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62页).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554813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DF 页数:62 大小:2.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62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6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62页).pdf(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 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2、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认识地图和掌握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5、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 :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辨认,东西半球 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地图上比例尺的运用 4、认识海拔和相对高度,陆地地形,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难点 : 1、地球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2、公转产生四季的变化 3、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器材: 地球仪、地图 课时安排 :6 个课时 2 备课教师备课日期9.4 共(3

2、 )课时 备课内容地球和地球仪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教学设计复备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 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 的特点; 能力目标: 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 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 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 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

3、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 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 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 么样的? 一、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 人类对地球形状 的认识过程 ” )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 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 体 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 根据听到的、 看到的、 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 (可能出现的事例

4、):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 3 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 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 “ 观测帆船 ” ) B、 (事例 2)发生月食偏时, 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 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 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 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 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 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二、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

5、, 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 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 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 万 千米。 (展示)地球仪 (提问) 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 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 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 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 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 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

6、,而这 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 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第二课时 “ 地球和地球仪 ” 【重点】 4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 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 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 线” (学生活动

7、)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 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 条经线和纬线?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 地球仪上的经线 ” 、“ 地 球仪上的纬线 ”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 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 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 三条纬线, 教师补充低、

8、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 域。 )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 南北半球的划分 ” 和 “ 东西半球的划分 ”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 和 200E 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 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 解。 )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 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5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 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

9、成教材的 “ 活动 ” 中第二问题 “ 小明的暑期 夏令营” ,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 (总结:找不到该点, 400 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 条,1160的经线有 2 条。 ) (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 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 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 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四、纬线和经线 6 第三课时 “ 地球和地球仪 ”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10、(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 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 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 格。 纬线(圈)经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 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 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 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 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

11、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 经纬网 ” ,在图上选 出经纬网的交点 A、B、C 点。 (让学生读出 A、B、C 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 正,辅导。 )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 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 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 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7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 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 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 地。 俄罗斯 “ 和平号 ” 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

12、0S、 1500W 。 台风“ 桑美” 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 答案。 经纬度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南北半球 30E、20N 120W、30S 10W、87N 160E、45S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 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 活动”3“城市经纬度 的确定” 。 【板书设计】 五、经纬线 8 备课教师备课日期9.11 共(1 )课时 备课内容地球的运动章节第一章第二节 教学设计复备内容 第一课时

1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 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 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 以及昼夜更替。 能力目标: 1、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 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2、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情感目标: 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 知识。 【重点】 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 动规律。 【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下面请看 - (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

14、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 表格的填写。 自转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 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 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 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 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 9 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 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 和美国分别

15、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 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 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 少时间? 5、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 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 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 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 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 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 的变化规律。 6、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16、书中 “ 地球的五带图 ” ,观察投影 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 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 的变化。 7、看书 1.20 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 哪一带。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地 球 的 运 动 自转昼夜交替 24小时 公转四季变化 一年 地球上的五带: 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 南寒带。 10 备课教师备课日期9.18 共(1 )课时 备课内容地图的阅读章节第一章第三节 教学设计复备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 算成实地距离。 能力目标

17、: 1、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2、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目的 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 情感目标: 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 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重点】 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方向的辨别。 【难点】 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温故知新: 多媒体出示课前测试题。 (学生准备测 试纸做题,然后每组最后一名同学收起来。) 二、猜谜语 :老师有一个谜语请同学们猜一下:“ 容纳 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 彩。” 打一事物。(学生回答)(谜底:地图)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 同学们猜的对,一张地

18、图怎么 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看来地图真 的很奇妙,让我们一起走进地图的世界吧。 (板书)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活动: 请同学们看课本15 页 “ 台湾的卫星影像 ” 和“ 台湾 岛地图 ” 自己独立思考 “ 能从两幅图上看到什么?获得 哪些信息? ” ,同桌之间可相互交流。 学生看书同时, 多媒体出示: 台湾岛卫星影像和台 湾岛地图 (师生活动)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注意评价 学生的回答) (小结)卫星影像反映的是一种实物景象,而地图 上出现的是一些符号和文字。 同学们说哪幅图给我们的 信息多呢?(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地图就是运用各种符号,将地理事物按照一 定比例缩小以后表

