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6)古代诗歌阅读 比较鉴赏 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501922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249.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6)古代诗歌阅读 比较鉴赏 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6)古代诗歌阅读 比较鉴赏 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6)古代诗歌阅读 比较鉴赏 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6)古代诗歌阅读 比较鉴赏 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6)古代诗歌阅读 比较鉴赏 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6)古代诗歌阅读 比较鉴赏 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6)古代诗歌阅读 比较鉴赏 含解析.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 荔支叹(节选) 苏轼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 置:古代的驿站,差官歇脚换马的地方。 堠(hu):古代标记里程的土堆,这里也 指驿站。鹘:海鸟的一种,古代船上刻鹘作为装饰,这里指海船。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诗开篇四句描写了皇家传送荔枝刻不容缓的情景,含蓄精深,造语雄浑。 B.杜诗开篇第一句描

2、写华清宮所在地骊山的景色:林木葱茏,花团锦簇,宫殿楼阁耸立其间, 宛 如团团锦绣。 C.苏诗五、六两句写皇家为让荔枝保持新鲜,传递急似军情,流露出作者的讽喻之意。 D.杜诗第二句写山顶行宫紧闭的宫门依次打开,为后义“一骑红尘”做铺垫。 2.比较苏诗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与杜诗 “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在表现手法和艺术色上的异同。 2、归王官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注】 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鹤疏,书

3、体名, 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 逃名,汉书逸民传 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 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乱” 指战乱,“烧” 让人想到大火熊熊 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B.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犹自” 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吾庐” 表明诗人 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C.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是不用机心、不 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点明诗人

4、归隐故乡的真正原因。 D.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 绝缘,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的异同。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入昌松东界山行 高适 鸟道几登顿,马蹄无暂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犹前山。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注】本诗写于天宝十一载,为诗人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途经昌松县所作。昌松,唐 代凉州属县,故城在今甘肃省古浪县西。登顿:指上下山。合沓:重叠聚集。顾刀环:看 刀上之环。“环”与“还”谐音。 1.下

5、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用“鸟道”形容山路,读者可由此联想到“蜀道”,从而体会山行之难。 B.第二句看似写马,实际是写人,从中可见诗人风尘仆仆、不畏艰险的形象。 C.“犹前山”三字言简意丰,既写山之绵延,也流露出诗人走不出前山的急切。 D.诗前六句写山行,一句一个画面,为最后两句写山行感悟做了很好的烘托。 2.这首诗尾联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与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 渔 家傲)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唐皇甫冉 采茶非采莱,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

6、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 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 唐皇甫曾 千峰待逋客, 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 【注】陆鸿渐:唐代被尊为“茶圣”的陆羽,字鸿渐。他和这两首诗的作者皇甫冉、皇甫曾 兄弟都是好友。箓:草名。王孙草:代指茶叶。逋客:避世之人。 1.下面两首诗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皇甫冉之诗使用了虚写(想象)的手法,想象陆鸿渐到高高的山崖上采茶,在春风中采满一 筐茶叶,晚上沿着山路去山村人家借宿。 B.皇甫曾之诗全篇写实,远处的重峦叠嶂和丛生的茶叶正在迎接陆鸿渐采摘茶叶,陆鸿渐在 山中烟霞中独自穿行,住

7、在清幽的山寺,喝着清冽的山泉水,在夜里孤灯独对,在磬声中思念 朋友。 C.新唐书陆羽传 说:“天下普遍好饮茶,其后, 尚茶成风。” 说明饮茶之风的真正盛行 是从中晚唐开始。两位诗人通过送陆鸿渐采茶来写茶、论茶, 表达了对茶的深深喜爱之情。 D.皇甫冉之诗表达了对陆鸿渐去风景幽美的地方采茶的羡慕,皇甫曾之诗通过刻画陆鸿渐危 险和辛苦的采茶生活,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 E.这两首诗基本上体现了唐代茶诗的审美情趣,既脱俗又入俗;既有清高超旷的人格追求,又 有脉脉的人间温情;既追求深远、空灵的诗境,更注重雅静、闲适、淡泊诗境的营造。 2.这两首诗都为送陆鸿渐采茶而作,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5、阅

8、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渡易水 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释】陈子龙:明末官员、文学家,当时建州女真族统治者已改国号为“清”,对明王朝 虎视眈耽。并刀:并州产的刀,以锋利著名,后常以之指宝刀。 塞上曲 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注释】戴叔伦:唐代中期著名诗人。班超出使西域 30 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 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 ) A.渡易水体裁是怀古诗,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言近旨远。 B.渡

