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千将坪滑坡地质力学模型研究-岩土力学.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558279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913.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库区千将坪滑坡地质力学模型研究-岩土力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峡库区千将坪滑坡地质力学模型研究-岩土力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库区千将坪滑坡地质力学模型研究-岩土力学.pdf(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28 卷第 7 期岩土力学Vol.28 No.7 2007 年 7 月Rock and Soil Mechanics Jul. 2007 收稿日期: 2006-07-21 作者简介:肖诗荣,男,1963 年生,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实践、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 文章编号: 10007598(2007) 07145906 三峡库区千将坪滑坡地质力学模型研究 肖诗荣 1, 2,刘德富2,胡志宇2 (1.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武汉430072;2.三峡大学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宜昌443002) 摘要: 三峡水库初次蓄水不久,千将坪即发生了特大

2、型滑坡。通过对千将坪滑坡滑动区与影响区的勘察试验及对比研究, 查明了千将坪滑坡的物质组成、结构及滑坡边界条件,分析了滑坡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建立了千将坪滑坡的地质力学模型。 分析表明,千将坪滑坡为三峡水库水位上升与降雨联合诱发的水库新生型深层岩质滑坡,水库蓄水起主要和关键作用。 关键词: 千将坪滑坡;地质模型;力学模型;三峡水库;降雨 中图分类号: P 554 文献标识码: A Study on geomechanical model of Qianjiangping landslid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XIAO Shi-rong 1, 2, LIU De-fu

3、2, HU Zhi-yu 2 (1. Schoo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2.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Ministry of Education, Yichang 443002, China) Abstract: The Qianjiangping landslide, occurred soon

4、 after the TGP Reservoir had retained water for the first time, belongs to a large scale landslide. Based on the survey and exploration of the Qianjiangping landslide and its adjacent influenced slope, this paper reveals the components, textures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landslide, analyzes the

5、 factors causing slide, and sets up the landslides geological model and the mechanical model. From the analysis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Qianjiangping landslide was a palingenetic rock landslide trigged by the cooperation of the reservoir water and rainfall; but the reservoir water is a key factor.

6、Key words: Qianjiangping landslide; geological model; mechanical model;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ainfall 1 前言 2003 年 7 月 13 日 0 时 20 分,即在三峡水库初 次蓄水至135 m 后的第43 天,湖北省秭归县砂镇 溪镇千将坪村山体突然下滑约1 500 余万方,历时 5 分种。滑坡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 大损失。 滑坡区位于长江支流青干河岸坡的千将坪村, 距长江 3 km,如图 1 所示。 滑坡地处鄂西山地长江 三峡中的巫峡与西陵峡间的秭归盆地,盆地内山顶 高程一

7、般 5001 500 m,属侵蚀构造中、低山地貌 类型。在构造单元上滑坡位于秭归与百福坪流来 观背斜的过渡地段,背斜南翼。滑坡及周缘出露的 基岩为侏罗系中下统聂家山(J12n)底部碎屑岩, 岩层总体产状为120 160 , 15 45 。 根据1977 年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及三峡工程 论证地震专家组的意见,青干河一带地震基本烈度 为度。 千将坪滑坡发生后,国内外有关科研单位和学 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王治华 1 采用人机交互 解译 135 m 高程临蓄水前航摄像片和现场验证相结 合的方法获取了千将坪滑坡的各要素特征、规模及 滑坡前后的地质环境,认为千将坪滑坡为老滑坡大 部分滑体的复活。陈永波

8、 2 认为,滑坡的形成和发 图 1 千将坪滑坡地理位置 Fig.1 Location map of Qianjiangping Landslide 岩土力学2007 年 生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松散的坡体物质 和破碎结构、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构成了滑坡形成 的本因;而降水、灌溉水以及河流的冲刷淘蚀浸泡 作用,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诱发条件。Fa-Wu Wang3 等认为,层间剪切错动带构成滑坡滑面且为单滑面, 砖厂取土及降雨已使滑坡处于临滑状态,水库蓄水 是千将坪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张业民 4 提出千将 坪滑坡兼具前缘牵动和后缘推动的力学特征,其引 发因素可能与强降雨以及青干河水位的大幅度抬升