19、示在平面上的图像。(点击显示地图 11 概念,学生齐读一遍。) 师:学习阅读地图,首先要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 方向和图例,这三个是地图的基本要素,是地图的“ 语 言” 。(教师一边说,一边多媒体出示:地图的语言) 教师:我们首先探讨地图的比例尺。 (板书) 1、比例尺 教师:下边我们做个实验,把实物画在纸上。 (多媒体出示以上比例尺概念,学生齐读一遍。) 教师:比例尺的公式是什么? (多媒体显示比例尺 公式)同学们可以看出来,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比值, 是一个分式。 教师:比例尺是不是只有一种表示形式呢?(请同 学们看书 16 页第一自然段,了解比例尺的表示形式, 学生看书后指名说一说。 ) (

20、多媒体出示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 (当堂练习) 教师:不同的地图,运用的比例尺大小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图上一厘米代表的实地距离大小是不一样的,那 怎样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呢?同学们可以看出来,比例尺 实际上是一个比值, 是一个分式。 ,所以分母越大比例尺 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换句话说,图上一厘米 代表的实地距离越大,比例尺反而越小,图上一厘米代 表的实地距离越小,比例尺反而越大。(点击画面逐个 显示) (多媒体出示比例尺大小比较练习) 教师小结:在比例尺的公式里,图上的单位一般是 厘米,实地距离的单位也要换算成厘米,才能计算出图 上距离相对于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方便比较大小。 实际演练:

21、多媒体出示 “ 台湾岛地图 ” ,量算台北到 高雄的直线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让学生自己测量课本15 页“ 台湾岛地图 ” 高雄到台 北的图上距离,然后根据比例尺计算一下实地距离。 教师启发引导: 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 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不仅要会读比例尺, 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那么在地图上应该怎样辨别 方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 2方向 教师:同学们可能听到过地图上辨别方向有这么一 句口诀: “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这是地图上辨认方向 的一般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再确定出东北、西 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这样就产生了八个方向,有个 成语叫

22、“ 四面八方 ” ,“ 四面” 就是指 “ 东西南北 ” 四个基本 方向;“ 八方” 就是指加上 “ 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 共 八个方向。请同学们看这个方向图,(点击画面演示: 1: 12 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 2:动物园图。) 。 教师: 有的地图标有指示方向的指向标, (多媒体 出示带指向标的地图) ,就要按照指向标判读方向。 (点 击画面演示 ) 。 教师:有的地图标有经纬网,该怎样辨别方向呢? (多媒体出示经纬网地图,教师演示讲解) 指导学生看书 P16 页图,判别一下这几个城市的 相对位置。 教师:当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 什么方向呢?站在北极点上, 他的前后左右各

23、是什么方 向呢? (要求)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合作。 教师小结: 多媒体出示,地图上辨别方向的三种 方法。特别强调,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注 意:指向标指向北方。 巧练 按照教室的自然方位,请任意两个同学 说出相对方向。 激趣 大家知道,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 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因此,要利用好地 图,必须熟悉地图的语言 图例。 (板书) 3图例 启思 请同学们看课本17 页图:一些常用的图 例,请你想办法,如何尽快记住一些重要的图例?(多 媒体出示地图图例) 学生记忆图例。 师生活动: 教师多媒体出示地图图例, 学生集体回答其代表的 地理事物。 当堂练习: 多媒体

24、出示当堂练习题,师生集体做题。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阅读地图,以后 同学们在看地图的时候, 可以从地图上获得更多的信息 了。 课外作业:1、熟记地图上一些常见的图例,下节 课检查。 【板书设计 】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1比例尺 2方向 3图例 13 备课教师备课日期9.25 共(1 )课时 备课内容地形图的判读章节第一章第四节 教学设计复备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识别等高 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 能力目标: 学会制作等高线地形图, 学习判读地形图的基本方 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空间地理事物的 认识和

25、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和小组协作精神。 【重点】 掌握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 坡度陡缓及不同地形 的关系; 【难点】 掌握不同地形等高线的形态特点;识别等高线地形 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地形。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阅读,谁记得地图的基本 要素包括哪几个? 学生:比例尺、图例、方向。 2.这三个基本要素能帮助我们认识不同的地图,这些地 图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 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 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学生: (预习)要用

