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5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468876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33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5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5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5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5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5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5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5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含解析.pdf(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师陈寅恪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 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他 13 岁游学欧美和日本,先卒业于哈佛大学,又研习于柏林大学及巴黎 大学等。 “求学时应该在乎知识而不该在乎文凭。” 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 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他根据自己想学的课程,知道哪所学校 可以学习,便前往学习钻研,学成后又到另一所学校,留学 16 年,竟然未取一张文凭,也无学 位,但学问之深,一时无人可及。 1925 年,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为专研高深

2、学术之机关,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 “通才 硕学”及各种学校的国学教师,对导师要求非常高。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 导师,曹问:“他是哪一国博士?” 梁答:“他不是博士。” 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 梁答:“也 没有著作。” 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 梁有点生气:“我梁某也没有博 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陈遂被破格录用,与王国 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学贯中西,治学之广非常惊人,在宗教、史学、人类学、校勘学、文学等方面都 有很高的成就,尤以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闻名世界。 他的课不单是学生来听,清华的许

3、多教授 都来听,他的好友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和朱自清等也都来听,因此他被称为“教授的教授”。 他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 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 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 有创新,以期对史 识有新理解、 新发现。 他至死都坚持用文言写作,但又关注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他认 为中国学术要坚持民族传统,要对传统文化充满自信。 陈寅恪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如此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呢?从他早年的留学笔记中可窥 见一斑。 他的学生季羡林先生在整理他留学德国期间的学习笔记时,发现他的笔记竟有 64 本 之多。这还不是全部,许多笔记包

4、括文稿都在“文革”中因抄家而遗失了。这些笔记内容之 复杂,难以形容,可分为二十一类,其中仅文字就涉及藏文、 蒙文、 突厥文、 回鹘文、 吐火罗文、 西夏文、满文、梵文、印地文、希伯来文等。 陈寅恪在 1929 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 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1942 年春,有人 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拒绝。 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 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陈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 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以示讽刺。50 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决定增 设两个历史研究所,派人

5、南下广州,邀请陈寅恪出任第二历史研究所(中古史研究所)所长。 当 时早已失明的陈寅恪亲自口授了一封复信,其中说:“我认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 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我决不反对现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 文。 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 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陈寅恪一生历经忧患,遭遇世变、 家变和个人病变。 他先是眼盲,晚年又膑足,在 “文革” 中备受摧残打击。 但即使这样,他晚年还完成了 90 多万字的 柳如是别传 和 论再生缘。 在没有资料又不能涉猎其他领域的研究时,一个失明老人仅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写

6、出这样的长 篇巨制,真是让人惊叹。 他用口述方式撰写 论再生缘,对明末清初杭州女诗人陈端生所著 的讲述元成宗时尚书之女孟丽君的悲剧故事进行评点考证;在 柳如是别传 中,陈寅恪为一 个被士大夫所轻蔑,倚门卖笑的奇女子柳如是立传,赞美她在明末清初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 儿更重家国大义的精神。书稿完成于 1964 年,当时陈寅恪已 74 岁。五年后,1969 年 10 月 7 日,陈寅恪走完了他 79 岁的生命历程。 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 毫无疑 问,陈寅恪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令人高山仰止,不胜敬慕!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学术 文化界的骄傲。 (选自国学,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

7、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本文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等手法,充分表现了传主陈寅恪勤勉为学、独立自由等精 神和人格追求。 B.本文通过典型材料刻画传主形象。如选取陈寅恪晚年写作柳如是别传这一材料,既表 现了他对柳如是的崇敬和褒扬,又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C.本文在叙述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导师一事时,直接引用了梁、曹的对话, 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传记的感染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陈寅恪学问的高深。 D.本文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 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陈

