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2019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505267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28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2019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2019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2019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pdf(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语文】精品解析:上海市青浦区2019 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青浦区 2019 年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2019.4 一、积累与运用( 15 题) (10 分) 1.按要求填空。 (1)白云回望合,_。 (王维终南山 ) (2)可堪孤馆闭春寒,_。 (秦观 _ ) (3)荀子劝学一文中,用来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进行对比论证的句子是 _,_。 【答案】(1). 青霭入看无(2). 杜鹃声里斜阳暮(3). 踏莎行 . 郴州旅舍(4). 驽 马十驾(5). 功在不舍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

2、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 和字义分不开, 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霭”“鹃”“暮”“郴 州”“驽”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2.按要求选择 (1)下列选项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一次语文工作会议上,王教授说:“那我就抛砖引玉,先说几句吧。” B评委会的成立得到了各位的鼎力支持,专家们纷纷颔首允诺,忝列其间。 C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特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D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实在不能莅临贵校参加座谈会,深表歉意。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中国古典美学讲和谐。_, 可高

3、度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 _, 而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_,_,所以又称 之为“中和”,孔子观东流之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中”,恰当之谓也 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 这种和谐由于做到恰到好处 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 这种统一不强调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 A B C D 【答案】(1). A(2). B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 的 能力。得体,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具体 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 场合的要求, 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

4、。是运用语言的一项重要要求。语言的运 用受 “ 语境 ” 的制约。 “ 语境 ” 有“ 内部语境 ” 和“ 外部语境 ” 。 “ 内部语境 ” 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 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 外部语境 ” 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如 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 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A 项,抛砖引玉:抛出 砖去, 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作品。谦辞。符合 语境。 B 项,忝列其间:有愧于排列在其中。谦辞。C 项,笑纳: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 敬辞

5、。 D 项,莅临:来到;来临,光临。敬辞。故选 A。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解 答此题,句的“ 和谐不是 ” 与上文句尾 “ 和谐 ” 相接。句中的“ 不强调 ” 与下句 “ 强调 ” 照应。 句承上启下, 其含意与下句“ 中和 ” 一词更吻合, 而句紧承上句中的“ 中和 ” 一词作补充说 明。只有句能引出文段末句“ 孔子 ” 例; 由此推出前后街接最恰当的排序是。故 选 B。 【点睛】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得体, 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 具体说, 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

6、合乎这种场合 的要求, 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是运用语言的一项重要要求。语言的运用受 “ 语境 ” 的制约。 “ 语境 ” 有“ 内部语境 ” 和“ 外部语境 ” 。“ 内部语境 ” 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 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 外部语境 ” 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 的目的, 说话的场合, 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 职业、 处境, 受话者的年龄、性别、 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 二、阅读( 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提升文创竞争力有必要“两头走” 故宮又上了头条因为预约“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的人数

7、过于火爆,故宫官 网被网友“瘫痪”了。近年来,故宫在文创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比如,故宮文创携手世贸以 “快闪店”的形式登陆上海,独特的展览形式和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故宮的做法给 上海打响文化品牌、提升文创竞争力,可以带来不少启示。 21 世纪,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从综合竞争力演变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构建城市品牌 成为挖掘城市内在价值、在城市竞争中实现差异优势的重要举措。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 拥有独特的文化特质和资源,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在此汇聚。改革开放以来,也 创造了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产品。但冷静来看, 上海现有的文化产业链是不完整的。一 定程度上存在的文化与品牌断裂、文化与

8、大众割裂,导致上海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上缺乏足 够多的核心竞争力。 如何做出真正有内涵、能推广的文化品牌,如何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城市文化品 牌?结合现实挑战,有必要“两头走”:一头做精做深,尊重传统,提升文化文艺价值;另 一头与市场对接,把传统和当代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让老百姓更接近艺 术,更愿意体验文化。 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需要尊重传统, 并将其内涵进行充分阐释和挖据。这就需要通过 作品、人、环境三大要素来实现,即通过作品本身内涵的挖掘、文化工作者思想引领的加强、 科技文化融合手段的环境支撑三个要素来实现。 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并以建筑、路名、符

