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课件.ppt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528546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PPTX 页数:178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78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78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78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78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课件.pptx(1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高考语文 (浙江专用),五年高考,A组 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答案 (1)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 (2)(6分)“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 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解析 (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淹留”一词在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 暮雨洒江天)中出现过,“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两句是向自己发问,叹息这些年来 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本诗中的“

2、淹 留”也是“长期停留”的意思,结合诗歌主题可知,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了解点染这一表现手法,所谓“点”,就是点 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 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 然后了解柳永雨霖铃中点染手法的使用。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 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 落、凄清的气氛便具体可感了。李颀送王昌龄一诗中,第二句就点明了“暮情”,接着从 第三句至第十二句运用景物描写,着

3、力渲染了这种“暮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离 别之情。点染手法鲜明。,方法点拨 诗歌中常见的5种情感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 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抒发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思乡念亲;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 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心志的告白。知

4、识拓展 何为“点染”? (1)点染,本来是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后文艺理论家引以概括词的此种表现手法,并将“点,与染分开说,而引词以证之”(词学集成引江顺诒语)。如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谈 道:“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 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2)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也比喻修饰文字。”可见,“点染” 也是修饰文字的一种方法,通过它,可使文章“更上一层楼”。,2.(2017浙江,19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5、8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 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 肠! 注 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通“锸”。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答案 (1)采地黄 卖地黄 (2)叙述: 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

6、,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 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 距。 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这首诗是叙事诗,可根据核心事件来概 括主要内容。前八句讲在春旱的背景下,百姓食不果腹,去田里采摘地黄,但地黄也不多,采摘 极其艰难。可概括为“采地黄”。后六句讲采来的地黄不是自家吃,而是带到“朱门家”(达 官贵人家),卖给那些吃得面白肥胖的人。卖给那些人的“地黄”被拿去干什么了呢?他们用 它去喂肥马了。百姓却希望能换点马吃剩下的残粮以度饥荒。可概

7、括其核心为“卖地 黄”。 (2)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欣赏能力。白居易的叙事诗,语言通俗,通俗中往往 含有警世之意。对比也是其诗歌特色之一。这首诗中的对比,有贫民与朱门家的对比,有人饿 瘦与马肥壮的对比。要对诗句进行具体分析,分别解说叙述特点和对比特点,写出各自的内容 和作用。 这首诗通过叙述农民采地黄向富家换取马料以饱饥肠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 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本诗通过对采地黄 的饥民形象的设定,反映了荒年农民的生活境况,进而揭示了社会贫富差距及阶级矛盾的尖锐 对立。,3.(2016浙江,2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8、(1)(2)题。(7分)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 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 (1)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 融。 (2)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 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

9、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解析 (1)赏析诗句,首先要找到突破口,可以从形式入手赏析其形式美,本题的突破口是对仗 与拟人的手法。可以从内容入手赏析其情感美、画面美等,本题的突破口是诗歌所抒发的家 毁国亡之痛。还可以把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赏析其艺术魅力。这两句诗,在形式上,用“寝 园”和“废殿”的意象,“泣铜驼”的拟人来抒情。在内容上,可以根据两句诗所写意象,据象 索意,可以发现,写“寝园”“废殿”这些破败之景,实为抒发亡国之痛。在艺术手法上,这叫 作情景交融。

10、 评析 本题考查古诗歌鉴赏能力,包含艺术手法与思想情感把握两方面的内容。 题目虽小,包容面广,对考生的要求较高。易错分析:回答本题,难在找不到角度,很容易答不完 整,尤其是对思想情感的理解容易漏掉。 (2)题目要求从叙事这一角度切入,欣赏这两首诗歌。欣赏叙事特色,要以平时所积累的知识为 基础,从叙事中的语言特色、修辞特色、抒情特色、叙事人称特色等角度入手进行赏析。这 两首诗的叙事、描写都很朴实,近似白描,如“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以平实的对比,写出 官宦人家依然歌舞不休,而战场上已经人烟稀少,与国破家亡的内容相吻合;在叙事中饱含情感 因素,如“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

11、归”,叙事中写出无限悲伤之 情。抓住这些,即可作答。,评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题目要求非常明确,答题思路的选 择能体现考生的古诗词艺术修养。所以,能不能找到合适的角度,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旦发 现了本诗叙事中的对比因素、叙事口吻的特别之处和叙事与情感的关系,也就等于找到了答 题思路。,诗歌欣赏 北来人二首是刘克庄在北宋灭亡后的感怀之作,诗中流露出亡国之恨与遗民 之悲,将当时诗人的心迹刻画得十分到位。题目平中显奇,朴朴实实的字眼,看似毫无新奇之 处,却饱含着亡国之臣、离家之人的悲切之感。“北来人”就点明其是背井离乡之人。这两 首诗所选物象皆饱含悲情。“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是以

