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理人教版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五章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3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538615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地理人教版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五章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地理人教版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五章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地理人教版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五章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地理人教版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五章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地理人教版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五章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地理人教版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五章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3 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地理人教版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五章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3 Word版含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版地理精品学习资料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前面几章内容的总结和升华,主要讲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两部分内容。本节主要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部分。教材首先指出地理环境普遍存在地域差异,然后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旅行中就能感受到地域差异。紧接着,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分三个方面讲述地域差异的表现: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干湿度差异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其中纬度地带性的表现是地球表层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由赤道向两极呈有规律的变化,它是地域分异中最基本的分异规律,教材运用热带雨林和苔原的景

2、观图片,分析对比此种分异规律。教材最后还在阅读材料中以我国为例介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与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从而说明了地域分异是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的一个根本原因它最终影响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区域差异,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三维课程且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了解陆地环境下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景观图说明地理环境差异的规律及成因的技能。2、过程与方法:通过日常旅游经历体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地理景观图对地理环境差异的规律及成因进行整理、分析;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

3、策。运用适当方法和手段来表达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地域环境差异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课内容综合性强,抽象知识多,尤其是学生的空间观念还未完全形成,对于自然地理环境从总体上还把握不好。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实际特点来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1、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课外给予学生适当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进行研究;课堂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不再一味地讲解而是让学生来探究、分析、定论;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

4、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同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方法等。而且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课堂实际随时调整能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2、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读图训练。教材中图表丰富,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资料获取知识,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如:山地垂直带的情况可参考课本插图,注意珠穆朗玛峰随海拔高度不同所出现的垂直自然带,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初中所学的自然带知识。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引导学生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掌握由赤道向两极以及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分析产生地域分化的主导原因。通过

5、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让学生体会学习地理就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4、利用计算机教学。制作电脑动画,演示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规律,以及各个地区代表性的动植物。演示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5、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前分好学习小组,课始用学生的调查访问成果展示导入;课中鼓励学生积极的合作探究、讨论、竞答、演示操作等;课尾学生总结这节课的不同收获,等等。让学生对地理课堂感到有趣、生动充实。三、课堂教学实录(部分)【课前准备】学生:调查访问自己身边的亲属在出外旅游时所看到的不同地区的景观,然后对比

6、它们有什么差异;搜集旅游时拍摄的不同地区的景观照片。教师:Flash动画课件;将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切入生活导入新课】经过一个星期的调查研究,同学们肯定有不小的收获。下面我们就有请部分同学上台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大家欢迎!(话音刚落,一名男生大步流星地走向台前)生l:我爸爸今年冬天去广州,发现那里的树叶竟然没有落,大家请看,这是当时拍摄的照片。通过调查,我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景观有明显的不同。生2:我叔叔去年去泰山旅游,看到山下的树木与山顶的树木有明显的不同。大家看这是在山下拍到的照片,从上面可以看出树木高大,树叶宽;这是山上的松树,树叶成了竹叶,树也矮了。我的调查结论是山上与山下

7、的景现明显不同。生3:今年夏天,我们全家去了乌鲁木齐,坐在火车上我看到了沿途的景观差异,并把它们拍了照片。景观的变化非常的大。那时,在我们这里树木郁郁葱葱,向西走了一段时间,树木就明显地少了,草地多了,后来又出现了大片的荒漠,有时很长一段时间也看不到村庄。我的结论是我国的东部和西部景观有明显地不同。至于为什么我还想进行进一步探究。师:同学们调查的很好,希望同学们今后养成多观察、多思考的习惯,多留心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探究,我们发现各地区的自然景观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那么,为什么会存在地区差异呢?而且有没有规律呢?有什么

8、样的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角色扮演 分组探究】现在,我们班被国际组织选为全球探险考察团,要求我们对全球自然地理环境地区差异进行考察。为了更好地研究,我们分成三个小组。具体任务如下:1、组由赤道出发,沿经线方向赤道向两极进行考察。2、组由沿海出发,沿纬线方向沿海向内陆进行考察。3、组由山麓出发,向山顶方向进行考察。各小组注意观察沿途的自然景观差异,并探究其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探究结束后,各小组作好总结,介绍探究结果,探究时间为十五分钟。动画演示:演示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示意图,沿着纬线和经线两个方向演示,不同自然带闪烁不同颜色同时放大各个自然带,配上自然带内的地表景观并动态演示,

