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法 第一章绪论.ppt

上传人:少林足球 文档编号:4503606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PPT 页数:204 大小:60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权法 第一章绪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4页
物权法 第一章绪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4页
物权法 第一章绪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4页
物权法 第一章绪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4页
物权法 第一章绪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权法 第一章绪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权法 第一章绪论.ppt(2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物权法的概念与性质 第二节 物权法的法源 第三节 物权法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节 物权法的概念与性质,一、物权法的概念 物权法,是指调整各种物权关系的法律规范。 人对物的支配关系可以分为物的归属关系和物的利用关系。其中物的归属关系所要解决的是特定民事主体对特定物的排他的全面支配权,物权法对这种物的归属关系的调整形成了财产所有权制度。物的利用关系是指特定民事主体对物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进行利用,以充分发挥物的效用的财产关系。对物的利用包括所有人的自主利用和非所有人的他主利用。,二、物权法的性质 (一)物权法是私法 (二)物权法是财产法 (三)物权法主要

2、是强行法 (四)物权法是固有法,(一)物权法是私法 民法是私法的基本法,物权法作为民法的一部分,当然也属于司法。物权法之作为私法,贯穿着私法自治原则,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而且应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决定私法方面的一切关系。,(二)物权法是财产法 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人身关系是人们基于彼此的人格和身份而形成的相互关系。财产关系是当事人基于财产而形成的相互关系。物权法是以人对财产的归属和利用关系为调整对象,所以作为私法的物权法,具体而言属于财产法。,(三)物权法主要是强行法 强行法是绝对适用的,不以当事人的意思为转移,当事人必须遵循。而物权法由于实行物权法定原则,物权的种类和

3、内容、公示方法都是由法律明确规定,当事人不得以其约定任意变通,只能按照法律规定设定、取得物权,因此,物权法的规范绝大多数是强行性规范。,(四)物权法是固有法 物权法是固有法,具有本土性,这也是物权法与债权法的一个重要区别。,所谓法源,即法律渊源,是指有效力的法律规范源于何处。物权法的法源,即在实践中遇到物权法案件时,从何处可以找到用于解决本案的法律规范。我国物权法的法源包括形式意义上的物权法与实质意义上的物权法。,第二节 物权法的法源,一、形式意义上的物权法 形式意义上的物权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在民法典编纂完成时,将成为民法典的物权编。 二、实质意义上的物权法 实质意义上的物权法,即所

4、有调整物权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外,还包括民事特别法、行政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中有关物权的法律规范。,第三节 物权法的发展趋势 一般认为,现代物权法呈现出如下几个发展趋势: 一、物权的社会化趋势 二、物权的价值化趋势 三、物权法的国际化趋势,第四节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一、物权平等保护原则 二、物权法定原则 三、公示公信原则 四、一物一权原则,一、物权平等保护原则 我国物权法第4条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该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物权神圣不可侵犯。私权神圣是民法的基本理念,虽然在现代民法中,私权受到更

5、多的限制,但私权神圣理念并未被摒弃,尤其在我国,更应该大力弘扬这一理念。 其次,各种民事主体的物权是平等的。关于财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的传统民法理论中一直是“社会主义共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我国民法通则将社会主义共有财产区分为国家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财产,仅规定“国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但新修订的物权法第4条以并列方式规定国家、集体、私人以及其他权利人的物权不可侵犯,既没有特别突出国家财产的优越地位,也没有突出私人财产的优越地位,而是一视同仁。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也契合于现代民法的精神。,二、物权法定原则 (一)物权法定原则的含义 所谓物权法定原则,亦称物权法定主义,是指物权的种类

6、与内容只能由法律来规定,不允许当事人自由创设。 (二)物权法定原则的立法理由 1、物权具有绝对性,任意创设物权将会妨碍不特定第三人的自由 2、整理物权类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促进物尽其用 4、物权法定原则可保障完全的合同自由 5、物权法定有利于物权的公示,确保交易的安全与便捷 (三)物权法定原则的修正 对于这一解决办法,学者之间存在争议,主要有以下学说: 1、物权法定无视说 2、习惯法包含说 3、习惯法物权有限承认说 4、物权法定缓和说 (四)我国物权法定原则的立法及其解释策略,三、公示公信原则 (一)公示原则 公示原则是指物权的存在及其变动须以法定方式进行公示才能发生效力。 物权公示原