12、物感人,触景生情;“胡运占难 久”是一种美好的期望。“妆髺尚宣和”,作者通过写旧京女的妆髻还保留着宣和的样式,表 达人民对于故国的怀念。“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对比叙事,表现孤独凄凉的处境。“老 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叙事抒情,叙写背井离乡之苦,表达希望光复河山而不得的悲苦之 情。这两首诗,以叙事诗的笔调写就,叙事所选细节、情景多显残败之象,多用对比手法,对比 中表现流离之苦、亡国之悲。,4.(2015浙江,212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7分)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 与新声。写出

13、天然律吕,扫空眼底 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 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 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答案 (1)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 重正面描写、直接

14、描写。 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解析 (1)分别从“浔阳”“月色”两个方面思考,写出与之匹配的相关诗句即可。 (2)从“雅调”“旧谱与新声”可知是从乐曲方面来描写琵琶演奏,是正面描写。第一句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是写乐曲的演奏者,第二句“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 鸣”是写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末句“天然律吕”是写乐曲声律的高雅。 从“洗耳为渠听”可知是从听者方面来描写琵琶演奏,是侧面描写。“天气暖犹轻”“轩 窗静来偏好”是通过气氛感受,“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是通过典故联想,“语溪 乍雨初晴”是通过景色渲染来描写。

15、,5.(2014浙江,2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7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 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 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 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这两首诗都以 来写愁。(2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答案 (1)猿声 (2)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 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解析 (1)李诗“共听一声猿”借猿声表达与朋友的分离

16、之愁;徐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 心”借猿声抒写游子思乡之愁。 (2)李诗前两句描写了山色昏暗、暮雨繁密,寄寓愁情,寓情于景,并用“那堪”一词着意渲染; 徐诗前两句描写清丽之境,后两句用典故写愁,从理性的角度点明:猿鸣声哀,自己不愁,却引人 愁肠百结。,1.(2018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17、。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 (1)B (2)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 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诗人虽不得不接受 生活贫穷的命运”错,“男儿屈穷”中的“穷”并非指“贫穷”,而

18、是指遭遇困难和坎坷。 (2)首先,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寒风又变为春柳”意为寒风已去,东风徐来,枯柳变绿。其次, 根据诗句意思描绘画面。再次,联系诗中的“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所体现 的作者情感分析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诗歌鉴赏 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整首诗扣题叙事抒怀,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 怀。因事抒怀,叙事和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麻衣冲风的形象描 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等声响的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 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细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 的渲染发泄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

19、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 出乐观、自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 发有为之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 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动。,2.(2018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20、.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 (1)D (2)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 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 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该项对“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两句的 理解错

21、误,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端砚中研好了浓浓的墨,在烛光映射下我纵情挥笔泼墨。这是以 奋笔疾书来比喻战场拼杀,描绘出了勇士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陆游的相关情况:陆游是南宋的爱 国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书法家,由于胸藏五兵,欲试无路,才会有借酒消愁、作书泄愤的举 动。他诗中的酒,往往无关消遣、无关风雅,而是关联国家之命运。再结合诗歌意境去具体分 析“酒”的作用。第一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是说写 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在战场上挥旗打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手中的刀 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

22、天上倾泻而下。第二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 里烟尘清”,瞬间就完成草书作品,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了国难,恢复了太平,感 觉酣畅淋漓。,诗歌鉴赏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写于淳熙 三年(1176)春天,这时诗人正在成都任四川安抚制置使范成大幕府的参议官。头年十月来到 成都,满以为可以通过朋友范成大大展宏图,实现复兴祖国的理想,谁知范成大安于仕宦生活, 无意复兴祖国,这使诗人非常失望。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只好在登高临水、饮酒赋诗、赏花游 宴之中消磨时光;但美酒香花只能让他更加惆怅,只能激起他对祖国更加执着的热爱,从而更为 急切地愿为消

