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__传记课件.ppt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503817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PPTX 页数:176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__传记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76页
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__传记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76页
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__传记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76页
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__传记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76页
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__传记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__传记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__传记课件.pptx(1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复习风向标传记作为实用类文本的重要内容之一,2017年以前曾以选考形式出现在试卷中,且是考生答题的首选文本;2017年、2018年全国卷三套试题均没有考查传记阅读。通观前几年的传记考查情况,选文多是中国现当代在治学、科研、文化传承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的自传或评传;概括传主形象、品格、成就及成因,分析传记手法,探究传记的有关问题等,是常考点。目前传记阅读的选择题数量占三分之二,主观简答题仅有一道,上述常考点应作为主观简答题的备考重点。,-5-,预习做真题,洞悉高考怎么考 一、(据2016全国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12分)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

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

3、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6-,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7

4、-,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

5、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8-,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

6、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9-,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10-,相关链接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

7、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及其评论) 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1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陈忠实的文学梦可以说是由赵树理和柳青点燃的,他的散文夜过流沙沟的发表,标志着他文学生涯的正式开始。 B.40岁时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乡村,

8、为陈忠实赢得了“小柳青”的称号,其身份也由原来的文学爱好者转变成了专业作家。 C.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蓝袍先生的发表和泰国之行让他深受刺激,他意识到需要“剥离”,需要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 D.在力求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深受马尔克斯、王蒙、张炜等人的影响,摆脱了“典型性格”说的桎梏,创作了白鹿原。,答案,解析,-12-,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 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

9、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 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答案,解析,-13-,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 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界是无可取代的;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这句话其实是对传主陈忠实的评价。

10、作品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由此可见要着重从陈忠实的文学创新和成就分析作答。,-14-,二、(据2015全国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12分)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

11、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15-,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

12、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16-,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

13、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17-,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

14、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18-,

15、相关链接 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19-,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16、( )(3分) A.朱东润早年生活艰难,所受的教育也存在一定的波折;到大学任教,又被闻一多先生“掺沙子”掺到中文系。 B.由于当时的一所内迁大学的中文系开设传记研究课,朱东润的兴趣多少与传记研究有关,于是决定了他献身传记文学的意图。 C.史记汉书在写人上采用“互见法”,对一个人的评价,常常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这与传记文学中一本书要评价人物的全部有所不同。 D.中国古代的传、行状、神道碑、别传等,大都是歌颂死者,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毫无用处,朱东润把视野转向了国外传记。,答案,解析,-20-,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

17、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C.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D.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答案,解析,-21-,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参考答案: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

18、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本特点的能力。本文是一篇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自传。从全文看,本文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自传个人的学术事迹,将自己的传记文学观点的形成以及创作作为行文的重点;二是将生平融入自己的学术生涯中,文章最后一段以及相关链接都体现了朱东润先生在学术中的家国情怀;三是自传文本语言平易自然,通俗易懂,给读者一种亲切之感。,-22-,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研习研方法,聚焦考题怎样答 整体阅读方略传记的文体特征与阅读技巧 一、了解文体特征,明确阅读重点 1.定义和类型 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作品。

19、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从篇幅的长短看,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从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 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传要真实,评要中的”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23-,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2.传记的特点 第一,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第二,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真实是

20、传记的生命,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选文兼具史学性与文学性。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故传记也有一定的史学性。传记又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里面;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它被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24-,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3.明确阅读重点 传记阅读的中心任务就是梳理传主的生平经历,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追

21、溯其事业、人生等方面成败的原因。因此,阅读传记,要善于提取四个要素、八个问题,抓重点内容。 (1)四个要素: 线要梳理出传主的人生经历、人生轨迹。 事要筛选出“事”,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经验等。 理要清楚作者表现了传主什么样的思想、观点、人格等。 情要了解作者对传主的情感态度。 (2)八个问题: 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事什么影响什么品格什么评价什么启发,-25-,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二、传记描写传主的常用手法 传记往往以叙述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人物传记一般要介绍传主的人生经历,叙述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作品既可对传主的人生经历做纵向