7、则的立法理由在于: 第一,物权是对世权,其义务人是不特定的任何人,这些人与物权人之间都存在物权关系。 第二,物权变动直接关系到财产的归属和利用,对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有直接作用,不公示不足以确保商品交易的安全和有效。 (二)公信原则 1、公信原则的含义与起源 2、公信原则的立法理由 第一,公信原则有助于保护交易安全、促进交易效率。 第二,公信原则是公示原则在逻辑上的当然结果。 3、公信原则的具体内容 第一,动产占有产生公信力。 第二,不动产登记产生公信力。 第三,对于公示事项之外的有关事实的认识,不受公信力的保护。,四、一物一权原则 一物一权是虽非物权法明确规定的基本原则,但在学理上普遍被视为物

8、权法的基本原则。所谓一物一权原则,亦称物权客体特定原则,是指在一个标的物上不允许有互不相容的两个以上物权同时存在,而一个物权的客体也只能以一物为限。具体言之,一物一权原则有两层内涵: 首先,一物不能多权,在同一标的物上只能成立一个所有权,也只能成立一个与其他物权互不相容的用益物权,在物的某一部分上不能成立一个独立的物权;其次,多物不能一权,数个物上一般不能成立一个物权,只能在一个物上成立一个物权。,第二章 物权概述 第一节 物权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物权的分类 第三节 物权的客体,第一节 物权的概念与特征,一、物权的概念 二、物权关系的本质 三、物权的特征,一、物权的概念 我国物权法第2条采用

9、的是上述第二种定义,该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对于这个定义,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物权为直接支配物的权利。 其次,物权为支配特定物的权利。 最后,物权是一种能排除他人干涉、妨害的权利。,二、物权关系的本质 与物权的概念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是物权关系的本质。对此,民法学界存在三种不同的学说: 第一,对物关系说。 第二,对人关系说。 第三,折衷说。,三、物权的特征 物权是一种财产权,与其他财产权尤其是债权相比,物权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物权具有直接支配性 (二)物权具有排他性 (三)物权具有优先性

10、 (四)物权具有对世性 (五)物权具有法定性 (六)物权以特定的物为客体 (七)物权是静态财产权 (八)物权的效力一般没有地域性,第二节 物权的分类 在民法学上,物权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自物权与他物权 这是根据权利人是对自有物享有物权还是对他人所有物享有物权为标准所作的区分。自物权是权利人依法对自有物享有的物权,自物权就是所有权,即自物权的外延是唯一的。他物权是权利人根据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对他人所有之物享有的物权,他物权的外延包括所有权之外的一切物权类型。 自物权与他物权的支配范围也不同。 他物权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二、动产物权、不动产物权与权利物权 这是以物

11、权的客体为标准所作的区分。以动产为客体的物权,称为动产物权,如动产所有权、动产质权和留置权等;以不动产为客体的物权,称为不动产物权,如不动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抵押权等;以权利为客体的,则称为权利物权,如权利抵押权和权利质权等。 三、主物权与从物权 这是以物权有无从属性为标准所作的区分。主物权是独立存在,不从属于其他权利的物权,如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从物权是从属于其他权利并为所从属的权利服务的物权,如抵押权、质权、留置权、优先权等。,四、登记物权与不登记物权 这是以物权变动是否须经登记为标准而作的区分。登记物权是其变动非经登记不生效力或不得对抗第三人的物权,不动

12、产物权都属登记物权。此外,在一些特殊动产上成立的物权,如在航空器、船舶、车辆等之上成立的所有权或抵押权亦属于登记物权。不登记物权是其变动只须交付而无须登记的物权,一般动产物权属于不登记权。 五、意定物权与法定物权 这是以物权发生原因的不同为标准而作的区分。 六、有期限物权与无期限物权 这是以物权的存续有无期限为标准而作的区分。 七、民法上的物权与特别法上的物权 这是以物权由何种法律规定为标准而作的区分。 八、本权与占有 这是以是否有权利的实质内容为标准而作的区分。,第三节 物权的客体 一、物的概念 民法上的物,是指能够满足民事主体的需要并且能够为民事主体所支配的物体或自然力。 二、物的基本属性