23、灭敌人而施展才华,于是在以作战喻作书的艺术构思中,写下了这首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贴切生动的比喻、奇特丰富的想象、新颖别致的构思把扫清万里胡尘的 战斗场面与纯熟精湛的草书艺术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吟咏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战场,始而 紧张,继而痛快,最后沉浸在“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狂欢之中。诗人之所以能寄意草书,写得那 样豪迈动人,是因为他有出奇制胜的满腹韬略,有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有恢复中原的坚定信 念,有北伐金人的迫切要求,一句话,是因为他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因此,欣赏这首诗时,要紧紧 把握其爱国的主旋律。,答案 (1)A (2)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

24、意为即使自 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 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开篇的发问流 露出作者对辛劳填海的精卫的同情。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同意”或“不同意”均可, 关键是对“愿我身死子还生”中“子”的理解。一是将其理解为精卫,呼应前面的“飞多羽 折时堕水”,是以作者的口吻表达甘愿牺牲自己以拯救精卫的精神,侧面表达对精卫的同情

25、和 崇敬之情;一是将其理解为精卫的子孙,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世世代代奋斗不息的坚韧不拔、 前赴后继的精神。,易错警示 古代诗歌设误角度与陷阱,解题步骤 评价思想观点“三步骤”,4.(2018北京,141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12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 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 方司法、

26、监察等事务。绣衣:官服。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 蜀百姓。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

27、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 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答案 (1)D (2)A (3)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 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

28、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 隽永,皆堪称“和缓”。,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尾两句的意思是:正是梅花开放、大雪纷飞的 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还要不断传递消息。这是对未来的抒写。选项中“怀念过去”理 解错误。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B.写入蜀路上会遇到赤壁美景,不是用典。 C.写蜀道难行,表达对友人的担忧;作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无望其早归之意。D.劝说李正之不 要儿女情长,而非“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

29、的鉴赏能力。“龙吟虎啸”和“和缓”相对,分别指稼轩词的豪 放和细腻。如上阕的气势、下阕的意境,都给人以“龙吟虎啸”的豪迈之感;又通过“须相 忆”等,抒发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有“和缓”之感。,答案 (1)A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 选择的否定”理解错误,陶渊明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但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不易 实践,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2)

30、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结合诗句描绘画面,这两句着力描写田野的美景。答题时 语言要流畅、优美。平畴:平旷的田野。远风:远处吹来的微风。此处指禾苗被微风吹拂。良 苗:长势良好的禾苗。怀新:焕发生机。两句的大意是:微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3)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题干虽然只要求分析最后两句诗包含的思想情感,实 际上要通观全诗,从全诗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中,陶渊明有感于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之 不易实践,夹叙了田间劳动的欢愉,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 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为陇亩民”作结。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 忧贫”,他记在

31、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 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道却使他望而却步。他很 失望,渐渐改变了想法,甘愿“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这将是他生命的归宿。所以陶渊明 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归隐之情与济世之心矛盾交织。,6.(2018江苏,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寄和州刘使君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 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

32、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案 (1)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 水。 (2)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 音之许。,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分析诗歌相关内容的能力。由“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 堰”“看花多上水心亭”三句可概括出刘禹锡“闲”的表现。由首句“别离已久犹为郡” 可推知他如此之“闲”的原因除了热爱自然山水,还有长期得不到升迁。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从“诗情应更远”可

33、看出刘禹锡诗歌水平更高,表达 诗人由衷的钦佩之情;从“醉中高咏”可看出刘禹锡境况悲凉,诗人对此深表同情;从“有谁 听”可看出诗人认为自己能成为刘禹锡的知音。,方法技巧 概括分析诗歌内容四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诗,把握情感; 第二步,对应诗句,了解句意; 第三步,筛关键词,概括内容; 第四步,根据句意,简要分析。,7.(2017江苏,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迮:狭窄。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

34、因。(6分)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答案 (1)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2)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 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解析 (1)解答此题,关键是读懂中间两联的意思。颔联第一句,“乾坤迮”可联系诗人所处的 时代来理解;颔联第二句,“病”“中年”已言明诗人境况;颈联,抓住“百战”“铁衣” “空”“五更”“画角”来理解。如此,信息点就不会有遗漏。,8.(2017北京,151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8分) 晓行巴峡 王 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

35、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 树杪:树梢。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 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 ),答案 (1)C (2)B (3)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

36、“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 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 悲苦。 (4)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纡其骇瞩 江晚正愁予 山深闻鹧鸪,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选项中“万亩良田,井然有序”错误,应该是 “万家井邑出现”,巴峡以丘陵、山地居多,很难有万亩良田出现。,疑难突破 井:市井,村落,指山城住户。万井:千家万户。唐陈子昂谢赐冬衣表:“三军叶 庆,万井相欢。”“万井出”的意思是“万家井邑出现”。 (

