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阅读复习(话题篇)专题:01时政论文(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523840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语文阅读复习(话题篇)专题:01时政论文(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版高考语文阅读复习(话题篇)专题:01时政论文(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版高考语文阅读复习(话题篇)专题:01时政论文(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版高考语文阅读复习(话题篇)专题:01时政论文(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版高考语文阅读复习(话题篇)专题:01时政论文(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语文阅读复习(话题篇)专题:01时政论文(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语文阅读复习(话题篇)专题:01时政论文(含解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01 时政论文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国与国双边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城内的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年多时间里,国家主席习近平60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深入思考事关人类命运的宏大课题, 展现出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判断同外界其他行为体命运与共的和谐理念,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新时期,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追求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关于命运共同体的传统理念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经济全球化让“地球村”越来越小,社会信息化让世界越来越平。不同国家和地区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国家之间,过时的零和思维必须摒弃,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已,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从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从亲诚惠容的

3、周边外交理念到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再到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抗击埃博拉病毒到也门撤侨行动,再到尼泊尔强震救援中国不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更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车”共享发展机遇,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有人将

4、地球比作一艘大船,190多个国家就是这艘大船的一个个船舱。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承载着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地球号”才能乘风破浪,平稳前行。什么是政论文政论文就是重点分析紧迫性、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等内容的议论文,它是当前申论考试的重要考试趋势。例如,2011年国考副省级考试的文章写作题,命题者已经限定了写作的主题,那就是黄河精神,围绕这个主题,你必须从给定资料中归纳概括出什么是黄河精神,并且通过一定的分析论证,说明为什么你能将这些内容视为黄河精神,这才是命题专家所预先设计的写作思路。然而,很多考生

5、一上来就大谈特谈如何弘扬黄河精神的对策,这种文章被阅卷者无情地打入四类文,得分很低。对策可不可以写?当然可以写,但是在这里必须略写。再比如说2012年国考副省级作文题目是围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问题,在文章写作中应该主要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道德建设的紧迫性、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这样做才显得结构完整、论证翔实,而不能仅仅谈怎么做,这是远远不够的,也是阅卷者极其反感的。还有2013年国考副省级围绕文化遗产保护和地市级围绕民族文化的文章写作。结构布局:第一部分:开头(提出观点)。第二部分:文章重点部分,一般分为几段。分析原因(未来式原因分析,主要说明为什么将来要那样的问题)。第三部

6、分:解决问题的对策。第四部分:结尾(展望或强调意义)。很多考生善于写策论文,对于政论文有先天的恐惧。实际上,政论文并非那么可怕。政论文的第一部分同样是开门见山地提出你的中心论点,这样会使阅卷者明白你要写什么,才有兴趣阅读下去。第二部分是政论文的主要内容,这部分一般分为几段,主要论证说明你为什么要提出上面的中心论点,尤其要说明为什么将来要那样的问题。政论文的基本论证逻辑其实就是未来性的原因分析的基本逻辑。这是因为,政论文要阐述的核心观点往往是要说明做某件事特别重要,值得去做。因此,我们可以把未来性原因分析的基本方法,拿到政论文的论证中来。第三部分在前面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解决问题的部

7、分,既然这个问题这样重要而急迫,所以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来加以解决。但是,这部分的内容一定要简略,最好精挑细选出几条非常具有针对性的崭新对策,将其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段落来加以说明。最后第四部分同样要注意结尾,再次重申中心论点,对未来的美好前景提出希望。什么是未来性原因分析?未来性原因分析,即将来为什么要那样,要求考生针对未来要做的一件事,说明和分析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未来性分析与过往性分析不同,要从三个层面回答问题(以为什么要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为例):1现在问题的严重性,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必要性是指问题的危害性(如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人民的健康有害、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迫切性是指时间

8、的紧迫性(如环境污染严重到再不治理就会无法治理的程度。如同某人病得厉害,如不马上去医院,很快就会死去)。2解决这个问题的有利形势和条件,即可行性。如经济发展为治理污染提供了物质前提,相关法规出台为治理污染提供了制度保障,治理污染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等3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即解决此类问题有哪些好处,有哪些重要意义。如治理污染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国家主席习近平说: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留下

9、了可歌可泣的事迹。 家国情怀已经积淀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在品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练地概括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在中国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知识分子素来强调“内圣 外王”的治世理念和“以身许国”的救世情怀,自觉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 家国情怀是滋养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必然素质。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就在于通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回应所处时代最宏大最重要的问题,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我价值。这就需要深厚的家国情怀为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人类历史的实践也证明,那些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印记和光辉形象的知识分子,无不胸怀国家、兼济天下

10、、心系苍生,甚至是为了家国理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我们矗立起了一座座广为传颂的精神丰碑。因此,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深邃渊博的学识素养、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更加需要将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家国情怀是现代知识分子职业精神的内在要求。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具有新的内涵。毋庸置疑,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精神追求的差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其他职业群体一样,知识分子是现代职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逐渐内化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时代课题的转换也为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注入了新的价值元素。知识分子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

11、定了知识分子不应单纯追求个人利益,不应置社会影响于不顾,而应该将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结合。 家国情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丰厚精神养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知识分子发挥建设性作用。钱学森、邓稼先、黄大年这些优秀知识分子的先进事迹已经表明,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需要知识分子发扬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时代精神。支撑起这种精神气质的强大动力在于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使得知识分子始终与国家需要和人民利益相向而行。家国情怀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2、的重要内容,是涵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精神财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知识分分子有责任拒绝精致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有义务为科技创新、理论创造、学术繁荣贡献力量,不辜负伟大时代赋子知识分子的光荣使命。(选自郇雷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质,有删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知识分子强调儒家文化的“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和“以身许国”的救世情怀。B深厚的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实现社会价值的精神动力,将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便可以实现人生价值。C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自觉地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D知识分