9、让学生从感性上去认识和发现规律。演示非洲乞力马扎罗山从山麓到山顶雪山的自然景观,让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在垂直方向上的地域分异规律。学生探究:学生对照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及课本景观插图,联系教材提供的资料和前面学过的地理知识,分组讨论,探究分布规律。学生汇报探究结果:1、组1同学汇报组l:我们组经过探究发现,陆地环境异有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下面请同学1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分布特点。生1:这种分异规律在非洲大陆表现非常明显,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别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沙漠带。从全球来看,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在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组合为亚热带常绿

10、阁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大陆西岸中纬度地带组合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大陆内部中纬度地带组合有两种形式: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带。组1:刚才我们分析的是地域分异的规律,下面我们有请同学2给我们讲一下这种规律形成的原因。生2:这种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做有规律的更替。特剐提醒的是,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组l:大家有不明白的问题需要我们解释吗?欢迎提问。组2:为什么中纬度大陆西岸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而东岸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组l:因为

11、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这个地区的植被,以常绿灌木为主,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深,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而大陆东岸夏季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所以植被为常绿阔叶林。2、组2同学汇报组2:我们小组经过细致的探究发现,陆地环境具有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下面先请同学3来给我们大家分析一下分布的规律。生3:这种分异规律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通过刚才一小组的同学介绍我们可以知道:中纬度地区东岸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混交林带,而大陆内部为亚热带、温带荒漠带或热带、温带草原带。由上可以看出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也出现了明显的地

12、域分异规律,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受化。组2:刚才我们分析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下面我们有请同学4给我们分析这种规律形成的原因。生4:经过我们探究发现,这种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受海陆位置的影响,由于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度的不同,从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很大,近海地区降水多,湿度大,植被为森林,离海洋越远,降水越少,湿度就越小,植被也就变成了草原,最后成了荒漠。所以说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组2:大家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需要我们来解释吗?欢迎同学们提问。组3:在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圈上我发现南美洲南端的东岸是温带荒漠带,如果按照你们的解释,

13、这个地方靠近海洋降水多,湿度大,应该为温带阔叶林带。请你们解释一下。(小组发言人把目光投向了小组的同学,纽内同学正在积极地讨论如何解释)生l:因为这里降水少。问:为什么降水少呢?生2:可能是因为这里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所以降水少。生3:不对,这里应处于西风带,应该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生4:这里虽然处于西风带,但是由于受到了高大的安第斯山的阻挡,正好处于背风坡,所以降水少。植被也就成了荒漠了。生5:这不与我们探究的规律矛盾了吗?(这时,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把求知的目光投向了老师)老师介入:同学们刚才分析的很精彩,这种现象叫非地带性分布现象。自然地理环境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

14、,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这也正说明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同学们可以课外探究以下还有哪些地区出现了这种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把它写出小论文,我们再一起认真分析讨论。下面我们听一听三小组同学的汇报。3、组3同学的汇报(略)【教师评价 激励提高】在今天的探究活动中,同学们能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而且具有了独立思考与反思的习惯和质疑意识;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了。最可贵的是在表达、交流探究成果时,能条理清晰、完整地表达探究过程与结论,说明同学们的探究活动质量越来越高了。希望同学们今后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我们在探究活动中的投入程

15、度、合作意识、意志毅力和创新精神。【学生总结 感受收获】师:我想这节课同学们肯定有不少收获和感触吧?能不能谈一谈你们有哪些收获感触?生1:我了解到自然地理环境存在着地区差异。生2:我知道了陆地环境的三种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生3:通过学习,我还了解到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不但有规律性,而且还有非地带性分布现象。生4:我学会了运用课本插图来分析问题。生5:我感受到了合作的快乐。生6:我今天和同学们合作的非常愉快。生7:我发现学习的地理知识就是我们身边的生活实际问题。我们应多注意观察我们周围的地理现象。生8:我今天是第一次作为中心发言人,感觉

16、到还有点紧张,不过后来我又调整好了,我想下一次我一定会做得更好。【布置作业】1、有兴趣的同学可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立课题继续对陆地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进行研究。2、可上网登录有关地理网站,如:或了解更多的知识。四、教学案例评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注重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了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并积极地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教学手段上,能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地理图像和多媒体演示课件,以及采用访谈、调查等方法帮助学生学会从多种途径获取需要的地理信息。在教育方式上,把时间交给了学生,加强了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摒弃了过去那种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教学难点的处理上,能结合角色扮演、动画演示,深入浅出地予以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