8、寅恪因为不在意那些所谓学历,只是以一种传统文人游学的方式留洋就学,所以虽留学 16 年,却未取一张文凭,从而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 B.陈寅恪国学功底深厚,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恪守着一个民族的文化 传统,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C.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既是对王国维进行褒奖赞 颂,更是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座右铭。 D.陈寅恪先生一生经历多次磨难,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些危难而放弃自己的学术研究,他的作 品及人品都值得我们敬仰。 3.陈寅恪被傅斯年誉为“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请结合文本说说大师陈寅恪在哪些方面 值得当代知识分子学习。 2、阅读下面

9、的文字,完成 13 题。 跋涉者与中国的路 艾青到常州女子师范教国文和图画。学生喜欢听他的课,幽默,风趣,自由。一个学期, 艾青便被解聘了,女校长怕他再传播革命思想。艾青之后到上海以卖文为生。艾青渴望着出 版诗集,当时他已因大堰河我的保姆而闻名,但出版商却认为这既无钱可赚,又要 冒政治的风险,便纷纷退避三舍。从 1936 年下半年到 1937 年上半年,艾青以诗的声音,一 次又一次向着黑暗社会冲击。 艾青以诗人的机敏预感着,在预感之后呼号着。1937 年早春,龙华一年一度的桃花开 了带着血的红色。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的就义,艾青写了一首春 : “这些血迹 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10、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艾青坚信着春天一定会从墓窟里走来, 从艾青的预言中不难看出, 艾青的信念因为有了抗日 火炬的点燃,因为有了理想的追求而变得坚定。 1937 年 7 月 6 日,在去杭州的列车上,艾青望着掠过车窗的土地,读着当天的报纸, 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终究要复活的预感油然而生。 他写下了 复活的土地 。 艾青问自己 : “如 何才能让自己的呼声,真的成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呼声?”艾青到了武汉。1937 年岁末,日 本侵略者向武汉迫近。一个异常寒冷的夜晚,客居武昌的艾青预感到要下雪,写下雪落在 中国的土地上这首百万人争诵的诗篇。诗写完,艾青从昏暗的灯光下抬起头时,窗外

11、真的 飘飘洒洒地落下了雪花。 这是一首不知跋涉的泥泞与艰辛便写不出的诗。 这是一首有着哲人预言的诗 :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1938 年 4 月, 奔走在崎岖而又泥泞的道路上的艾青, 完成了抒情长诗 向太阳 的写作。 这是一首使抗敌将士热血澎湃的诗, 这是一首像风一样传播开来, 在无数的爱国青年心中广 为流传的诗。武汉还是失守了。在 1938 年的又一个茫茫的寒夜里,艾青走了。 1939 年初,艾青到达桂林,在广西日报编副刊。不久,官方容不下艾青这样的抗 战诗人,便想方设法,用“广西妇女”“广西卫生”等栏目来挤副刊,艾青火了 : “这副刊 快成公共厕所了!” 1939

12、年冬, 艾青离开桂林, 穿过重重大山, 在衡山乡师执教。 短短的蛰居山野的几个月, 艾青写了旷野 愿春天早点来等寄托着艰苦求索的短诗。山乡宁静,旷野寂寥。但远 方的呼唤,是大山挡不住的。 1940 年春,艾青离开新宁,起道夫夷,到邵阳后改乘长江轮,直奔重庆。 (选自徐刚艾青传诗坛圣火 ,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艾青在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很受学生欢迎,但因为女校长害怕艾青传播革命思想,于是 一个学期后艾青便被解聘了。 B艾青因大堰河我的保姆闻名,于是从 1936 年下半年到 1937 年上半年,艾青 就以诗的方式,抨击黑暗。 C在 1937 年的早春,为纪念左联五

