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教案.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494097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教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版地理精品学习资料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二)作者,彭湘米,湖南湘潭市第三中学本文获湖南省中小学教学设计网络大赛一等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联系当地实际说明城市化过程与我们的生活。了解城市化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了解逆城市化的成因。了解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中,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湘潭市环境问题的分析,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通过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学习,

2、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在分析当前城市化一些不良倾向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通过课堂上对湘潭市的了解,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城市环境问题,三是中国城市发展趋势。前两部分紧密联系,后者是对前者的概括和强调,只有正确认识城市化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才能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使得人地关系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第三部分是在分析前面两部分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展望,是城市化原理在中国的实际应用。教学重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学难点(1)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培养

3、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由于我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城郊结合部的学生较多,待进生较多,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也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加之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虽然使用网络技术比较好,但很少用于学习,出去旅游的机会也很少,但他们的视野还比较开阔,毕竟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还是比较多的,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差,概括、总结能力比较弱。设计思路先从昔日的农村生活在经济发展之后转变为城市生活给人民的衣食住行带来的改变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了解城市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然后老师也借此引题: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提问、举例的方法掌握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再根据教

4、材P43探究,将理论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意识。对于第二部分“城市环境问题”,可以根据一系列的图片资料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城市化过程所带来的问题,然后从实际出发,以所在城市为例,以某一具体问题为案例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对于第三部分“我国城市发展趋势示意”,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角色扮演:假如我是某市长,对城市进行规划,然后再加以总结。在教学的过程中紧扣生活实际,尽量从同学们熟悉的地点、事例启发学生,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注重实际的理念,又可以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从而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教学过程描

5、述环节及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及设计意图引入新课8分钟视频:农家生活问:1从短片中同学们看出:城市化过程从哪些方面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2请同学们从我们的衣、食、住、行谈一谈城市化对我们城里人的生活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板书:一、城市化与我们生活答:1.生活习惯、劳动方式、交通运输2.略通过新闻短片引入新课,能把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以更快、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过渡城市化促进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但也出现一些问题:自然地理环境问题和人文地理环境问题。关注你的身边,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把书翻到P41看阅读内容: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带着

6、疑问预习,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为教学指明了方向讲授新课37分钟板书:二、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提问、举例的方法掌握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同学们纷纷从实际出发,寻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领会到人类改变了地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作用于人类自己,从而激发探索的兴趣。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培养其发现、探究地理的意识和能力牛刀小试:教材P43探究。问题设计:1结合你了解的情况,说一说当前城市化过程中过度扩张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居住的城市有吗?请举例。2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切实际的盲目开发,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1在城市发展的规模上盲目求大;在建设的

7、过程中贪大求“洋”;建设脱离实际,标准偏高;在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造成资源的浪费;城市的建筑不协调,不能形成良好的城市总体形象(举例略)2略将理论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意识过渡:大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娱乐活动的中心,但为什么国外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却出现了向郊区迁移的现象呢?学生联系前面已经学过的知识“推拉理论”,从而引出城市环境问题从学过的知识入手,学生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进入新的内容学习图片资料:三、城市的环境问题:(板书)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大气污染、光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其他环境问题: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治安问题提问: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有这些问题吗?请举例

8、老师一一给出各种问题的图片,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联系实际举出例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部分学生可能举不出例子,老师在旁边提示,让学生课后去实地了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议一议:以湘潭市为案例,以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题材,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学生刚才总结环境问题时对我市的环境问题也有了解,同学们纷纷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献计献策培养同学们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的综合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过渡:环境质量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不少发达国家的城市绿地成荫,鸟语花香,像座公园。例如:伦敦和华盛顿平均每人有绿地25平方米和46平方米。我国的城市发展趋势应是怎样的呢?板书:四、我国的城市发展趋势

9、活动:假如你是湘潭市的市长,请你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谈一谈你将如何规划建设我们的城市,使她的明天更美好。板书:1促使人地协调发展,防治“城市病”2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3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4因地制宜,形成城市特色角色扮演同学们通过角色扮演,把课堂推向高潮,尽管有的学生只谈了其中的一方面,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更爱自己的家乡小结2分钟通过本堂的学习,我们重点学习了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同时我们还了解了我国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最后大家共同祝愿我们湘潭市的明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居更佳!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性

10、学习通过小结,让新课内容得以再现,易于巩固学习,同时小结也赋予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作业布置完成下列单项选择题1同时能造成城市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的生产部门是()A工业B商业C运输业D服务业2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不应该()A加强城市管理 B制约经济发展C进行全面规划 D扩大绿地面积3控制大城市中心区的规模,主要是控制()A住房高低的规模 B工厂大小的规模C公共设施的规模 D人口和用地的规模4解决交通拥挤最有效、最科学的办法是()A在市中心区建设大量停车场B学校、工厂和机关安排不同的上下班时间C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D控制和减少小汽车数量,禁止大货车进城答案:1A2B3D4C教学反思本堂