22、的叙述,也可抓住传主的个性特征和历史功绩做横向的叙述。人物传记以刻画人物特征为中心,对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描写方法。传记末尾一般总述传主的功绩成败,也可以在叙述人生经历的同时加入一些议论和抒情。 人物传记对传主的描写,常采用如下方法: (1)对传主的肖像进行描写。传主的肖像主要指传主的外貌,包括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肖像描写可以写静态,也可以写动态。 (2)对传主的语言进行描写。传主的语言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能表现传主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26-,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3)对传主的行动进行描写。传主的行动要符合传主性格发展的

23、逻辑。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展示传主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4)对传主的心理进行描写。传主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传主内心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等。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回忆联想等。 (5)对传主的活动环境进行描写。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传主个性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写好环境对表现传主的性格极为有用。 (6)通过细节或从侧面进行描写。根据传主性格发展的逻辑,捕捉、挑选最具有特征的细节,进行准确、真实的描写,能够使传主的性格更加鲜明。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传主,又叫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常常与正面描写结合运用。,-27-,整体阅读,

24、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三、传记的阅读方法 1.看背景 任何人的个性禀赋、思想观念、志趣追求都必然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时代与成长环境等的影响。阅读传记作品,应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 2.理思路 任何文章都有其行文思路,传记在这一方面更明显。传记类文章,一般按照时间顺序行文,我们可以标示出那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这样,文章的线索就清晰了。 3.明事迹 人物传记,离不开对人物事迹的记述。阅读一篇传记,要明确传主的生平经历,准确把握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这样才能立体地了解传主的为人,进而客观公允地评价传主的思想、品格与功过。,-28-,整体阅读,学案一,

25、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4.知观点 在传记中,观点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二是文中人物对传主的评价。表明观点的句子大都是议论性的语句,抓住这些语句,就可以明确作者或者他人对传主的观点态度。,-29-,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范文 家国情怀 火箭人生 李 艳 梁思礼的名字为更多人所知是因他显赫的家庭他的父亲是近代中国有名的大家梁启超,他的兄长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然而对了解航天的人们来说,梁思礼的大名同样是“如雷贯耳”。他是中国著名的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他参与了中国航天历史上的诸多“首次”,曾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研制中首次采用新技术。 1924年,5

26、1岁的梁启超迎来了他最小的儿子梁思礼。在后来的许多年里,梁思礼每每回忆他与父亲的相处,总是充满了怀念和温情。“有人曾经问我,你从你父亲那里继承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我回答说爱国,”梁思礼说,“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这句话支撑了我一生的追求。”,-30-,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梁思礼1949年从美国回国。在最艰难的岁月他仍一心为国,投身航天。“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我回国后和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使中国居于世界航天强国之列。能为此奉献一生,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

27、荣。”梁思礼曾说。梁启超所著少年中国说,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奋进,梁思礼却是用了一生践行其旨。 1956年是梁思礼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入了党,走进了婚姻殿堂,更重要的是,这一年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原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是钱学森院长手下的十个室主任之一。从此,他将全部身心都融入了我国导弹与火箭的发展事业之中。“当时既无资料,也无仪器和导弹实物,除了钱学森外,谁都没有见过导弹和火箭,简直是两手空空,一张白纸。但这是一颗生机勃勃的种子。”,-31-,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如果说1956年是梁思礼人生的转折点,那么“东风二号”则是他事

28、业的关键节点。1962年,“东风二号”点火发射,起飞几秒钟后,“导弹像喝醉了酒似的摇摇晃晃,头部还冒出白烟,最后落在了发射阵地前300米的地方”,这次失败带给梁思礼极大的震撼。也是这次失败,成就了之后的“长征二号”系列火箭工作,更成就了梁思礼开创的“可靠性工程学”。在那之后,“我们才真正懂得怎样自行设计”。他提出:“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不是统计出来的;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是管理出来的,不是试验出来的。”梁思礼一生得过无数奖项,有过很多头衔,但是他最珍视的便是火箭设计师。,-32-,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此后梁思礼积极推行并领导实施了一系列质量控制和可靠性

29、保证措施,使“长征二号”的可靠性大大提高;我国的火箭发射成功率稳居世界前列,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20世纪80年代后,梁思礼开始深入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又将可靠性的工作由硬件拓展到软件。 梁启超著有学问之趣味,文中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这种趣味主义被梁思礼视为父亲留给他的遗产。他说,人的一生要有“趣味”,没有趣味人生就没有意义。我先搞导弹控制,再扩展到计算机应用,都是被趣味驱使。,-33-,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梁思礼90岁时,央视曾录制一期他的访谈,他的书房里摆满了各种唱片,俨然音乐发烧友的架势。他留学期间曾是摔跤健将,在比赛中屡有佳绩。他还