9、易水后二句即景抒情,从眼前所见的凄切苍凉之景,引出对国事的隐忧。 C.塞上曲语言质朴,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情壮志,语气坚决,很有气势。 D.塞上曲尾句化用典故,却反用其意,这是戴叔伦基于班超爱国精神的升华。 E.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请从两个方面对这两首诗进行比较赏析。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理会:通达事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10、A.一、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燕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三至六句续写宴会环境及心绪,清风送雨,池阁凉爽,高朋满座,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C.九、十句诗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达到忘我的境界。 D.选章融叙事、 抒情、 议论一体,详细描述聚会场景,体现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闲适的情趣。 2.前人曾称赞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两句 “最为警策”,白居易诗 观刈麦 也有警句 “念 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意蕴的异同。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2 题。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李纲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

11、逾,人谋克敌,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 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 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 【注】 淝上:淝水之滨,晋军在此以少胜多击败前秦。 阿坚:指前秦皇帝苻坚。 周雅:指 诗 经“大雅”和“小雅”中赞颂周宣王派兵征伐西戎的诗篇。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险难逾,人谋克敌”,指出了晋师击败前秦的两个条件,即地利和人的谋划。 B.“结阵当蛇豕”,写晋师以八千兵力布阵对抗百万敌军,赞美了晋师战力之强。 C.“夜闻数声鸣鹤”,运用典故,巧

12、妙地表现出百姓得知晋师将要到来时的欣喜之情。 D.“周雅何曾专美”,以反问形式,高度赞美晋师之功堪比周宣王征伐之功。 2.李纲与辛弃疾同为主战派,这首词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 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 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 陈与义:南宋爱国词人。 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 湖北一带, 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时所作。 午日: 端午节,阴历五月五日,

13、为纪念屈原而设。 “榴花” 句:言 舞裙比石榴花更红。 这是怀念昔时生平岁月之意。 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词开头一语惊人,“午日” 点明端午节,“高咏楚词” 透露了词人在节日中的感时心绪和 壮阔胸襟。 B.“天涯节序匆匆”中“天涯”二字点明词人颠沛流离的处境, 间接抒发时光流逝,自己报 国无门的无奈。 C.“无人知此意” 直接表达无人理解的凄凉,“歌罢满帘风” 融情入景,写出词人无人理解的 痛苦悲凉之情。 D.词的下阕,基调深沉。“万事一身伤老矣”这一声长叹,表达了词人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 的无限感慨。 E.

14、“戎葵凝笑墙东” 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蜀葵向阳的属性来抒发自己年老流落他乡 的满腔幽怨和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 2.有人说本词中的“试浇桥下水”与苏轼的“一尊还酹江月” 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用意不同,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虞美人无聊 陈维崧 无聊笑拈花枝说,处处鹃啼血。好花须映好楼台,休傍秦关蜀栈战场开。 倚楼极目深愁绪,更对东风语。好风休簸战旗红,早送鲥鱼如雪过江东。 【注】陈维崧: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人。本词以发生在川陕地区的战争为写作背景。 簸:摇动。鲥(sh)鱼:名贵食用鱼。腹部银白色带金光,鳞下有丰富的脂肪,肉鲜嫩。生活 在海中

15、,每年五、六月游入淡水产卵。以其出入有时而得名。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人可以交流,只好拈花枝倾诉,其“笑“也勉强,无聊二字呼应了标题。 B.“鹃啼血“既写花红如血,又有“杜鹃啼血“之悲,化用了典故,丰富了内涵。 C.既然倚楼极目,更添许多愁绪,而又无人领略,只能对东风而语。 D.“鲥鱼“与“秦关蜀栈“况味相似,让人感受到狼烟滚滚,战事纷扰。 2.同样是写春花和春风,虞美人无聊与下列这首诗相比,作者的情思却有不同,请结合 相关诗句分析。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高启寻胡隐君)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注 陆游 雪