11、课重点突出,剖析得当,教学内容全面。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引入得当,通过引入,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新课内容。在新课教学中,思路清晰,层层推进,插入图片,形象直观,学生探究为主,主导权老师把握,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本堂注重联系实际,多用身边的例子,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地理学习的基本能力。但本堂课内容灵活性较大,如果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容易变成老师一个人的“精彩”,在今后教学中尽可能多联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一、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城市用砖瓦、水泥以及玻璃和金属等人工表面代替了土壤、草

12、地和森林等自然地面,改变了反射和辐射面的性质及近地面层的热交换和地面粗糙度,从而影响大气的物理性状。2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城市化消耗大量能源,并释放出大量热能。大气环境所接受的这种人工热能,接近甚至超过它所接受的太阳和天空辐射。据统计,西德汉堡来自煤燃烧的热能约为40卡/平方厘米,而它在冬季所接受的太阳和天空辐射能为42卡/平方厘米。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一般说来,在工业时代以前,城市燃料结构以木柴为主,大气主要受烟尘污染;18世纪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城市燃料结构逐渐以煤为主,大气受烟尘、二氧化硫及工业排放的多种气体污染较重;进入20世

13、纪后半期以来,城市中工业及交通运输以矿物油作为主要能源,大气受CO、NOx、HC、光化学烟雾和二氧化硫污染日益严重。因而,相对地说,城市气温、云量、雾量、降雨量、烟尘、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以及多环芳烃等有害气体含量较高。伦敦型烟雾和洛杉矶型烟雾等重大污染事件大都发生在城市中。但相对湿度、能见度、风速、地平面所接受的总辐射和紫外辐射等则较低,而局部湍流则较多。由于城市气温高于四周,往往形成城市热岛。城市市区被污染的暖气流上升,并从高层向四周扩散;郊区较新鲜的冷空气则从低层吹向市区,构成局部环流。这样,加强了城区与郊区的气体交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污染物囿于此局部环流之中,而不易向更大范围

14、扩散、稀释,常常在城市上空形成一个污染物幕罩。二、我国将崛起亚洲最大城市群“城市圈将成为全球化下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中国经济要想在21世纪的世界竞争中获胜,必须放弃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走集约型的城市化道路。”在“中国城市化论坛大城市群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这一论点得到与会专家的广泛认同。研讨会由国家计委地区经济发展司、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等主办,数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地区经济发展司与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合作对中国的城市化政策进行了历时两年系统的大规模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探讨、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城市化社会的定位以及相关政策的研究,该项调查在中国、日本一流专家

15、学者的通力合作下取得了圆满成功,为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观点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次论坛集中交流了这项调查中所得到的新材料、新思路。来自海内外的专家预言:2015年,亚洲最大的三大国际城市群将会是东京大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和以香港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因此中国迎来了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面临许多新的发展契机,如果抓住这些机遇,迎着潮流而上,中国将会为世界作出巨大的贡献。三、我国的城市环境保护10多年来,中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1998年底,全国有设市城市668座,城市人口37 338.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9 824.1万。城市面积813 146.2

16、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21 347.2平方千米。全国城市化水平为30.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也产生了环境污染问题,对此,中国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控制,努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1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城市功能布局依据城市规划法,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把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等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许多城市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在老区改造和新区开发中,按照城市功能分区,调整工业布局,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改变工厂和居民区混杂状况,从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控制城市环境污染,建成一大批布局合理、社会服务功能齐全的住宅小区。中国确定了47

17、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经济特区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公布了99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予以重点保护。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染防治能力1998年,城市居民用气普及率达78.9%,城市用水普及率为96.1%,城市人均绿地面积为6.1平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20%,城市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58.5%。1998年度与1997年度相比,环保重点城市污水处理率增长5.34个百分点,城市集中供热率增长3.32个百分点,城市气化率增长2.81个百分点,生活垃圾处理率增长4.45个百分点。3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自1989年以来,中国政府在全国推行

18、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目前国家和省级政府分别对46座重点城市(拉萨暂不考核)和524座城市进行定量考核。这项制度的实施,加强了各级领导对城市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把定量考核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将改善环境质量摆在关系城市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初步形成了市长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国各城市加大环境综合整治投资,加快建设速度,取得了明显效果。1998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721.8亿元,比上年增加了43.7%。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56亿元,比上年增加了77.7%。到1998年,全国建成烟尘控制区14 018.9

19、7平方千米,环境噪声达标区7 981.09平方千米。通过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环境状况明显改善。4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树立中国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楷模自1997年以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全国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引起很大反响,各城市纷纷响应、认真部署,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创建工作本着自愿的原则,重点放在创建的过程,主要包括申报城市按照标准进行创建和申报,经省、自治区环境保护部门推荐,国家环保总局组织考核并审批和命名,以及定期进行复查。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指标体系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设计的。不仅包含环境质量5项指标、环境建设10项指标、环境管理4项指标,

