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2.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469097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607.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2.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2.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2.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2.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2.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2.pdf(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核心突破二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核心突破二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重点理解,灵活辨析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 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 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 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分清五类虚词的词性 1代词 代词就是代替词、短语和句子的词。它能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共有三类: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吾、余、予。第二人称:女、汝、尔、而、乃、若。第三 人称:之、其、厥、彼。

2、(2)指示代词。近指代词 : 此、是、斯、之、兹、然。远指代词 : 彼、夫、其。虚指(不定) 代词:某、或、莫等。 (3)疑问代词:谁、孰、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Error! B.Error! C.Error! D.Error! 答案 D 解析 D 项均为代词。A 项人称代词,同“尔” ,你的/连词,表承接。B 项人称代词,你的/ 副词,居然。C 项疑问代词,哪里/副词,多么。 2副词 副词是指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的词。 主要种类有: (1)表程度 : 少、稍、略,愈、益、弥、更,最、

3、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 特、颇。 (2)表范围 : 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 : 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 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 竟。 (5)表语气 : 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 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 下列各组

4、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Error! B.Error! C.Error! D.Error! 答案 D 解析 D 项均为副词,将要。A 项副词,竟然/副词,才。B 项语气词,难道/语气词,一定。C 项连词,却/副词,用于加强判断,就是。 “相”字的用法 “相”字有三种用法:表示双方既施行同一动作,又都受对方动作的支配或影响,译 为“互相” 。这是最基本的用法。表示动作、行为一个接着一个实现,表“递相”意。如“亡 国破家相随属”中的“相” ,意为“一个接一个地” 。表示偏指,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 受动作,偏指“我”还是“你”或“他” ,要视语境而定。如“吴之民方痛心焉则

5、噪而相 逐”中的“相”就是偏指他(毛一鹭)。 3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某种关系的词。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句子 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便于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主要有: (1)表并列关系:与、及、而、且、则、以等。 (2)表递进关系:而、且、况、尚况、非独亦,等等。 (3)表承接关系:而、以、因、则、遂、即、乃等。 (4)表选择关系:如、抑、其其、或等。 (5)表转折关系:而、然、但、则、虽、顾等。 (6)表假设关系:若、苟、如、设、今、而、即、使、纵、诚、令、假令等。 (7)表因果、目的关系:以、因、为、而、则、故、是故、是以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6、的一组是( ) A.Error! B.Error! C.Error! D.Error! 答案 A 解析 A 项均为连词,表修饰。B 项介词,用,拿/连词,表并列。C 项连词,表递进,况且/ 连词,表让步,尚且。D 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 。 4介词 介词是指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 对象的词。主要有于、以、为、与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Error! B.Error! C.Error! D.Error! 答案 B 解析 B 项均为介词,凭借的身份。A 项介词,通过/副词,于是。C 项介词

7、,比/介词, 向。D 项介词,替/介词,跟。 5助词 助词是古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 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只能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主要有: (1)结构助词:之、者、所。 (2)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也、矣、焉、耳。表疑问语气:哉、乎、邪。句首语气词: 夫、唯、盖。 另有音节助词,如之、其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Error! B.Error! C.Error! D.Error! 答案 C 解析 C 项均为语气助词,表停顿。A 项句末语气词,呢/介词,给,向。B 项助词,的/音节 助词,无实义。D 项代词,的人/助词,表停顿。 复言虚词和文言兼词 1

8、复音虚词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 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 “固定结构” 。 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 “复音虚词” 。 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 这样的词语有 : 奈何、无乃、有以(无以)、所以、是故、既而、而况、俄而、无何、相与、 至于、于是、孰与等。 2文言兼词 所谓文言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某一类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这种词的 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字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是“之”与“于”(“于”古音 w)的 合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兼词虽数量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有

9、: 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 曷(同“盍” ,“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音)、旃(音 zhn,“之焉”的合音)。 二、重点掌握的 18 个虚词 考试说明规定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有 18 个 :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因为这 18 个虚词是考试的重点,所以必须逐个掌握。 掌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区分层级,分别对待 18 个虚词按照其功用大小及考试频率高低可以分为三级: 一级高频虚词:以、而、之、其、为、于。这 6 个词,必须死死掌握。 二级次频虚词:乃、所、且、因、则、者。这

