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概念教学设计-2018年广东省新课程培训(数学).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488440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8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数概念教学设计-2018年广东省新课程培训(数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数概念教学设计-2018年广东省新课程培训(数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数概念教学设计-2018年广东省新课程培训(数学).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基于数学史的对数概念教学设计 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510631)江灼豪张琳琳何小亚 编者按: 由中国教育部国际交流司与师范司,以及东芝公司共同举办的第六届 “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2015年 1 月 13 日在重庆落下帷幕。在参加数学模拟授课、教案评比、即席演讲三项决 赛的 40 所师范大学中,华南师范大学的张琳琳夺得冠军. 这是继林佳佳、黄泽 君夺得第一、二届冠军之后,华南师范大学夺得的第三个冠军. 本刊刊登获得第 一名的教案 , 以飨读者 . 教材人教 A版普通高中数学必修一2.2.1 【课时安排】第1 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包括对数概念、对数与指数的

2、互化和对数的运算性质,这 是学生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 教材借助例题中的指数函数,由“已知底数和幂的 值,求指数”直接引出对数的概念. 这种引入方式虽然直截了当地指出指数和对 数的互逆关系,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太过于抽象,学生难以通过定义了解 对数是如何计算,和它最初是如何被发明的,也就很难体会到对数强大的简化 运算的功能,以及引入对数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1. 认知基础 :学生已学习了指数的知识,以及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 乘方与开方之间的互逆关系,因此可以较容易地接受指数与对数的互逆关系, 并由此得到对数的概念 . 2认知障碍: 用对数符号来表示指数 x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

3、对数的概念(即:对数log a N 是一个数,底 a 的logaN 次幂等于真数 N)以及指数与对数的互逆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数概念的提出过程,学习将乘法和除法转化为指数的加减以及 乘方和开方转化为指数的乘除运算的化归思想; (2)通过类比减法、除法、开方运算学习对数概念的过程,学习类比思想 和垂直数学化的思想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引入对数十分必要;(2)领悟对数强大的简化运算的功能; (3)体会对数源于生活中数学运算的需要,它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 值. 教学重点: 理解对数的概念以及指数与对数的互逆关系. 教学难点: 对数概念 ;底数和真数的限制条件

4、. 关键:把log a N当成一个数,底 a的次幂等于真数N. 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引导探究 . 教学手段: 计算机、 PPT 、几何画板 .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引入 问题 1:请计算下面的式子(不使用计算器 ): (1)32256(2)4096128(3) 3 16(4)16384 教师活动:请学生回答计算结果并谈谈计算的感受. 学生活动:计算并发表感受(计算量大). 历史上,科学家也曾经遇到相同的问题! 问题引入 探究发现 变式思考 形成概念 巩固运用 设计意图: 通过一组运算量较大的计算题使学生产生 认知障碍,结合对数产生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体会到 现实生活对数学发展

5、的推动作用,激发学生寻找新的 运算方法的动力 . 设计意图: 在学生尚未形成对数的概念时,先给出一 组比较特殊的数字,通过寻找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化简 计算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对数在化简一些 复杂计算时的作用 . 设计意图: 对算式进行变形,激发学生继续思考的动 力. 回顾数学史上对数表的发明,使学生了解数学家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培养学生锲而不舍 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 设计意图: 通过类比数的运算的发展规律,引出对 数,揭示指数和对数的互逆关系,培养学生的类比思 想. 通过分析底数和真数的限制条件,使学生更深刻 地理解对数的概念,强化指数和对数的联系. 设计意图: 根据桑代

6、克的练习律与斯金纳的强化原理 设计该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指数式和对数式的互 化. 知识拓展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科学家们对对数的高度评价和对 数在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学生了解对数的科学价 值和应用价值 . 小结及作业 设计意图: 小结意在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回顾探索 历程,学习数学思想;作业意在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对 数的概念及指数和对数的互化. 背景介绍 1:在 16 世纪,随着哥白尼“日心说”的盛行,天文学也蓬勃发 展. 欧洲人渐渐热衷于地理探险和海洋贸易,特别是地理探险需要更准确的天文 知识,需要对庞大的“天文数据”进行快速和准确的计算. 但那时候还没有计算 机,人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提

7、高运算效率. 那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 通过一组运算量较大的计算题使学生产生认知障碍,结合对数 产生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激发学生寻 找新的运算方法的动力 . (二)探究发现 问题 2: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1714年,德国数学家斯蒂菲尔研究了下面的两行数: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1024 2048 4096 8192 16384 请大家想一想,斯蒂菲尔会发现其中什么规律呢? 学生活动:思考并发现规律. 教师活动:归纳结论:若设第一行的数为n的话,那么