9、号等形式 将各种故事隐藏于上海城市的各个角落。这正是精品创作的直接源泉。同时, 对经典作品再 创作也是一种有效手段。例如, 在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可以看到很多致敬经典、追缅先烈 的作品。 古往今来,文化都是靠匠人精神传承的。匠人精神之于文化,是引领和指导,更是生 根发芽的根基。杨致俭古琴制作技艺工作室就是一个例子。 从深层次来看, 全球范围内正在发生的技术革命与200 多年之前的工业革命有着本质 区别。它是建立在互联网逻辑基础之上的信息革命,而信息态的虚拟价值恰恰是文化产业的 核心价值。 文化与科技融合, 本质上是创意与创新融合,是以科技推动创意的质量和产业化。 技术能够提升文化创意设计的表现

10、力和创作力、提高创意设计的效率和质量,这在影视制作、 游戏、会展、广告、主题公园、建筑设计等行业尤为明显。 文化品牌的另一头应该与市场对接,把传统和当代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 发展。 上海存在一批质量过硬的文化品牌,如许多老字号产品过硬,但缺乏将产品推向更大 市场的契机;不少演出院团拥有好的文艺作品、文创产品,却缺少能够帮助这些好作品、好 产品实现产业化的人才,更缺乏能够挖掘和提供这类人才的机制和平台。 文化品牌的打造,在关注内涵提升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市场、受众的需求及变化。从 这个意义上说, 加何将文化创作与现代文化消费整合是文化领域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从对 外传播角度来看, 大部分

11、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依然停留在“京剧和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 天,中国如果想扩大文化品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影响力,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产业化:要 实现文化上的自我突破,也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产业化。 日前, 文化产业化的首要发展目标是使文化产业回归市场本位。而要让文化产业回归 市场本位, 首先要靠人才、 不仅要引进好的创造型人才,而且要培养和引进具有营销、广告、 中介、经营等相关能力且能把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源转化为畅销产品的人才。这样的人 才是文化和市场需求的纽带,是文化产业大众化的关键。 平台也是一个关键要素。平台是将创作、表演、企业、媒体、受众嫁接在一起,生产 出市场喜闻乐见又兼具实用价值

12、、审美价值的产品,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关 所在。 在这一方面, 上海民营院团的发展正在提供借鉴和经验。它们的创作活力和创作质量 深刻带动了艺术潮流,体现出强劲的市场爆发力。特别是,一些年演出场次破万的数据,更 说明它们受到了不同群体的喜爱。 就发展模式而言,平台资本的多元化也是成功的基础要素。国家艺术基金的注入、大 企业的投资和众筹赞助,多元化的“输血机制 ”使得民营院团的发展拥有强劲势头以及后 劲。 文化要活起来,还需实现不同文化资源之间、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等的嫁接,这 就要有完善的机制作为保障。上海的张江文化创意园区就是典型的机制带动文化产业发晨的 案例。在张江文创区,探索

13、、钻研、合作是三个明显特质。前两者意味着对市场的把控与前 瞻,后者则是文化资源的整合与重构。 在做活做新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不能把精品化和大众化割裂开来。精品化是大众化的 基础, 只有具有真正文化内涵的作品,才能被老百姓所认可;大众化是精品化的检验,只有 老百姓易于接受的文化作品,才能长久地流传下去。我们要通过精品化将当代作品转化为经 典作品,再通过大众化、市场化将经典作品转化为大众易于接受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带 来经济价值,又能满足老百姓的精神追求,从而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选自解放日报2019 年 2 月 26 日) 3. 第段中的“输血机制”在文中具体是指_。 4. 下列选项中与文意不

14、符的一项是() 。 A. 上海有一批老字号文化品牌尚未与市场对接。 B. 提升老字号文创竞争力的关键就在科技人才。 C. 现有机制对老字号文创竞争力的提升有待完善。 D. 打造文化品牌必须及时关注市场的需求与变化 5. 下列选项中,根据最后一段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具有真正文化内涵的作品老百姓也有可能认可。 B. 当代作品精品化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C. 只要有文化品牌的精品化就能实现文化产业的价值。 D. 提升文创竞争力必须先走大众化,然后再走精品化。 6. 结合文意,列举一个“文化产业回归市场本位”的成功例子,分析其成功的主要因素。 7. 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答案】