37、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体察和对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 通过鸟雀声渲染凄凉氛围,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传递出思乡之情。B项中,“雁声急” 和“客程遥”写雁声的急切凄惨,归程遥远,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知识拓展,(3)解答此题,可以从意象的感情色彩入手。“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玉露凋 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运用的意象,如“猿鸣”“玉露”“枫树”等,都是表示凄冷、 悲苦的,可以分析出水经注和秋兴八首侧重于秋天的凄凉意象,情感更加悲伤;而王维 的晓行巴峡则更加侧重暮春时节的“浣女”“鸡鸣”“水国舟市”“山桥行人”等意 象,描写了巴峡的自然景物和

38、风土人情,呈现出一派安宁祥和的山乡之景。诗人最后说,幸得山 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思乡之苦。,方法技巧 诗歌的比较阅读,可以从意象的特征和感情色彩方面入手。例如:王维的诗整体选 取的意象都偏明亮向上,情感也并不消沉,哀而不伤;郦道元的诗和杜甫的诗选取的意象都偏消 极暗沉,情感比较悲苦哀伤。,答案 (1)BD (2)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 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解析 (1)B.无中生有,“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在诗中找不到依据;对“不敢自 居第一”的理由理解错误,由注释可

39、知,为避免被扣留,不敢自居第一。D.苏轼告诫苏辙“切 莫以家世傲人”,是担心弟弟的安危,并没有让他展示“谦恭的君子风度”。 (2)首联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写兄弟二人虽相隔千里,但“我” 不会因兄弟出使远方而落泪,体现了其豁达的一面。,易错警示 鉴赏人物形象四角度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例如,最爱东山晴后雪,通过标 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 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例如,劳停驿是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时所作。劳停驿,驿站 名。据此可以揣摩出诗中所塑造的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

40、的人物形象。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通过分析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 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塑造 的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3)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描写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词句,仔细分析,探寻 人物的形象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神态描写,很明显这 处神态描写体现了人物旷达洒脱的性格。,(4)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中“凭

41、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期望为国 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答案 (1)“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解析 (1)可按照阐释词义、明确表现手法、描绘“斗”“攒”所展现的图景、概括景物特 征四个步骤进行。“斗”“攒”两字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高耸的山崖人格化, 江流回转曲折

42、,两岸山崖遥望对峙,如同相互争斗一样;而“攒”字将群峰人格化,描绘了太阳 被遮挡时群峰聚集的画面。 (2)通读全诗,可知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蜀道沿途景色优美,二是诗人报友急切。回答此 题时,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即可。,11.(2017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43、。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答案 (1)BE (2)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 严寂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 们奋勇争先、一

44、往无前”说法错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枚,以防喧哗。诗歌的第三句用 “衔枚”来形容考生安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E项,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 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为国选才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不是说作者自己真的体弱多病。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可以从诗歌描写的内容和使用 的手法入手分析。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 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 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表现手法。,

45、诗歌赏析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 出他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 而由衷地感到喜悦。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院的考场 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渲染祥瑞肃穆 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考生们答题的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 人对此景象不禁发出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 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

46、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 才之事要拜托同仁,其实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 国选出良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2.(2017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 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 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

47、诗秦中 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答案 (1)CD (2)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

48、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歌并不全是戏 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解析 (1)C.说“短李”是戏称,以示二人关系亲密,诗中虽有让李绅服气自己的创作不容易的 意思,但并没有“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颈联前句说此时富贵与“我”无缘,颈 联后句说以后会诗名远扬。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2)友人之间相戏,无须客气,无须谦虚,围绕这一点,再结合诗句逐一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首 联,大言不惭,“有风情”“近正声”,自评极高,颇为自负。颔联,“偷”“伏”,戏谑、调侃友 人,一则表现友情之深,二则自夸才高。颈联,说自己与富贵无缘,自是不被当权者认可,有隐隐 的失落;说文章应扬名,

49、又洋溢着昂扬的自信。尾联,“莫怪”说破戏谑之意,“诗成”又洋溢 着喜悦之情。,知识归纳 准确分析诗歌情感态度的技巧 小序与注释,认真来研读。 置身于情境,自然能体会。将自己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中,模拟声情,化身为诗人,自然 体会作者的感情。 逐句去分析,品准关键词。不要随意引申,不可无中生有,即“品准”。,13.(2017天津,14)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