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三 民为贵 教案2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526068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三 民为贵 教案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三 民为贵 教案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三 民为贵 教案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三 民为贵 教案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三 民为贵 教案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三 民为贵 教案2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三 民为贵 教案2 Word版含解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民为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教学重点 本文常见文言实词、虚词;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教学难点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预备知识和工具复习高考考点的18个文言虚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讲读第1则 1、“读”与“释” 2、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

2、土神谷神。” 3、讨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王道思想还是民本思想?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 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府要为老

3、弱病残者提供福利。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 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 综上所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从“民为贵”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是提倡“以民为本”,从“君为轻”可以看出是与王道思想完全相反的观点。 (二)、作业: 1.阅读、思考第2、3则,初步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基础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提问导入 孟子“民本思想”是

4、什么? (二)、朗读第2、3则 (三)、讲读第2则 1、“读”与”释” 2、译文: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君主纣,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传言中有这样的事。”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杀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称作贼子,杀害义士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匹夫。只听过诛杀匹夫纣,没听说过这是弑杀君主一类的事情。”3、解读: 这一则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一段千古名章。 它是什么意思呢? 齐宣王可能动了很久的脑筋想着怎么为难他的老师孟子,终于给他发现了一个反击老师的漏洞。 他兴冲冲的找着老师孟子,马上就请教道:“老师,商汤把夏桀干掉了,周武王把商纣王干掉了,是不

5、是有这样的事啊?”孟子是谁?不愧是千古名师,虽然不知道齐宣王想做什么,但发现这小子来者不善,马上“狡猾”的回答道:“历史书上是这么说的!” 好一个“于传有之”啊!给自己留下无限的回旋空间!笨宣王却没有发现这点,马上按照预定计划发起总攻:“臣子杀死君王,下级杀死上级,这也可以?”(因为儒家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学说) 齐宣王以为自己这招是拿儒家的矛戳儒家的盾,自以为很高明啊!不过怎么高也没有孟子老师高,因为孟子老师是守正不阿的!老师耐心的对齐宣王说:“侵犯仁爱的人是贼,侵犯道义的人是残,拥有残和贼这两种品质的人叫一夫(独夫民贼),我只听说把独夫民贼纣杀掉了,没有听说杀的是君王!” 4、中心

6、: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君权合法有限性理论和革命性思想。 (四)、讲读第3则 1、“读”与“释” 2、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失去天天下,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人民;失去了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是有办法的: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是有办法的:得到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到民心是有办法的:人民想要的就为他们聚集,人民讨厌的不要给他们,如此而已。人民归附于仁,就像是水向下流动,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林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武赶来百姓的,是桀和纣。如果天下的君主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都会为他赶来百姓。即使他不想称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要称王的人,就像是害了七年的病

7、要用放置了三年的陈艾来灸治一样,如果平时不积蓄,那就一辈子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就会终身忧愁受辱,直至死亡。诗经上说那如何能办得好,不过相与落水一块儿淹死罢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3、讨论:(畅所欲言) 怎样看待“天下民民心仁政”的关系? 例: (1)失去天下,首先是失去了民心,民心是什么?仅仅是要吃要穿吗?民心就是人民大众公认的、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社会公理!违背了社会行为规范,违背了社会公理,人民就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而人民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就会跑到他们认为好的地方、好的国家去。 因此,统治者想要得到民心,首先自己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

8、社会公理,就是施行爱民政策,仁爱对待人民,平等对待人民,不搞特权,即使在生活方式上也要有所节制,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2)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然,还没有上升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高度。 仁政得民心,不仁则失民心。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坏人在无意中帮助了好人,恶成了促进历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的,正是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 (3)小而言之,就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商家与商家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现象。 比如说人才“跳槽”,往往是由于原

9、单位的领导人失去了人才的信赖之心而发生的,这等于是这个单位的领导人主动把自己的人才驱赶到另外的单位去。 又比如说商家竞争,如果哪一个商家销售假冒伪劣品,抬高物价,服务态度又恶劣的话,等于是把顾客驱赶到别的商家去,无意之中帮了自己竞争对手的忙。这里的道理是非常简单的。只不过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做了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蠢事还没有意识到罢了。如此说来,倒是有必要反省反省,看看我们自己是否做了那“为渊驱鱼”的水獭或是“为丛驱雀”的鹞鹰。当然是但愿没有的好了。 4、小结 孟子这段言论,总结了殷、纣失去天下是因为失掉了民心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得天下之道是得人民、得人民之道,而得民心

10、、得民心之道是与民所欲、弃民所恶的观点;指出喜好推行仁德、仁政的君王自然会称王天下,否则会终身不得天下,乃至忧愁受辱陷于死亡。 总之,孟子这段话,论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千古不变的道理,充分表明了孟子主张仁政的思想。其中“得天下之道、得人民之道、得民心之道”对于今人来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此文在论说方法上,层层推进,环环紧扣,间用比喻、对比,从而使论证无懈可击。 (五)、作业: 阅读、思考第4、5则,理解“君权谁授”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简述“天下民民心仁政”的关系 (二)、朗读第4、5则 (三)、讲读第4则 1、“读”与”释” 2、讨论 君权谁授? 【提

11、示】 (1)按照一般传统的理解,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这也就是孟子的学生万章的看法。 可孟子却作出了与传统看法不一样的回答,认为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而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很明显,孟子是脚跨上下两个方面,一只脚跨在上天,有“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另一只脚却跨在民间,有“民约论”的味道。而他的论述,则正好是在这两方面寻求沟通的桥粱,寻找“天意”与“民意”的结合点。 (2)所谓“究天人之际”,研究天与人的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探讨的核心问题,而孟子在这里的探讨,是从政治、君权的角度来进行的,也算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事实上,孟

12、子在这里的分析论述,与其说强调“天”的一方面,不如说强调“民”的一方面更为贴切。就以他所分析的舜的情况来看,舜之所以最终“之中国,践天子位”,完全是因为“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诓歌者,不诓歌尧之子而怄歌舜”。所以,与其说是“天授”,不如说是“民授”。他最后所引太誓上的两句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不也一方面说明了“天人之际”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说明了“天意”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民意”吗? 可见,孟子的政治学说里的确怎么也抹不掉“以民为本”的思想。 3、小结: 君权谁授? 从根本上来回答,是民授而不是神授、天授,当然更不是哪个个人所授,即便你是伟大

13、如尧,也没有那样大的权力。 (四)、讲读第5则 1、“读”与”释” 2、译文: 孟子说:“仁德的言语不如仁德的声望那样深入人心,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样赢得民众。好的政令,百姓害怕(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良好的政令只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 3、解读 法家重政令法治,儒家重教育德治;政令法治治人,教育德治治心:治人人畏,治心心服。以儒者的眼光来看,心服才是真服。因此,法治是不得已而为之,德治才是根本所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德治。 “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这是法治。 德治法治双管齐下,天下才能大治。 这是我们今天的看法。是不是有点亦儒亦法的

14、味道了呢? 4、探究创新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在“以德治国”的方略是一致的吗?二者有什么区别吗?请结合历史原因与现实条件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阶级治国安邦起到极大的作用。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今天的“以德治国”的方略可以说是对古人进步思想的延伸与发展。无论是什么时代,每一个当权者都应该善待百姓,因为只有百姓安,才能天下安,只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七、要注意的问题:注意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八、配套例题和练习: 课后练习第二题:解释加点的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