30、喜欢游泳,且脚不着地,借着失重的状态想象着自己正在“太空出舱行走”。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仍未减少对体育的喜爱,2010年南非世界杯,他还像年轻人一样凌晨起来看比赛直播。在微博大热的年代,他也和年轻人一同关注,并感慨它“现在有些乱,但可以汲取的营养更多”。 梁思礼经历过常人难以体会的跌宕出身名门、投身航天、功勋卓著,可谓风光无限,也曾经历幼年丧父、亲人相继离世以及特殊年代的政治风波。但这“趣味”二字却让他拥有了别样的人生。 (有删改),-34-,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相关链接 1949年,拿到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著名无线电公司RAC伸出了橄榄枝,但我选择了回国,我的好朋友

31、林桦留在了美国。他搞的是美国洲际导弹,我搞的是中国洲际导弹,我的工资只有他的百分之一。他住在西雅图一个小岛上的高级别墅里,我住在很普通的单元房子里。有人曾问我对此有何想法,我的回答是,他干的导弹是瞄准中国的,我干的导弹是保卫我们祖国的。(一个火箭设计师的故事梁思礼院士自述) 梁启超一生写给子女的家书超过百万字,字字都是满满的爱在家书中,梁启超对子女们的为人、治学、立业等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他既是孩子们的慈父,又是导师、亲密的朋友。梁思礼说:“其实,在我的记忆中,我只是觉得父亲很疼爱我,当时我年纪很小,认识的字不多,很多事情也是后来看到父亲书信集的时候了解到的。”(高深从梁思礼成长看梁启超的家教

32、),-35-,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读法 一、看背景 1.写作背景 2016年4月14日,我国著名的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先生与世长辞。这篇传记回顾了梁思礼先生为国奋斗的一生,使我们能更好地认识梁思礼先生,了解梁思礼先生的爱国精神、科研态度和有“趣味”的生活态度。 2.传主背景 梁思礼:出身名门,投身航天,功勋卓著。,-36-,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二、理思路 这篇传记共九段,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第段,概括介绍了梁思礼的家世和成就。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第段,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集中介绍了传主的爱国精神、科研精神和科研成就,以及有“

33、趣味”的生活态度。 第二部分依内容又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两段,写梁思礼的爱国精神。 第二层是三段,写梁思礼的科研精神和科研成就。 第三层是两段,写梁思礼的“趣味”生活。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最后一段,即第段。这段文字与第段呼应,是文章的总结部分。,-37-,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三、明事迹 按照传主的人生历程,筛选重要的时间节点可以发现,这篇传记重点写了梁思礼的如下事迹: 1949年在美国拿到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投身我国的航天事业。 1956年是人生的转折点:入党、结婚,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 1962年“东风二号”的发射失败是他事业的关键节点,自

34、此,他开始了可靠性研究,为航天强国奠定了基础。 梁思礼的一生,受父亲梁启超影响很深,其爱国精神、有“趣味”的生活态度贯串一生。,-38-,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四、知观点 这篇传记通过对梁思礼先生精神品格和卓越成就的记述,告诉我们,爱国精神是最可贵的精神,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为国家强盛奋斗的人将会被人们永远铭记。,-39-,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梁思礼是我国著名的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他说,“我干的导弹是保卫我们祖国的”。这是他回国的理由,也是其爱国情怀的体现。 B.梁思礼先生用一生践行父亲所写的

35、少年中国说的宗旨,舍弃优厚待遇毅然回国,艰难岁月投身航天,创造和见证了中国航天历史上的多个第一次。 C.“东风二号”是梁思礼事业的关键节点,让他认识到火箭要设计不要统计、要生产不要检验、要管理不要试验,从而开创了“可靠性工程学”。 D.梁思礼从梁启超那里继承了“爱国”精神和“趣味”主义的生活态度,这让他事业获得成功,让他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答案,解析,-40-,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梁思礼虽然有着显赫的家庭他的父亲和兄长都是中国有名的大家,但他能为更多人所知是因他作为中国著名的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的身份