13、 (一)客观物质性 (二)可支配性 (三)可使用性 (四)存在于人体的外部,三、物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物进行如下分类: (一)动产与不动产 动产和不动产在法律上的差别主要有: 其一,物权变动的法定要件不同。 其二,可得设立的物权种类不同。 其三,流通性质和范围不同。 其四,在纠纷的管辖和准据法的适用上的不同。 (二)流通物、限制流通物、禁止流通物 (三)特定物与种类物 (四)可分物与不可分物 (五)消耗物与非消耗物 (六)有主物和无主物 (七)单一物、合成物与集合物 (八)主物与从物 (九)原物与孳息,四、特殊的物 某些类型的物因其性质、作用的特殊性或因人们观念上的特殊

14、原因,在法律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地位。 (一)货币 (二)有价证券 有价证券属于一种特殊的物,其特殊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代表一定的财产权利 2、有价证券与证券上所记载的权利不可分离 3、有价证券的义务人是特定的 4、有价证券义务人负有无条件的证券即付单方义务 (三)尸体 尸体也是一种特殊的物。,第三章 物权的效力,第一节 物权效力概述 第二节 物权的排他、优先与追及效力 第三节 物权请求权,第一节 物权效力概述,一、物权效力的概念 自罗马法以来,为确保物权人能够直接支配标的物、享受物的利益的圆满状态不受侵害,大陆法系各国在其法律中均赋予了物权某些特定的保障力,即物权的效力。 物权效力可以

15、分为物权的一般效力和物权的特殊效力。 二、关于物权效力的学说争议 关于物权的效力主要存在如下几种学说: (一)一效力说 (二)二效力说 (三)三效力说 (四)四效力说,第二节 物权的排他、优先与追及效力,一、物权的排他效力 物权的排他效力,是指在同一标的物上不允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相容的物权同时存在。 物权的排他效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在同一标的物上,已有所有权存在的,不得再成立所有权。 其次,同一标的物上不得有其他同以占有为内容的定限物权存在。 最后,物权的排他效力有强弱之分,所有权最强,同一标的物上决不允许有多个所有权存在;其次是以占有为内容的他物权,如基地使用权、农地使用权等,

16、同一标的物上不能有多个以占有为内容的他物权存在。,二、物权的优先效力 (一)物权优先于债权的效力 具体可分为两种情形: 一是债权以某特定物为给付之标的物,而该物上又有物权存在时,无论物权成立的先后,均优先于该债权。 二是物权优先于一般的债权。 物权优先于债权作为一般原则也存有例外: 其一,买卖不破租赁。 其二,基于社会公益或法政策的理由:法律规定某些特殊债权可优先于物权。 (二)物权相互之间的优先效力 1不相容物权相互之间的优先效力 2可相容物权相互之间的优先效力 先成立的物权优先于后成立的物权作为一项原则,也存在例外: (1)他物权优先于所有权 (2)费用性担保物权优先于融资性担保物权 (3

17、)基于社会公益或法政策考虑,法律规定成立在后的某些物权优先于在先的物权,三、物权的追及效力 物权的追及效力是指物权成立后,其标的物不论辗转于何人之手,物权人均可追及于物之所在而直接支配其物的效力,也称追及权。 应当注意的是,物权的追及效力并不是绝对的,善意取得制度就是对物权追及效力的限制。,第三节 物权请求权,一、物权请求权的概念 所谓物权请求权,是指物权的圆满状态受到妨害或有被妨害的危险时,物权人为回复其物权的圆满状态,请求妨害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二、物权请求权的类型 (一)返还原物请求权 (二)排除妨害请求权 (三)消除危险请求权 (四)恢复原状请求权 三、物权请求权的性质 首先,

18、物权请求权是独立的请求权。 其次,物权请求权是物权的权能。,四、物权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的区别 物权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虽然均为请求权,但二者却有明显的区别: 其一,权利的基础不同。 其二,目的不同。 其三,内容不同。 其四,构成要件不同。 其五,效力不同。 其六,诉讼时效。 五、物权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的竞合 物权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可能发生竞合,包括如下情形: 其一,物权请求权与合同债权请求权的竞合。 其二,物权请求权与因侵权行为而生的请求权的竞合。 其三,物权请求权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能否竞合,存在争议。,第四章 物权变动,第一节 物权变动概述 第二节 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第三节 基于法律行

