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528071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清单一 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知识 (一)论述类文本的基本概念 论述类文本是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 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特点的一种文体。它往往涉及哲 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广 泛的社会科学领域。这类文章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能力要求高,具 有较强的综合性。高考题选用的材料新颖,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 动向的文章,包含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人们对社会热点的评,考点清单,价和看法。这些材料一般淡化了文章背景,内容有积极意义,有一定的 文化底蕴,也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二)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点,(三)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 1

2、.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论点有如下特点: 第一,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准确、鲜明。 第二,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有的 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 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有的 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 论点的语句,需要考生自己概括。 第三,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 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2.论据

3、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它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道理论 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运用事 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道理论据要准确恰当。当列举多个论据论证一 个论点时,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 3.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要围绕论点进行,论据的运用要典型、新颖、有说服力。 (四)论述类文本的常见种类 1.政论文 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

4、评论当前重大事件 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它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 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而广义上的政论文,也指一般人书写的关于 重大事件、社会问题的评论文章。 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要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 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或看法、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2.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 理性文章。 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的书 面成果,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有自己的论证角度、论证体系和研究 成果,它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文体

5、特点。 学术论文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从表达方式上看,虽然以议论与说明 为主,但与传统的议论文不尽相同,又异于现代的说明文,因为它的说 明、记述、引用(包括图表、模型等)旨在进行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推 导。 3.时评 时评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发表见解的文章。,时评是评说最近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或最新出现的某一个问题;也可以是 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它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 性、说理性、思想性的特点。 在表达方式上,时评以说理为主,或夹叙夹议,或先说后议。 4.书评 书评是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其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 性的文章。 书评是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

6、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书 评不同于读后感,它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一般包含介绍、评 价、推荐几部分。 书评采用叙述、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以传播书的内容、评论书的价,值、推介书的特色。 (五)论述类文本常用的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起到以理服人的作用。 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第15段,大量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 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第1、2段列举屈原水浒红楼 梦中炼字的例子,阐述“你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不 同句式的不同意味;第3、4段列举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 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论述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第5段列举贾岛“推 敲”

7、的故事,表明用字不同导致意境也不同的观点。,2.道理论证 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以及被人们公认的 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论证论点。“引用论 证”是其中一种,即引用名言警句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论证观点。 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第4、5 段谈论中国诗富于暗示,“言有尽而 意无穷”的特点,就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作者先指出,外国诗人论 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与外国人所谓“空泛 联接着确切”,意思一样。“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 暗示”,是正确的说法。作者还认

8、为,这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 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例如,“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 多。作者使用中外论诗的理论来阐述中国诗的特点,这样就显得有高 度、有深度,也有可信度。 3.对比论证 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 点的目的。 如马南邨的不求甚解,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 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 “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这样,通过对比论证,证明了会意的重 要性。,4.

9、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论点,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识,化 深奥为浅显。 如鲁迅的拿来主义,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昏 蛋”“废物”比喻对待文化遗产持错误态度的人,用“鱼翅”“鸦片” “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这些比喻新颖 别致,形象生动;比喻论证法的运用使说理浅显易懂,妙趣横生。 5.因果论证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 论证可以用因证果,可以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中前6段指出:“闭关主义”导致被枪炮打破大 门;“送去主义”导致子孙后代只剩点残羹冷炙;“送来主义”使清醒,的青年们对洋

10、货恐怖。第7段推出结论:“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 光,自己来拿!”这样,因果论证的运用就使得文章逻辑性强,无可辩驳。 6.类比论证 把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种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 点。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相同属性的类比,将妻“私臣”、妾“畏 臣”、客“有求于臣”与宫妇“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 内“有求于王”两两对应,令人信服地推论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纳谏的必要性。 7.归谬法 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论题,先假设这个论题是正确的,由此导出更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先的论题是错误的。 如韩愈在讳辩一文中,为了反驳有人提出的“贺父名晋肃,贺不举 进士为

11、是,劝之举者为非 (晋进同音,同音需避父讳)”的谬论, 就用了归谬法。韩愈指出:“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 为人乎?”显然,“父名仁,子不得为人”的说法是十分荒谬的。因此,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之说也是站不住脚的。这种论证方法常和 泼辣、犀利的语言相配合,产生辛辣、有力而富有幽默感的表达效果。,2.解题思路,考点二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文中重要句子”指的是论述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或体现了 文章的主旨,或体现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或蕴含着极为丰富、深刻的哲 理等,如果对这些句子把握不准,就不能准确理解整篇文章。 1.解题技法,2.解题思路,考点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

