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科技部.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561306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153.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科技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科技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科技部.pdf(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1 国科发资 2017298 号附件 7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重点专项 2018年度申报指南 国家质量基础( 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 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 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 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NQI 支撑并 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 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等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 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 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新常 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 效益上来, N

2、QI 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加强国家质量 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 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 NQI 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 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 年)的 通知 (国发,2012? 9 号) ,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 (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 2013? 10 号) , 国务院关于 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 (国发, 2015? 13 号)等 2 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 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 (国发, 2014

3、? 64 号)要求,科技 部会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 制定了国家重点 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 方案。按照全链条设计、 一体化实施的思路,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 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 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 个方 向设臵 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 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 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 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 术和典型示范。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到2

4、020 年,实现我国 NQI 总体水平 达到并跑,在部分领域达到领跑水平;为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做 出实质性贡献, 研制计量基标准和测量装臵100120台/套,研制 国家标准物质 500600项,计量科技整体水平跻身世界前列;研 制国际标准 200 项以上,实现超过100 项中国标准走出去,研制 基础通用、社会公益和产业共性国家标准1000 余项,适应经济 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的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完善,重点领域标 准水平领跑国际;填补社会公益和重要产业领域检验检测新方法 和核心技术 300 项,新装臵 51 台/套,诊断产品 70种,实现重点 3 领域检验检测核心技术突破;建立6 套国际或区域领

5、先的认证认 可技术方案,重点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形成 5 套以上全链条的“计量 标准 检验检测 认证认可”整 体技术解决方案。 本专项执行期为2016 年至 2020 年。 各任务落实以项目为主, 2018 年拟部署 41 个重点任务,国拨总经费约4 亿元。重点研究 高精度计量仪器、标准器和扁平化量值传递计量技术,基础性、 公益性和重点产业急需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 认可技术, 以及开展 NQI 技术在典型领域的集成示范。 同一指南 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 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 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支持2 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 期评

6、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 全部考核指标。项目执行期为3 年,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项目下 设的课题数不超过6 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5 个。本专项指 南如下: 1. 新领域计量标准 1.1 超大带宽信息传输计量基标准和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第五代( 5G)通信中信道、微波及太赫兹等 关键参数计量技术,建立太赫兹(THz)功率和噪声、三维多入 多出(3D MIMO )角度、时延和空中接口( OTA)计量基准和标 准;研究高速信息传输、数字视频和显示等计量关键技术,建立 4 高速脉冲、数字调制、超高清视频抖动、片上散射和天线、光纤 光栅传感和智能显示计量标准装臵;

7、研究云服务器和网络流量计 量技术,建立宽带速率、网络设备能效、云存储计量标准装臵。 考核指标: 1. 通信与信息计量基标准装臵13 台/套:频段 为:220GHz330GHz 的矩形波导法兰3 (WR-3) 功率计量基准,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1%1.5%;WR-5 噪声计量基准,噪 声温度300K20000K,u:3% ;3D MIMO信道参数标准, (303000)ns时延 u: (525)ns;光电脉冲时域参数计量标 准,上升时间测量范围(2100)ps,u:0.3ps ;数字调制计 量标准,正交幅度调制(QAM ) 误差矢量幅度(EVM) ,u:0.08% (载波频率 30MHz

8、40GHz、调制阶数 16 QAM 与 64 QAM 、调 制带宽 100、饱和吸附容量 10 mg/g、相似离子选择性吸附因子5; 3. 矿产品特征组分鉴别传感装臵不少于3 套,较传统光谱法用时 节省 50%;4. 矿产资源特征信息数据库5 套,特征信息累计不少 23 于 1000 项;5. 智能追溯系统 1 套,风险监控平台1 套,应用案 例不少于 500 例;6. 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 项;7. 典型进出境 口岸应用示范不少于6 家。 7.5 跨境可再生资源工业产品质量评估预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跨境废五金、矿冶固体废物等可再生资源的 能源消耗模拟分析及比较技术,建立回归相应产品的

9、能效评估方 法;研究跨境可再生资源的生命周期评价和毒性迁移评估技术, 建立寿命预测方法;研究跨境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评 估技术,建立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预警方法,并在口岸应用。 考核指标: 1. 跨境可再生资源能效评估技术不少于5 项,开 发能效评估系统不少于3 个;2. 毒性迁移监测和生物安全性测试 技术不少于 7 项,测试设备不少于3 台(套) ,寿命预测评估系统 不少于 3 个;3. 国家 /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3 项;4. 申请 发明专利不少于6 项;5. 跨境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预警平台1 套,口岸应用不少于6 家。 8. 基础认证认可技术 8.1 支撑“一带一路” 贸易