19、为以外原因的物权变动 第四节 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第一节 物权变动概述,一、物权变动的概念 可以从两个角度描述物权变动:就物权自身而言,物权变动是指物权的发生、变更与消灭;就物权主体而言,物权变动是指物权的取得、丧失与变更,可简称为物权的得丧变更。 二、物权的发生 物权的发生,从物权主体的角度看,即物权的取得。在民法学理上,通常把物权的取得划分为原始取得与继受取得。 (一)物权的原始取得 物权的原始取得,又称为物权的固有取得或物权的绝对发生,是指不以他人既存的权利为依据而取得物权。 (二)物权的继受取得 物权的继受取得,又称为物权的传来取得或物权的相对发生,是指以他人既存的权利为依据而取得物权

20、。,三、物权的变更 四、物权的消灭 (一)混同 (二)抛弃 五、物权变动的原因 归结起来,物权变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类:一是法律行为,即依当事人的意思使物权变动;二是事实行为和事件,如先占、加工、附合等;三是法律的直接规定,如留置权、优先权、法定抵押权等的取得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四是公法上的原因,如征收、没收等。在这四类原因中,法律行为是物权变动的最重要、最常见的原因。,第二节 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一、物权变动的规范模式 通说认为,从比较法的视角看,物权变动有三种规范模式:意思主义、债权形式主义、物权形式主义。 (一)意思主义 意思主义,也称债权意思主义,是指物权变动只需当事人作出买卖、

21、赠与等意思表示即可生效,动产的交付、不动产的登记不是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因其为法国首先采用,故又称法国主义。 (二)债权形式主义 债权形式主义,是指物权因法律行为而变动时,除有债权的合意之外,还必须履行登记或交付的法定形式,才可生效。奥地利民法首先采用此种立法例,所以又称奥地利主义。 (三)物权形式主义 物权形式主义,是指物权因法律行为而变动,在债权行为之外,还须另有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并且履行登记或交付的法定形式,才能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由于德国民法首先采用,所以又称德国主义。,二、关于物权行为理论 (一)物权行为理论的缘起 物权行为理论由19世纪德国著名法学家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所创

22、。 (二)关于物权行为的学术争论 物权行为理论问世之后,逐渐引起民法学界的争议。 (三)物权行为理论的修正 对此,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说: 1、条件关联说 2、共同瑕疵说 3、法律行为整体说,三、物权变动规范模式分析框架的改进 (一)物权行为理论的立法取舍 (二)公示在物权变动中的法律效力 1、公示生效要件主义 2、公示对抗要件主义 3、折衷主义 四、我国民法关于物权变动的规范模式 (一)物权法制定之前的规范模式 (二)物权法中的规范模式 物权法对于物权行为的取舍采用否定说,对于公示在物权变动中的法律效力采用折衷说。 首先,没有任何条文规定独立的物权行为。,第三节 基于法律行为以外原因的物权变动,

23、物权变动的原因除了法律行为以外,还包括事实行为(如建造房屋、先占)、事件(如混合)、法律的直接规定、法院判决、强制执行、以及某些公法上的原因等。基于这些原因发生的物权变动在生效要件上有一些特殊性。,第四节 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一、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 动产物权变动一般以交付(移转占有)作为公示方法、某些特殊的动产也以登记作为公示方法,如交通工具物权变动、动产抵押。 交付的方式包括现实交付与观念交付。 (一)现实交付 (二)观念交付 1、简易交付 2、占有改定 3、指示交付 4、拟制交付,二、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 不动产物权变动以登记作为公示方法,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于:(1)登记可以最

24、准确地表征物权状况,透明度高、公信力强。(2)不动产具有稀缺性且价值高,经常受多重支配,所有权、利用权、价值权(担保物权)经常分属于若干个人,仅凭占有不足以表征全部权利,必须借助于登记。(3)不动产的位置固定、具有很强的特定性,具备进行登记的条件;动产位置不固定,数量众多且不容易辨别,登记难度太大而且登记达不到公示目的,一般人在转让动产时都不会去办理登记。(4)不动产登记也便于国家进行管理,比如征税、土地利用与房屋建造行为的调控与管理等。 (一)不动产的登记机关 (二)登记的基本程序 一般分为四个步骤:申请、受理、审查、登记发证。 (三)不动产登记簿与权属证书的关系 (四)更正登记 (五)异议

25、登记 (六)预告登记 (七)登记损害赔偿责任,第五章 所有权概述,第一节 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所有权的内容 第三节 所有权的限制 第四节 所有权的取得,第一节 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一、所有权的概念 所有权是对特定物进行永久、全面支配的物权。根据我国物权法第39条的规定,所有权是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所有权是最古老的物权。甚至可以说是最古老的私权。 二、所有权的特征 所有权具有如下特征: (一)全面支配性 (二)整体性 所有权是整体性的物权,表现在: 首先,从内容上看,其整体性是指,所有权并非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项权能的简单的量的集合,

