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2017年2年级数学上册教师电子备课.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545576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DF 页数:82 大小:21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2017年2年级数学上册教师电子备课.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2017年2年级数学上册教师电子备课.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2017年2年级数学上册教师电子备课.pdf(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0 新人教版 2017 年 2 年级数学上册教师电子备课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 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 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

2、度单位的作 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 厘米、 1 米 的长度观念,知道1 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 约 4 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课本 P2-3,例 1、2、3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

3、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 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性。 1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数学 组

4、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 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 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 :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 、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 厘米的 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 厘米。

5、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 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 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 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 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 1 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 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 1 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 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 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 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 、用厘米量 1、我们已

6、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 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 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 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 厘米的表象, 亲身经历 学习数学知识。 五、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 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 厘米、5 厘米、7 厘米、10 厘米 , 给大家看。教 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

7、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 等。 设计意图 : 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 厘米的长度观念, 初步建立 1 厘米的表 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4 页。 3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 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 米=100 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 1 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 根较长的绳子, 1 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

8、计: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 厘米有多长? 2 厘米呢? 10 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 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 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 是一把米尺。(板书:“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 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 教室有多长, 通常都是用比厘 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 厘

9、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 厘米为 单位) 2观察自己的 1 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 1 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 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 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 米。 4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 米。 (5)用米尺量 1 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 米长、 3 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 1 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

10、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 1 米也就是 100厘米。(板书: 1 米=100 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 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 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 6( )黑板长 2() 小明身高 124()课桌长 50() 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

11、,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课本 5、6 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5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 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 刻不容缓的, 当每次接到任务时, 为什

12、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 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

13、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 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 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 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每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 请同学们看看、 想想教科书第 5 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 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 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6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14、。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 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 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 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 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 厘米大约有多长。

15、 学生尝试画 3 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 3 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 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

16、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7 完成第 5 页的做一做 ,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 ,量跳远距离。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课本第7 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合适的确定长度单位的方法; 2、在确定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校升旗台上有一根高高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二、学习新知 1、现在我们知道旗杆的高度是13() 2、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 厘米还是 13 米呢?为什么?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用尺量一量, 13 厘米只有一拃长,不可能。 我 1 米多高,才到旗杆的底下。 5、得出结论:

17、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 米。 6、总结判读方法 可以想像一下其中一个长度合不合理。 也可以用已知的长度去比一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课本第 9 页第 8 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单元教才分析: 8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 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 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 法估算等内容。实践活动: 我长高了

18、,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 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 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 宽度等实际活动, 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 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 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计算 100 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注

19、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 解。 单元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一位数 ,3 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 ,5 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4 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 1 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 P12-P13 例 1、例 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 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9 2、掌握

20、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 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 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 哪两个班可以 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 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计算 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 P9做一

21、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 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 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 1、练习二第 1 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2、练习二第 2 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 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10 课本 P4 例 教学

22、目标: 、通过学生的交流, 发现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 性。 、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交流, 发现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 法的多样性。 、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 8 页主题图。问:二( 1)班和二( 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

23、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 3。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 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 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理解。再列竖式计算。 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 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 :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1 、完成 P1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完成 P12做

24、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学生汇报。 3、完成 P13第 4 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 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 P15-P15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 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

25、生在数学学习 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 :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 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 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12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第 14 页练习二第 5 题。教师巡视、指

26、导。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 是怎样计算的。 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指名回答。 3、 完成第 14 页练习二第 6 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 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4、完成第 15 页练习二第 9 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5、完成第 14 页练习二第 7 题。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完成填表。指名汇报,并说说 是怎样计算的。观察表格, 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指名汇报。学 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6、完成第 15页练习二第 8 题。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

27、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 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 7、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 8、完成第 15 页练习二第 10 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 :加深理解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 四、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 P18例 1,练习三 1-3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

28、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 13 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 1. 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聪聪的问题。板书算式:56-22,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

29、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 减十位。 设计意图 :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二、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 19 页做一做第 1 题,学生独立完成。 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 果及算法。 2、完成第 20 页第 1 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 2 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 组内交流发现。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握计算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

30、相 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四、随堂练习 14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 P18-P19 例 2、例 3 教学目标 :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教学重点: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教学难点: 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 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思考解决问题的 办法。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

31、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 2。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6 减 8 不够减怎么办。 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教学例 3。 出示 50-24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 15 3、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 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设计意图 :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