16、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髯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 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D.“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 手法巧妙。 E.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 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2.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7、 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 1.1.A; 2.相同点:两首诗在手法上都运用了对比、讽刺,都将“妃子的笑容”和 “运输者身 后的飞尘”做了对比,以讽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 不同点:苏诗对比强烈,直抒己见,气象雄浑。“美人一破颜”的喜, 快马疾驰、急如星火的 “惊”,特别是人马因此“溅血”而亡的悲,对比鲜明强烈,突出了唐代进贡荔枝给人民造成 的巨大灾难;“流千载” 不仅揭露出灾难的深重,更把讽刺对象由唐玄宗、 杨贵妃扩大到后代 统治者,气象雄浑,用意深刻。杜诗对比精巧,寓意精深,含蓄而有不尽之意。专使驿马的“红 尘”与深宫“妃子”的

18、嫣然一“笑”,以“荔枝”巧妙关合似不相干的两个镜头,含蓄而委婉 地揭示谜底,鞭挞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讽刺精妙,收到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解析:1.本题难度中等,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A 项,“苏诗开篇四 句含蓄精深”错,从诗中来看,“十里”“五里”“飞尘灰” “兵火催”写人马奔驰,尘 土飞扬,形容赶路紧迫,有如兵火,但实际上只是为了传送荔枝。这描写了皇家传送荔枝刻不 容缓的情景,描写得很直接, 并不含蓄。 2.本题难度中等,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先看苏诗,“宫中 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运用对比手法,直抒胸臆。美人破颜而喜,运

19、送荔枝的人马却 因此 “溅血” 而亡。 作者在描述这一事件时,极力渲染运送的急切犹如军情,流露出讽喻乏意; 用美人破颜而喜和运送荔枝的人马溅血而亡进行对比,揭露了皇家穷奢极欲对人民造成的深 重苦难。再看杜诗,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团团红尘;宫内, 妃子嫣然而笑了。”一骑红尘“与 “妃子笑”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无人知是荔枝来”中 的“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加重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讽刺。两首诗 共同之处十分明显,都有对比和讽刺。 2.1.B; 2. 相同点: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清新明媚、 生机盎然的意境。 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 孤屿留痕、

20、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和煦、早莺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 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 不同点:使用手法上,本诗颈联化静为动,用动词“涨”描写满池春水,下句静态描写,动静结 合;白诗都是动态描写。 表达情感上,本诗通过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表达了归隐田园 后的快乐之情,白诗主要表达对春天景色的喜爱。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内容、情感、形象和表达技巧等的能力。B 项,“恋吾庐” 表明了诗人逃离官场、归隐田园之后的自足自适、轻松自得,但又饱含着一种愤慨。因此 “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错误。 2.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情感、 形象、 表达技巧等的能力。 本题是

21、比较鉴赏题,可从意象意境、 情感及表达技巧上分析两句诗的异同。 从所描写的意象可概括出两诗句的相同之处。 本诗描 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和煦、早莺争树、 春燕啄泥的景象,由此可知,两诗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生机盎然的意境,表达了 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 但本诗通过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来表达了归隐田园 后的快乐之情。从所用手法上看,本诗颈联动静结合,而白诗都是动态描写。 3.1.C; 2.同:都表达了心系国事,思念家乡的情感。异:高诗侧重于表达诗人以国事为重, 还家之念暂放一边的壮志豪情;范词则重在表达诗人边功未建,归家之期难定的苦闷

22、心情。 解析:考查对诗歌语言和思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合沓”写群山重叠聚集之状,这在注中 已作解释,“犹前山” 由 “合沓” 延伸而来,如果解为 “还在前山” “走不出前山”,那群山 “重 叠聚集”之说就无从谈起了。可见“犹”不当作“还是”理解,结合前后文,应是“犹如”之 意。因此 C 项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 4.1.BD; 2.第一首诗通过想象陆鸿渐危险和辛苦的采茶生活,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 借 询问朋友什么时候能回来,自己何时能够喝到朋友所采之茶,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第二首诗 借想象朋友在孤灯独对之夜,听着寂寞的磬声思念自己,表达了对对方的思念。 解析:1.B 项“全篇写实”表述错误

23、,皇甫曾之诗也是虚写。两首诗都使用了虚写(想象)的 手法。 皇甫冉之诗想象陆鸿渐到高高的山崖上采茶,在春风中采满一筐茶叶,晚上沿着山路去 山村人家借宿;皇甫曾之诗想象远处的重峦叠嶂和丛生的茶叶正在迎接陆鸿渐采摘茶叶,陆 鸿渐在山中烟霞中独自穿行,住在清幽的山寺,喝着清冽的山泉水,在夜里孤灯独对,在磬声 中思念朋友。D 项表述内容弄反了,应是皇甫冉之诗, 通过刻画陆鸿渐危险和辛苦的采茶生 活,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 皇甫曾之诗表达了对陆鸿渐去风景幽美的地方采茶的羡 慕。 2.这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关心,但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第一首诗“采茶非采箓, 远远上层崖”,想象朋友陆鸿渐要登上高

