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语文新导学人教必修五课件:第九课 说“木叶” .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503452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春语文新导学人教必修五课件:第九课 说“木叶”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2019春语文新导学人教必修五课件:第九课 说“木叶”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2019春语文新导学人教必修五课件:第九课 说“木叶”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2019春语文新导学人教必修五课件:第九课 说“木叶”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2019春语文新导学人教必修五课件:第九课 说“木叶”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春语文新导学人教必修五课件:第九课 说“木叶”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春语文新导学人教必修五课件:第九课 说“木叶” .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第九课 说“木叶”,经 典 晨 读,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作者背景】 韦应物(737约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期任侠负气,15岁时成为唐玄宗的近侍。后入太学,立志读书。代宗朝入仕途,历任洛阳丞、县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卒于任所。在他早期所写的一部分作品里,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罢官后,作品中慷慨为国的昂扬意气消失了,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平和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其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

2、同情心。他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李儋,字元锡,是作者的诗交好友。此诗作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春。此时韦应物仍任滁州刺史。,【主旨感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感怀时事、思念友人的情怀。开头意在说明花落花开,别来不觉又是一年。中间四句触景生情,写一年来的感受。世事渺茫难料,因而愁绪满怀;从自身来讲,既多病而思归,又为没有做好父母官而自愧。最后两句表示渴望和友人畅叙。,【艺术鉴赏】 质朴的语言风格。 诗一开始,便用质朴的语言,亲切地叙说别离之情:“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从去年春天花开时节分别写起,说到今年又见花开,睹物思人,很自然地表达了思念之情。 中间四句,转述自己的情况。“世事

3、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这两句诗反映了当时作者的处境不佳,内心烦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两句诗意思是说:自己年已衰老,身多疾病,因此思归田里。再说,自己身为一州之长,却没能替老百姓解除疾苦,使他们安居乐业。在自己的辖区,尚有无衣无食四处逃荒的穷人。徒拿俸钱,深感愧疚。从诗的结构上看,后一句是补充思归田里的原因,也是主要的原因。,最后两句:“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作者的心情既然如此愁苦,当然希望友人前来,相聚谈心,以慰思念之情。现在得知友人有意前来,因此非常高兴;几个月以来,一直计算着与友人相聚的日期,他登楼望月,月亮都圆了好几回了,还不见友人的到来。“西楼望

4、月几回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盼望友人到来的迫切心情。 这首诗通过怀念友人,表达了作者为未能为老百姓解除疾苦而自愧和痛苦的心情,流露出思归田里不愿为官的思想。在封建时代,像韦应物这样表露忧虑民生疾苦的诗作不少,但像他这样真诚地表示居官自愧的诗却不多见,无怪乎范仲淹读了“邑有流亡愧俸钱”,叹为“仁人之言”。,学 习 目 标,1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名句,提高学生学习鉴赏的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2借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3把握“木”字的艺术特征。,课 前 预 习,1走近作者

5、林庚,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天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开始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诗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楚辞、唐诗、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与“盛唐气象”紧相连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

6、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其中大多数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的文字、地理等问题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屈原的人格、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的文章。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6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2了解背景 新诗的创作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万马奔腾、千帆竞发的辉煌,发展到现在。当代诗坛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知名的诗人如:海子卧轨自杀,食指进了精神病院,顾城杀妻后自杀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

7、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nio,zhu,zhn,y,li,qun,lng,pio,pin,tio,jio,g,j,zhng,2掌握词义 (1)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2)萧萧:文中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3)灼灼:形容明亮。 (4)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5)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6)歧路:岔路。,(7)冉冉:(毛、枝条等)柔软下