13、子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知识分子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不应追求个人利益。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其中第二段主要论述了家国情怀与知识分子实现社会价值的密切关系。B文章分四层论述了拥有家国情怀对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每层的第一句话都是全段的中心句。C文章最后一段用饯学森、邓稼先等人的事例论证了具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努力实现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的观点。D文章观点鲜明,论证有力,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印记和光辉形象的知识分子,都是胸怀国家、兼济天

14、下、心系苍生,拥有深厚家国情怀的人。B现代社会,知识分子应认识家国情怀的新内涵,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不辜负伟大时代赋予他们的光荣使命。C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治理十分重要,具备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更是知识分子始终与国家需要和人民利益相向而行的保障。D社会的发展赋予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以新的内涵,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将逐渐取代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二)道德是民族之根,文明之本。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道德如同阳光、空气、水,滋养着中华民族,让炎黄子孙从漫漫长夜里走向黎明、走向辉煌,在生死存亡之际获得新生、永续发展。道德是国家之基。为政以德,以德治国,这是传统中国治理的根基。以德治国,强基固本,乃是国

15、家、民族长盛不衰,长治久安的良方。章炳麟说: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稍稍浏览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史就可知道,封建王朝没落之际,莫不是礼崩乐坏,道德式微,统治者腐朽无德,官僚集团贪婪无度,人心涣散,民意背离。“重莫如国,栋莫如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道德的支撑,那就如房屋缺了栋梁,必定是墙倾垣颓,大厦将危。纵观历史,我们这个民族在每一个关键之处、每一个挫折时刻,都深深地刻着“道德”二字。近代以来,中国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危困之局,面临着亡国灭种的险境。尤其是抗日战争,这是民族历史上的大悲壮、大苦难,也更灵民族精神的大觉醒、大挣扎、大振作。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

16、图存的历史洪流中,不屈不挠者大有之,以身殉国者大有之,埋头苦干实干者大有之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撑起风雨飘摇的旧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雷锋、焦裕禄等闪耀在新时代的道德星空图上,他们是德之楷模,国之栋梁。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而道德是为人之本,处世之基。范晔在后汉书崔实列传里说: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西方哲语亦云: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如同食物之于身体。两者都不约而同地把道德的教化与修养比作精神的食粮。法律、刑法、准则等都是药石,而人是不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的,因而它们必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今日之中国,欲民族复兴,首在立人。立人之道,首在立德。这个“德”,不是

17、假仁假义,不是作秀与点缀,不是“吃人”的虚伪的“道德”,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理想追求,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信仰,是“为天下之忧而忧,为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是舍我其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是“修齐治平”的道德实践和人生磨砺。道德没有大小高下之别,只要抱有善念,不舍善行,人人皆可圣贤,人人皆可舜尧。(摘编自管斌道不孤单,德不孤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道德如同阳光、空气、水,滋养着中华民族,是民族之根。B道德是国家的基石,而以德治国则是治理国家的根基,也是一个国家实现长治久

18、安的良方。C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史中可以看出,一旦道德由盛转衰,统治者就会腐朽,王朝就会没落。D“栋莫如德”意思是道德如同国家的栋梁,一个国家如果失去这个栋梁,那它必定亡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立足于巾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开篇表明道德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B文章论证道德在国家、民族发展中的作用时,既摆事实讲道理,又注重正反对比。C文章在论述“人无德不立”时,先引用他人言论,后辅以形象的比喻,说服力强。D文章结尾强调个人立德重要性,并认为个人只要注重道德修养,就可以做个贤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也曾遭遇黑暗,但是道德让

19、中华民族走向黎明、走向辉煌。B无论是抗日战争这样的苦难时刻,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时代,我们不缺少道德的楷模。C因为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所以人不能离开道德这个社会基础,更不能依靠“吃药维持生命。D道德对于人和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这个“道德”不是伪道德,而是崇高的道德。(一)参考答案1C2C3D详解详析1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儒家

20、文化的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说法错误,原文“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知识分子素来强调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并未说“内圣外王”是儒家文化。另外“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略有不同。B项,“将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便可实现人生价值”说法过于绝对。D项,“不应追求个人利益”错,原文“知识分子不应单纯追求个人利益”。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钱学森、邓稼先的先进事迹证明的是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需要知识分子发扬甘于

21、奉献、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时代精神。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D项,“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将逐渐取代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错误,原文“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逐渐内化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内化而不是取代。(二)参考答案1A2C3C详解详析1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B项,“以德治国则是治理国家的根基”错,原文说“为政以德,以德治国,这是传统中国

22、治理的根基”。C项,“一旦道德由盛转衰,统治者就会腐朽,王朝就会没落”错,这三者之间不是条件关系,前两者是并列关系。D项,“一个国家如果失去这个栋梁,那它必定亡种”错,原文说“如果失去了道德的支撑,那就如房屋缺了栋梁,必定是墙倾垣颓,大厦将危”。2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先引用他人言论,后辅以形象的比喻”错,引用的言论本身就是形象的比喻。3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C项,“因为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所以人不能离开道德这个社会基础,”的表述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而道德是为人之本,处世之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