36、。 B.1949年回国后,梁思礼在最艰难的岁月将全部身心都融入我国导弹与火箭的发展事业中,用一生来践行自己的追求,这是受到少年中国说的影响。 C.梁思礼在奖项和头衔中最珍视火箭设计师的称号,他参与了我国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神舟飞船等诸多“首次”,也是我国第一代航天人。 D.1956年,梁思礼入党、结婚并成为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的副主任。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年,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答案,解析,-41-,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3.文中认为“趣味二字却让他拥有了别样的人生”,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趣味”使他事业辉煌。梁思礼搞导弹、计算机,

37、都是被趣味驱使,这让他的人生有价值。“趣味”使他热爱生活。梁思礼爱好音乐、体育等,从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趣味”使他笑对人生。梁思礼经历过大起大落,他直面生活,追求有意义的人生。(意思对即可),-42-,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传记阅读的综合性选择题 以往传记阅读的选择题有四选一和五选二两种类型,2018年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两道选择题都是四选一,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但无论是单选还是多选,设题角度都是基于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因此,解答实用类文本的综合性选择题,要关注全篇内容,留意设误手法。,-43-,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一、悉题型洞察设问方式 以往的

38、传记阅读都是一道选择题,命题的角度侧重传主人生经历、成就贡献、思想观点等方面,下面我们以2017年考试说明中的样题为例对命题角度、选项特点做具体分析。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44-,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45-,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46-,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二、晓招式提升备考技能 全国卷传记阅读的选择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命题者设题时,往往通过增添、删减、拼凑、调换等方式,改变原文说法,因此要洞悉命题者常设的陷阱,学会比对和排除。详见下表。,-

39、47-,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48-,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49-,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50-,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51-,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52-,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53-,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54-,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三、循规范把控审答模式 规范审题 1.审清题干要求,是“理解和分析”还是“分析和概括”,是“一项”还是“两项”,是选“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 2.审准选项表述,把握关键字眼,找出文中

40、对应处,结合全文理解。,-55-,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规范答题 综合选择走好五步:标筛寻品思 1.标,就是标记出传主的成长经历或人生轨迹的相关语句,这是文章的线索。 2.筛,就是筛选出“事”,传主有哪些事迹、成就、贡献、行为、经验等。 3.寻,就是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寻出描写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语句,并体会其意图。一个人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时代及其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56-,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

41、4.品,就是找出刻画传主的细节并体会其作用。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 5.思,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思考作者表现了传主怎样的思想、性格、观点等,这需要结合传主的事迹思考。二是思考传记中的评论性语句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传记中有作者评论的传记一般称为评传,评传是传记中的跨类文体,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一方面有对人物生平较完整的叙述,借以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评传中的“评”往往是文章的关键。因此,读这类文章必

42、须注意分析作者的评论性语言。三是思考除了传主之外的人物及“相关链接”内容的作用。,-57-,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四、透典题练就实战能力 典题综合性选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再听一段梅葆玖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这是京剧大唐贵妃中的一段唱词,也恰唱尽梅葆玖一生:一生为艺,一生为戏。 1934年,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57号“梅宅”,是梅兰芳第九个孩子。 梅兰芳原本选定的接班人是第三子葆琪,可惜葆琪8岁患白喉病去世。梅葆玖10岁时,父亲让他试演一段三娘教子,“一看嗓子、扮相都可以”,决定让他继承梅派。,-58-,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

43、,学案三,学案四,被命运选中,梅府最小的孩子不得不收起心来,一边读书上学,一边拼命学戏。13岁,梅葆玖正式登台演出。 2016年3月29日,梅葆玖的最后一个生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青年学生一起度过。每次大家鼓掌时,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 这天,最小的梅派男旦巴特尔为梅葆玖演唱麻姑祝寿,梅先生很是高兴。没想到,两天后,梅葆玖因突发支气管痉挛,导致脑缺氧送医院抢救。亲友在他耳边放大唐贵妃,他一度有心率反应。但奇迹没有出现,4月25日上午,梅葆玖病逝,享年82岁。 梅葆玖一生培养了49个弟子,他曾说:“我给父亲有了交代,也给了梅派、给了京剧一个交代。” 梅葆玖幼年学戏,父亲是名角,但并不亲