10、6 个词,必须牢牢掌握。 三级低频虚词:乎、何、也、与、若、焉。这 6 个词,必须牢牢掌握。 2依据位置处理好用法和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 。所谓“用法”主要 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用法”决定“意义” ,“用法”不同,则“意义”不同。 而决定“用法”和“意义”的往往是该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例如“焉”“与”两词,放在句首、 句中、句尾,其用法和意义是不同的。因此,位置是判断虚词词性和用法的最重要的依据。 3注意“常见”与“特殊”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 而特殊的用法。因此,应着力于常

11、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4注重联系课本,系统积累 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题目。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 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尤其要积累高频课文中的虚词。所谓高频课文,是指 高考试题从课本中的文言文选例句频率较高的课文。根据近五年的统计,高频课文主要有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鸿门宴 师说 赤壁赋 劝学(节选) 烛之武退秦师 逍 遥游(节选)等。 6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为君翻作琵琶行 答案 B 解析 B 项动词,成为。其他三

12、项均为介词,替、给。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 ) A.Error! B.Error! C.Error! D.Error! 答案 B 解析 B 项均为副词,才。A 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目的。C 项人称代词,自己的/人称代 词,它的。D 项连词,尚且/副词,将要。 (2)( ) A.Error!B.Error! C.Error!D.Error! 答案 D 解析 D 项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 项代词,他/句末语气助词。B 项介词,因为/ 连词,因为。C 项副词,趁机/连词,于是。 一、“而”字用法准确辨析 1并列、承接、递进关系的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

13、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并列 B承接 C递进 蟹六跪而二螯(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答案 A C B B 意义辨析 “而” 表示并列、 承接、 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 有明显区别。 区别是看前后连接部分的 “地 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 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 又进了一层,则是递进关系。 代入辨析 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 ,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 ,递进关系可译 作“而且”“并且” 。可以把表这三

14、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 合乎语境。 2修饰与承接关系的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修饰 B承接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答案 B B A A A A B B 意义辨析 “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 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

15、样” ,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 ; 如果 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 “怎么样” ,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 代入辨析 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 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是哪种关系。 3因果与目的关系的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因果 B目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 答案 A B

16、B A B A 意义辨析 表示因果关系的“而”前后的短语表示的都是既成事实;表示目的关系的“而”的后一 短语未必是事实,只是前一短语的目标或愿望。 代入辨析 表示因果关系可以用“因而”“所以”等词代入原句,表示目的关系可以用“来”“用 来”“为的是”等词代入原句。 二、“以”字连词、介词用法准确辨析 1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连词,来 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介词,因为 秦亦不以城予赵:介词,把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介词,因为 2判断下列各组句子中“以”的用法是否相同 Error! Error! 答 : _

17、答案 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 连词。 替换法 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 ,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搭配法 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 ,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 ; 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 词短语,它就是介词。如上面第 2 题第组前者,“以”后是“险衅” ,它是一个词,作“以” 的宾语,故是介词;后者,“以”后跟的是“其无礼于晋”这个句子,故是连词。 三、“其”字用法准确辨析 1“其”用作人称代词时主语与定语用法的区别 判断下列各组句子中“其”的用法是否相同。 Error! Error! 答:_ 答案 相同。都作主

18、语,前“其”译为“它” ,后“其”译为“他” 。不同。前“其”是 代词,作主语,译为“他” ;后“其”是代词,作定语,译为“它的” 。 判断“其”是作主语还是定语,有两个方法。一是看它后面跟的是什么词,如是动词, 则作主语;如是名词,则作定语。二是看它在句中的意义,可译为“他”“他们” ,作主语; 译为“他的”“他们的” ,作定语。 2“其”的语气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其”所表示的具体语气。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表反问 其李将军之谓也:表推测 吾其还也:表委婉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表反问 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表委婉 “其”作语气副词,辨析是个难点。如何辨析

19、它是表推测、反问、委婉、期望中的哪种 语气呢? 主要看位置和语境。看位置,“其”表推测、反问语气,一般放在句首;同为句首,到 底是表推测还是反问,又要结合语境。“其”表委婉、期望语气,一般放在主谓之间;至于 是表委婉还是期望,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四、“焉”字用法准确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 焉用亡郑以陪邻:语气副词,表反诘,哪里,怎么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助词,不译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兼词,于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助词,不译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于之 置杯焉则胶:兼词,于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