9、 等有关。同期廖秋林 5 等也明确提出,滑体脆弱地 质结构和集中降雨是滑坡的主要成因,而青干河水 位上升与滑坡前部砖厂开挖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 滑坡的发生。王治华等人 6 在论证滑坡复活机制时 明确提出: 三峡水库区第1 期蓄水是触发 “7.13”(千 将坪)滑坡的主要原因,雨季强降水为次要诱发因 素。 综上所述可知,以往对千将坪滑坡的研究主要 是在滑坡地貌研究或现场踏勘的基础上进行的,没 有全面揭露滑坡地质结构,也未进行滑坡变形破坏 的数值和物理模拟分析研究。 由于千将坪滑坡的地形地貌、物质组成及结构 构造在三峡库区具有典型代表性,因此,深入研究 该滑坡,对于预测、预防和治理三峡库区水库新生

10、 型滑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千将坪滑坡发生后, 国土资源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委托 三峡大学对千将坪滑坡机制进行研究。设立4 个专 题, ( 1)千将坪滑坡地质力学模型研究;(2)降雨 及库水位耦合作用下千将坪滑坡饱和-非饱和、 非稳 定渗流场研究; (3)千将坪滑坡失稳机制的数值模 拟研究;(4)千将坪滑坡失稳机制的物理模型试验 研究。本文为专题1 研究成果概要。 勘查试验工作布置在千将坪滑坡区及其影响 区,主要勘查试验工作量有:钻探,共布置 19 个孔, 进尺 840 m;开挖平硐2 条,计 180 m;竖井 2 个, 计 57 m;滑带现场大型原位直剪试验4 组;等等。 2 滑

11、坡地质模型研究 2.1 滑坡地形地貌 图 2 显示了滑坡滑动前原始地貌:千将坪滑坡 所在的青干河北岸岸坡为一半圆弧形凸岸地貌,半 圆弧中点为青干河老公路桥。高程140210 m 段 为 10 15左右缓坡;210380 m 段为 25左 右斜坡; 380400 m 段为 10 15左右缓坡; 400 m 以上为 30斜坡。 岸坡西侧及前沿为高25 40 m 的临空陡崖,岸坡前沿河滩高程约100 m。图 3 为滑坡滑前一典型地质剖面图。 图 4 为滑坡滑动后的地形地貌:滑坡滑动后, 后缘高程为280400 m 形成宽 200400 m、长约 200 m 的三角形顺层滑壁;西侧形成一条走向150

12、左右的沟槽及堆积垄;东侧为一个走向130左右、 倾角 50左右的陡壁; 滑坡中后部高程170280 m 为滑坡平直滑动的斜坡段,原始地形基本未变,为 20 25的斜坡;滑坡中前部高程150170 m 为滑坡弧形滑动的反翘区(反向倾角10 20) , 地形总体平缓,横向裂缝发育;滑坡滑舌跨过青干 河,最大爬高约80 m。图 5 显示的是滑坡滑动后的 典型地质剖面。 2.2 滑坡地层岩性及物质组成 原斜坡主要为基岩坡,组成斜坡的基岩为侏罗 系中下统聂家山组(J1-2n)碎屑岩:主要包括中 厚层泥质粉砂岩、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厚层石英砂 岩,夹生物碎屑灰岩及碳质页岩条带;其次为第四 系堆积物,主要有崩

13、坡堆积物、河漫滩堆积。河漫 滩堆积的砂卵石层已淹没于三峡水库中,但千将坪 滑坡将部分河漫滩堆积物推出水面。 滑坡主要由块裂岩体(基岩, 松动碎裂) 组成, 在滑坡表部局部见有散落堆积块体及原地表崩坡积 物。 桥 桐 砖 柑 梓 千 将 坪 碎 石 4( 6) A A 图 2 滑坡滑前地形平面图 Fig.2 Geomorphic map before sliding 图 3 滑坡滑前典型地质剖面图 Fig.3 Typical geo-section map before sliding 千将坪滑坡范围 140 155 22 35 J1-2n 135 m 水位线 层间错动泥化带 剪出口高程100

14、m 1460 第 7 期肖诗荣等:三峡库区千将坪滑坡地质力学模型研究 图 4 滑坡滑动后地貌图 Fig.4 Geomorphic feature after sliding 图 5 滑坡滑动后典型地质剖面图 Fig.5 Typical geo-section map after sliding ( 1)块裂岩体:滑坡主要组成部分,岩性为中 厚层粉砂质泥岩、 泥质粉砂岩夹厚层长石石英砂岩, 岩体一般为块状次块状构造,岩体为碎裂结构。 块裂岩呈强弱风化状态。滑坡块裂岩体厚一般 2030 m,最厚约 50 m。在青干河南岸滑坡堆积区 出现岩层反倾现象,岩层产状为337 353 41 47 。 ( 2