13、烈士的就义,艾青写了一首春 ,预感着人间的春 天终要从墓窟里走来。 D艾青 1938 年创作的长诗向太阳 ,是一首能让抗敌将士热血澎湃的诗。这首诗在无 数的爱国青年心中广为流传。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题目跋涉者与中国的路中的“跋涉者”是指艾青,这里将其与“中国的路” 结合起来,体现了艾青对于中国抗战的胜利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B艾青在广西日报编副刊时,官方想方设法挤副刊,容不下艾青这样的抗战诗人, 而艾青愤然辞职的行为有些任性,不利于当时的抗战。 C虽然艾青在衡山乡师执教时间并不长,但这里的山乡宁静,旷野寂寥,抚慰了艾青那 颗漂泊已久的心,此时的艾青生

14、活十分惬意,诗作频频。 D文中大量引用艾青的诗作,既丰富了传主艾青的内心世界,又体现了艾青与时代之间 的关系,还体现了人物传记中的真实性这一基本文体特征。 3文中写艾青在“崎岖”而“泥泞”的道路上奔走的事例有哪些?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艾青评传(节选)艾青评传(节选) 杨匡汉杨匡汉 年近古稀的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常常不无感慨地对人说:“想想我这 一辈子,也只是写了几首人们还记得的诗。 人民是最公平的。 一个人写了点东西,人民总会记 得他的。我也是想也不敢想到有今天” 是的,人民会记得艾青的贡献,承认艾青的成就。他是我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具

15、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之一。 艾青的诗,较多地将个人的悲欢融入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着自己的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 命运,反映着现实的生活和斗争,并由此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在早年的成名作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以真挚虔诚的赤子之心,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 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哀恸与不平;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 农民的遭际的同情与关切。诗人在另一首名篇我爱这土地中发出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 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的倾诉,更是把个人的情感、 命运都赋予时代、 人民、 祖国和土地的明证。 在中国广大读者心目中,艾青诗作中的深沉感情,突出表现为对光明

16、的热烈向往、追求和 讴歌。太阳、火把、春天、黎明、生命、火焰,不但出现在他许多作品中,更是他不少篇章集 中讴歌的主题,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新意竞放异彩。在太阳春黎明 煤的对话等早期作品中,诗人“在东方深黑的夜里”,朦胧又强烈地发出了对光明、对春 天、 对火焰的热切呼唤。 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后,诗人从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找到光明之所在, 创作了充满热情、乐观和希望的长诗向太阳及其姊妹篇火把。这两首喷射着激情火 花和理想光芒的名篇曾鼓舞过不少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艾青曾写道:“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 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 在他的诗歌中,

17、尽管不乏某些或过于切近时事 或过于凌虚的篇什,但作为代表他主要成就的诗篇,往往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那 种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总是伴着新奇的联想、 想象而来,组成鲜明的形象并给 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他在抗战前夜作的太阳一诗中写道:“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 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 这融进了诗人深刻的感受和想象,使形象充满血肉,更深刻地显示着光明来自黑暗,需通过流 血死亡的代价去换取的生活真谛。此外,艾青还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样式以 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 艾青的诗

18、歌,艾青的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 美 国的学者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 闻一多等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他 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在于: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加强了新 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来自生活又经提炼而成的丰富、 变化、 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 现力;以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的创造,和众多的新 诗人们一起,巩固了自由诗在我国现代诗歌中的地位。艾青还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 梁之一,他的诗能面对世界发言,他被

19、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 的中国现代诗人。 艾青说:“我的一生都在探索。”在漫长的道路上坚持探索、吹号行进的诗人与作品,尽 管常常会几经斫丧,但终将显示其旺盛的活力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 火把、 诗和他同 在! (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因为自己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的一点成绩,能够被 人民认可,感到由衷的荣幸;人民能够公平公正地对他加以评价,他深为感动。 B.大堰河我的保姆 中,诗人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 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之情,为自己没能尽孝深表懊悔,并表明来世一定要报

20、答保姆的愿望。 C.艾青善于从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找到光明之所在,由此创作的向太阳和 火把鼓舞了不少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D.艾青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是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人,可以说他 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 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艾青诗歌的思想成就:一是将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与现实紧密结合,传达出时 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二是突出地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 B.因为他的诗歌中,既有过于凌虚的篇什,又有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的篇章,所以 人们对艾青诗歌的评价有褒有贬。 C.因为美国的学

