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县委党校校长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发言:乘改革之风暖群众之心民生是民心的基础,民心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目前,我国已经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构建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呈现出积极向上、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已有成绩固然可贵,但民生服务却从未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唯有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能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续写更多“中国
2、奇迹”。一、追求卓越,让民生服务更具“品质感”。目前,民生焦点已经从“有没有”的基础要求转向“好不好”的高阶要求。新时代民生服务必须深入洞察群众的真实需求,设定更高的服务标准,才能实现群众的期望。例如,浙江省从“四张清单一张网”简化审批流程,到“最多跑一次”提升办事效率,再到现在的“政务服务增值化优化营商环境,每一步的创新举措,都是提升政务服务品质的典型示范。展望未来,我们应当在就业服务、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等关键领域,制定更为严谨高效的服务标准,提升服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供更加便捷多样的获取渠道,鼓励多元供给主体参与其中,让民生服务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更在质量上有所提升。二、普惠包容,
3、让民生服务更具“关怀度”。改革开放46年以来,我们见证了“弱有所扶”的理念逐步实现从“保障基本”到“全面覆盖”的转变,但依然存在很多短板问题有待改进。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主动识别困难群众,确保救助无死角。同时,依据困难群众的个体化需求,实施差异化救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仅解决他们迫在眉睫的问题,更要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新时期,民生服务成果要由全民共享,不让任何一个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掉队,致力于营造一个让困难群众也能够幸福生活的良好环境。三、专注细节,让民生服务更具“满足感”。民生无小事,民生又聚焦小事,从推
4、进新农村建设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从老旧小区改造到城市更新,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到医保跨省结算,一桩桩民生小事为群众带来了真真切切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我们常说,令人疲惫的并非远处的高山,而是鞋中那一粒细小的沙石。要消除那些细微却影响民众幸福生活获得感的“小沙砾”,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始终将民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敏锐察觉并迅速响应他们的迫切需求,体恤他们的所思所想,正如古诗所言“一枝一叶总关情”,必须在服务的细节上精雕细琢,在满足群众的需求上积极作为。党课:如何做好新时代党的基层干部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一下新时代如何做好党的基层干部。当今时期做好党的基层工作,切实把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落
5、到实处,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我在基层单位担任支部书记十几年,深深体会到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在今年2月6日召开的X市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及作风建设动员会上,X市委发出了“提标提速提能力,敢闯敢干敢争先”的动员令,要求全面提升干部执行力,开展干部执行力提升年活动。各级干部要提前谋划,增强前瞻性,为发展赢得时间和主动权。以更加扎实的作风推进X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好市委的“三提三敢”动员要求,全面提升干部执行力。一、领导力是做好基层工作的核心能力什么是领导力?领导力是指在管辖的范围内充分利用人力和客观条件,以最小的成本,完成所需的事情,提高整个团队办事效率的能力。基层干部,作为群众的带头人、领
6、路人,必须要具备领导力,充分利用人力和客观条件,以最小的成本完成所需要的事情。领导力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前瞻力。前瞻力是一种高瞻远瞩的能力,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魄力。前瞻力具有前瞻性就是以战略的眼光审视全局,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从全局出发,准确分析不利环境和有利条件,根据预测的结果系统筹划、作出具体部署和安排,赢得发展主动权的一种思想和理念。举个例子,在日常工作中有两种人:一种人是拿到工作不管三七二十一埋头就做,或者简单计划一下就行动了。然而等做了一段时间以后,才发现此路不通,最终放弃,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或者是做了一段以后,这个事情没有考虑到,那个事情也没考虑到,不得不返工,产生了
7、无效劳动”现象,事情办得泼辣又不理想。还有一种人领到工作以后,他不惜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做整体筹划和部署。等筹划好了以后他再去做下一步工作,这事先的筹划部署就是前瞻性的管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就是说在做每件事之前,首先要有计划和安排就容易成功,否则就会失败。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要具备前瞻性思维,这是战略眼光、判断能力、预测能力的综合体现。可以说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力。尽管前瞻性思维不一定都能成功,但是一个成功的人必定具备前瞻性思维。二是决断力。决断力是指善于谋划更善于决断,通俗的说就是在找问题、解决问题时善于下决策,尤其是在关键时刻不会优柔寡断,敢于下决断的魄力。基层干部要具备决断力,