10、便利化的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 应用(二期) 研究内容: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轨道交通、港口、通 信、 电力等基础设施中关键设备及系统认证等效性评价技术研究; 开展进口高风险食品质量评价、结果验证和风险防控技术研究; 24 开展中国 -东盟、澜沧江 -湄公河区域、上合组织区域重要贸易产 品认证结果互认评价关键指标研究;研究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评 价模型和指数。 考核指标: 1. 轨道交通、特高压电网等领域认证评价国家/ 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6 项;2. 港口基础设施、通信设备、 生物技术产品、保健产品等认证技术规范不少于10 项;3. 完成 三类区域重要贸易产品与东盟、澜沧江 -湄公河区域

11、、 上合组织区 域认证互认技术准则,并在50 家以上企业示范应用; 4. 建立认 证认可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模型,形成认证认可 国际竞争力智能动态监测系统;5. 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 项, 发明专利不少于1 项。 9. 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 9.1 重点领域水足迹量化、评价和认证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我国水足迹量化、评价和认证方法学及共性 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典型农作物水足迹量化模型;研究典型工业 产品生命周期内直接和间接水足迹量化方法;研究典型服务的水 足迹减量评价方法;研究海水淡化的水足迹评价方法;研究典型 材料的水足迹核算系数,构建我国水足迹评价基础数据库。 考核指标:

12、 1. 水足迹量化、评价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 不少于 10 项,认证技术规范和实施规则不少于10 项;2. 水足迹 评价数据库 1 套,水足迹评价软件工具不少于4 套;3. 申请软件 25 著作权不少于 3 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 项。 9.2 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关键评价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共性及综合评价技 术;研究工业制造可持续管理及改进能力验证技术;研究典型服 务业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技术;研究健康建筑可持续运行及典型 功能系统评价技术。 考核指标:1. 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和工业制造、 典型生活性服 务业、健康建筑可持续发展评价等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

13、少 于 8 项、 认证技术规范不少于 8 项、 认证实施规则不少于 8 项; 2. 新 型城镇化认证评价数据库及集成应用系统1个、评价软件工具不少 于 3 套,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 项。 9.3 智慧城市信息应用和体验感知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智慧城市信息应用系统及关键物联感知设备 认证共性技术;研究智慧城市体验感知认证评价技术;研究智慧 能源多能互补系统认证评价关键技术;研究智慧城市认证指数构 建及测评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 1. 智慧城市信息应用和体验感知评价国家/行业 标准(报批稿) 不少于 12 项、认证规则不少于4 项、认证技术规 范不少于 4 项

14、;2. 智慧能源多能互补系统认证评价指标数据库1 套;3. 智慧城市指数认证测评工具1 项;4. 智慧城市信息应用系 统安全性认证测评工具1 项; 5. 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 项。 26 10典型示范 10.1典型高耗能工业设备节能NQI 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加热、换热、电力驱动等典型高耗能工业设 备,研究设备测量传感器原位校准及在线能源计量关键技术;能 效评价和节能技术标准;能效测量和节能技术、方法;节能认证 关键技术及绩效评估方法,建立能效及排放指标优化评价技术平 台,开展示范应用;研究承压工业设备系统和电梯节能提升中的 设备质量保障关键技术,并开展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

15、1. 研制仪器设备4 套:开发 1600及以上接触 式高温烟气温度、高温烟气成分测量装臵各1 套,温度合成标准 不确定度, u:1.0%;烟气成分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5.0%;开 发高温循环物料流量测量装臵1 套,流量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 5.0%; 大口径水流量在线校准装臵1 套,流量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0.5%;形成覆盖500 台套设备的本体、余能回用及排放指标 优化评价平台; 2. 形成典型设备节能认证技术方案5 套,认证集 成工具 1 套;3. 国家标准(报批稿) 不少于 3 项;4. 集成已有技 术和本专项形成的上述成果,形成“计量-标准-检验检测 -认证认 可”的全链条 NQI 解决方案, 在纺织、冶金、陶瓷、机电、石化、 供热等行业 30 余家相关企业示范应用。 有关说明:要求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 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 27 于 2:1,参加单位限 30家以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