21、者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所以 艾青的诗歌和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 D.“我的一生都在探索” 表达了艾青在诗歌领域的执著追求,表现了艾青积极进取的精神, 号 召人们像他一样去追求。 3.艾青诗歌的“美学的胜利”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09 年 12 月 24 日,黄大年教授走下飞机,迈出了回归祖国的第一步。他辞去了在英国公 司的重要职务,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全职教授,开始为我 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 “为什么回国?”经常有人问他这个问题。 在

22、英国奋斗了 18 年,他已拥有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他在英国剑桥 ARKeX 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 12 年,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他 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 他的家庭也早已超出了衣食无忧的水平线。位于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宽阔的草坪, 豪华的汽车,学医的妻子还开了两家诊所,他已成为少数跻身英国精英阶层的华人之一。 舍弃 这些回国,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句歌词就是最好的答案! 1992 年,黄大年在 “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 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 1996 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

23、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2004 年 3 月 20 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却接到辗转 而来的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处境。 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下的依然 是这句话。 在海漂的 18 年里,黄大年的心和祖国一直连在一起,他关注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惦念着 母校,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讲学,他招之即来。“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2009 年 4 月,当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把国家“千人计划”有关材 料试探性地发送给黄大年时,让他没想到的是,

24、黄大年第一时间就把电话打了回来,并明确表 示要认真考虑回国。 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心潮澎湃。 那朝思暮想的祖国啊,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啊,那些血 脉相连的亲人啊,一瞬间占据了他的脑海。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有后悔过。”这是黄大年常说的话。他在回国后的第 6 天,就与 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国家“千人计划”的专家。 2010 年 10 月,吉林大学成立了“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黄大年为带头 人。团队集中研究了能够在空中、水面和深水环境下,高效率获取空间分布的重力场、磁场、 电磁场、放射性能谱和光电等数据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技术,构建服务于陆地、海域、复 杂的地理

25、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的精确移动测量技术体系。 在带领团队冲上一个又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黄大年一直在推动科研团队 与国际的融合。 他利用自己在国外多年积攒下的人脉和声望,多次带团出国考察,并促成合作 事宜。 爱迪生曾说过,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的乐趣。在这个层面上,黄大年始终都在用 自我成就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塑造着一种超越个人快乐的伟大志趣。 (摘编自吉林日报2017 年 3 月 1 日把一切献给你,我的祖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 2016 年 6 月底,黄大年吃着救心丸走进评审验收现场,完成了一个超亿元级别的国家大型 项目的评审验收工作。 (孟海鹰黄大年:放弃国外豪车豪宅回国

26、任教,填补诸多空白) “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我的归宿在中国。” (黄大年)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1992 年,黄大年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四年后,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 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B.2009 年 12 月,黄大年听从祖国的召唤,放弃了在国外的名誉、地位、资产,偕同家人回国, 当了吉林大学全职教授。 C.2010 年 10 月,黄大年成为“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带头人,他带领团队在 一些科技领域冲上国际前沿制高点。 D.2016 年 6 月,黄大年在完成一个国家大型项目评审验收工作时,吃着救心

27、丸带病坚持工作, 这说明他已达到忘我程度。 2.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黄大年依然回国参与国家科研项目,这说 明他具有淡泊名利、无欲则刚的精神品质。 B.黄大年在英国生活条件优越,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妻子也有自己的事业,但他不计较个人得 失,一切以国家需要为做人的基本准则。 C.黄大年的父亲在弥留之际,通过电话方式告诫儿子“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话语中流 露出父亲对黄大年不能尽孝的嗔怪语气。 D.在得到刘财院长“千人计划”的正式邀请后,黄大年心潮澎湃,“祖国”“土地”“亲人” 等占据了他的脑海,让他归心似箭。 3.黄大年在英