32、成第 19 页做一做第 2 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 20 页练习三第 5 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 3、完成练习三第 6 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设计意图 :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 P20-P21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 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

33、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 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和题卡 教学过程: 一、总结引入 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在小组 内交流一下。指名汇报。总结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16 设计意图 :课前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第 20页练习三第 4 题。请仔细观察图, 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的同 学听一听。怎样求还剩多少个?指名回答。板书算式:32-11。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呢? 2、完成第 20 页

34、练习三第 3 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3、完成第 21 页练习三第 9 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4、 完成第 21 页练习三第 7 题。 同桌两 个同学与相说一说下面各题差的十位上是几? 你是怎样想的? 5、第 22 页练习三第 10 题。 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汇报。怎样求雨伞 多少钱一把?独立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计算方法。指名汇报,并说明算法。 5、第 22 页练习三第 11 题。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从加法和减法中各选一道题在 小组内说说计算的方法。指名汇报、订正。 设计意图 :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5、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 21页练习三第 8 题。有 3 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 的小鸡混到了一起。 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 评 比。 2、完成第 22 页练习三第 12 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 22 页练习三第 13 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 学交流。指名汇报。 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 说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练习的熟练性。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 教学内容:

36、 课本 P23 例 4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学习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 17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 3. 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 学生学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37、(一) 、教学例 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 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 明解题思路。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二) 、完成第 24 页做一做。 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 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 (三) 、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 :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

38、习四第3 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1、2 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的解答方法,体验 解答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18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 P25-P26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1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简 单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 1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的计算技

39、能。 教学难点 :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二( 1)班原有 38 位同学,这学期又转来5 位同学,二( 1)班现在有多少位 同学?这道题该怎样解答?把你的解答思路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汇报解题思路。 学生自 由说。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白练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 1、完成第 24页第 4 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 2、完成练习四第8 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选题说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 与两位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汇报、归纳。 3、完成练习四第5 题。观察统计表学生分小组交流从统计表中了解的

40、信息。学生汇 报发现。思考、提问,和同桌交流问题。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学生汇报提出的 问题及解答思路。 19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同时提高 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四第6 题。观察图,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并汇报:怎样 做可以知道第二只啄木鸟吃了多少只虫?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学生汇报解题思路。 2、完成练习四第7 题。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怎样做可以知道小玉 攒了多少钱?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指名汇报解答方法。做了这道题,你想到 了什么? 设计意图 :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

41、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 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回答。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课本 P26-P27 例 1、例 2 教学目标 : 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3、巩固 100 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42、: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20 1 、口答。 7+6+5 8+9-13 24-10-7 20+30+10 17-3+4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法。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 1、教学例 1。 (1) 、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 、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 解答出来。 (3) 、 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28+34+23这道题怎样计算 呢?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 系及优劣。 2、教学例 2。

43、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了解信息。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的信息。思考解题方法。 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程。 3、完成练习 26 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板演,并说明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 27 页做一做。 2、完成 29 页练习五第 1、2 题。 3、引导完成 29 页练习五第 3 题。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 100 以内的加减法。 四、课堂总结: 学生在知识、方法上做一个回顾。学生自由说说。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加、减混合

44、教学内容 : 课本 P28例 3、4 教学目标: 21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 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 100 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 听。 设计意图 :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 3。 (1)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 人,下去了 25 人,又上来人 28

45、 人,现在有多少人? 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 2、练习。完成 P28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 总结。 设计意图 :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 4 题,第 8 题分小组比赛完成。指名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五 第 5、8 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五第 6 题。观察 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

46、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 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 22 题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 P32例 5 教学目标: 、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学会先解决一个稍简单的问题后,运用所得的数据解决另一个稍难的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看,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写生,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 男生有多少人? 美术兴趣小组有多少人? 2、知道了什么? 美术兴

47、趣小组有 14 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 人。 3、怎样解答? 我们有两个问题,应当先解答哪一个问题呢? 生:先解答男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为什么呢? 因为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怎样求男生人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14-5=9(人) 一共有多少人呢? 9+14=23(人) 4、解答正确吗? 23 5、小结解答方法 先解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做一做 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2、完成 P33练习六第 1 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练习六第 3 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解答方法。

48、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 P35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 、进一步巩固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

49、过程: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 P35练习七第 8 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 2 、完成 P34练习七第 1 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 24 生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 :通过口算与笔算的练习,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 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2、完成 P34练习七第 3 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出示主题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