24、高的山崖方能采到好茶。“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 斜”,用一天的时间才能采满筐,写出采茶的艰辛。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晚上只能借 宿于山村人家。 前三联通过想象危险和辛苦的采茶生活,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借问 王孙草,何时泛碗花”,借询问朋友什么时候能回来, 自己能够喝到朋友所采之茶,表达了对 朋友的思念。第二首诗“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 野饭石泉清写出远处重峦叠嶂的山峰和丛生的茶叶正在迎接陆鸿渐采摘茶叶,陆鸿渐在山中 烟霞中独自穿行,住在清幽的山寺,喝着清冽的山泉水,把采茶的环境写得幽美超然,表达出 羡慕之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 借想象

25、朋友在孤灯独对之夜,听着寂寞的磬声思念 友人,表达了对对方的思念。 5.1.CD; 2.从诗歌的情感方面。相同之处:都表达了清除边患、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 渡诗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志向,诗人途经“燕赵”旧地,想起荆轲,渴望效命疆场; 塞诗写大唐军队敢叫胡儿有来无回,士兵们以身报国,表达了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 不同之处: 渡诗隐含忧国伤时之情,而塞诗昂扬向上。尾句感叹到哪里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 为他送行(或:感叹当今国事衰微,即便荆轲这样的勇士也无用武之地),表达了对国事的无限 隐忧。 塞 诗整首诗都洋溢这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一去不复还的豪情壮志,雄健壮 烈。 从表现手法方面。相同之处:都

26、用了典故。不同之处:渡除了用典,还用了乐景衬哀情 的抒情方式。 解析:A 题材是怀古诗 B 凄切苍凉之景 理解有误,从“潺浚”、“碧”可以看出,此处当是以乐景衬哀情。 E、渡易水乐景衬哀情;塞上曲直抒胸臆。 6.1.D; 2.相同:体现关注百姓疾苦,表达自省愧疚之情。 不同: 韦诗以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之情,对自身责任的警醒; 白诗刻画百姓生活困苦,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能力。 D 项,“宠辱皆忘的态度”说法有误,“详细描述聚会场景”分析错误。从原诗“自惭居处崇, 未睹斯民康”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自己为官

27、期间,百姓不能幸福安康的一种愧疚,所以选项说 “宠辱皆忘的态度”说法有误。故答案选 D。 2.本题考查的是对比阅读和赏析诗歌的情感能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 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 是要求背诵的名篇。 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 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 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 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 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 题干是这样问的:前人曾称赞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

28、 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尽日不能忘”,请指 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 根据对题干的理解和诗歌内容的理解,从白诗 “自愧”、 韦诗 “自 惭”可以理解为两首诗都是表达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但是从不同点看,韦诗是借助宴会 的欢悦反衬对百姓疾苦的担忧,而白诗则是直接抒发对百姓疾苦的愧疚。 译文: 卫士的画戟排列如森林,内室满是燃香的芬芳.海上忽然间起了风雨,池阁变得适意而清 凉.烦热和疾病都已消散,更有嘉宾坐满在高堂.惭愧啊,我的居室竟这样华丽,却不曾见百姓 有多么安康.通晓自然之理能分辨是非,天性通达就物我两忘.荤腥不宜于盛夏的时光,请大 家把蔬菜和水果品尝

29、.我俯首饮下一杯酒,抬头敬听各位金玉般声韵优美的文章.心情欢畅身 子也变得轻捷,我真想要凌风飞翔.苏州有众多才士,俊秀的人物济济一堂.我明白都市所以 宏大,并非多物产而是盛于文章. 赏析: 这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所作.燕集诗,是一种 “应用诗”,应酬意味甚重,然而这首 诗却不同凡响.它既十分得体,又典型地表现了诗人当时领袖东南诗坛的气度,及其淡远中见 闲雅雍容之致的创作个性.此诗可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为开头六句,写宴集的环境,突出 “郡 斋雨中”四字.兵卫禁严,宴厅凝香,显示刺史地位的高贵、威严.然而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 下文 “自惭” 的原由.宴集恰逢下雨,不仅池阁清凉,雨景如画,而且