28、国已经是功成名就的人士,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回国呢?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于敏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于敏 少年时代的于敏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度过的,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他留下惨 痛的记忆,也激发了他为国解难的愿望。 上大学后,于敏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 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 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专心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 他就拼命学习,很快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 60 年代初,有关部门做出部署,要求

29、氢弹的理论探索先行原子弹研究一步。于是,钱三强 找于敏谈话,让他参加氢弹原理研究。 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意味着自己必须放弃光 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 但是,于敏欣然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开始新的研究。 从原 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零三 个月,其中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 再加上我们的设备不足,国内当时仅有的一台每 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有 95%的时间是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的,只留下 5%的时间给于 敏负责的氢弹设计。于是,于敏领导下的工作组就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直至获 得所需的数据。 从 1960 年

30、到 1965 年初,在艰难的科研攻关中,于敏带领同事们发现了实现氢 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 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 物理设计方案。5 个多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 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爆炸成功后, 于敏接着对氢弹的小型化、提高比威力等作了优化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核武器装备部 队。 20 世纪 80 年代,在原子弹、氢弹等技术相继突破后,一些曾经和于敏共同奋战在核武器 研制一线的骨干相继离开九院。于敏也曾在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回去做基础研究。但是, 他稍加权衡就放弃了

31、离开九院的想法。 他对别人说:“虽然下面还有不少人,但掌握物理设计 全面的也就是自己了。 在这个时候把任务全交给下面,显然是不行的。” 因为他知道,第一代 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必须发展第二代核武器。于是,他留了下 来,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术和中子弹技术。 正是由于于敏等科学家们的先见之明,中国在禁止 地上核试验后,及时转入地下核试验,随即又在全面核禁试前取得了应有的试验数据,使中国 的核武器事业始终没有受到影响。 可以说,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 重要的。 于敏为人谦虚,待人诚恳。他给同事讲东西从来不保留,从来不怕别人超过自己。改革开 放后,一些中青

32、年科学工作者在他的启迪下,写出一些颇有见地的论文,写上他的名字请他审 阅时,他常常把自己的名字抹掉。 由于极为平易近人,于敏私下里被同事和晚辈们亲切地称为 “老于”“于老爷子”。目前,88 岁高龄的于敏仍是单位的重要“顾问”。每每遇到难题或 重大决策时,就会想到要请“于老爷子”出山,以他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 宝贵的咨询和建议。 【注】九院:第九研究院,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1965 年 1 月,于敏奉命调入此。 【相关链接】 于敏记忆力惊人,平时很少记笔记,但他满脑子装的都是数据。靠大量的数据,他能很快对 一个事物做出物理判断。这是一项特殊的本领,被简称为“粗估”。这种“

33、粗估”方法被何 祚庥院士称为理论研究的灵魂。(摘自我所了解的“氢弹之父”于敏) 1955年,以朝永振一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代 表团访华,对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大为惊叹。 回日本撰文,称于敏为中国的 “国产土专家一 号”。对此,于敏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但留学后须“回国 再给国家做点事儿”。(摘自陈海波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 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1988 年被正式解封的于敏,这样对 记者说。 (摘自余晓洁绝密忠诚记中国氢

34、弹功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院士)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于敏不但有科学的直觉,也不乏战略的眼光。 他预见到世界核武器发展的趋势,加快了我国 核武器研究的进程,从而保证了我国核武器事业的顺利发展。 B.于敏认为,科学需要开放,应该交流,互相启发。 所以,他主张所有的科学研究工作者都应该 出国,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C.于敏重视对年轻科技工作者的培养,他积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发展的平台,为了使年轻人 的论文便于发表,他常常在论文上署上自己的名字。 D.作为一名优秀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人员,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深得物理学界的赞誉,在学 界曾有“国产土专家