15、)散落堆积块体:在滑坡后缘滑壁见有滑坡 散落残留堆积块体,块度一般24 m3,少数孤立 块体块度达15 m3;滑坡西侧的堆积垄由松散堆积 块体组成,块度一般2 m 3;由于滑坡内部块体间的 撞击运动及惯性作用,在滑坡中后部平直滑动块体 与中前部弧形转动块体接合部位,局部存在散落块 体堆积层, 块度一般1 m3左右, 成为滑坡解体分块 的标志。 ( 3)崩坡积物:碎石土、粉质黏土夹块石,厚 一般 38 m。分布于滑坡中前部滑体表部。 (4)滑床:滑床为微风化新鲜的中厚层粉砂质 泥岩、泥质粉砂岩夹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岩体完整、 稳定。 2.3 滑坡边界及其地质结构面 (1)东侧边界: 地形上为一个走

16、向130 左右、 倾角 50 左右的陡壁(图6(a)) ,多为碎石土覆盖。 经调查, 顺陡壁存在一条裂隙性断层(图 6(b)) ,即 f14:断层产状为 38 43 /sw65 80 ,破碎带 宽 0.3 m 为滑坡的西侧切割结构面。东侧边界主要 表现为滑坡体顺裂隙性断层f14的剪切运动。 (a) (b) 图 6 滑坡东侧边界 Fig.6 East boundary of the landslide (2)西侧边界: 其西侧边界是走向为150 左右 的岩壁、沟槽及堆积垄,图7 所示岩壁面即为裂隙 性断层f06,断层产状50 /sw65 75 ,裂面附 近见约 10 cm 的岩屑与碎块呈片理化现

17、象。f06即成 为滑坡的西侧切割结构面。西侧边界主要表现为滑 坡体顺裂隙性断层f06的拉裂运动。 图 7 滑坡西侧边界 Fig.7 West boundary of the landslide 140 155 22 35 J1-2n 层间错动泥化带 剪出口高程 100 m 1461 岩土力学2007 年 (3)后缘滑壁:滑坡发生后,在后缘形成一个 宽 200400 m、长约 200 m、平面上大致层三角形 展布、控制高程为280400 m 的平直光滑壁面 (图 8) ,为岩层层面,产状总体为14030 ,为 层间剪切错动泥化带,厚0.3 m 左右,其物质组成 主要为碳质页岩夹方解石脉及生屑灰岩

18、透镜体,多 处见 310 cm 的泥化黏土透镜体。 后缘滑壁上滑体 表现为沉层面倾向(135 140 )的下滑运动。 图 8 后缘滑壁 Fig.8 Sliding surface at back part of the landslide (4)滑带:勘察表明, 从物质组成和地质背景 看,滑坡滑带来划分可分为两大部分(图9) :中上 部为顺层层间剪切错动泥化带;前缘为切层的近水 平缓倾角不连续结构面。自后缘至前缘滑面形态可 分为 2 段:即平直顺层滑面段(倾角 23 26 )和 近水平切层滑面段。 图 9 滑带各组成部分剖面分布示意图 Fig.9 Section map of sliding

19、surface components 顺层滑带:未滑动前为层间剪切错动泥化 带,在坡体范围内普遍存在,其主要物质组成和厚 度相对较均一,但其软化泥化程度差别较大。 滑动后顺层滑带宏观特征描述:黑褐色碎石角 砾土, 上部湿、 可塑状; 下部 1 cm,饱和, 软塑状; 碎石角砾土中土石比73 ,土为粉质黏土,底部为 1 cm 为黏土,且分布不连续。 前缘切层滑带: 缓倾角近水平裂隙性断层单 条延伸长度为7 15 m, 所以 100120 m 长的切层 滑带只能是由一组近水平裂隙性断层形成的一个断 层带,该带包括两部分:各条近水平裂隙性断层及 间断其间的较完整岩体或称岩桥(强弱风化岩 体)。近水平

