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一 王好战请以战喻 教案(1课时)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526058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一 王好战请以战喻 教案(1课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一 王好战请以战喻 教案(1课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一 王好战请以战喻 教案(1课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一 王好战请以战喻 教案(1课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一 王好战请以战喻 教案(1课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一 王好战请以战喻 教案(1课时)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一 王好战请以战喻 教案(1课时) Word版含解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王好战,请以战喻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经典篇章,文中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决“民不加多”问题的具体措施。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语言艺术。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文章,高一又学过寡人之于国也,对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对孟子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等特点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此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引申到现实

2、生活,当今社会。二、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2.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3.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难点:准确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关系。四、教学准备老师做好教学课件,学生做好预习,疏通文意。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了解作者、作品。1.课件展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学生诵读,引出孟子。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孟子的文章王好战,请以战喻(板书

3、课题)。2.作者、作品介绍。请学生介绍,教师总结。孟子,是孔子之孙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把孔子侧重于道德修养的“仁”,发展为他的政治论“仁政” ,提出“性善论”,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故后世常“孔孟”并称,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二)检查预习,解决疑难字、词、句。(课件展示,请学生解释,教师补充重点简介“之”、“以”的用法)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

4、其时;王无罪岁)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然而不王者5.王无罪岁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7.谨庠序之教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今异义:1.河内凶2.请以战喻3.弃甲曳兵而走4.然而不王者特殊句式:1.是亦走也。(判断句)2.王道之始也。(判断句)3.非我也,岁也。(判断句)4.非我也,兵也。(判断句)5.未之有也。(宾语前置)6.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7.树之以桑(状语后置)8.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三)研习文本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提示:以“民不加多

5、”为线索展开论述。首先,以梁惠王认为自己已“尽心”,却“民不加多”来提出疑问。其次,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与邻国国君并无本质区别,从而揭示“民不加多”的原因。最后,孟子提出了使民加多的各种措施。2. “民不加多”的原因是什么?你愿意往梁惠王那里跑吗?何也?请结合注释自读课文并思考。点拨明确:(1)河内凶,移民、移粟。(2)王好战。(3)违农时,数罟入,斧斤入(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罪岁。3.孟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把孟子“使民加多”的措施归纳一下吗?分几步走,每步具体怎么做?这样做了有什么效果?默读末段并思考。思考讨论后明确:(课件展示)(1)王道之始

6、: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2)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3)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养生丧死无憾也。(2)王道之成:1)五亩之宅,树桑五十者衣帛矣。2)畜鸡豚狗彘,无失其时七十者食肉矣。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无饥矣。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矣。4.“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有什么关系?他们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讨论后明确:(1)王道之始,主要解决了生和死的问题,即“养生丧死无憾也”。“饮食宫室所以养生,祭祀棺椁所以送死,皆民所急而不可无者。今皆有以资之,则人无所恨矣。”(2)王道之成,不但解决了生死问题,还使民有教,使百姓懂得孝悌,老人可以过上比较好的生

7、活衣帛食肉。孟子这里尤其强调年龄问题五十者、七十者、颁白者。可见“王道之成”更强调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要“老有所养”,物质是基础,但更需“申之以孝悌”,这与儒家思想对孝悌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另外,民老有所养,没有后顾之忧,这是令人向往的。总之,“王道之始”的三条措施分别是“农、渔、林”,主要强调“不扰民”;“王道之成”四条措施分别是“纺、牧、农、教”,既强调“不扰民”,又强调“制民产”,还强调“兴教育,治礼仪”。因此,前者是王道的初步措施,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王道的根本措施,是前者的深化。 (四)走出文本,探究现实意义对于孟子的“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讨论后明确:(1)以人为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抓。(2)资源开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3)老有所养,幼有所依,正合现今的幼儿教育免费和养老保险改革等。(五)探究:孟子的论辩艺术讨论后明确:(1)投其所好,请君入瓮。(2)善用譬喻,形象生动。(3)排偶句式,增强气势。(六)作业熟读并背诵全文,七、板书设计王好战,请以战喻民不加多王道之始 王道之成农 纺渔 牧林 农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