20、哪里 始速祸焉:助词,不译 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之 辨析“焉”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位置。放在句首,一般作疑问代词或语气副词; 放在句尾, 一般作语气助词。 放在不及物动词后, 一般作兼词 ; 放在及物动词后, 一般作代词。 放在名词后,一般作助词。当然,也有例外,如上面第句。这时,要结合语境辨析。 另外,“焉”同在疑问句中,同是作“哪里”讲,却有语气副词和疑问代词的区别。如 上面第句与第句。我们可以比照“安”字来判断。“安”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 作语气副词,相当于“哪里”“怎么” ,而在“沛公安在”中作疑问代词,“哪里” 。遇到实 际例子,需要注意利用语境,借助翻译。 五、“与”字

21、连词、介词用法准确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与”是哪一种用法:A.连词 B介词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竖子不足与谋( )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彼与彼年相若也( ) 欲呼张良与俱去( )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 答案 A B A A B A “与”作介词,可译为“和”“同” ; 作连词,也可译为“和”“同” 。面对这意义相同、 用法不同的“与” ,该如何辨析呢? 连词“与” ,表示并列关系,可以删去,也可颠倒前后位置,均不影响句意的表达 ; 反之, 则是介词。 六、“其”“之”作人称代词的区别 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其曲中规:人称代词,它的 项王曰

22、:“赐之彘肩!”:人称代词,他 吾属今为之虏矣:人称代词,他 “其”“之”作人称代词时,多是第三人称,有时活用为第一、二人称代词,但在用法 上稍有不同。 “其” 可作主语, 译为 “他们” “它们” , 也可作定语, 译为 “他们的” “它 们的” ;“之”只能作宾语,译为“他们”“它们” ,不能译为“他们的”“它们的” 。 如上面第句中的“之”就是作“为”的宾语,译为“他” ,不可作定语。 七、“者”字用法准确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者”的意义和用法。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指代,可译为“的地方”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表指代,可译为“的人”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表停顿,与“也”字构

23、成判断 曩者辱赐书:表时间,有补充音节作用,可不译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表倒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表数量,跟在数词后,类似于今天的“个”“样”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用在否定词后,表假设,可译为“的话” “者” ,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仅其词性,就有多种说法。应如何区别呢? 1不去强调其词性,而用“指代者”等称谓说明其用法。请看下表: 用法例句说明 指代者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跟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后,将它们转化为名词性 短语,“者”相当于“的人” 。 停顿者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出现在句中, 尤其是判断句主语后, 表示停顿, 不译。 倒装者求人可使

24、报秦者,未得。跟在后置定语后,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数量者此三者,吾遗恨也。跟在数词后,功能类似于“个”“样” ,量词。 时间者昔者/今者/曩者/古者 多出现在单音节时间名词后,用法类似于音节 助词“之” ,不译。 状貌者貌若甚戚者。 跟在表示状貌的词语后,相当于“的样子” ,可 不译。 2.“者”的用法中,“指代者”与“停顿者”易混,可以用删减法 : 能删去而意义不变的, 则为“停顿者” ;反之,则为“指代者” 。 八、“乃”字表承接关系与条件关系用法准确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 良乃入,具告沛公:副词,于是,就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副词,于是,就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副词

25、,才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副词,才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副词,才 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副词,于是,就 “乃”字用法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同作副词,表承接关系与表条件关系的用法有时辨析 不清。具体来说,辨析的办法有二 : 一是从意义上辨析,“乃”表承接关系,表示的是时间、 动作的承续衔接,即便有时表示前后的条件,那也是充分条件;“乃”表条件关系,条件是 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二是用代入法检验,把表承接的词语“于是”“就”与表条件的 词语“才”“这才”分别代入句中,看哪一组词语更符合文意与逻辑。 虚词辨析题辨析四法 浙江卷考查虚词题,是把课本例句

26、与文本例句两两编成一对共四组进行辨析,要求选出 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组。做好这种题型,有四种方法: (1)代入筛选法 答题时先判断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 入另一句,看看代入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2)位置判定法 主要是根据这个虚词在各自句中不同的位置来判断。如“其”字,放在句首往往为疑问 副词,处在主谓之间往往为语气副词;又如“焉”字,放在及物动词后往往为代词,放在不 及物动词后往往为兼词。 (3)删除替换法 有些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 受影响的, 此虚词一般为连