35、一号”的美誉。 2.文中说:“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 具体直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 A.于敏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 材 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B.于敏带领团队,用两年八个月的时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颗氢弹,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 录。 C.于敏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 设计,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术和中子弹技术,使中国的核武 器事业始终没有受到影响。 D.童年亡国奴的生活让于敏深感屈辱,激发了他为国解难的情怀,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感, 成为日后于敏从事核武器研究的精神 3.作为一名不

36、为人知的氢弹功臣,于敏有哪些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冲击世界尖端,必须舍弃必须付出冲击世界尖端,必须舍弃必须付出 我干任何事情,我要作哪些牺牲,事先我都要想通了。我总觉得,搞我们这一行,就是世界 尖端,搞世界尖端的东西,就必须得舍掉些什么。如果我认为亲情、友情、金钱对于我很重要, 我就不干排球。 我选择干,必须把这些全放下。 我回来接手女排,放弃家庭,放弃女儿,一定要 放掉,我想好了才回来干。我知道一旦回来,又回到从前,就是排球,一点一线:体育馆食 堂宿舍,哪儿也别想去,等于没有生活。 这种“等于没有生活”的生活,在郎平十七八岁、二十来岁的时候要去经历,

37、要去承受,似 乎还不是太困难,因为,在那个年代,大的环境是这样,大部分人的生活也这样单调和艰苦。 但 是,郎平回国执教是 1995 年,她在美国,已经有一幢三百多平方米、带两个院子的房子,而回 到国家训练局,她这个主教练的宿舍和女排队员一样,一间十平方米的小屋,小屋里一张单人 的、矮矮的小铁床,国家训练局运动员的洗澡房,竟然比一般工厂的浴室还简陋:外间有一排 放衣服、放鞋子的铁架,而里间的淋浴设备,就是一圈水管上装着一个个水龙头。 郎平早有思想准备,回来就是 “回到最初当运动员的生活”。 她最初拿到的一套两室的房 子,就是她当运动员时北京市委奖励她的,那房子被一片自由市场包围着,从早到晚闹哄哄

38、, 她 的一扇防盗铁门也防不住强盗,先后被撬了两次。 女儿从美国回来探亲,母亲来帮郎平带小孩, 一老一小经常睡地铺。1996 年,郎平的美国挚友劳尔来北京,去郎平家做客,看到她住这样的 房子,一连问了好几声:“詹妮,你就住在这里?就住这里?你回来工作,国家没给你房子?” 1998 年,郎平才搬进新房子,房子大了许多,是广东丽珠药业集团解决了郎平的住房问题, 也聊表这个企业对中国体育事业的支持。 我刚回来,早有人提醒我,劝告我:“你已经是五连冠功臣,你那么辉煌了,再回来干什么, 女排是这个状况,你还是保住你自己那点名气算了,别把那点荣誉路毁了。” 这次世界锦标赛, 打成现在这局面,似乎要被这些“

39、提醒”和“劝告”说中了。 因为我有海外八年的生活经历,我已经把自己这个“世界冠军”一脚一脚地踩到地上了, 踩得很踏实,身上早就没有了“五连冠”的包袱,倒是大家还在把“五连冠”当一回事。我可 以想象,如果我没有经历过出国后“一文不名、一无所有”的生活,一直留在中国,我的心态 肯定也降不下来。但我拥有起起落落、沉沉浮浮的感受,使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又成熟了许多, 我不会再受外界干扰,去计较别人会怎么看我。 这次冲世界锦标赛就算不能如愿,我们可以从 失败中学到东西,不能把我四年的工作一笔勾销,我竭尽全力,也敢于向自我挑战,这不也是 一种成功? 输给了古巴队,我还是要求队员们去认真观看韩国队与保加利亚队的