26、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 教师:对!这就是本节课讨论的重点等高线地形图 的判读。 (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14 1、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 教师: (展示一幅绘有等高线的地图)想要绘制等高线 地形图,首先要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 (展示图 1.34) 思考一下问题: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图中 甲、乙两地的海拔是多少?相对高度是多少? 学生: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甲地海拔为 1500 米,乙地海拔为500 米,甲乙两地的 相对高度为 1000 米。 教师:所以,我们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形成了 等高线。看图 1.35,每

27、条等高线上都标有数字,是什么 意思? 学生:是海拔的数值。位于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海 拔相等。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 教师:通过等高线的特征, 我们就可以识别山峰、 山谷、 山脊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展示用花泥的自制的 山体模型) 学生:指出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陡坡、缓 坡。 教师: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原理后,同学们想不想 亲手绘制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呢? 教师:想画图,第一步应该做什么?(展示制作山体模 型的要求) 学生活动: 56人一组,教师发放材料用具。 1、将花泥雕刻成山体模型,要求刻出山峰、山谷、山 脊、陡崖、鞍部、陡坡、缓坡等部位(坡度要明显、结 构要清晰) 。

28、2、用手擦拭山体模型表面,使其光滑自然。看哪组雕 15 的部位最完整、最清晰,注意安全!找两组同学结合自 制的模型,介绍山体各部位名称。 教师:模型制作完了,接下来做什么? 学生:画等高线。 教师:需要哪些工具定位等高线呢? 学生:用尺、牙签确定等高线后,用刀切,发现不易切 割、等高线切歪了,切割面不平整等问题。 教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找学生演示)一名同学 将模型放入盒盖中按住,另一名同学将细线拉紧,紧贴 盒盖边缘,完成对模型的切割,以此类推,每切一次间 距都相等。怎样保证每次切割得到的等高线能落到准确 的位置上不偏离呢?用什么工具帮助你? 学生:要定位,将一张白纸放在解剖盘中,山体模型

29、至 于解剖盘中央, 用两只竹签从两个山顶处垂直插入山体 模型,要穿透纸张和蜡板,描出等高面的边缘即可,拔 出来进行第二次切割,依然用牙签固定在原位,继续画 图,以此类推,保留切割的每一部分,切割完毕后,重 组山体模型。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 学生活动:等高线的定位和切割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 图。 (展示要求) 3、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在你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中,标出每条线的海拔。 假设第一条等高线海拔为0 米,每切割一次海拔增加 100米。 2、在图中标出山顶、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缓坡、 陡坡等。 3、思考:陡坡和缓坡,等高线疏密有何差异?(陡坡 密集,缓坡 稀疏) 山峰、山谷、山脊、陡崖

30、, 等高线有何特征?(山峰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到 16 周逐渐降低;山脊 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陡崖等高 线重叠)图 1.37 中,从 B、C 两点出发爬向山顶A,哪 点更容易?( C 点,等高线稀疏,坡缓) (三)课堂练习: 课件展示图片,辨认各种地形。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等高线的原理、绘图方法、及不同地 形等高线的形态特征,也是本节的重点。同学们画的地 形图非常好,课后同学们在你画的地图上,把不同等高 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就得到了分层设色地形图,颜 色不同,海拔高度也不同。 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 一、等高线地形

31、图的原理 1、海拔 2、相对高度:海拔差值 3、等高距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陡密缓稀 2、山峰 从中到周逐渐降低 3、山脊 向低处凸出 4、山谷 向高处凸出 5、陡崖 重叠 17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学计划 一、主题教学内容 简要介绍: 本章包括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两节内容。这一章内容是学 生进入世界地理学习的起点。它既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 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学生特征分析 1、智力因素方面: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七大洲、四大洋,但不系统。 2、非智力因素: 七年级学生刚

32、接触地理,对地理课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积极性很高, 热衷参与课堂活动并喜欢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任务的完成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识记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3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5.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 表达等认识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 学的思维方法。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

33、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游戏激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教学与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论、交流的意义,积 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 人科学研究的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第一阶段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地球卫星照片、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例图。 学生活动:读图了解世界海陆面积比例及分布。 资源使用:课件、实物地图 成果描述:通过课件和地图的展示,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世界海陆分布。 第二阶段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七大洲、四大