8、垂的样子。 (8)翩翩:形容轻快地跳舞,也形容动物飞舞。 (9)绵密:(言行、思虑)细密周到。 (10)迢远:遥远。 (11)相去无几: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4积累熟语 碌碌无为:平平庸庸,无所作为。 如:近年来,各地向庸官开刀的事屡见报端,诸多机关干部因为不思进取、受到问责,一些干不了事、干不好事、连续误事的干部,因为平庸混日子和“不在状态”而受到问责。 年高德劭:劭,美好。年纪大,品德好。 如:前纳斯达克交易所主席马多夫曾是一位的商界楷模,是全球顶级对冲基金、私人银行和超级富豪们衷心信赖的资金管理人,其马多夫投资证券公司管理的资金长年拥有两位数的回报率。,强词夺理:强词,强辩;夺,争。指

9、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如:陈水扁明明是恶迹昭昭、罪证确凿,却还、玩弄雕虫小技。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如:民主少一点,便成了“民王”。民王与民主虽只有一点之差,但其意义则天悬地隔,这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进 入 课 堂,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一课时(研读课文第一部分),(一)精读文本,自主研讨,1第一段列举四个名句说明了什么观点? 答:列举四个名句,说明木叶之美,说明“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喜爱的形象,为下文的分析

10、张本。 2第二段开头列举“后皇嘉树”“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等名句,证明了什么现象? 答:证明有“树”的名句多,有“树叶”的名句少。 3含“树叶”的名句少,含“木叶”的名句多,证明了什么观点? 答:说明洗练并不是独用“叶”的理由。,4第二段中“而事实上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为什么说屈原“以惊人的天才”? 答:因为只有从屈原开始,才吟唱出了具有“木叶”的鲜明形象的动人诗句,这一鲜明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诗人,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所以说,这是“惊人的天才”。,1第二段最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

11、非偶然了。”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再进一步指出宁用“落木”而不用“落叶”,又非偶然现象,悬念的设置使人急欲弄清原因。此处言简意丰。一是指出创新的途径:“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二是指出个例中体现的普遍性;三是含蓄地告诉我们,这样细致地揣摩是欣赏诗的精妙。,(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2第三自然段中“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指出诗歌语言和一般语言的不同。诗歌的形象思维(意象)和一般的概念(指表示事物名称的一般名词)有很大差别,这是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这句话非常关键,

12、下文的探幽发微的分析实际上以此为基础。,3我国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 我国古代诗歌中多用“木叶”而少用“树叶”,是因为:一、“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二、“木叶”比“树叶”显得“单纯”,它能准确地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而“树叶”就缺少艺术的暗示性。,4“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有什么不

13、同? (1)“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2)“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3)“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

14、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作者在一系列的举例分析之后,得出了“木”字具有的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单纯,它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是干枯的黄色,是触觉上的干燥之感,它必定是瑟瑟秋风中的产物,透过它,“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第二课时(研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总结全文),(一)精读文本,自主研讨,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在艺术形象的领域,“木”与“树”相差千里。原本相差不了多少的词,在艺术领域中却有天壤之别,这一结论能给予读者的震撼可想而知。虽然文章写完了,但

15、留给读者的“余震”却不断,每一位读者都会掩卷深思:自己在今后阅读诗歌时,阅读文学作品时,该怎样字斟句酌地看待每一处细微的差别呢?这表面细小的差别之后,有着多少霄壤之分,有着多少感情的波澜?能引起我们这一番思考,本文的成功之处就十分明确了。,1阅读第四自然段,说明“木”和“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答:“木”和“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木就是树。但在形象意义上不同,“木”一般是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空阔、单纯;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落木”比“木叶”更显空阔,洗净了“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 2为什么说诗歌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16、 答:所谓“暗示性”是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因其不是词语的一般意义(词典可查的)而又与一般意义有关,它是词语潜在的,需要读者自己体会挖掘的意义,所以说“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1“木”的意象有哪些艺术特征?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

17、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2课文第五段“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暗示性”是指什么?“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是指什么而言的? (1)所谓“暗示性”,就是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意义。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也不同。“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

