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9文言文化常识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468879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35.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9文言文化常识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9文言文化常识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9文言文化常识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9文言文化常识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9文言文化常识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9文言文化常识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9文言文化常识含解析.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化常识文言文化常识 1、下列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 ,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B.“吾妻来归”中“归”和“吾妻归宁”中“归宁”的意思相同,都是指女子出嫁。 C.“先大母”“先妣” 中的 “先” 意为 “已经过世的” 。 对亡父的尊称, 则常用 “先父”“先人”“先 严” “先考”等。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书八篇,表十篇,本纪十二篇, 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该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 2、下列有关课内文化常识的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于父母或师长去世后在坟墓旁搭盖

2、小屋,供守丧期间居住,以守护坟墓,这种坟墓 前小屋称为“庐墓” 。 B.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 汉代始设于京师, 为中央最高学府。 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 C.按古代礼仪,在宴席上,宾主之间四面的座位,以背北面南座位最尊,次为南边座位, 再次东边座位,最卑西边座位。 D.青衫,青黑色单衣,可指古代学子所穿之服,借指学子、书生,唐朝时职位低的官员所 穿青黑色单衣也称为青衫。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入仕做官。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 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 B.“阙”

3、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 廷,又可指赴京都。 C.“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其 他人的死亡均称为“死”。 D.“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架、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汉以后三 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称制”对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有皇后、皇天后或太皇太后等 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B.“仗节”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 作为凭证和权利的象征。

4、 C.“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 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D.“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 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 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 职,“致政”“致仕”则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

5、是二十四史之首。 6、下列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状”,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的一种文体。“逸事状”是“状” 的一种变体。其特点是:只记逸事,力求典型,以两三件事写人,所写详实,一般只褒不贬。 B.用于自谦的词,称为谦词,如愚、 拙、 鄙等;用于对他人敬意的词,称为敬词,如拜、 奉、 敬等。 古代君主自称孤、朕、寡人、不谷。一般人自称臣、仆、不才等。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 为拙荆、贱内、山荆,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 C.“三省六部” 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如 拜、 除、 征、 辟、 荐、 举、 擢、 迁、

6、 谪、 黜、 去等。 其中,转、 移、 调、 徙、 拔擢指官职调动,“黜” 与“罢、免、解、夺”都是免去官职。 D.公侯伯子男是自从周朝就开始沿袭的古代爵位(官位),天子以下,公爵最大,侯爵其次,伯 爵再次,子爵跟上,男爵最小。郑伯克段于鄢的“郑伯”的“伯”就是爵位。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 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而非教育

7、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8、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孩提,指两到三岁的儿童;弱冠,指男子二十岁成年。 B.古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常用 “贱妾”、 “糟糠” 等,谦称自己的儿子常用 “犬子”、 “不才”。 C.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科举、户籍等事宜,其长官称为尚书,下设副职称为侍郎。 D.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贞观”、“乾隆”都是庙号。 9、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秋:古人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表示,“孟“是第一,“仲“是第 二。 仲秋为

8、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 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 B.钟鸣鼎食之家: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所以用钟鸣鼎食指代名门望族。 C.弱冠:20 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 少,故称“弱冠“。后泛指男女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D.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的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 小功服丧五个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内的宗亲。 10、下面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 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

9、向织女乞求婚姻幸福。 B.“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代指有学问的人;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任为官。 C.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 “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 致政、 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11、下列有关课内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位可以世袭,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在封国内行 使统治权。 B.“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C.“山东”,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

10、 的就是这个地区。 D.九宾,宾,同“傧”。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 施礼,并延引上殿。 12、下列对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 “进士第一” 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 状元。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13、下列对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白衣,古代无功名的人的代称,因即指平民,亦指无功名或

11、无官职的士人。 B.朔,指的是农历每月月末。农历每月初一称“晦”,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 C.废帝,是后人称呼,往往指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皇帝。 D.追赠,或作追封、追晋,即加封给死者的官职、勋位,一般用以褒奖死者对国家的贡献。 1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种公文文体,即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 战国时期统称为 “书”,如李 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表的主要作用就 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B.“东宫”指中国古代太子所居之所,因为在皇宫东边,所以称为东宫。“东宫”有时也被用 作代称太子。 C.月

12、相纪日法,指用 “朔、 朏、 望、 既望、 晦” 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天叫 “晦”, 每月初三叫 “朏”,月中叫 “望”,“望” 后这一天叫 “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 “朔”。 如 逍 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 D.孝、廉有“孝子廉吏”的意思。“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这是古时对 官吏的普遍要求。汉代“孝廉”,大部分是通儒学的高官及富豪子弟。举“孝廉”之后,前程 远大,升迁较快。“孝廉”出身的官吏,更被认为是“正途”、“清流”,很被看重。 1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人:秀才参加会试被录取者统称举人,会试的第一名叫解元。 B.干支

13、纪年:中国古人纪年的一种方式,它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六十年周 而复始,故称“六十甲子”。例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兰亭集序中 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等句中的“壬戌”“癸丑”即是干支纪年法。 C.辞: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 所作 离骚 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这种文体, 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 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D.“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前三个是内容体例,后三个是表现手

14、法。 答案以及解析答案以及解析 1 答案及解析:1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 2 答案及解析:2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 : 按古代礼仪,在宴席上,宾主之间四面的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 西向为侍坐。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 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 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3 答案及解析:3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死”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除帝王、王后、诸侯王之外所有人的死亡。 4 答案及解析:4 答案及解析: 答

15、案:A 解析: 5 答案及解析:5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6 答案及解析:6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C.“拔擢指官职调动”错,“拔擢”指选拔提升。其他选项都正确。 故选:C。 点评:点评:文学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 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 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

16、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 表作、 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 国籍、 时代、 作品及作品集、 成名作、 代表作、 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 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 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7 答案及解析:7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8 答案及解析:8 答

17、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B.“贱妾”是古代妇女的自称,“不才”为自谦之词;C.“户部掌科举”错,科举属于 礼部掌管;D. “贞观”“乾隆”都是年号。 9 答案及解析:9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弱冠”特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10 答案及解析:10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A 项,“乞求婚姻幸福”错误。相传农历七月七 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 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妇女穿针乞 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 字文化圈国家。 11 答案及解析:11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山东,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 12 答案及解析:12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殿试是皇帝主持的 13 答案及解析:13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晦”指农历每月月末的最后一天 14 答案及解析:14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 15 答案及解析:15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秀才参加乡试被录取者统称举人,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