34、洋的分布图。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并绘制七大洲的轮廓图,在图上标注七大洲、四大洋的名 称,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分布。 资源使用: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图,白纸。 成果描述: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绘制轮廓图并标注名称,对七大洲、 四大洋的位置记忆深刻。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展示自己在课前搜集的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及海陆变迁的实例。并探 究海陆变迁的原因。 学生活动:展示课前搜集资料。 资源使用: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成果描述:学生通过展示资料,初步认识到了海陆的变迁及原因。 18 备课教师备课日期10.10 共(1 )课时 备课内容大洲和大洋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教学设计复备内容 第

35、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概况; 2.读图区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3.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及 分界线; 能力目标: 通过练习和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达到课标要求 情感目标: 了解海洋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重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与分布 【难点】 在联系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地图及记住所接触 过的地理位置名称及界线 【教学过程】 导入:地球与水球的争议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 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 “ 我们 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 那么到底

36、应该叫地球还是 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 分布。 讲授新课 一、地球?水球?(图片展示,问题探究,归纳提升) (一)展示图片 (二)提出问题 1观察我们的地球,比较陆地与海洋的面积差异。你感觉 谁的面积大? (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无论是在东半球还是在西 半球 ,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我们知道经度相差180 的两条经线可以将地球平分为两 个相等的半球,但是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 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叫“ 地球 ” 而不叫 “ 水 球” ?请

37、谈谈你对地球名称的看法? 19 (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这是因为古时候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而且大部分的人都居 住在内陆,无法认识到地球的全貌,加之古代科技不发达,航 海技术落后,根本就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所以古人给地球起名字不叫水球而叫地球。 人们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 地球 ” 了,没必要再改为 “ 水球 ” 。 这说明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 (三)归纳提升 1 “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的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 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3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 在西半球。 4无论怎样划分出

38、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承转 :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 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那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海洋彼此相连,而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大小不同的陆块。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图画图话,理清概念,归纳提升) (一)陆地与海洋的基本概念 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下面两幅地图,小组讨论有关陆地和 海洋的基本概念:大陆、岛屿、大洲、半岛、海峡、海、大洋。 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适时点拨提升,引导学生理解 概念。 (二)大洲和大洋 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下面几幅地图,小组讨论认识七大洲 和四大洋的轮廓、大小及其相对位置。 1判断图中各大洲的名称 20 2认识四大洋 3认识七大洲

39、和四大洋的相对位置 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适时点拨提升,特别是引导学 生掌握大洲的分界线相关知识。 1图示大洲分界线 2表格归纳大洲分界线 拓展延伸,开拓视野 1大洲分界线 2世界最大的洋 太平洋 3正在裂开的洋 大西洋 4热带的洋 印度洋 5纬度最高的洋 北冰洋 练习反馈,实战演练 课后作业 1从牛身上你能找到七大洲、四大洋吗? 21 2填表:对比苏伊士运河与巴拿马运河。 22 备课教师备课日期10.20 共(1 )课时 备课内容海陆的变迁章节第二章第二节 教学设计复备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

40、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 通过读图观察活动, 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 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 通过实验演示, 探究发现板块运动的方式和产生的地形, 探究发现地震、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情感目标: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 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地震、火山相关内容的学习,培养防灾减灾的观点 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 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会用板块构造学

41、说解释世界海陆地形的成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 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 中。你听说过台湾与大陆有过亲密接触、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 的地理事实吗?日前,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 考古人员,从水下考古地挖掘到了100 多件与台湾有关的哺乳 类动物化石。近些年来,台湾渔民先后在台湾海峡捕捞作业时 拖网拖上来的有3000 多件陆生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哺乳动物化 石有剑齿象、亚洲象、古菱齿象、熊、中国犀、马、猪、四不 象鹿、斑鹿、山羊等。至此,近年来在台湾海峡已通过海底考 古挖掘、 收集了哺

42、乳类动物化石达3100 多件。 台湾海峡曾经是 陆地的地理事实,就说明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 在不断的发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沧海桑田(实例展示,动画演示,实验探究) (一)展示图片 (二)提出问题 谁能解释这些现象?你能推断出什么变化?(让学生小组 23 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那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课件动画演示喜马拉雅 山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由海变成 陆地?而东部陆地为什么会变成了海洋? (三)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学生探讨并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 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展