15、 3. 国家注入、企业投资、众筹赞助的资本多元化。4. B 5. B 6. 要举出实例,然后从人才、平台、资本、机制等方面阐述具体做法。 7. 答案示例:本文首先从故宫上头条引出文创话题,然后提出提升文创竞争力有必要“两 头走”,即走精品化,做精做强文化品牌;走大众化,做活做新文化产业,最后指明应该把 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解析】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段理解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需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 答题区间,联系上下文,得出答案。本题中,结合原文十二段“国家艺术基金的注入、大企 业的投资和众筹赞助,多元化的 输血机制 使得民营院团的发展拥有强劲

16、势头以及后劲。” 可知 “ 输血机制 ” 在文中具体指国家注入、企业投资、众筹赞助的资本多元化。 【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能力。解答本类题目, 考生要浏览选项, 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 最后进行比对。本题中B 项“提升老字号文创竞争力的关键就在科技人才。”表述错误。 根据原文第十段中,可知正确的表述;人才是文化产业大众化的关键。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 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 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中A 项,“不具有真正文化内涵的作品老百姓也有可能认 可。”表达错误。文章中正确的表述是“ 精品化是大众化的基础,

17、只有具有真正文化内涵 的作品,才能被老百姓所认可” ; C 项“只要有文化品牌的精品化就能实现文化产业的价 值。”根据材料,过于绝对,表述错误;D 项“提升文创竞争力必须先走大众化,然后再走 精品化。”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在最后一段:在做活做新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不能把精品 化和大众化割裂开来。精品化是大众化的基础,只有具有真正文化内涵的作品,才能被老百 姓所认可; 大众化是精品化的检验,只有老百姓易于接受的文化作品,才能长久地流传下去。 我们要通过精品化将当代作品转化为经典作品,再通过大众化、 市场化将经典作品转化为大 众易于接受的作品。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

18、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联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 然后概括 得出答案。 本题中让结合文意,列举一个 “ 文化产业回归市场本位” 的成功例子,分析其成功 的主要因素。在答题的时候,要结合文本,举出例子,然后从人才、平台、资本、机制等方 面阐述具体做法。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写作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需要认真的阅读全文,然后梳理文 章的段意和行文思路,然后概括得出答案。本文首先从故宫上头条引出文创话题,然后提出 提升文创竞争力有必要“ 两头走 ” ,即走精品化,做精做强文化品牌;走大众化,做活做新文 化产业,最后指明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

19、分析文本写作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需要认真的阅读全文,然 后梳理文章的段意和行文思路,然后概括得出答案。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 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 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 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 银丝小镜框, 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

20、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 中间点上两块椭圆 形的黑块, 便惟妙惟肖。 他的身材高大, 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 像酒糟的, 鼻孔里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 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 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 的是一件灰布长袍, 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 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 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

21、常 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 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 如官场现形记 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 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 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 一位性急 的同学发问了: “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 有写完, 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的吼叫起来,大

22、家都 为之愕然。 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 无理的侮辱, 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 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 句:“ ! 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 “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 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 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如令想来, 当初的“凶”

23、何尝不是一种负责。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 有古文, 有白话, 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 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 的大声读一遍, 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 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 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 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 少。 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

24、可”“气盛言宜”,他是 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 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 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 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 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 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 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

25、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 道山了。 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有删改) 8. 分析文章第段刻画国文老师形象的用意。 9. 第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 的 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赏析。 10. 文章第段意蕴丰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11. 评析本文的语言风格。 【答案】 8. 欲扬先抑。本段刻画了一位相貌古怪、不修边幅(邋里邋遢)、行为怪异、笑容 狰狞的徐老师形象,通过这些看似丑化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可爱、个性鲜明; 同

26、时 也与下文老师的认真敬业、才学出众形成对比反衬,饱含作者的喜爱与敬慕。 9. 把作文中多余的话,无关紧要的情节比喻为“虚泡囊肿”,与文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 易诌出来的句子”相呼应,可见徐老师火眼金睛,将其“削去”的必要;把删改后精华内容 比喻为“筋骨”,使得文章“虎虎有生气”,表现了徐老师才华素养和教学水平之高,对学 生认真负责, 这种删繁就简的作文态度对作者产生了深远影响,表达其对老师的感激、敬慕 之情。 10. 本段作者先从时间间隔上写自己的怀念,“将近五十年了”,可见怀念之久;将近半 个世纪没有见面,但先生的音容笑貌竟记得如此清晰,足见怀想之深; 作者又从空间的间隔 上写自己的怀念,“