26、而是表现为对标的物的浑然一体的权利。 其次,从性质上看,其整体性决定了所有权本身不得在时间或空间上加以分离。 (三)弹力性 所有权是具有弹力性的物权,此即所有权的伸缩性、回归性或扩张性。所谓弹力性是指,于所有权人设定他物权之际,其行使受到限制,而于他物权消灭时,所有权恢复其圆满支配状态而言的。 (四)永久性 所有权是永久支配标的物的物权。,第二节 所有权的内容,一、占有权能 占有权能是指所有权人对标的物实际掌握、控制的权能。 二、使用权能 使用权能,是指不毁损物体或变更其性质,而按照物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以满足生产或生活需要的权能。 三、收益权能 收益权能,是指依法收取由原物产生出来的新增经

27、济价值的权能。 四、处分权能 处分权能,是指依法对标的物进行处置,从而决定其命运的权能。处分权能是所有权内容的核心,是否享有处分自由标志着所有权是否完备。 五、所有权的消极权能 所有权的消极权能,是指在所有权遭受妨害、侵夺时所有权人享有的权能,即基于所有权的物权请求权。,第三节 所有权的限制,一、对所有权进行限制的理由 在文明社会中,任何权利都有其界限,任何自由都是法律之下的自由。一方面,文明社会除了需要自由以外,还需要秩序,为了维持社会的基本秩序,需要对所有权加以一定的限制,此为公法对所有权的限制。另一方面,文明社会不仅要保护一个人的自由,而是要保护所有的人的自由,为了协调各个人的自由的冲突

28、,需要对每个人的所有权加以一定的限制,此为私法本身对所有权的限制。,二、公法对所有权的限制 公法对所有权的限制,就目的而言,均为保护社会和国家的公共利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制: (一)国家对私人或集体财产的征收征用 (二)城市规划法与土地规划法对土地利用的限制 (三)基于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对不动产所有权的限制 (四)所有权人不得利用标的物实施违法活动,三、私法对所有权的限制 私法上对所有权的限制,主要以保障其他个人利益为目的,其途径有以下五个: (一)权利不得滥用原则 (二)诚实信用原则 (三)私力救济行为 (四)定限物权或债权的限制 (五)相邻关系,第四节 所有权的取得,一、拾得遗失物

29、 (一)拾得遗失物的含义 拾得遗失物,是指发现他人的遗失物并予以占有的事实行为。 (二)拾得遗失物的构成要件 1、须为遗失物 2、须有拾得行为 (三)拾得遗失物的法律效果 1、拾得人的义务 2、拾得人的责任 3、拾得人的权利 4、遗失物的归属,二、发现埋藏物 (一)发现埋藏物的含义与性质 发现埋藏物,是指发现埋藏于他物之中的,其所有权的归属不明的动产并予以占有的法律事实。 (二)发现埋藏物的构成要件 发现埋藏物作为动产所有权的取得原因之一,其构成须符合以下要件: 1、须为埋藏物 2、须经发现并加以占有 (三)发现人的权利和义务 (四)埋藏物发现的法律效果 我国物权法第114条只规定发现埋藏物参

30、照拾得遗失物的有关规定。民法通则第79条第1款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接收单位应当对上缴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表扬或者物质奖励。”由此可知,发现埋藏物将会发生如下法律效果:首先,埋藏物因所有权人不明,所以归属于国家所有;其次,发现人有义务及时地将埋藏物上交给有关部门;再次,发现人在上交之前应当妥善保管埋藏物;最后,有关部门应当偿还发现人支出的必要费用,将视情况给予表扬或者物质奖励。,三、添附 (一)添附的概念 所谓添附,是指不同所有权人的物被结合、混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物或利用别人的物加工成为新物的事实状态,包括附合、混合和加工。 (二)附合 所谓附合,是指不同所有权人的物紧密