43、示荷兰的围海造田图片,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海陆变迁,然后通过模拟实验二进行验证。 让学生再举几个人类活动的例子。 以上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那么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有 哪些呢? 24 学生猜测,教师适时展示课件:火山和地震。 承转 :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二十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 了激烈的争论。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问题导引,动画展示,寻 找证据) (一)走南闯北,问题导引 南极洲大陆地处极地,被称为“ 冰雪大陆 ” ,但科学家在南 极厚厚的冰层下面发现很多种矿产资源,其中最丰富的是铁和 煤。对于南极洲上发现大量煤的事实,你

44、想到了什么? (二)动画展示,体验假说 教师简介 “ 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及其内容 ” 。 你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 示? 教师展示Flash 动画 “ 穿越时空 ” :现在的海陆分布是这样 的, 2 亿年前的大陆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跟随时光 倒流,追溯到两亿年前的地球吧。 (三)观察预测,寻觅证据 学生先预测, 然后分组寻找证据证实大陆是否会漂移。动 手把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看看是否能拼合 成一个整体,小组代表用剪好的南美洲和非洲地图,演示并分 析,教师点评指导。 三、板块的运动(大胆预测,探寻证据,分析验证) (一)猜一猜:

45、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小组长负责分工安排,并协调探究过程:每个小组选出一 名记录员。搜集资料的组员适时向大家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 大陆漂移说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发言,记录员记录主要的发 言,组长整理答案,达成一致,得出相关结论。 (二)板块运动会形成哪些地形呢?火山、地震是如何发生的 呢? 实验演示: 既然板块能运动,那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 那么力的方向有几种呢? 学生用书本作为实验材料,演示板块运动以及所受力的方 向。 深入探究: 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导致什么结果? 大胆预测: 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探寻证据: 在板块碰撞处填写主要山脉的名称。 分析验证: 用书本演示板块运动和山系的

46、形成,并说出世 界著名山系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落基山、安第斯山和 东亚岛屿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得出结论: 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过渡: 两个板块在碰撞过程中,除了形成山脉,预测一下 还会发生什么情况? 大胆预测: 在板块碰撞挤压处地壳会震动,可能会引发地 震、火山。 探寻证据: 通过观察下图寻找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 认识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证实预测。(教师出示世界火山、 25 地震分布图,学生观察世界上多火山、地震的位置) 得出结论: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 火山地震。 学以致用: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问题。 1热点聚焦:阅读下列的图文资料,小组成

47、员合作,探 究发现四川雅安地震的成因。 2视野拓展: 小组成员合作,从前面学过的板块位置图进 一步探究世界地震的主要分布,比如说为什么日本、印尼多火 山地震,而同为岛国的英国却很少发生地震? 3防震图解: 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防震措施,了解地震后 应如何学会自我保护? 用类似的步骤和方法,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另一个深入探究 “ 当板块发生张裂时,又会导致什么结果” 。 大胆预测: 当板块张裂时,会形成裂谷或海洋。 探寻证据: 美国、英国等多国科学家透露,红海正在发生 分裂,数百万年之后可能将产生一个新的海洋,而非洲大陆也 将分成两部分。 由于板块的张裂运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向相反的方 向运动,地

48、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 陆分离)新海洋出现(红海)新大洋形成(大西洋)。 得出结论: 当板块张裂时,会形成裂谷或海洋。 学以致用: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问题。 1预测大西洋、太平洋、地中海将会怎样变化? 2猜想几百万年后,地球上海陆分布状况会有怎样的变 化? 知识梳理,实战演练 学生整理,说出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 学说等内容,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26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学计划 一、课标要求: 知道 “ 天气 ” 的含义,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该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初

49、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不同地区降水分布的差异。 阅读 “ 世界气候分布图” ,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天气与气候 是七年级地理的基础章节,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一。教材立足 于学生的经验和年龄特点,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气候 有关的图片、 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 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从教学内容上看, 本章包括 “ 多变的天气 ” 、“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 “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 世界的气候 ” 四个部分。 “ 世界的气候 ” 中,对于 “ 气候 ” 这一概念,教材处理与第一节对“ 天气 ” 一致,并通过活动 1、2 两题的设计,使学生理解并实际运用“ 气候 ” 这一术语;会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能区 别“ 天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