27、听说他已早归道山”,阴阳两隔,更添惆怅之情;文末的“怅惘敬慕 “ 直抒胸臆, “怅惘 “是因为一直 “ 未能与先生一通音讯“ ,且先生已不在人世,“敬慕 “是因为先 生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人品。 11. 本文的语言亦庄亦谐。在前文描写国文老师外在形象时,语言夸张幽默,如写其“鼻孔 里常川的藏着两桶清水鼻涕”,吸溜鼻涕时“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桶清水鼻涕”,又如国 文老师骂人马处“警句”,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塑造了一位极富个性的国文老师形象;在后文 作者回忆了先生选辑教材、课上朗读及修改作文的事情,语言凝重庄严, 对先生满怀怅惘敬 慕之意。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作用能力。解答

28、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 联系上下 文,从手法、内容、主题等角度去概括得出答案。本题中第三段,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本段刻画了一位相貌古怪、不修边幅(邋里邋遢)、行为怪异、笑容狰狞的徐老师形象,通 过这些看似丑化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可爱、个性鲜明; 同时也与下文老师的认真敬 业、才学出众形成对比反衬,饱含作者的喜爱与敬慕。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联系上下文, 结合段落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本题中, 第八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作文中 多余的话, 无关紧要的情节比喻为“ 虚泡囊肿 ” ,与文中 “ 我掏心挖肝

29、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 相呼应,可见徐老师火眼金睛,将其“ 削去 ” 的必要;把删改后精华内容比喻为“ 筋骨 ” ,使得 文章 “ 虎虎有生气 ” ,表现了徐老师才华素养和教学水平之高,对学生认真负责,这种删繁就 简的作文态度对作者产生了深远影响,表达其对老师的感激、敬慕之情。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锁定段落,然后联 系上文内容,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得出答案。本段作者先从时间的间隔上写自己的怀念, “ 将近五十年了 ” ,可见怀念之久;将近半个世纪没有见面,但先生的音容笑貌竟记得如此清 晰,足见怀想之深; 作者又从空间的间隔上写自己的

30、怀念,“ 听说他已早归道山” ,阴阳两隔, 更添惆怅之情;文末的“怅惘敬慕 “直抒胸臆, “怅惘 “是因为一直 “未能与先生一通音讯“,且 先生已不在人世,“敬慕 “是因为先生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人品。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散文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应该明确散文常见的语言风格 类型,然后在结合文本内容,从手法、用词、句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答案。本文的语言 亦庄亦谐。在前文描写国文老师外在形象时,语言夸张幽默,如写其“ 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 桶清水鼻涕 ” ,吸溜鼻涕时“ 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桶清水鼻涕” , 又如国文老师骂人马处“ 警 句” ,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塑造了一位

31、极富个性的国文老师形象;在后文作者回忆了先生选辑 教材、课上朗读及修改作文的事情,语言凝重庄严,对先生满怀怅惘敬慕之意。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联系 上下文,结合段落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 (三)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诉衷情 (宋)仲殊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闲院宇,小帘帏。晚 初归。钟声已过,篆香 才点,月到门时。 【注】 仲殊, 俗姓张, 名挥, 仲殊为其法号。 尝应进士试不中,弃家为僧, 曾住苏州承天寺、 杭州宝月寺。篆香:又称百刻香,寺院常用其作为计时器来使用。 12. 下列关于本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

32、项是 A. 上阕 12 句描写春风吹衣,杨花飞舞的美好景象。 B. 上阕 34 句写水波荡漾、绿树掩映、黄莺齐鸣的喧闹景象。 C. 下阕 12 句描写晚上刚回寺院看到的清幽寂静的院落屋子。 D. 下阕第 3 句描写月亮朗照的背景下作者撞钟、焚香的情景。 13. 对本作品的评价恰当的一项是 A. 清婉自然B. 深沉含蓄C. 凄清落寞D. 空灵深 沉 14. 本词中出现了两次表示时间的词“晚”(春晚晚初归),请结合具体语境作赏析。 【答案】 12. B 13. A 14. “晚”交代了特定的时间背景“春天的晚上”和“很晚了才回到寺院”;由于这个 特定时间带来的特定的情境“独自一人”在宁静的氛围中漫