31、结合在一起而成为一个新物的情形。 1动产与不动产附合 (1)动产与不动产附合的构成要件 动产与不动产附合须具备如下构成要件: 其一,须动产与不动产相结合。 其二,须动产成为不动产的成分。 其三,动产与不动产须分属不同的人所有。 (2)动产与不动产附合的法律效果 动产附合于不动产后,发生如下法律效果: 一是不动产所有权人取得动产的所有权。 二是动产所有权因而消灭,该动产上的一切负担,随之消灭。 三是动产的所有权人可根据情况获得补偿。 四是不动产所有权人如果认为动产的客观价值不符合其主观价值。,2动产与动产的附合 动产附合于动产后,发生如下物权效果: 其一,附合的动产如有主从物之分时,由主物的所有

32、权人取得附合物的所有权,何为主物,何为从物,应根据物的价值、效用、性质等判断。 其二,附合的动产无主从物之分时,双方当事人按动产的价值共有此合成物。 其三,主物所有权人取得合成物的所有权时,因其所有权并未消灭,故主物上第三人的权利仍旧存续,并及于合成物的全部;从物的原所有权消灭,其上原存在的权利也消灭,但如系担保物权,则基于担保物权的物上代位性,其权利可存在于从物所有人所得的受偿金上;动产所有人如共有该合成物,原动产所有权均消灭,但存在其上的担保物权,则移存在该合成物的应有部分上。债权效果与动产和不动产的附合类似。 (三)混合 (四)加工,四、善意取得 (一)善意取得的概念与立法理由 1善意取

33、得的概念 所谓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是指让与人无权处分他人之物,并且已经将该物交付给受让人或者已经办理物权变动登记,如果受让人是善意的,即可取得该物的物权。 2善意取得的立法理由 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理由主要包括: 其一,善意取得制度是公示公信力在逻辑上的当然结果。 其二,善意取得制度有利于维护交易安全。 其三,善意取得制度有利于维护市场信用,促进市场交易。 其四,善意取得制度有利于维护经济秩序。 (二)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1、标的物须为动产 2、让与人是动产的占有要 3、让与人对动产没有处分权 4、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成立了一项以特权变动为目的的民事法律行为 5、该民事法律行为是有偿的且对

34、价合理 6、受让人已经取得动产的占有 7、受让人必须是善意的,(三)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1、标的物为不动产 2、让与人被登记为不动产的所有权人 3、让与人对不动产没有处分权 4、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成立了一项以物权变动为目的的民事法律行为 5、该民事法律行为是有偿的且对价合理 6、受让人已经被登记为不动产物权人 7、受让人必须是善意的 (四)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 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包括物权关系与债权关系两个方面。第一,在物权关系方面,一旦构成善意取得,受让人即成为标的物的所有人,同时原所有权人丧失所有权。第二,在债权关系方面善意取得将会引发一定的债权关系。 (五)善意取得的性质 关于善意取得

35、的性质,主要有三种学说: 其一,原始取得说。 其二,继受取得说。 其三,原始取得或继受取得无意义说。,第六章 不动产所有权,第一节 土地所有权 第二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第三节 不动产相邻关系,第一节 土地所有权,一、土地所有权的概念 土地所有权,即对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土地所有权是一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我国土地所有权按照权利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国家土地所有权与集体土地所有权,这也是我国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分类。 二、国家土地所有权 (一)国家土地所有权的主体 国家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国家。此时,国家具备双重身份,一方面是作为民事权利的所有权的主体,另一方面是公权力的主体。 (二

36、)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客体 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客体即国家所有的土地。,三、集体土地所有权 集体土地所有权是指农民集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自己所有的土地的权利。 (一)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农民集体,即一定区域内的农民按照一定的建制组织起来的统一体,包括村(行政村)农民集体、村内各农民集体以及乡镇农民集体。 (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客体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客体是依法确定给集体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包括集体所有的耕地、山岭、滩涂、草原、荒地、森林、宅基地以及其他集体建设用地。,第二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通说认为是指由区

37、分所有权人对建筑物的专有部分享有的所有权、对共有部分享有的共有权以及基于建筑物的管理、维护和修缮等共同事务而产生的成员权三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特征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复合性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由专有权(对专有部分享有的所有权)、共有权(对建筑区划内的共有部分享有的共有权)以及成员权(对共有部分共同管理的权利)等三个要素构成的特别所有权;而一般不动产所有权的构成则是单一的,是权利主体对某一不动产享有排他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二)专有权的主导性 在构成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三个要素中,专有权居于主导地位,是共有权及成员权的前提与基础。 (三