20、裂隙性断层带的连通率有待进一步研 究。 未滑动前近水平裂隙性断层性状:紫红色粉质 黏土夹碎石角砾, 很湿、软塑状,碎石角砾直径3 cm 左右,成份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强风化,含量 20 % 30 %,面光滑。 滑坡启动后,近水平裂隙性断层间的岩桥被剪 断,断层带完全贯通,经碾磨成为黄绿色碎石土, 土石比 46 。 滑带剪出口位置:滑坡西部剪出口位于原青 干河边的陡崖上、距河漫滩约10 m 高度,约 111 m 高程左右;滑坡东部剪出口位于原青干河漫滩附近, 约 100 m 高程左右。 2.4 地质模型小结 综上所述,可建立千将坪滑坡的地质模型为: 中后部顺层层间剪切错动带及前缘近水平裂隙型断

21、层带联合构成底滑面,SE 走向的陡倾角裂隙型断层 形成侧向切割边界,青干河岸坡为临空面。 3 滑坡力学模型研究 3.1 滑坡影响因素及机制 根据调查及资料分析,排除地震及其他人为因 素对千将坪滑坡的致滑作用,滑坡致滑因素主要为 三峡水库蓄水与久雨暴雨。 (1) 库水渗透及降雨入渗使滑坡地下水位上升, 对阻滑段滑体产生浮托作用 7 (图 10) 。 具有上陡下缓的弧形岸坡结构,滑坡启动或复 活的力学原因主要是水压作用,地下水在下部对滑 体的作用力主要是浮托力,中上部则为浮托与推力 共存。由于这类岸坡结构下部岩层产状平缓,主要 提供抗滑力,但是由于浮托力的作用,使下部岩体 减轻体重而失去足够的抗滑

22、阻力而下滑。如果没有 足够地下水压力的作用,岸坡是稳定的,因此,其 破坏的必要条件是使岸坡地下水位升高到使坡体下 部阻滑段不能提供足够的抗滑力而使岸坡失稳。而 特大暴雨久雨、水库蓄水及二者耦合才能使岸坡地 下水位迅速升高。通常出现大降雨的概率很小,所 以在降雨条件下滑坡浮托失稳的概率很小或在成百 上千年间才可能发生一次;而水库蓄水可以很快使 岸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滑坡失稳;而规模较大的水 库复活型滑坡多是特大暴雨久雨与水库蓄水二者耦 合作用下发生。 2003 年 6 月 1 日 6 月 15 日水库蓄 水至135 m,6 月 21 日 7 月 11 日持续降雨达 162.7 mm。 1462 第

23、 7 期肖诗荣等:三峡库区千将坪滑坡地质力学模型研究 图 10 滑坡阻滑段受浮托失稳模式 Fig.10 Floating model at anti-sliding part of the landslide ( 2)久雨暴雨在滑体内形成暂态饱和渗流场, 其渗透压力及饱和重度增加滑体的下滑力。 ( 3)地下水的浸泡软化泥化滑带土,降低滑带 抗剪强度。 根据滑带黏土矿物分析结果可知,千将坪滑坡 滑带矿物主要有石英、绿泥石、伊利石,次为方解 石、高岭石、长石等,滑带矿物以层状硅酸盐矿物 为主,此外,层间剪切带底部的碳质页岩层存在碳 质。层状硅酸盐矿物及碳质具较好的亲水性,它们 在滑带中是易受软化的

24、矿物。 ( 4)滑带被库水及久雨暴雨浸泡后,由非饱和 状态变为饱和状态,基质吸力丧失,抗剪强度大大 降低 8 。 在地下水位较深的残积土中,靠近地面的土具 有负孔隙水压力,这对保持土坡稳定起着重要的作 用。但连续暴雨或库水回灌可能使较大深度范围内 的孔隙水压力增大,从而造成土坡失稳。出现滑坡 时,滑动面上的孔隙水压力可能是负值,也可能是 正值,在非饱和带滑动面上的孔隙水压力是负值, 在饱和带滑动面上的孔隙水压力是正值。所以,滑 坡滑带被库水及连续降雨的雨水浸泡后,滑带土由 非饱和状态变为饱和状态,孔隙气压力等于孔隙水 压力,基质吸力丧失,抗剪强度大大降低。 3.2 力学模型 ( 1)滑动力:在