33、步西湖欣赏清丽的美景;从 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轻松愉悦、闲静安适、从容自在。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 把握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 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本作品 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 接着把握诗歌的 意象, 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 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 项中,上阕3

34、4 句写水波荡 漾、绿树掩映、黄莺齐鸣的喧闹景象。“喧闹”表述错误,这里是以动衬静,描写了春天的 晚上, 诗人独自一人在宁静的氛围中漫步西湖欣赏清丽美景,表达自己内心的轻松愉悦、闲 静安适、从容自在。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涉及对诗歌语言风格的考查,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时要有意识地拓宽诗歌的阅读面,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常见语言风格类型,对自己学习和复习中接触到的诗人诗作的不同风格要 有所认识,并注意积累。要注意积累相关术语,答题时尽量使用术语,采用总分的结构,即 先总述风格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本题中,用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诗歌的语言风格, 本诗中, 通过诗人运用了清婉自然的语言,

35、描写了诗人在宁静的氛围中漫步西湖欣赏清丽的 美景,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轻松愉悦、闲静安适、从容自在。故选A。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赏析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需要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然后从内容、手法、效果的角度来解答题目。本词中,出现了两次表示时间的词“ 晚” (春晚 晚初归),请结合具体语境作赏析。首先分析 “ 晚” 交代了特定的时间背景“ 春天的晚 上” 和“ 很晚了才回到寺院” ;由于这个特定时间带来的特定的情境“ 独自一人 ” 在宁静的 氛围中漫步西湖欣赏清丽的美景;从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轻松愉悦、闲静安适、 从容 自在。 【点睛】 本题涉及对诗歌

36、语言风格的考查,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时要有意识地拓宽诗歌的 阅读面,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常见语言风格类型,对自己学习和复习中接触到的诗人诗作的不 同风格要有所认识,并注意积累。要注意积累相关术语,答题时尽量使用术语,采用总分的 结构,即先总述风格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王守仁传 王守仁,宇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 之。华 性孝, 士论多之。 正德元年冬, 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 瑾怒, 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 命戡福建叛军。 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

37、反,知县顾佖以告。 守仁急趋吉安, 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 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 袭下九江、南康,薄 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 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 逆击之湖中,蔑 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 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 ,仓卒易舟遁,王冕所 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 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

38、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 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信不疑。学者翕然 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 ? 王守仁传,有删改) 【注释】王守仁,别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蔑:无。 胶浅:搁浅。日绎旧闻:每天研究以前所学。格物致知: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 识。翕然:一致。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 华性孝,士论多 之 ( )(2) 宁王袭下九江、 南康,薄 安庆()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孝宗甚眷 之() A. 关心B. 宠爱C. 眷念D. 器重

39、 17. 第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一项是() 。 A. 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 B. 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 C. 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 D. 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 18.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19. 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 20. 第段“守仁抗章救被廷杖四十被贬贵州”和第段“不救安庆而攻南昌”两个事例 分别反映了王守仁_和_的特点。 【答案】 15. (1). (1) 多:赞美(2)

40、. (2) 薄:逼近 16. (1)眷: D (2) 治: C17. B 18. 王守仁没有上任,请求回家探亲。王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 代替自己,不等上书回复就回家了。 19. 作用: (1)突出王守仁聪敏好学,苦思潜修的性格特点。他领悟到要推究事物原理、获 得知识,应当求助于自己的内心,创立“阳明学”,弟子遍布天下。(2)使人物形象更加丰 满,凸显了史传文学的完整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0. (1). 正直耿介(2). 善于用兵(足智多谋)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 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 根据词性进而

41、推断它的词义。本题根据句意:华天性孝顺,人们议论赞美他。所以“多” 译为 “ 赞美 ” 。 根据句意: 宁王袭击攻下九江,南康,迫近安庆。 所以“薄”可译为“ 逼近 ” 。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 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 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本题根据句意:孝宗非常器重他。故“ 眷” 译为“器重”。故 选 D。根据句意可译为“ 置办 ”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应该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 官职名、 文言虚词、 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宸濠”是主语,故从前

42、 面断开,排除A,根据句意: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所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是一个完 整的句子,故排除CD,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 注意重点实词、 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本题关键词:赴,上任;归省,回家探亲;乞骨,辞官回乡;自代,代替自己;俟, 等待。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段落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解答。 本题中从内容的角