8、第二行对应的数则 为2 n . 问题 3:后来,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受到这个表格的启发,发现了可以利用 这个规律来简便计算问题1 中的题目!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并进行猜想. 教师活动:肯定学生的发现,并总结纳皮尔的发现:第一列数的加减运算 结果与第二列数的乘除运算结果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例如,要计算32256, 则计算其对应的第一行的数5 和 8 的和得到 13,再找到 13 对应的第二行的结 果 8192 即可. 引导学生给出简化算法: (1) 585 813 3225622228192; (2) 12712-75 4096128222=232; (3) 343

9、12 16(2 )24096; (4) 1 2 147 16384(2 )2128. 问题 4:这四个式子的运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并尝试作出回答. 教师活动:补充学生的想法,共同特点:把每个要运算的数转化为 x 2. 这 样就可以将整数的乘法、除法、乘方和开方转化为对应指数的加法、减法、乘 法和除法,起到简化简运算的作用. 设计意图: 在学生尚未形成对数的概念时,先给出一组比较特殊的数字, 通过寻找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化简计算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对数在化 简一些复杂计算时的作用. (三)变式思考 问题 5:把原来的第( 1)问改成132156,还能否用同样的方法解

10、决呢? 背景介绍 1:在 16 世纪,随着哥白尼“日心说”的盛行,天文学也蓬勃发 展. 欧洲人渐渐热衷于地理探险和海洋贸易,特别是地理探险需要更准确的天文 知识,需要对庞大的“天文数据”进行快速和准确的计算. 但那时候还没有计算 机,人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提高运算效率. 那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 通过一组运算量较大的计算题使学生产生认知障碍,结合对数 产生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激发学生寻 找新的运算方法的动力 . (二)探究发现 问题 2: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1714年,德国数学家斯蒂菲尔研究了下面的两行数: 0 1 2 3 4 5 6 7 8 9 1

11、0 11 12 13 14 1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1024 2048 4096 8192 16384 请大家想一想,斯蒂菲尔会发现其中什么规律呢? 学生活动:思考并发现规律. 教师活动:归纳结论:若设第一行的数为n的话,那么第二行对应的数则 为2 n . 问题 3:后来,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受到这个表格的启发,发现了可以利用 这个规律来简便计算问题1 中的题目!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并进行猜想. 教师活动:肯定学生的发现,并总结纳皮尔的发现:第一列数的加减运算 结果与第二列数的乘除运算结果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例如,要计算32256

12、, 则计算其对应的第一行的数5 和 8 的和得到 13,再找到 13 对应的第二行的结 果 8192 即可. 引导学生给出简化算法: (1) 585 813 3225622228192; (2) 12712-75 4096128222=232; (3) 34312 16(2 )24096; (4) 1 2 147 16384(2 )2128. 问题 4:这四个式子的运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并尝试作出回答. 教师活动:补充学生的想法,共同特点:把每个要运算的数转化为 x 2. 这 样就可以将整数的乘法、除法、乘方和开方转化为对应指数的加法、减法、乘 法和除法,起到简化简运

13、算的作用. 设计意图: 在学生尚未形成对数的概念时,先给出一组比较特殊的数字, 通过寻找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化简计算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对数在化 简一些复杂计算时的作用. (三)变式思考 问题 5:把原来的第( 1)问改成132156,还能否用同样的方法解决呢? 设计意图: 对算式进行变形,激发学生继续思考的动力. 回顾数学史上对数 表的发明,使学生了解数学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培养学生锲而 不舍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四)形成概念 在刚刚的探究中,我们发现简化运算不一定以2 为底,也可以以其它数为 底,如布里格斯就是以10 为底. 一般地,可以以 a 为底,这样化简运算的关键

14、是:给定a ,对于每个 )0(NN,把N写成) 1, 0(aaa x 且. 问题 6:如何将 x aN中的 x准确表示出来呢? 学生活动:不知所措,有预习的学生可能会说用对数来表示. 问题 7:观察数的运算的发展,思考问题: (1)已知Nxa,求 xaNx (2)已知)0(aNax,求 xaNx (3)已知Nx n ,求 x n Nx (4)已知Na x ,求 x? 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问题. 教师活动:提出概念:一般地,如果)1, 0(aaNa x 且,那么数 x 叫做 以a 为底N的对数,记作)0, 1,0(logNaaNx a 且,其中 a叫做对数的底 数,N叫做真数 . 在此,强调“对

15、数是一个数”!NaN a ? ?log. 根据定义,可以得到对数和指数间的关系: 当0,1aa时,log x a aNxN. 通常,我们将以 10 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并把 10 logN 记为lg N. 将以 e为底的对数称为自然对数,把logeN 记为ln N. 背景介绍 3:由此可知,对数是指数的逆运算. 但有趣的是,在数学史上, 对数却是先于指数被发现的.1614 年,纳皮尔发明了对数和对数表.1637 年,法 国数学家笛卡儿发明了指数,比对数晚了20 多年,当时人们并没有发现指数和 对数之间的关系 . 后来,数学家欧拉才提出“对数源于指数”,这一说法得到了 数学家们的广泛认可 .

