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三 民为贵 教案4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526069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三 民为贵 教案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三 民为贵 教案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三 民为贵 教案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三 民为贵 教案4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三 民为贵 教案4 Word版含解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民为贵孟子【教学目标】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教学方法】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2、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3、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前面孟子关于“爱民、养民、富民、教民”导入(结合“引入话题”)“爱民、养民、富民、教民”的前提是什么? 重民。二、初读课文(在预习的基础上) 三、整体感知(讨论、提问、明确)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2、为轻”? 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四、讲读第1则1、“读”与“释”2、讨

3、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王道思想还是民本思想?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从“民为贵”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是提倡“以民为本”,从“君为轻”可以看出是与王道思想完全相反的观点。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解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这里,轻重主次的关系是很清楚的,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至于所谓“君”,则是民众抬举出来的,“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众有力量抬举出一个君,也有力

4、量把君推翻。君位本是为天下民众设的,谁来做君完全应当由天下民众决定。这是古今天下通行的道理。民的地位不仅在君之上,而且在国家(社稷)之上。因为国家的权力也是人民所赋予的,国家的利益应当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所以从逻辑上来说,必须置民众的地位于国家之上。 五、讲读第2则1、“读”与”释”2、解读:这一则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一段千古名章。它是什么意思呢?齐宣王可能动了很久的脑筋想着怎么为难他的老师孟子,终于给他发现了一个反击老师的漏洞。他请教道:“老师,商汤把夏桀干掉了,周武王把商纣王干掉了,是不是有这样的事啊?”孟子是不愧是千古名师,虽然不知道齐宣王想做什么,但发现这小子来者不善,马上“狡猾”的

5、回答道:“历史书上是这么说的!”好一个“于传有之”啊!给自己留下无限的回旋空间!笨宣王却没有发现这点,马上按照预定计划发起总攻:“臣子杀死君王,下级杀死上级,这也可以?”(因为儒家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学说)齐宣王以为自己这招是拿儒家的矛戳儒家的盾,自以为很高明啊!不过怎么高也没有孟子老师高,因为孟子老师是守正不阿的!老师耐心的对齐宣王说:“侵犯仁爱的人是贼,侵犯道义的人是残,拥有残和贼这两种品质的人叫一夫(独夫民贼),我只听说把独夫民贼纣杀掉了,没有听说杀的是君王!”3、中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君权合法有限性理论和革命性思想。六、讲读第3则1、“读”与“释”2、讨论:(畅所欲言)怎样看

6、待“天下民民心仁政”的关系?例:(1) 失去天下,首先是失去了民心,因此,统治者想要得到民心,首先自己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就是施行爱民政策,仁爱对待人民,平等对待人民,不搞特权,即使在生活方式上也要有所节制,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2) 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仁政得民心,不仁则失民心。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坏人在无意中帮助了好人,恶成了促进历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的,正是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 (3) 小而言之,就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商

7、家与 商家之间,也同样在着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现象。比如说人才“跳槽”,往往是由于原单位的领导人失去了人才的信赖之心而发生的,这等于是这个单位的领导人主动把自己的人才驱赶到另外的单位去。又比如说商家竞争,如果哪一个商家销售假冒伪劣品,抬高物价,服务态度又恶劣的话,等于是把顾客驱赶到别的商家去,无意之中帮了自己竞争对手的忙。这里的道理是非常简单的。只不过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做了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蠢事还没有意识到罢了。如此说来,倒是有必要反省反省,看看我们自己是否做了那“为渊驱鱼”的水獭或是“为丛驱雀”的鹞鹰。当然是但愿没有的好了。3、小结孟子这段言论,总结了殷、纣失去天下是因为失掉了民心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得天下之道是得人民、得人民之道,而得民心、得民心之道是与民所欲、弃民所恶的观点;指出喜好推行仁德、仁政的君王自然会称王天下,否则会终身不得天下,乃至忧愁受辱陷于死亡。总之,孟子这段话,论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千古不变的道理,充分表明了孟子主张仁政的思想。其中“得天下之道、得人民之道、得民心之道”对于今人来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此文在论说方法上,层层推进,环环紧扣,间用比喻、对比,从而使论证无懈可击。七、小结八、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