25、滑体自重特别是中上部滑体自 重的作用下, 滑坡不断克服抗滑力,进行着长期的、 缓慢的渐进变形与破坏;滑体内地下水渗透水压力 为滑坡外滑动力; 降雨入渗加大地下水渗透水压力、 增加滑体重度,增大下滑力。 ( 2)抗滑力:滑坡下部及前缘切层部位是滑坡 的抗滑段,下部切层滑带缓倾角断层带特别是其岩 桥部分或锁固段成为滑坡下滑的主要抗力体;西部 边界为拉裂边界,不具阻滑作用;东部边界为剪切 边界,具侧向抗滑力。三峡库水对滑坡前缘阻滑段 提供浮托力,降低阻滑作用。 4 模型检验及滑坡机制分析 通过对滑坡地质力学模型进行滑坡变形破坏、运 动特征反演模拟以及滑坡稳定性计算分析,并将模 拟与验算结果与滑坡实际

26、状况进行对比,对所建立 的地质力学模型进行检验。限于篇幅及本文主题, 仅将模型检验结论及有关滑坡机制初步分析结论阐 述如下。 4.1 模型检验结论 滑坡变形破坏运动特征模拟结果与滑坡实际情 况基本吻合,所计算的滑坡稳定性系数基本反映了 滑坡变形破坏的阶段性,并验证了滑坡影响因素的 地质分析结论。初步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建 立的千将坪滑坡地质力学模型是基本正确的。 4.2 滑坡变形破坏机制初步分析结论 4.2.1 地质分析 在三峡库水的浮托、侵蚀软化以及降雨渗透作 用下,滑坡下滑力不断加大,抗滑力不断减小,最 终导致前缘近水平切层滑带的岩桥剪断、滑带贯通, 终于在蓄水43 天后的 7 月 3

27、 日, 约 1 500104 m3 的千将坪深层岩质滑坡突然整体滑动,在 15 分种 之内完成滑动,最大滑速达16 m/s,最大滑距达 220 m。 显然,千将坪滑坡为三峡水库与强降雨联合诱 发的水库新生型深层岩质滑坡。 4.2.2 不连续变形分析(DDA ) (1)二维DDA模拟结果表明,滑坡体前缘块 体水平位移为205 m,冲上对岸后爬高为46 m,滑 坡体后缘块体水平位移为188 m,整个滑坡运动历 时 70 s,最大滑速为13.8 m/s,这与千将坪滑坡的 实际情况是基本吻合的。 (2)滑坡运动的位移时程曲线和速度时程曲线 表明,千将坪滑坡是以斜坡坡脚的局部破坏以及滑 体前缘的表层拉裂

28、为其运动的开始阶段,并进一步 牵引上部滑体,在水库蓄水和强降雨的联合作用下 最终导致千将坪滑坡产生整体滑动。 4.2.3 极限平衡分析 各种工况下稳定性系数计算结果如表1 所示。 表 1 千将坪滑坡各工况下稳定性系数表 Table 1 Safety factors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计算工况M-P 稳定性系数下降率 / % 1 95 m 水位天然状态时步=1 1.377 0 2 135 m 水位时步=12 1.156 16.1 3 135 m 水位时步=23 1.093 4.5 4 135 m水位暴雨时步=40 0.944 10.8 1463 岩土力学2007 年

29、 各种工况下稳定性系数计算结果分析如下。 ( 1)天然工况下, 所得稳定性系数为1.377,滑 坡处于稳定状态; ( 2)三峡库区蓄水的过程使滑坡稳定性降低, 库水上涨工况下, 即渗流场 step (时步)从 11223 的过程中, k 值也从 1.377(安全状态) 1.156 欠 安全状态) 1.093(进入初始极限平衡状态)。计 算过程中可以看出,库水位的抬升改变了坡体的前 缘渗流场,使得滑坡切层滑带完全处于地下水位线 以下。切层滑带是整个滑坡体的阻滑端,在下滑力 不变的情况下,地下水对切层段的浮托及软化作用 降低了阻滑端的抗滑力,从而使整个滑坡体的稳定 性大幅降低。 ( 3)135 m

30、 水位暴雨工况下(即step 40) 的计算结果表明,在库水和暴雨的耦合作用下,滑 坡 K 值从 1.093 降到 0.944, 滑坡从初始极限平衡状 态进入临滑极限平衡状态。计算结果符合实际工况: 蓄水 28 d 后,滑坡区发生强降雨, 降雨入渗坡体内, 且主要沿相对透水的层间剪切带向下排泄,这样增 大了滑体的渗透压力及滑体重度,同时软化了中上 部滑带,降低了滑带抗滑能力。 ( 4)滑坡主要影响因素定量分析:由表 1 可知, 库水作用下(step1 step23)滑坡稳定性系数下降 20.6 %;在降雨和库水耦合作用下(step24 step40) , 稳定性系数再次下降10.8 %。因此,