38、)一体处分性(四)权利主体身份的多重性,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类型 (一)纵向分割式区分所有权 纵向分割式区分所有权,也称纵切式区分所有权,指的是对二栋建筑物进行纵向分割,并分别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所有,如连体别墅。此种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共有部分较少,因此其法律关系也较为简单。 (二)横向分割式区分所有权 横向分割式区分所有权,也称横切式区分所有权,是指对一栋建筑物作横向分割,使各层分别属于不同区分所有权人所有。于此情形,各区分所有权人之间的共用部分,除共同的墙壁外,尚有共同的屋顶、楼梯、走廊和基地等。 (三)混合式区分所有权 混合式区分所有权,是指对一栋建筑物进行上下横切、左右纵割,分套所有

39、。,四、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的专有权 专有权,又称专有所有权,是指在区分建筑物的专有部分上成立的所有权。 (一)专有部分 专有部分必须具有独立性。关于专有部分的范围,民法学界存在四种学说:壁心说、最后粉刷表层说、空间说和折衷说(壁心和最后粉刷表层说)。 (二)专有权行使的限制 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专有部分具有独立性,专有权人有权对其专有部分进行自由使用、收益及处分,无须征得他人同意,这种专有权在效力上与一般的单独所有权并无本质区别。专有权人在行使专有权时应当遵守物权法第7l条、77条、83条的规定。 其一,专有权人行使专有权不得危及建筑物的安全,不得损害其他专有权人的合法权益。 其二,专有权人不得违

40、反法律j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将住宅改为经营性用房。 其三,专有权人不得任意排放污染物或噪声,不得违反规定饲养动物。,五、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的共有权 共有权,是指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依照法律或管理规约的规定,对区分所有建筑物之共用部分享有的权利。 (一)共有部分 区分所有建筑物的共有部分即专有部分以外的建筑物其他部分。 (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共有权的特征 1、从属性 2、不可分割性 3、客体范围的广泛性 4、法律关系的多重性 5、不涉及优先购买权 (三)区分所有权人作为共有人的权利与义务 区分所有权人作为共有人的权利包括:(1)共有部分的使用权。(2)共有部分的收益权。(3)共有部分的单纯的修缮改

41、良权。(4)物权请求权。 区分所有权人作为共有人的义务主要包括:(1)依共有部分本来的用途进行使用的义务。(2)分担共同费用和负担,如维修费和税费等。,六、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的成员权 (一)成员权的含义 所谓成员权,是指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作为基于建筑物的构造、权利归属及使用上的密切关系而形成的建筑物管理团体成员之一而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二)成员权的内容 成员权人享有的权利:(1)投票表决权;(2)参与订立建筑物管理规约权;(3)选举及解除管理者权;(4)对公共管理事项的请求权(如请求召集成员大会的权利);(5)撤销权,按照物权法第78条第2款的规定,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侵害

42、业主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业主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成员权人承担的义务:(1)执行区分所有权人管理团体的会议作出的决议的义务;(2)遵守管理规约的义务。 (三)成员权的行使方式 成员权的行使往往表现为管理团体的设立及其运作。 管理团体或管理组织,包括区分所有权人大会与管理委员会。 业主大会决定区分所有建筑物的重大事项。 业主大会与业主委员会的决定属于业主的共同意志,对全体业主具有约束力,这是私法自治的体现。 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除了具有决议权以外,还有如下权利:对任意弃置垃圾、排放污染物或者噪声、违反规定饲养动物、违章搭建、侵占通道、拒付物业等费等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依照法律、法规

43、以及管理规约,要求行为人停止侵害、消除危险、排除妨害、赔偿损失。 区分所有建筑物日常事务的管理有两种方式:一是自行管理,二是委托管理。,第三节 不动产相邻关系,一、相邻关系的概念 所谓相邻关系,是指法律为调整相邻不动产的利用,而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动产权利人之间所规定的相互提供便利和接受限制的权利义务关系,如相邻不动产权利人之间的利用邻地通行、采光、安设管线、用水排水等法律关系。 相邻关系在性质上是所有权内容的限制或扩张。 相邻关系制度的功能在于,通过对不动产相邻各方的法律上的最小限度的调整,达到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的结果,体现效益和公平的均衡。,二、相邻关系的特征 相邻关系的特征,源于不