44、自教他,而是延请名师王幼卿为他开蒙。梅兰芳看老师教儿子,从来不插手,他对儿子说,老师教你的都是对的。,-59-,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在梅葆玖的回忆里,父亲是一个狂热爱学习的人,每周两次,下午四点以前学习英语。每天请俞振飞先生来,向他学习昆曲。梅葆玖也犹记得,父亲当年追着盖叫天学一个动作,还跟荀慧生学眼神,跟程砚秋学水袖。 梅兰芳对佛学也相当有研究,他自创的天女散花,每一个手势无不从佛学中而来。梅兰芳研究服饰学,演出的服装都自己设计,然后让妻子到大栅栏去买料子。他喜爱花卉园艺,据说研究出如何嫁接培植4 000多种牵牛花的技术。他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并擅长写诗填词 梅兰芳教育孩

45、子们,传统的东西要学,西方的东西要懂。 见过梅葆玖的人都说,无论是长相,还是做派,他都似足了父亲梅兰芳。,-60-,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梅葆玖讲话的声音轻轻的,但声音的位置偏高,这或许是一个男旦演员常年保存的讲话习惯。那些字正腔圆的语调,听了让人浑身一激灵,仿佛北京的四合院、城墙根儿、老槐树都盛放在那一个字节一个字节上。 作为梅家在世唯一活跃在梨园界的孩子,梅葆玖努力扛起梅家这面树了百年的旗帜。 时代发展,传统戏种没落,让年轻人接受古老的戏曲成为梅葆玖常思考的问题。他豁达面对时代的选择,努力让京剧靠近时代步伐。 一次和唱片公司合作,跨界流行乐坛,录制贵妃醉酒太真外传等唱片

46、,外界有不少非议。但梅葆玖仍坚持有保留地革新: “像太真外传这些唱腔里最传统的东西,我原封不动。”,-61-,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2013年,梅葆玖最后一次在上海登台演出。工作人员感叹:“玖爷西装翩翩但盈盈下拜的模样,真是难以形容的优雅。”梅葆玖先生说普通话、上海话都很好听,尤其上海话用词老派,比如年轻人都已经不会用了的“交关”,他说出来有一种别样的雅致。应观众要求给海报、书籍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台湾作家陈念萱感叹:见过梅家人,你会懂得什么叫教养。一分来自与生俱来的音色,三分来自家学渊源,而最重要的部分,却是那万金不换的教养与门风。难怪梅兰芳先生会要求梅葆玖,

47、四十岁以前不许演出贵妃醉酒。梅先生向来主张,生活里的晶莹剔透,才能让舞台上的演出不是表演,而是自然呈现。,-62-,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梅兰芳三子葆琪的夭折,继承梅派艺术的重担便落在了年幼的梅葆玖身上。梅葆玖扮相、嗓音俱佳,加之后天的不懈努力,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B.梅葆玖的长相、做派以及字正腔圆的语调,无不体现出梅派旦角的神韵,他扛起了梅派旗帜。 C.为让古老的戏曲更接地气,靠近时代,演出后面对观众的掌声,梅葆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只要观众要求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D.文章以再听一段梅葆玖为题,既契

48、合了传主的身份,讴歌了梅葆玖艺术的一生,也表达了人们对一代京剧大师的景仰和深切怀念之情。,答案,解析,-63-,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引用大唐贵妃中的一段唱词,高度概括了梅葆玖先生“一生为艺,一生为戏”的特点,并与下文写梅兰芳要求他“四十岁以前不许演出贵妃醉酒”形成照应。 B.梅葆玖的成功,离不开父亲对他的悉心教导和严格要求。梅兰芳亲自为其开蒙,要求其兼学东西文化。 C.梅葆玖面对传统戏种没落的现实,努力让京剧靠近时代步伐,虽然外界有不少非议,但他仍坚持有保留地革新。 D.文章插叙梅兰芳追着盖叫天学动作

49、,跟荀慧生学眼神,跟程砚秋学水袖,写梅兰芳学服饰学、喜爱花卉园艺、擅长写诗填词等,虽然内容丰富,但游离了文章中心。,答案,解析,-64-,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有关传主事迹、形象的概括分析题 有关传主事迹、形象的概括分析题,是传记类文本的必考点。因为传记本身就是写人的,写人离不开人物的事迹、形象等。这类题一般有三种考法:一是概括分析传主事迹,二是概括分析传主形象,三是概括分析传主的品质、成就及个性的成因。,-65-,整体阅读,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学案四,题型一 概括分析传主事迹 一、悉题型洞察设问方式 (2016全国卷)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16全国卷)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15全国卷)朱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