31、比较而言,库 水位的上升在千将坪滑坡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 作用。 4.2.4 有限单元分析 将千将坪滑坡复原到三峡水库蓄水前的条件, 采用二维有限元方法,全过程地模拟水库水位抬升 和降雨过程引起千将坪滑坡发展、变化和破坏下滑 的过程。通过对塑性区发展和坡体变形发展的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 1)千将坪滑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坡体中存在 层间错动带和前缘的缓倾角裂隙性断层。在库水和 降雨的作用下,层间错动带和缓倾角断层的塑性区 不断扩大,最终贯穿,形成滑面。 ( 2)三峡水库水位抬升,对千将坪边坡前缘岩 土浸泡软化是造成前缘的塑性区扩展的原因,同时 由于前缘软化造成对后缘的牵引,使滑坡后缘出现

32、较大范围的塑性区。 ( 3) 暴雨对滑坡体变形的影响有明显的滞后性。 开始时降雨对坡体变形影响不明显,降雨持续12 天 以后,开始影响滑坡变形,导致塑性区突变性扩展。 ( 4)千将坪滑坡的发生具有突发性。这是由于 塑性区逐渐发展, 在前缘近水平裂隙性断层间的岩桥 部位造成应力集中,导致岩桥在短时间内屈服破坏。 5 结语 通过对千将坪滑坡滑动区与影响区的勘察试验 及对比研究,查明了千将坪滑坡的物质组成、结构 及滑坡边界条件,分析了滑坡影响因素及其机制, 建立了千将坪滑坡的地质模型和力学模型。模型检 验说明了所建模型是基本正确的,并提出了滑坡机 制初步分析结论:千将坪滑坡为三峡水库水位上升 与强降

33、雨联合诱发的水库新生型深层岩质滑坡,水 库蓄水起关键作用。 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基于滑带的流变特性对滑 坡变形破坏机制进行研究,并用三维离散单元分析 方法进行滑坡变形破坏运动过程模拟,还将进行基 于降雨强度定量分析的滑坡预报判据研究。 参 考 文 献 1王治华 , 杨日红 , 王毅 , 等. 秭归砂镇溪镇千将坪滑坡 航空遥感调查 J. 国土资源遥感 , 2003, (3): 59. WANG Zhi-hua, YANG Ri-hong, WANG Yi, et al. An air borne remote sensing survey of Qianjiangping landslide in

34、 Zi-Gui Shazhengxi townJ. Remote Sensing for Land Resources, 2003, (3): 59. 2陈永波 , 王成华 , 樊晓一 , 等. 湖北省千将坪大型滑坡 特征及成因分析 J. 山地学报 , 2003, 21(5): 633634. CHEN Yong-bo, WANG Chen-hua, FAN Xiao-yi, et al. Landslide feature and the genesis of Qianjiangping in Hubei ProvinceJ.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0

35、3, 21(5): 633634. 3WANG Fa-wu, ZHANG Ye-ming, et al. The July 14, 2003 Qianjiangping Landslid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ChinaJ . Landslide , 2004, 1: 157162. 4张业明 , 刘广润 , 常宏 , 等. 三峡库区千将坪滑坡构造 解析及启示 J. 人民长江 , 2004, 35(9): 24 26. 5廖秋林 , 李晓 , 李守定 , 等. 三峡库区千将坪滑坡的发 生、地质地貌特征、 成因及滑坡判据研究J. 岩石力学 与工程学报 , 2005,

36、 24(17): 3 1463 153. LIAO Qiu-lin, LI Xiao, LEE Sou-ting, et al. Occurrence, geology and geomorphy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of Qianjiangping landslide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nd study on ancient landslide criterion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 2005, 24(17): 3 1

37、46 3 153. 6王治华 , 杨日红 . 三峡水库区千将坪滑坡活动性质及运 动特征 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 2005, 16(3): 5 11. WANG Zhi-hua, YANG Ri-hong. The activity charac- teristics and movement style of Qianjiangping landslide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2005, 16(3): 511. 7张年学 .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顺层岸坡研究M. 北京 : 地震出版社 , 1993. 8DG 弗雷德隆德 , H 拉哈尔佐 . 非饱和土力学M. 陈 仲颐译 . 北京 : 中国建造工业出版社, 1997. 14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