44、动产相邻的自然属性和地尽其利的宗旨,具体表现以下几方面: 第一,相邻关系的主体必须是相邻不动产的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动产的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不能成为相邻权的主体。 第二,相邻关系的客体不是相邻的不动产本身,而只能是相邻的不动产各方在行使不动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时,要求互相提供便利或接受限制过程中所体现和追求的利益。 第三,相邻关系的内容是指相邻不动产的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行使不动产权利的扩张或限制,表现为一方有权要求对方提供必要的便利或接受必要的限制,同时不得损害他方的合法权益。 第四,相邻关系是一种法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是法律上基于地尽其利和物尽其用而生的对毗邻不动产的最小限度的利用的调节,而非

45、基于当事人的约定所产生的权利。,三、相邻关系的种类 按照物权法第七章的规定,相邻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因用水、排水而产生的相邻关系 1、相邻用水关系 2、相邻排水关系 (二)相邻土地的通行关系 (三)营缮的邻地利用关系 (四)相邻管线安设关系 (五)相邻通风、采光、日照关系 (六)不可量物的侵害 (七)相邻防险关系,四、相邻关系的处理 (一)相邻关系的处理根据 (二)相邻关系的处理原则 1、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原则 2、互谅互让、团结互助原则 3、公平合理、兼顾各方利益原则,第七章 共 有,第一节 共有概述 第二节 按份共有 第三节 共同共有 第四节 准共有 第五节 共有物的分割,第一节

46、共有概述,一、共有的概念和特征 (一)共有的概念 共有是指由两个以上的权利主体共同享有某项财产所有权的制度。 (二)共有的特征 共有作为复合的所有权关系,具有以下特征: 1、共有的权利主体是多元化的 2共有的客体为统一的同一项财产 3共有的内容表现为双重的权利义务关系 4共有的性质是所有权的联合,而不是一种独立的所有权类型,二、共有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一)共有与公有的区别 公有通常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指社会经济制度,即公有制;其二是指一种财产权形式。由于共有可以是公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是个人或者私人所有制在法律上的体现。因此,公有与共有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两者具有明显区别: 1性质

47、不同 2主体不同 3两者所属的组织性质不同 4,财产性质不同 (二)共有与总有的区别 总有,是存在于日耳曼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是一种共同体的所有方式。具体说,是日耳曼法中村落共同体对于土地(耕地、山林、水面等)的管理与分配权及其成员的用益权的总称。总有与公有的区别在于: 1主体资格不同 2权利行使方式不同 3特征不同,三、共有的成立原因与分类 共有的发生原因通常有两个:一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发生。二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发生,如夫妻财产、家庭财产的共有,遗产分割前继承人对遗产的共有,数人基于先占、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添附等而形成的共有法律关系等。,第二节 按份共有,一、按份共有的含义和特征

48、 所谓按份共有,是指各共有人各自按照确定的份额,对共有物分享权利和分担义务的共有形式。 按份共有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按份共有人对共有物按照预先确定的份额享有权利,承担义务,此份额称为应有份。 其二,按份共有人的权利义务及于共有的全部财产之上。 其三,按份共有人对其应有份额享有相当于单独所有的权利。,二、共有权的行使 为维护各共有人的个人利益和共有人的共同利益,共有权的行使必须依法进行,一般需注意以下问题: 其一,共有权的行使,必须实行协商一致原则。 其二,按照协商一致的原则,除共有物的保存行为可单独行使外,对共有物的重大修缮或处分行为,事先有约定的,按约定处理,没有约定的,按照物权法第97条

49、的规定,应按拥有共有份额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的意见处理。 其三,共有人违反协商一致原则,擅自处分共有物的,其处分行为对其他共有人不发生法律效力。,三、按份共有的效力 按份共有的效力主要体现在按份共有人的权利、义务上。 (一)按份共有人的权利 按份共有人享有如下权利: 其一,按其份额对共有物享有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 其二,对共有物中属于自己的份额享有处分权。 其三,按份共有人有优先购买权。 其四,按份共有人享有物权请求权。 其五,对第三人的连带债权。 (二)按份共有人的义务 按份共有人的义务主要包括: 其一,费用分担义务。 其二,对于第三人的连带债务。,四、按份共有的消灭 按份共有关系可因共有人之间的协议、共有物归一人所有,或共有物灭失和转让等原因而消灭。按照物权法第99条的规定,当共有人对共有物是否分割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时,按份共有人可以随时请求分割共有物,以终止共有关系。,第三节 共同共有,一、共同共有的含义和特征 共同共有,是指共有人根据法律或合同的约定,基于某种共同关系不分份额地对全部财产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共有形式。 共同共有与按份共有相比较,具有如下特征: 其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