20、而且包括社会经济4项指标。其中还对公民的环境意识以及公民对城市政府的环保工作的认可程度进行考核。达到了这些要求,说明这个城市基本做到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到1998年底,国家环保总局经过考核评选了张家港、大连、深圳、厦门、威海、珠海、烟台、中山、昆山、莱州、荣成11个城市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目前,有20多个城市如海口、苏州、江阴、青岛、温州、桂林等城市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树立样板,典型引路,各城市确实在城市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典型,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发展的结晶和升华,是我国城市21世纪

21、初期发展的方向和奋斗目标。5限期停用含铅汽油,加强机动车监管,保护人民健康为防止机动车尾气污染,保障人民健康,中国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限期停止生产、销售使用车用含铅汽油,实现车用汽油无铅化。自2000年1月1日起,全国所有汽油无铅化。自2000年1月1日起,全国所有汽油生产企业一律停止生产车用含铅汽油,改产无铅汽油;自1999年7月1日起,各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的所有加油站一律停止销售车用含铅汽油,所有汽车一律停止使用车用含铅汽油。目前,全国已有4个直辖市、5个省和63个大中城市(不含4个直辖市及5个省所管辖的城市)禁用含铅汽油。国家近期陆续发布了机动车污

22、染排放新标准和燃油有害物控制标准,加强对机动车污染的控制,逐步减少机动车排污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对城市垃圾处理的对策。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就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垃圾源头消减、资源循环利用、垃圾处理过程中的资源再生、在整个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达到最小垃圾排放这一总体思路出发,进行垃圾管理和治理,也就是说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产业化和资源化。日本东京通过实施从源头消减垃圾这一战略,使垃圾产生量逐年下降,资源效益逐年提高。在1989年之前,日本东京的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从1984年的约370万吨上升到1989年的约480万吨,每年的增长率达5%。从1989年起,东京实施了从源头消减垃

23、圾的做法,实现从垃圾的产生到最终处理的全程管理。具体地说,包括净菜进城,八环路之内禁止带根带土的毛菜上市;限制过分包装,包装物不许大于被包装物十分之一的体积;循环利用包装物,用可多次循环使用的布兜和玻璃瓶代替塑料袋和一次性软包装;鼓励低资源消耗的绿色生产;鼓励废品回收利用;垃圾分类收集,垃圾计量收费,对垃圾排放大户实行惩罚性收费;等等。这些措施使垃圾中的有用物质得到充分的回收和利用,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再实现资源化,从而实现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的目的。通过垃圾的全程管理和处理,东京的垃圾产生量从1989年开始逐年下降,1995年减少到1984年的水平,累计7年少产生垃圾820万吨,节省收运和处理

24、垃圾的直接费用37亿美元。日本的这一做法,值得我国在解决城市垃圾问题时借鉴。四、生态城市21世纪城市发展的模式在中国古代,生态理论的萌芽已经在城市规划和实践中有所体现。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下出现的古代“山水城市”是一种着眼于环境,强调自然条件的选择和应用的早期生态城市的模型。古代的杭州是典型的山水城市。杭州古城利用其东临大江,西依湖泊、群山的自然条件,将城市有机地组织到自然生态系统中,使城市处在美丽风景之中,成为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提高,如何以生态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和发展,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保护自然环境并不断开拓城市自然景观,已成为城市规划中需

25、要认真考虑的问题。1996年联合国人类住区大会两个主题之一的“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已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的基本模式。生态城市是以人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是由多层次、多级别的子系统复合而成的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城市系统以城市空间地域为核心,以近农业区、自然景观区和卫星城镇为外围地域,组成相对独立、工作和生活居住相互平衡、各类设施完善、具有生态效应的地域综合体。在城市这个特定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城市绿地尤显重要。城市绿地系统并无定式。有人提出比较理想化的模式“环状楔状”城市绿地系统。这样的系统首先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形成,拥有大片连续的城郊绿地,既

26、保护了城市环境,又将郊野的绿地引入城市;其次,楔形绿地还可将清凉的风、新鲜的空气,甚至远山近水都引入城市;再次,环状绿地的优点是便于市民到达,而且对城市的景观有一定的装饰性。合肥市环城公园是我国目前优秀的城市绿地系统之一。它宛如一条丝带,连接着城区内逍遥津、包河、稻香楼及杏花村等几个块状绿地,初步形成具有园林风貌和综合游览功能的一系列开敞式公园。这种开敞式布局打破了一般公园被围墙禁锢的常规,很好地发挥了地势起伏、水面开阔、宜于接近的优势。环城公园全面铺开的绿色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环城绿带一年可滞尘1 4002 800吨,每天吸收二氧化碳及有害气体20吨,产生氧气30吨。又由于绿地依山就势,夏季能将东南风引入市区,利于形成舒适的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