18、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这排斥也就暗示着落叶。,(2)第一,是说诗人应具备的条件是敏感而有修养。“敏感”是指诗人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就是说不但懂得词语概念的意义,而且熟悉它的丰富而微妙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有修养”是指诗人能够把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第二,是说诗歌应有的艺术效果应是“一言难尽”“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是由诗语的暗示性决定的。庄子“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个“意”就是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语言形象的“潜在

19、力量”。“富于感染性启发性”是说诗语的暗示性最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从而受到感染,如由“木”引起落叶的联想。,3文章是怎样进行比较分析的? 文章一个重要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领读者一起进入“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境,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想象挖掘,使读者也一同进入诗歌鉴赏的境界,自然学会品味诗歌的内部和外部语言。,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

20、何?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为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付诸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本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进行了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的

21、暗示性。作者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了极为精细的辨析,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1选题小,论理深。文章旨在阐释文艺学原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若从纯理论的角度写,恐怕会写成比较艰深的学术论文,故作者选取“木叶”形象作为论题,把深奥的道理附着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的品读玩味中,这样言近而旨远。,2运用了例证法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作者围绕“木叶”列出了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例子略),可以让读者从具体可感的诗句中认识到这一意象的普遍性。诗中在分析“木叶”的独特意味时,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进行分析比较。诗中讲了“木叶”与“树叶”、“树叶”与“叶”、“木叶”与“落木”、“树叶”与“落叶”等几

22、个方面的比较,使读者对意象有了具体的感知。比如,曹植诗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是碧绿柔软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均有差别。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木叶”是风中窸窣飘零的枯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3逐层剥笋式的结构。古代诗人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作者不急于兜底,而是以探寻的目光层层分析。先排除文字洗练的因素,再由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发现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逐层深入,探

23、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名著博览 论语人物欣赏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又作季路),春秋末鲁国之卞(今山东泗水县东)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路出身贫贱,为“鄙人”(荀子大略),“常食藜藿之实”(说苑建本)。少孔子9岁,是孔门弟子中年龄较长的一个。为人豪爽,自述其志道:“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冶长)。性格耿直、好勇、果敢、鲁莽,孔子常以“由也好勇过我”(论语公冶长),“由也果”(论语雍也),“由也兼人”(论语先进),“野哉,由也”(论语子路),“子路,行行如也”(论语先进)等语来评论他。,子路有轻视

24、学问的倾向,认为“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因此孔子认为他在学问上“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提醒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子路是孔门弟子中最能做到躬行实践的一个人,听到了就要去实行,“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意即当听到了一件事,还没有做到的时候,就怕再听到另外一件事。 子路在论语中出现过38次,是孔门弟子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个。孟子曾称赞他有闻过则喜的态度,把他与禹、舜相提并论。唐玄宗时,被追封为“卫侯”;北宋真宗时又追封为“河内公

25、”。,颜回:(前521 前490年),春秋鲁国人,字子渊,又号颜渊,孔子的优秀学生。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孔子的渊博知识,持之以恒,从不满足。天资明睿,性情温良,贫而好学,乐而忘忧。孔子赞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对他有问必答,呵护有加。回向孔子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并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刻苦钻研,29岁就白了头,备受孔子牵挂,32岁先孔子死于贫困苦学。孔子非常悲痛,说:唉,老天爷真要了我的命了!人劝孔子莫过于悲哀。子曰:我不为他悲哀还为谁悲哀呢!孔子与弟子们厚葬颜回。后人尊颜回为复圣。,曾参:(前505 前420年)鲁国武城(今费县)人,字子舆,名参,尊称曾子。孔子的高足,事亲至孝。每日按孔子的教诲三省吾身,注重言传身教。言必行、行必果,为人处世认真严谨,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犯而不校”的准则,终其一生。著述有大学、孝经,他把学问传给了孔子的孙子子思。后世尊他为宗圣。,学业质量标准测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