40、比赛,要准备下一场 我们和保加利亚队的对阵。我还是重申这句话:进不了前四,也要争取第五! (摘自郎平、陆星儿郎平传等) 相关链接: 排球协会连续发电传到郎平工作的新墨西哥大学,郎平犹豫着。直到球类司司长给她发来电 传:郎平,祖国真的需要你!“作为一个人,我们其实都很渺小.但是,当有人代表国家对你说 国家需要你!你还能无动于衷吗?”郎平说道。 和签约球队解约,赔偿了违约金,房子、院子、汽车都留给了丈夫和女儿,郎平发现自己忙了 十年,忙得两手空空,只有两个装行李的箱子。在回国的飞机上,郎平把脸埋在美国好友送的 玫瑰花束里,泪落如雨。 (选自郎平的眼泪)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41、 ) A.郎平做事认真严谨,她在干一件事情之前,都要想通了,即使有所牺牲,只要想通了,就会果 断做出决定,并全力以赴。 B.郎平回到国家女排队任主教练,又回到了最初运动员三点一线的生活,刚一回国,甚至就住 在国家训练局和队员一样的宿舍里。 C.受大环境的影响,郎平在年轻的时候可以承受那种“等于没有生活”的生活,但是她 1995 年回国执教就难以忍受这种生活了。 D.郎平得到朋友和企业的关心。美国朋友劳尔对她的住宿条件表示惊讶。最后,是广东丽珠 药业集团决定解决她的住房问题。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郎平舍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她在美国住三百多平米的房子,

42、回到国内和运动员一起 住在十平米的宿舍里,生活上也很不方便。 B.中国女排输给了古巴队后,郎平要求队员观看韩国队与保加利亚队的比赛,准备下一场对 阵,从而保证了中国队进入前五名。 C.排球协会给在新墨西哥大学工作的郎平不断发来电传,郎平有些犹豫,但是,她想到中国女 排正处于低谷时期,毅然回国。 D.郎平认为,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有所行动。 她回国时,舍弃了很多东西,在飞机上 情不自禁地掉泪。 3.面对人们的“提醒”和“劝告”,郎平为什么能够放下“五连冠的包袱?结合材料简要 分析。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再听一段梅葆玖再听一段梅葆玖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

43、去”这是京剧大唐贵妃中的一 段唱词,也恰唱尽梅葆玖一生:一生为艺,一生为戏。 1934 年,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 57 号“梅宅”,是梅兰芳第九个孩子。 梅兰芳原本选定的接班人是第三子葆琪,可惜葆琪 8 岁患白喉病去世。 梅葆玖 10 岁时, 父 亲让他试演一段三娘教子,“一看嗓子、扮相都可以”,决定让他继承梅派。 被命运选中,梅府最小的孩子不得不收起心来,一边读书上学,一边拼命学戏。13 岁,梅葆 玖正式登台演出。 2016 年 3 月 29 日,梅葆玖的最后一个生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青年学生一起度过。 每次大家鼓掌时,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 这天,最小的梅派男旦巴特尔为梅葆玖

44、演唱 麻姑祝寿,梅先生很是高兴。 没想到,两天 后,梅葆玖因突发支气管痉挛,导致脑缺氧送医院抢救。亲友在他耳边放大唐贵妃,他一 度有心率反应。但奇迹没有出现,4 月 25 日上午,梅葆玖病逝,享年 82 岁。 梅葆玖一生培养了 49 个弟子,他曾说:“我给父亲有了交代,也给了梅派、给了京剧一个交 代。” 梅葆玖幼年学戏,父亲是名角,但并不亲自教他,而是延请名师王幼卿为他开蒙。 梅兰芳看 老师教儿子,从来不插手,他对儿子说,老师教你的都是对的。 在梅葆玖的回忆里,父亲是一个狂热爱学习的人,每周两次,下午四点以前学习英语。 每天 请俞振飞先生来,向他学习昆曲。梅葆玖也犹记得,父亲当年追着盖叫天学一

