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二 当仁不让于师 教案1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526000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二 当仁不让于师 教案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二 当仁不让于师 教案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二 当仁不让于师 教案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二 当仁不让于师 教案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二 当仁不让于师 教案1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二 当仁不让于师 教案1 Word版含解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教学难点: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与合作结合法。课时安排:2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作为学生,一年到头几乎天天都要跟老师打交道。相信大家都非常关注自己的老师。大家应该也一定非常关心:孔子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人是怎样对待他的弟子的呢?孔子的弟子们又是怎样评价老师的呢?二

2、、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第1、2、3节。 二)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第4、5、6、7、8节。 三)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第9、10、11、12、13节。三、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1、自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行疏通。 (1)重要实词:毁、逾、伤、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无以为也(无以:犹言“无用”,不要。“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其何伤于日月乎? 仲尼岂贤于子乎 (于:比)如之何其可及也 (如之:像这样,或不译。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3)评价: 第1则是

3、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出类拔萃的才德,是常人不可及的,以及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妒忌的表现)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生得伟大,死

4、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陈子禽用心险恶,手段卑劣。)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19第23)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这里,子贡再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入门墙”,即源于此。2、阅读

5、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倒装句式。 (3)评价: 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四、小结齐读13节五、作业 1、熟读第1、2、3节 2、预习413节。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旧知识回顾 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二、导入新课子贡、颜渊如此维护自己的老师,源自于内心对孔子无比尊敬和崇拜,那么,他们的老师孔子又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学生的呢?三、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

6、出的个性魅力”。1、学生朗读、疏通第48则。 理解好以下字词: “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2、评价: 第4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和执著,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表达了对“仁”的重视;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和对平等师生关系的追求。孔子不偏爱贵族子弟,最赏识生活困顿而德行高尚的颜渊。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当仁不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在第6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

7、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一个简单辩护。末句自我表白: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表明了孔子行为坦荡、光明磊落,以及诚实、正直的性格,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也表现出孔子知错就改的品质。 “子见南子”章,一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

8、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性格率真、可爱、善良、敦厚。也可见孔子为推行政见学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精神,及师生关系的平等、融洽。 但南怀瑾先生持异解,他认为,南子貌美是事实,行为不检点也是事实,子路不高兴老师去见她也是事实,甚至孔子发誓也是事实,但孔子本意是要澄清弟子们对南子的认识:南子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大家这么对待南子,有失公正。必须明白“予所否者”的“否”是对什么而言以及“天厌之”的“之”指代什么内容。南先生认为“否”是“批判”“否定”之意,而“之”是指代“被孔子所否定的人”,全句意为:如果是我所反对、

9、批判的人,上天一定会厌弃他。而我没有“否”之,则其人尚无大恶。当然,如果如南先生所言,则孔子为何要“矢之”,恐也难以服人。四、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1、阅读913则,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10则略过不看) (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两个“为”,都是介词,读we。2、评价: 第9则,运用反复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孔子对颜回的喜爱和赞美,表现出孔子对“德”的重视和推崇。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世有大成就者,唯安贫乐

10、道者能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第11则表达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和师生情谊之深重。“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第13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

11、他:子恸矣!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吾辈。”有类于此。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性情中人。 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比如: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论语先进11第7) 孔子在这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而言现在没有好学之人,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堪为典范的印象。 但孔子毕竟是注重“礼”的,即便是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约。如: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

12、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11第8)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论语先进11第11)这两则说明孔子的清醒和理智不愿意为着世俗的热闹虚荣而违背“礼”。五、小结孔子博古通今,德行高尚,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深受弟子们的敬爱,但他总把自己放在跟别人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从学识、道德和日常生活中感受他的伟大!感受夫子的关爱!六、知识拓展 1、尊师的名人事例:毛泽东、周恩来、居里夫人、李嘉诚。 2、尊师的名人名言: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元.关汉卿 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 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修身 事师之犹事父也。 吕氏春秋劝学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宋李觏gu 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荀子.大略 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梁启超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七、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完成同步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