27、词 ;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 句意表达受到影响的, 此虚词一般为介词。 (4)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词,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 意义和用法了。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若 属皆且为所虏” ;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无乃尔是过与” 。 现学现用 阅读太平州学记(原文见核心突破一“实战微技能”部分),完成题目。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Error! B.Error! C.Error! D.Error! 答案 C 解析 C 项均为连词,表修饰。A 项助词,表判断/助词,

28、表感叹语气。B 项副词,表承接, 可不译/副词,表转折。D 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Error!B.Error! C.Error!D.Error! 答案 B 解析 B 项均为名词,地方。A 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C 项连词,表承接/连词, 表修饰。D 项介词,在/介词,对于。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Error! B.Error! C.Error! D.Error! 答案 D 解析 D 项均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 项介词,在/介词,

29、对于。B 项代词,的人/语气词,判断句中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C 项动词,做,担任/句末语 气助词,表反问。 一、常用推断方法专练 1请用字形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_ (2)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_ (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_ (4)天台生困暑,夜卧帷中,童子持翣(sh)飏于前:_ 答案 (1)买进粮食 卖出粮食 (2)箱子 (3)石阶 (4)扇子 扇风 2请用邻字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御史卢雍)又谓珪(傅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_ (2)明年, 齐贤(人名)出守京兆, 复条陈放(传主种放)操行, 请加旌贲 : _ (

30、3)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 相存问过于生前, 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 _ 答案 (1)忠诚 (2)褒美 (3)慰问 3请用语法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君所交皆一时贤隽 : _ (2)存思不息,乃庐于墓侧 : _ (3)鄂侯争之急, 辨之疾, 故(纣王)脯鄂侯 : _ (4)本草 中所载诸食物, 益人者不尽可口, 可口者未必益人 : _ 答案 (1)贤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2)结庐而居, 名词活用为动词 (3)杀后把尸体做成肉 干,名词活用为动词 (4)使受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请用对称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 _ (2)谷则异室,死

31、则同穴 : _ (3)臣死之日, 不使内有余帛, 外有赢财 : _ (4)士习由此而偷, 官方由此而隳, 师道由此而坏 : _ 答案 (1)选拔 (2)活着 (3)多余 (4)风气 毁坏 5请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 _ (2)天保中, 郡县大水、 人灾, 绝食者千余家 : _ (3)后青州大蝗, 侵入平原界辄死, 岁屡有年, 百姓歌之 : _ (4)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_ 答案 (1)倾斜 (2)断绝粮食 (3)丰收 (4)顽皮 6请联想成语或课内知识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 : _ 联系成语:_

32、(2)敌见,惊退。逐至东门, 左右稍集, 合战破之, 韩轨(人名)遂投城遁走 : _ 联系成语:_ (3)李超, 字魁梧, 淄之西鄙人 : _ 联系课文:_ (4)阮籍与深为友。 籍每适深, 俄顷辄去 : _ 联系课文:_ 答案 (1)宽恕 严惩不贷 (2)放下,放弃 投笔从戎 (3)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 (4)到去 逍遥游 二、推断方法综合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以今准古,今之进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经学,古之儒生也。然其策进士,则但以章句 声病,苟尚文辞,类皆小能者为之 ; 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 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故其父兄勖

33、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 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若此之类,而当 擢之职位,历之仕途,一旦国家有大议论,立辟雍明堂,损益礼制,更著律令,决谳疑狱, 彼恶能以详平政体,缘饰治道,以古今参之,以经术断之哉?是必唯唯而已。 (选自王安石取材 ,有删改) 注 大议论:国家重大决策等。缘饰:文饰,这里指用文辞阐明。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今准古 准:衡量 B然其策进士策:谋划 C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责:要求 D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赘:认为多余 答案 B 解析 策:策问。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4、A苟尚文辞尚:看重 B类皆蒙鄙者能之蒙鄙:愚昧浅薄 C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勖:勉励 D损益礼制益:好处 答案 D 解析 益:增加。 参考译文 用现在(的用人标准)衡量古代, 现在的进士, 就是古代的文吏 ; 现在的研究儒学经典的人, 就是古代的儒生。可是现在策问进士,就只是拿文章句子、声律毛病等方面的知识(来考查), 轻率地看重文辞,而这些都是本领不大的人就能做的事;策问研究儒学经典的人,只把记诵 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当作能力,不要求(他们)通晓重要的旨义,而这些都是愚昧浅薄之 人就能做的事。(其结果是,)让那些学识渊博、通达事理的人有的被社会视为多余之人,那 些出世高人、超凡脱俗的人有的被世俗

