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六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微专题二小说“6+1”答题法讲义.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469146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77.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六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微专题二小说“6+1”答题法讲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六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微专题二小说“6+1”答题法讲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六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微专题二小说“6+1”答题法讲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六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微专题二小说“6+1”答题法讲义.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六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微专题二小说“6+1”答题法讲义.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六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微专题二小说“6+1”答题法讲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六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微专题二小说“6+1”答题法讲义.pdf(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说“6+1”答题法小说“6+1”答题法 专题微语 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有它独特的艺术规律和特点。在小说阅读答题 训练中也存在着有别于其他文体而附着于小说独立、独特艺术之中的答题方法,这就是广大 师生摸索出来的“61”答题法。希望考生能掌握这种方法,对你的答题会有所帮助。 一、小说“61”答题法简介 “61”中的“6”指的是人物、情节、环境、标题、手法(效果)、读者,“1”是指主 题。无论答小说哪类题,都要兼顾主题,把“6”个要素考虑进去。这种方法尤其适用小说中 的作用、好处、效果题。 运用举例: 示例 1 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2016 年山东卷第 19 题

2、) 答案 突出文章主题,表明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感情上的关怀,需要亲 情和爱。承接上文,解释吴秋明穿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的原因,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的 表现做铺垫,突出吴秋明对孩子们的爱。 剖析 (1)指向情节:解释吴秋明穿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的原因。 (2)指向人物:突出吴秋明对孩子们的爱。 (3)指向手法(结构上): 承接上文,解释吴秋明穿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的原因,为下文吴秋明 在儿童村的表现做铺垫。 (4)指向主题 : 突出文章主题,表明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感情上的关怀,需 要亲情和爱。 (5)指向环境、标题、读者等方面均无。 示例 2 小说以 “渴” 为中心谋篇

3、布局, 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2017 年全国卷第 5 题) 答案 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 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剖析 (1)指向情节: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 (2)指向人物: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 (3)指向主题:使主题更突出。 (4)指向环境、手法、标题、读者等方面均无。 示例 3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2017 年江苏卷第 16 题) 答案 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 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 ; 清冷的氛围与 “我的朋友” 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 增添小

4、说的张力 ; 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剖析 (1)指向手法(结构上):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 (2)指向人物: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 (3)指向环境: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 (4)指向语言: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5)指向情节、标题、读者、主题等方面均无。 示例 4 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17 年浙江卷第 13 题) 答案 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 暗合相通之处。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

5、了味道”等), 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 ,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 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 “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剖析 (1)指向情节 : 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 尾有暗合相通之处。 (2)指向手法(情节技巧): 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 “不记得细节” “忘了味道” 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 (3)指向读者: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 ,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 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 (4)指向标题: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

6、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5)指向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均无。 示例 5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8 年全国卷第 6 题) 答案 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 题内蕴更深刻;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灵活 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剖析 (1)指向主题: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 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2)指向人物: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3

7、)指向手法(效果):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4)指向情节、环境、标题、读者等方面均无。 这种“61”答题法在针对具体题目时,要素组合相对灵活,如: “31”组合:情节人物标题主题 “41”组合:情节人物环境手法(效果)主题 甚至还有“51”组合、“61”组合、“71”组合等多种组合模式。 这种“61”答题法的思维核心是抓住小说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外部(读者)的 联系,是一种联系性、整体性思维方式。 二、小说“61”答题法的使用 小说“61”答题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说阅读的规律和答题特点,应该成为我们答 题时主要思考的角度与方向,甚至说融进我们答题的血

8、脉中。 但是, 这种方法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角度与方向, 绝不可以成为答题模式而机械化。 近年来, 命题者为了反对答题模式化, 在题干的限定上下了不少功夫。 如 2017 年江苏卷第 15 题: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该题本可以命成:小狗奎 尼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而考生本可以按照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答题。但 是由于命题限定为“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这就只能从“人物”这一角度去答题,而且必 须答得具体。这是一个反对答题模式化的很好的例子。可是,即便如此,也仍然可以借助 “情节”和“人物”两个概念来答题:小狗奎尼出现在小说几处情节中,分别“映衬”了 “我们”什么样的心理与性格。因此,对于这种方法,我们既要让它成为我们思考的出发点, 化为思考、答题的血脉,又要因题而异,灵活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