30、公务骤减,一身轻松.再加 上久病初愈,精神健旺,面对嘉宾满堂,诗人不禁喜形于色.寥寥数句,洒脱简劲,颇有气概.第 二层为“自惭”以下四句,写宴前的感慨.“自惭居处崇”,不单指因住处的高大宽敞而感到 惭愧,还包括显示刺史地位的“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等因素在内,因为这些更使韦应物 感到了自身责任的重大.当然,“未睹斯民康”-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是触发他“自惭”的最 为直接的原因.诗人从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出发,自觉地将“斯民”之康跟自己的华贵、威严 及 “居处崇” 对比,这是很自然的.他以前早就说过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寄 李儋元锡)和“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观田家)等语,把

31、自己所得俸禄与农民的辛 勤劳动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地位和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为自己的无功受禄而深感惭愧,深感 不安,这种深刻的认识,来自他历年担任地方官所得到的感性印象. 但是又将宴饮享乐了,解决这种心理上的矛盾,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老庄思想了,于是,“理 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会老庄之理而遣送是非,达乐天知命之性而忘乎形迹,用这种思想 去麻痹自己,可以暂时忘怀一切,心安理得地宴集享受,不必再受良心的谴责.韦应物亦不能 免给.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病. 第三层为 “鲜肥” 以下六句,写诗人对这次宴集的欢畅体会.这次宴会,正值禁屠之日, 并 无鱼肉等鲜肥食品上桌,而是以蔬果为主.这说明与宴者的

32、欢乐并不在吃喝上,而是在以酒会 友、吟诗作赋上.诗人得意洋洋地说:“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他一边品尝美酒,一边倾听别人吟诵佳句杰作,满心欢快,浑身轻松,几乎飘飘欲仙了. 第四层为最后四句,诗人悟得,自己拜领君命守土大藩,治理东南财赋之地,其实还不足幸, 最幸运的是东南人杰地灵,文史兴盛.这一结尾既承上申足情趣,又隐含作为州守,当以文教 兴邦的深意,而在结构上,更上应全诗的枢纽-“烦疴”至“未睹”四句,在切合燕集诗体制 的同时,有无尽余味. 这首诗不仅艺术水平较高,更表现了作者居安思困的襟怀.“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推己及人,居安思困,一饭不忘来处,这是他关心

33、民情、搞好政务的动力.而这,正是诗经 以来“缘情体物”的优良传统的继续. 7.1.C; 2.李纲以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的历史,劝喻宋高宗积极抗金恢复中原,表现出必胜 的信心。辛弃疾这几句,以刘义隆草率北伐落败的典故,批判南宋朝廷不做抗金准备,不思收 复中原,导致国土沦丧。 解析 :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 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 形象、 主题的 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 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

34、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 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 项,“巧妙地表 现出百姓得知晋师将要到来时的欣喜之情”错误,从词中来看,“夜闻数声鸣鹤”说的是“风 声鹤唳” 的典故,意为前秦军队溃败,非常惊慌,听到鹤鸣都以为是晋师追过来了。 故选 C 项。 2.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 干的要求,如本题“李纲与辛弃疾同为主战派,这首词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这是以比较 阅读的形式来考查情感,考生要指出两首诗歌中的不同思想感情。 先看

35、李纲的词,词的题目是 “晋师胜淝上”,这就交代了诗歌中的典故,北方的前秦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南下,气焰嚣张, 妄 图消灭东晋,统一南北。 东晋只有八万军队,不到苻坚的十分之一。 而淝水一战,晋师大败苻坚,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保住了晋国的安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然后要结合词的内 容和作者所处的朝代来分析这一典故的用意。词的下阕以“奇伟”领起,对这次战争的胜利 作了生动的铺叙。谢玄、谢琰、桓伊等指挥数千之众,直渡淝水,击退北军,使北军望风披靡。 苻坚等登上寿阳城,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军。 在败逃路上,夜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军追 杀过来。 弃甲曳兵,亡魂丧胆,惊慌失措,狼狈北逃。 词以十

36、分快意的笔调赞扬晋军出奇制胜、 力挫强敌,保住了东晋的江山和人民,免遭“索虏”吞噬。其功业之伟大,虽“周雅”所歌颂 的周宣王中兴也不得专美于前了。这对南宋有重大的历史借鉴意义。词人写这首词,意在讽 谕高宗以古为鉴,须知少可以胜多,弱可以胜强,强敌不足畏,全在 “人谋克壮”。 应痛下决心, 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作者的用心是很明显的。再看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是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 是元嘉二十七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 宋文帝急于事功,轻启兵

