高速发展,人们更容易被“物”蒙蔽,现代化 带来的一些问題如生态破坏、衣食住行不安全感、沉湎于虚拟

41、世界等,都在剥夺人们对幸福 的感觉。 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强调人既不能做神的奴隶,也不能做物的奴隶,而要做人自己,即 保持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也不能狂妄自大,去做天地万物的主宰,而是要虚心 地向天地万物学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的伟大思想。“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结合,确证中国 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不可能异化为“人类中心主义”。 现在我们进入 21 世纪将近 20 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状态还在继续调整, 但我们已经看到世界文化正主动转向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当前西医在治疗病患中,借鉴中医 方法,在标准

42、化、 流水化之外,因人因地不同对待。 所以,我们要深入发掘、 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并从基础教育做起,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摘编自楼宇烈重新认识东方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用 100 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伟大复 兴的目标。 B.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人类因有分辨能力而在天、 地、 人三才 中具有特殊性。 C.两次世界大战促使西方各界反思西方文化的片面性,一致认为要到东方、到中国去寻找新 的人文精神。 D.中国传统文化既强调人要保持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又主张人要尊

43、重自然,顺应自然, 主宰自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及发展历程,提出“是时候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 化的精髓与价值了”的观点。 B.文章第 2 段运用文化比较的视角,通过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说明儒释道合一是中华传 统文化重要的文化精神。 C.文章运用较多篇幅阐述西方社会对西方文化的反思,以此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照应 开头“是时候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髄与价值了”。 D.文章列举了不少实例说明西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借鉴,强调深入发掘、宣传、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44、A.自觉和自律是一种人本精神,也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点,它要求人类能够认识自己并管理 好自己。 B.当前,不少人沉溺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的现象反映了科技高速发展使人们更容易被 “物” 蒙蔽。 C.肯威尔伯认为,西方二元思维是人类灾难痛苦的根源,要学习东方人的系统论和整体论 世界观。 D.西医在治疗病患中借鉴中医因人因地不同对待的方法,说明了世界文化正主动转向中国传 统文化。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 生态文明时代的 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该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

45、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 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 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 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 入自身学说。 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 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 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 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 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

46、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 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以清廉为贵。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 相追捧的“香饽饽”,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 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 “殇”。 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 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 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 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

47、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 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华,生态 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不同。 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 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 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 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因而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 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 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 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这种生活方式就与朴素无缘;必须 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

48、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 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 与发展的生态。 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 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 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 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 现。 (选自 2016 年 1 月 18 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朴素观由老子首创,得到儒、 墨等学派的认同和采用,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 审 美观,对中国人产生了

49、深远的影响。 B.老子的朴素观,以自然为本位,具体包括本色观、恬淡观、清新观三个方面。 C.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是对农业文明时代朴素观的继承和发展,生态是其灵魂。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保护自然环境,正视当前人类社会出现的垃圾问题, 反 对产生过多垃圾,倡导对垃圾进行回收利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工业社会人们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而导致环境严重破坏的事实为立论依据,论证了 建构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必要性。 B.文章开头就提出了论点,接着论述了朴素观的源起,然后从三个不同时期展开分析论证,末 段与开头呼应,结构严谨。 C.文章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以突出生态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的历史性与巨大的传承 价值。 D.文章分析论证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生态文明时代审美观的特点,但生态文明时代的审 美观是论述的重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所以朴素美是最值得推崇的审美形态。 B.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观与农业社会的朴素观有着实质的不同,可见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不 是节约型和保护环境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