16、 至此,对数逐渐得到完善,成为我们今天所用的对数.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数的运算的发展规律,类比联想到提出新的概念来解 决新的运算问题,引出对数,揭示指数和对数的互逆关系,培养学生的类比思 想. 引入什么? 引入开方 引入除法 引入减法 问题 8:为什么对数的定义中要满足底数1,0aa且,0N呢?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并回答. 教师活动:提示学生根据指数和对数的互逆关系,举反例分析限制条件. )1, 0(logaaNaxN x a 且 当0a,在实数范围内 1 log 2 aN没有意义,即找不到对应的 N使得 aN ; 当1a,1N时, 1 log N 是没有意义的;同理可得0a的情况 . 而指

17、数函数的定义域为(0,),所以N的取值范围是0N. 总结: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对数定义中的底数和真数的限制条件,使学生更深刻 地理解对数的概念,强化指数和对数的联系. (五)巩固运用 问题 9:根据对数的定义,计算 : (1) 2 log 8;(2) 2 log 1;(3)log 1 a ;(3)logaa.(0,1)aa 学生活动:通过上面的计算题,发现两个结论:log 10 a , log1 aa . 教师活动:通过例题的讲解,强化对数的本质:对数是一个数! NaN a ? ?log. 例如,82?8log ? 2 . 问题 10:求下列各式中 x的值: (1) 64

18、 2 log 3 x;(2) log 86 x ;(3)lg100x;(4) 2 ln ex.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指数式和对数式的互化. (六)知识拓展 背景介绍 4:自从有了计算机,对数在简化计算上的作用已经大大降低, 但是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却遍布各大领域: 在生物领域,利用“半衰期”求生物死亡年数; 在化学领域,对数用于测量PH值; 在地理领域,对数用于计算地震强度; 在物理领域,对数用于测量声音的分贝. 总结:对数之所以有如此广泛的应用,是因为在这些领域涉及了复杂的运 算,这就体现了对数强大的简化运算的功能! 这就难怪历史上许多科学家对对数的发明给予了高度评价: 拉

19、普拉斯说:(对数)用缩短计算时间延长了天文学家的寿命. 伽利略说:给我空间、时间及对数,我可以创造一个宇宙. 恩格斯说:对数的发明与解析几何的创立、微积分的建立是17 世纪数学史 上的 3 大成就 .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对数在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科学家们对对数的高度 评价,使学生了解对数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七)小结及作业 小结: (1) 585 813 3225622228192; (2) 12712-75 4096128222=232; (3) 34 312 16(2 )24096; (4) 1 2 147 16384(2 )2128. 实现简便运算的关键:就是把整数的乘法、除法、乘

20、方和开方运算转化为 指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这体现了重要的数学思想化归思想. 一般地,可以以 a 为底,把N写成) 1, 0(aaa x 且,即 x aN,那如何将 x准确表示出来呢? 观察数的运算的发展: (1)已知Nxa,求 xaNx (2)已知)0(aNax,求 xaNx (3)已知Nx n ,求 x n Nx (4)已知Na x ,求 x 对数! 通过类比逆运算的关系和引入新的运算的解决方法,提出引入对数这个重 要的概念 . 这体现了类比的数学思想. 问:对数是什么? 对数是一个数!NaN a ? ?log 作业: 1上网搜索了解对数的发展史; 2课本练习题 P64 第 1,2

21、,3 题. 设计意图: 小结意在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回顾探索历程,学习数学思 想;作业意在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对数的概念及指数和对数的互化. 附:本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 1过去的“对数及其运算”的教学大多仅限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 者说只会形式计算而不理解本质的水平. 本设计从数学史的角度引入对数概念, 实现了由工具性理解向关系性理解的转变提升; 2从垂直数学化的角度引入对数概念,为弗赖登塔尔所倡导的数学化原则 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案例; 3在“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实现了可操作的创新. 致谢:感谢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冯伟贞教授对本文的指导意见以及 佛山市南海桂城中学蒋爱国教师对本文的文献帮助. 引入什么? 引入开方 引入除法 引入减法 参考文献 1 何小亚 , 姚静 .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12. 2 王华民 , 侯斌 . 从一堂概念课的不同导入谈数学史融入数学J.数学通报, 2014,53(8):47-50. 3 陈少丽 . 对数的发明及其相关历史分析D. 临汾 : 山西师范大学,2012. 4 陈军 . 对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J.数学通报 .2010,(6):15-18. 5 李春艳 , 龙发山 .对数的产生与发展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4(2):85-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