37、端。 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 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 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 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 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批判南宋朝廷不做抗金准备,不思收复中原,导致国土沦丧。 8.1.BE; 2.同意。 两词均把词人的感情寄托在以酒祭物这一细节中。 “试浇桥下水” 表达出 词人对屈原的凭吊,抒发时光流逝、 壮志难酬的感慨,真挚强烈的报国情怀以及身世漂泊的深 沉感慨。“一尊还酹江月”表达出苏轼从自身的失意中解脱出来的旷达、洒脱的情怀。 解析 : 1.B 项,“天涯节序匆匆”应是直接抒情,不是“间

38、接抒发”。E 项,“自己年老流落他 乡的满腔幽怨”说法错误, 词人是借蜀葵向阳的属性来比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 2.“一尊还酹江月” 出自苏轼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人以酒祭月,是从被贬的失意苦闷 中解脱出来,体现其乐观与豁达。本诗中“试浇桥下水”这一动作表达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 以及强烈的怀旧和爱国情感。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应联系全诗,并注意注释中所交代的有关 内容。 9.1.D; 2.【答案示例 1】 陈词中作者对春花而有 “鹃啼血” 的悲伤感,并劝春花不要开在血腥的战场上,而应与好楼台 相映,这是美好的风景;又对春风说不要在战场吹动战旗,而应送鲜美的鲥鱼过江,这是惬意 的生活。 表达了作者

39、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高诗中作者寻友途中沐春风看 春花,春光明媚、风景优美,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沉迷喜爱。 【答案示例 2】 陈词中作者由春花、东风想到战场与战旗,认为美好的春花、东风与血腥的战争氛围不协调, 而应该与楼台与鲥鱼一起,与美好的风景和生活相映衬。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 安定生活的向往。 高诗中作者寻友途中沐春风看春花,春光明媚、 风景优美,表达了作者对春 景的沉迷喜爱。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 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 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

40、即考核诗句的含义、 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 的内容进行分析。D 项,“鲥鱼”,名贵食用鱼。体扁而长,背部黑绿色,腹部银白色带金光, 鳞下有丰富的脂肪,肉鲜嫩。 生活在海中,每年五、 六月游入淡水产卵。 以其出入有时而得名。 有良好的寓意,与“秦关蜀栈”况味不同。故选 D。 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是比较阅读,比较两首 诗的情感的不同。分析的时候要结合“春花和春风”的意象。解答时要紧扣“情”和“景”, 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中的情感,一般答题方式是抓住主要景物再现 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憎恶战争、盼望和

41、平的美好心愿。开头“无 聊笑捻花枝说,处处鹃啼血”两句,以悠闲轻淡的语调落笔,给人们展示了千紫万红、鲜花烂 漫的春日景象。“无聊”二字,既点出了词题,又刻划了客观物景的艳丽夺目的意象。“鹃啼 血”以杜鹃啼血来比拟杜鹃花红艳的色彩,而蕴含更深一层的意念。“休傍”不但是作者正 面的劝阻与否定,而且暗示着如念这芬芳艳丽的鲜花,并没有装点在和平的人们中间,西南之 地仍是狼烟滚滚,战火未灭。 高诗,记的是诗人去朋友家时,一路上见到的很普通的景色,但是 诗中用了一个“复”和一个“还”,把景色写“动”了,写出了速度,也写出了繁复和变化。 虽然是同样的渡水、同样的花,却让人产生了应接不暇的感觉。“春风江上路”

42、一句,抒发了 诗人轻快悠闲的心情。两岸春色迎船而上,心中诗情春风送来。 10.1.AD; 2.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 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的 伤感之情。不同点: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年老鬂衰的悲愤情怀。 解析 : 1.本题考査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表达技巧。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全面理 解诗歌,然后针对选项逐一分析,再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所需的选项。A 项,“断断续续”错,应 是“停止”。D 项,应为“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 属虚写。 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诗人将“雪”“笳”“铁骑”等 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壮阔的词境中 来。 2.题目要求分析词句和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结合诗词和作者分析,可知不同点 是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而诗句则着重表达 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年老鬌衰的悲愤情怀。 相同点是两者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 建功立业的 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