43、度分析作用:(1)突出王守仁聪敏好学,苦思潜修的性格特点。他领悟到 要推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求助于自己的内心,创立“ 阳明学 ” ,弟子遍布天下。从结 构效果角度分析作用: (2)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凸显了史传文学的完整性,增强了艺术感 染力。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结合文章内 容分析概括得出答案。本题中第段“ 守仁抗章救被廷杖四十被贬贵州” 和第段 “ 不救安庆 而攻南昌 ” 两个事例分别反映了王守仁正直耿介和善于用兵(足智多谋)的特点。 【点睛】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

44、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 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 证赋分点的落实。 网上无译文。 (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醉乡记 (清)戴名世 昔余尝至一乡陬 ,颓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 心为之荒惑,体为之败乱。问之人:“是何乡也?”曰:“酣适 之方,甘旨之尝,以徜以徉 ,是为醉乡。” 呜呼 ! 是为醉乡也欤?古之人不余欺。吾尝闻夫刘伶、阮籍之徒 矣。当是时,神州 陆沉 ,中原鼎沸,而天下之人,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已。而以吾所见,其 间未尝有可乐

45、者。或以为可以解忧云耳。夫忧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焉,抑亦 必不解也,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然则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 呜呼 ! 自刘、阮以来,醉乡遍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昏昏然,冥冥然,颓堕 委靡,入而不知出焉。其不入而迷者 ,岂无其人者欤? 【注释】乡陬( zu) :偏僻地方。翻适: 畅快舒适。以徜以徉: 安闲自在。刘伶、 阮籍:俱为西晋人,名列“竹林七贤”。刘、阮纵酒放诞,蔑视封建礼法,在当时复杂的政 治斗争中常以醉酒保全自己。陆沉:指国家陷于灾祸。其不入而迷者:不入醉乡并且不 昏迷慌惑的人。 21.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矣B. 焉C. 也D. 耳 22.

46、 对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段首先写“我”到醉乡时的醉酒的真实感受。 B. 第段首先写“我”看到的醉酒之人的醉酒表现。 C. 第段具体描绘了醉酒对人的生理、心理的伤害,奠定了情感基调。 D. “醉乡”是一个可以痛快喝酒、大饱口福、安闲自在的地方。 23. 对文中、段的“呜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段的“呜呼”承接第段的醉乡之说表达了强烈的惊讶之情。 B. 第段的“呜呼”承接第段的醉乡之说表达了豁然开朗的喜悦之情。 C. 第段的“呜呼”表达了对“醉乡遍天下”的强烈震撼和无奈之情。 D. 第段的“呜呼”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强烈的担忧之情。 24. 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

47、,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而荒感败乱者,率指以为笑,则真醉乡之徒也己。 A. 第段末尾B. 第段末尾C. 第段末尾D. 第段 开头 25. 分析第段划线部分的论证思路。 【答案】 21. C 22. A 23. B 24. C 25. 划线句群采用层层剥笋的手法表达了三层意思:一、醉乡不乐; 二、醉乡不能解忧。 三、 “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首先用刘伶、阮籍之徒为例说明喝醉并不快乐;其次针对“醉 酒解忧”的说法批驳,用分析说理的方法说明真的忧是解不了的,真有忧也是不需要解的; 最后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进入醉乡的人其实都是无忧的”。 【解析】 【21 题详解】 题考查学

48、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应明确题干 要求,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得出答案。本题中, 侧重考查“矣”、“焉”“也”“耳”用法。“矣”,用于句末,相当于“ 了” ; “焉”句 末语气词,了、啊、呢;“耳”,句末语气词,罢了;“也”,句末语气词,不译。根据句 意:古人没有欺骗我。最后一个虚词不译,故选 C。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语段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锁定 段落,根据文本来分析概括语段内容,选出答案。本题中,第段首先写“ 我” 到醉多时的醉 酒的真实感受。 表述错误。 不是自己的真实感受,而应该是 “ 我” 看到的醉酒之人的醉酒表现。 故选 A。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段分析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需要学生审清题干要 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联系文本,分析理解词语的含义,得出答案。 本题中, 第段的 “ 呜呼 ” 承接第段的醉乡之说表达了得知醉乡时强烈的惊讶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