12、信息 “文中的信息”是指文中的语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多是作者在文中所 传达或阐述的事实、知识、理论、观点或设想等。所谓“筛选”,就是 根据试题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就是在 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试题要求分类,再用准确的语言使之条理化、 概括化。“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查的主要内容有:能够对照文中 的语言材料辨别选项的正误,能从文中筛选出答题的相关语句,进行简 要表述。 1.解题技法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会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陷阱进行干扰,考生要明察秋 毫,善于识破。,2.解题思路,考点四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所谓“归纳”,就是把具体的内容加以抽象、提炼;所谓“内

13、容要点”, 就是事情涉及的重要方面。文章的内容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文 的。“概括中心意思”,就是用简明的语言归纳文章的核心内容。 1.错误选项的设置,2.解题技法,考点五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对三者或者其中两 者的综合考查。 (一)“论证结构”类选项解题技法 1.论证结构的常见模式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递进) 式、对照式四类。具体见下表:,2.论证结构类题解题两步骤 技法示范,(二)“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类选项解题技法 1.论点的判断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 和

14、主张。一般是针对论题的带有明确的表态性的完整的判断句。,2.论据的判断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包括事实 论据和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的判断 论证方法是指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方式,即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推理 形式,它所解决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点”的问题。一个论证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 技法示范 示范1: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分析,示范2:对论点和论据关系的分析,示范3:对论点和论据关系的分析,考点六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本考点要求对文本语句、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加工和转 化,从而掌握作者对所述事物的观点态度。作者

15、的观点态度在不同的文 本中或直接表明,或委婉说出;或集中,或分散。 1.解题技法 该类题的考查常表现为依据原文已有信息进行推断。这就要求对选项 进行句间关系的比对和分析,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下列逻辑 关系是常见的考查角度。,2.解题思路,整体阅读 一、三重比对法 论述类文本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 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点,让考生进行判断。而比对法则 是解答此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即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 弄清它与原文的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设置的干扰点。那么, 比对、分析什么内容呢?如何比对呢?具体来说,就是比对句中词语(范 围词、程

16、度词、指代词等)、比对句间关系、比对依据和结论。由此 判断选项的正误,选出答案。,方法技巧,(一)比对句中词语 1.表示范围的词语 如表示全部范围的有“全”“都”“所有”“囊括”“共”“统统” “一概”等,表示大部分范围的有“大多”“多数”等,表示范围限定 的有“只”“仅仅”“光”等,表示范围涉及两种及以上对象的有“以 及”“及”“和”“也”“又”等。此外,要特别注意对对象进行修饰 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圈定了范围。比对时,要注意是否有扩大或缩小 范围的表述。 2.表示程度的词语 如表示程度高、深的,有“很”“挺”“怪”“更”“最”“太”“非 常”“十分”“特别”“极其”等;表示程度一般、适中的

17、,有“较”,“比较”等;表示程度轻的,有“稍微”“不大”“有点儿”“有些” 等。比对时,要注意加重或减轻程度的表述及轻重倒置的现象。 3.指代词 如“这”“其”“它”等。比对时,要注意指代对象是否一致,特别要 注意是否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等错误。 4.表示时间或时态的词语 如“后来”“最早”“近来”“正在”“日前”“一旦”“立即” “马上”“目前”“已经”“早已”“曾经”“刚刚”“即将”“就 要”“了”等。比对时,要注意是否有时间先后错乱、混淆已然与未然 的错误。特别要留心是否有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 “已经发生的情况”的内容。,5.表示语气的词语 如表示肯定的有“必定”“必须”

18、“一定”“的确”“就可以”等,表 示揣测的有“或许”“大概”“可能”“似乎”“也许”等。比对时, 要注意是否有混淆或然与必然、说法绝对化的错误。 (二)比对句间关系 它包括比对句子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 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 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可以分为以下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 键词),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重点是因果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思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看是否存在强加因 果、

19、因果倒置等问题。 (三)比对依据和结论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论是否成立。推断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 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 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 果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 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 论,二看结论(指推断想象的结论)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八大设题陷阱 识破错误选项的陷阱,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会在以下几方面设置陷阱: 设题陷阱一:偷换概念 主要指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

20、迷惑考生,使考 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 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 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典型例题,设题陷阱二:张冠李戴 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将此事物表述为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 面表述为彼方面,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或者将原文中甲的 观点态度(行为、状态)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 典型例题,设题陷阱三:指代有误 选项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表述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 或是范围上的。 典型例题,设题陷阱四:无中生有 指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 无

21、端地生出某种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典型例题,设题陷阱五:混淆时态 指选项故意在时间上对原文内容做了提前或滞后,即把未发生的事情 (未然)判断为已发生的(已然),或把已发生的事实判断为未发生的。 典型例题,设题陷阱六:混淆是非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 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 定。 典型例题,设题陷阱七: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 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 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 典型例题,设题陷阱八: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 “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 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 典型例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