8、在复杂情况下能够做出正确判断,果断采取行动。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从10月1日朝鲜请求中国出兵到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只有18天的时间。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经历了艰难的18天,反复权衡利弊得失,最终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毅然决然地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做出如此重大而艰难的决策并付诸实施,反映了毛主席和党中央无比的战略眼光和气魄以及超凡的决断力、高效的组织力。历史已经证明这个决策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以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遏制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增强世界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胜利信心都产生了
9、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决断力应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决断力做事就会唯唯诺诺、犹豫不决。基层干部要有分析处理应变能力以及大局观,这样在关键时刻才会做出比较好的决策。三是结果力。结果力就是言必行、行必果,做事有始有终有结果。我们有结果、落地、拿到结果才能验证前瞻力的正确,才能够让决断力得到回报,不然的话前瞻力、决断力在没有结果之前都是虚的。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国民党政权的南京后,毛泽东同志写下了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就将革命进行到底,不可为了和平的虚名给敌人以卷土重来的机会。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力量对比各已明,不可沽名学霸王。”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努力、牺牲、
10、干部和战士一定要做到完美收官。这正是结果力的生动体现,强调了革命事业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四是感召力。感召力指的是一种强烈的影响力,能够激发人的内心共鸣和行动的欲望,是一种不依靠物质刺激或者强迫,全凭人格和信仰的力量去领导和鼓舞的能力。周恩来曾三次到大庆油田视察与油田工人和家属亲切交流。1962年6月21日,周恩来第1次来到大庆油田。当时正是大庆干部群众艰难奋斗进行石油会战的时期。周恩来不顾前一天工作到深夜的劳累,首先来到钻井队登上钻井平台和钻井工人一一握手。钻井工人看到自己的手满是油污和泥浆,都急忙用衣服擦手。周恩来主动走上去紧握工人的手,说:“没关系,我也当过工人。”因为柴油司机师傅
11、正在工作,没办法离开岗位,周恩来从狭窄的通道挤过去和这位司机师傅握手。从周恩来的做法中可以看出,广大人民群众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自己的情绪情感,也有自己的理性认知。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感染人,尊重人、理解人、换位思考,以真情拉近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让群众感受到满腔的热情和真心实意。这就是对感召力最好的诠释。五是自控力。自控力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是一种对外界诱惑及自身行为习惯的控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念头,能时刻做出清晰合理的决策,带领团队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回顾我党100多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最初只有58名党员的小党,百年后成长为全世界最大的政党。到底是什么原因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
12、弱变强?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党在一百年里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故,遇到什么样的敌人,或遭受什么样的曲折,我们党始终明确自身的奋斗方向,始终牢记无产阶级政党要团结的最重要的建党原理,把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这些都充分印证了“咬定青山不放松、方向必须紧密团结起来”的极端重要性。没有战略定力和自我掌控能力,无论如何是做不到或者做不久的,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强大向心力的生动体现。二、凝聚力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重要保障凝聚力是指集体和某一社会共同体内部各成员以共同的利益和价值目标结合为有机整体的某种聚合力,由于存在凝聚力,社会共同体才保持了自身的内部的规定性。一旦凝聚力消失,社会共同体便会趋于解体。有个寓言故事,父亲把几个儿子叫到跟前,拿出一把筷子说:“你们谁能把这把筷子折断?”兄弟几个试了试,折来折去也折不断。父亲把整把筷子拆散了,分给每人一根叫他们再折。这一次他们一折就断了。父亲说:“你们看,一把筷子多结实,折不断;一根筷子很容易就折断了。以后你们不要吵了。”从这个故事中可以深刻领会到凝聚力的重要性。作为基层干部,我们面临的工作纷繁复杂,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凝聚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使我们党的群众工作更具实效,更是基层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