35、排斥。所以,父亲、兄长就勉励他们的儿子或弟弟, 师长就勉励他们的学生,都去炮制浮华艳丽失实的文章,用来迎合世俗喜好,从而获取社会 名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朝廷用人取舍和爱好崇尚是这样,(为了做官而)修习 的人就不得不这样。像这类人,如果处于(朝廷要)选拔的重要职位,在仕途上担任官职,一 旦国家有重大决策,(需要)站在太学或帝王讲坛,增删礼制条文,更改法律条款,判决疑难 案件,他又怎么能周密、审慎、公平地处理政事,用文辞阐明治国之道,拿从古至今的典例 参照处理,用经典中的方法做出判断呢?这样,他们必定无主见地附和别人罢了。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

36、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因为” 还军霸上, 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连词, 表示动作、 行为的目的, 可译为 “以便” “用来”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可译为“按照”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五人墓碑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 可译为“用(凭)身份”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连词,相当于“而” ,表示修饰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介词,表示“在时候” 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列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 樊哙侧其

37、盾以撞(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至”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因果关系,可 译为“因为”“由于”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同“已” ,副词,“已经”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刺客列传)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连词,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38、可是”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 ,指李蟠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助词,无实在意义的衬字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音节助词,用在形容

39、词、副词或某些动 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通常作 复指性定语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称代词,活用为“我”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结构助词,“的” 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动词,“到”“往” 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其”的意义和用法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 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语气助词,无义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语气副词,表揣度 于乱石间择

40、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 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介词,“从”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介词,表比较,“比” 而耻学于师(师说)介词,“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介词,“对”“对于”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到”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

41、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介词,表被动,“被”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为”的意义和用法 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介词,“被”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 “向”“对”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诘问,可译 为“呢”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古者士之进, 有以德, 有以才, 有以言, 有以曲艺。 今徒不然, 自茂才等而下之至于明法, 其进退

42、之皆有法度。古之所谓德者才者,无以为也。古之所谓言者,又未必应今之法度也。 诚有豪杰不世出之士, 不自进乎此, 上之人弗举也。 诚进乎此, 而不应今之法度, 有司弗取也。 夫自进乎此,皆所谓枉己者也。 古者井天下之地而授之氓。 士之未命也, 则授一廛而为氓。 其父母妻子裕如也。 自家达国, 有塾、有序、有庠、有学,观游止处,师师友友,弦歌尧、舜之道自乐也。磨砻镌切,沉浸 灌养,行完而才备,则曰:“上之人其舍我哉?”上之人其亦莫之能舍也。今之地不井,国 不学,党不庠,遂不序,家不塾。士之未命也,则或无以裕父母妻子,无以处。行完而才备, 上之人亦莫之举也,士安得而不自进?今之有司,非昔之有司也;后

43、之有司,又非今之 有司也。有司之好恶岂常哉? 杨叔明之兄弟,以父任皆京官,其势非吾所谓无以处,无以裕父母妻子,而有不得已焉 者也。自枉而为进士,而又枉于有司,而又若不释然。二君固常自任以道,而且朋友我矣, 惧其犹未寤也,为进说与之。(王安石进说 ,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所谓枉己者也 枉:扭曲,委屈 B观游止处处:处所 C有司之好恶岂常哉常:固定不变的 D惧其犹未寤也寤:觉悟 答案 B 解析 处:止息。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之地不井井:划分整齐的土地 B无以裕父母妻子裕:使充裕 C自家达国国:国家 D行完而才备完:完美 答案 C 解析 国:诸侯国。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Error! B.Error! C.Error! D.Error! 答案 B 解析 B 项均为连词,表承接。A 项代词,他们/副词,大概。C 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 项介词,用/连词,因为。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Error! B.Error! C.Error! D.Error! 答案 C 解析 C 项均为代词,作宾语。A 项介词,凭借/介词,用、拿。B 项副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