45、个动作,还跟荀 慧生学眼神,跟程砚秋学水袖。 梅兰芳对佛学也相当有研究,他自创的天女散花,每一个手势无不从佛学中而来。梅 兰芳研究服饰学,演出的服装都自己设计,然后让妻子到大栅栏去买料子。他喜爱花卉园艺, 据说研究出如何嫁接培植 4000 多种牵牛花的技术。他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并擅长写诗填 词 梅兰芳教育孩子们,传统的东西要学,西方的东西要懂。 见过梅葆玖的人都说,无论是长相,还是做派,他都似足了父亲梅兰芳。 梅葆玖讲话的声音轻轻的,但声音的位置偏高,这或许是一个男旦演员常年保存的讲话习 惯。那些字正腔圆的语调,听了让人浑身一激灵,仿佛北京的四合院、城墙根儿、老槐树都盛 放在那一个字节一个字节

46、上。 作为梅家在世唯一活跃在梨园界的孩子,梅葆玖努力扛起梅家这面树起了百年的旗帜。 时代发展,传统戏种没落,让年轻人接受古老的戏曲成为梅葆玖常思考的问题。他豁达面 对时代的选择,努力让京剧靠近时代步伐。 一次和唱片公司合作、跨界流行乐坛,录制贵妃醉酒太真外传等唱片,外界有不少物 议。但梅葆玖仍坚持有保留地革新:“像太真外传这些唱腔里最传统的东西,我原封不 动。” 2013 年,梅葆玖最后一次在上海登台演出。工作人员感叹:“玖爷西装翩翩但盈盈下拜的 模样,真是难以形容的优雅。” 梅葆玖先生说普通话、 上海话都很好听,尤其上海话用词老派, 比如年轻人都已经不会用了的“交关”,他说出来有一种别样雅致

47、。应观众要求给海报、书 籍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台湾作家陈念萱感叹:见过梅家人,你会懂得什么叫教养。 一分来自与生俱来的音色,三分 来自家学渊源,而最重要的部分,却是那万金不换的教养与门风。 难怪梅兰芳先生会要求梅葆 玖,四十岁以前,不许演出 贵妃醉酒。 梅先生向来主张,生活里的晶莹剔透,才能让舞台上 的演出不是表演,而是自然呈现。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梅兰芳三子葆琪的夭折,继承梅派艺术的重担便落在了年幼的梅葆玖身上。 梅葆玖扮相、 嗓音俱佳,加之后天的不懈努力,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B.梅葆玖的长相、 做派以及字正腔圆的语调,无不体现出梅派

48、旦角的神韵,他不仅扛起了梅派 旗帜,还豁达面对时代选择,坚持有保留地创新。 C.为让古老的戏曲更接地气,靠近时代,每次演出时,面对观众的掌声,梅葆玖都起立双手合 十并微微欠身;只要观众要求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D.文章以“再听一段梅葆玖“为题,既契合了传主的身份,讴歌了梅葆玖艺术的一生,也表达了 人们对一代京剧大师的景仰和深切怀念之情。 2.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葆玖一生为戏,13 岁正式登台演出,一生致力于京剧的传承。即便在病危时,也一度对 大唐贵妃有心率反应,可见其对京剧的热爱。 B.梅葆玖一生培养了 49 个弟子,对梅派艺术的传承做出了很大

49、的贡献。 C.梅葆玖的成功,离不开父亲对他的悉心教导和严格要求。 梅兰芳并没有亲自为其开蒙,要求 其兼学东西文化,在 40 岁前不许演出贵妃醉酒。 D.文章在写梅葆玖的回忆时,提到当年梅兰芳对学习的狂热,请俞振飞先生来,向他学习昆 曲。 梅葆玖也犹记得,追着盖叫天学一个动作,跟荀慧生学眼神,跟程砚秋学水袖,都体现了梅 兰芳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 3.梅葆玖父子身上哪些特点能够打动你?请结合材料谈谈对你的启发。 8、阅读下列的文字,回答问题: 张弥曼:搞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傻瓜”张弥曼:搞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傻瓜” 3 月 22 日,自嘲为“傻瓜”的张弥曼在巴黎摘取了“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该奖由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欧莱雅基金会于1998年设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