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561367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DF 页数:45 大小:31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pdf(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HJ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HJ/T 166 -2004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oi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2004-12-09 发布 2004-12-09实施 2 国 家 环 境 保 护 总 局 发 布 目次 前言 1 范围1 2 引用标准1 3 术语和定义1 4 采样准备2 4.1 组织准备2 4.2 资料收集3 4.3 现场调查3 4.4 采样器具准备3 4.5 监测项目与频次3 5 布点与样品数容量4 5.1 “随机”和“等量”原则 4 5.2 布点方法 4 5.3 基础样品数

2、量5 5.4 布点数量6 6 样品采集6 6.1 区域环境背景土壤采样7 6. 2 农 田 土 壤 采 样 10 6.3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采样11 6.4城市土壤采样13 6.5污染事故监测土壤采样13 7 样品流转14 7.1 装运前核对 14 7.2 运输中防损 14 7.3 样品交接14 8 样品制备14 8.1 制样工作室要求 14 8.2 制样工具及容器 14 8.3 制样程序 16 9 样品保存 16 3 9.1 新鲜样品保存 16 9.2 预留样品 16 9.3 分析取用后的剩余样品 17 9.4 保存时间 17 9.5 样品库要求 17 10 土壤分析测定 17 10.1

3、 测定项目 17 10.2 样品处理17 10.3 分析方法18 11 分析记录与监测报告19 11.1 分析记录19 11.2 数据运算20 11.3 结果表示20 11.4 监测报告20 12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20 12.1 污染指数、超标率(倍数)评价20 12.2 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21 12.3 背景值及标准偏差评价21 12.4 综合污染指数法21 13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22 13.1 采样、制样质量控制22 13.2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22 13.3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25 13.4 土壤环境监测误差源剖析25 13.5 测定不确定度26 14 主要参考文献27 附录 A t分布表

4、28 附录B 中国土壤分类29 附录C 中国土壤区分布31 附录D 土壤样品预处理方法34 4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 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制定监测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主要由布点、样品采集、样品处理、样 品测定、环境质量评价、质量保证及附录等部分构成。 在每个部分规范了土壤监测的步骤和技术要求,附录均为资料性附 录。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规范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起草。 本规范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解释。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 5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土壤环

5、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 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故 等类型的监测。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本规范中引用而构成本规范的条文。本规范出版时,所示版 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6266 土壤中氧化稀土总量的测定对马尿酸偶氮氯膦分光光度法 GB7859 森林土壤pH测定 GB8170 数值修约规则 GB10111 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GB13198 六种特定多环芳烃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GB1561

6、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1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GB/T14550 土壤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17134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17135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 - 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17136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37 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38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40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41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

7、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JJF105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 NY/T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GHZB XX 土壤环境质量调查采样方法导则(报批稿) GHZB XX 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制样方法(报批稿) 3 术语和定义 6 本规范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1 土壤 soil 连续覆被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疏松物质, 是随着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因素 变化而变化的历史自然体。 3.2 土壤环境 soil environment 地球环境由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大气圈构成,土壤位于该系统的中心,既是 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又是各圈层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枢纽。受自然和人为

8、作用,内在或 外显的土壤状况称之为土壤环境。 3.3 土壤背景 soil background 区域内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和不受或未明显受现代工业污染与破坏的情况下, 土壤原来固 有的化学组成和元素含量水平。但实际上目前已经很难找到不受人类活动和污染影响的土壤, 只能去找影响尽可能少的土壤。不同自然条件下发育的不同土类或同一种土类发育于不同的母 质母岩区,其土壤环境背景值也有明显差异;就是同一地点采集的样品,分析结果也不可能完 全相同,因此土壤环境背景值是统计性的。 3.4 农田土壤 soil in farmland 用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纤维和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及农区森林、花卉、药

9、 材、草料等作物的农业用地土壤。 3.5 监测单元 monitoring unit 按地形成土母质土壤类型环境影响划分的监测区域范围。 3.6 土壤采样点 soil sampling point 监测单元内实施监测采样的地点。 3.7 土壤剖面 soil profile 按土壤特征,将表土竖直向下的土壤平面划分成的不同层面的取样区域,在各层中部位多 点取样,等量混匀。或根据研究的目的采取不同层的土壤样品。 3.8 土壤混合样soil mixture sample 在农田耕作层采集若干点的等量耕作层土壤并经混合均匀后的土壤样品,组成混合样的分 点数要在520 个。 3.9 监测类型 monito

10、ring type 根据土壤监测目的,土壤环境监测有4 种主要类型:区域土壤环境背景监测、农田土壤环 境质量监测、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和土壤污染事故监测。 4 采样准备 4.1 组织准备 7 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 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4.2 资料收集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 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 收集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11、 收集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收集监测区域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气候资料(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水文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遥感与土壤利用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4.3 现场调查 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 4.4 采样器具准备 4.4.1工具类: 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4.4.2器材类 :GPS 、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4.4.3文具类 :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4.4.4安全防护用品 :工作服、工作鞋、安全

12、帽、药品箱等。 4.4.5采样用车辆 4.5 监测项目与频次 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原则上为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项目: 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据当地环境污染 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 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 选测项目:一般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 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由各地自行选择测定。 土壤监测项目与监测频次见表4

13、-1 。监测频次原则上按表4-1 执行,常规项目可按当地实 8 际适当降低监测频次,但不可低于5 年一次,选测项目可按当地实际适当提高监测频次。 表 4-1 土壤监测项目与监测频次 项目类别监测项目监测频次 常规项目基本项目pH、阳离子交换量每 3 年一次 农田在夏收或秋收后采样重点项目镉、铬、汞、砷、铅、铜、锌、镍 六六六、滴滴涕 特定项目(污染事故)特征项目及时采样,根据污染物变化趋势 决定监测频次 选测项目 影响产量项目全盐量、硼、氟、氮、磷、钾等 每 3 年监测一次 农田在夏收或秋收后采样 污水灌溉项目氰化物、六价铬、 挥发酚、 烷基汞、 苯并a 芘、有机质、硫化物、 石油 类等 PO

14、Ps与高毒类农药苯、挥发性卤代烃、有机磷农药、 PCB 、PAH等 其他项目 结合态铝(酸雨区) 、硒、钒、氧化 稀土总量、钼、铁、锰、镁、钙、 钠、铝、硅、放射性比活度等 5 布点与样品数容量 5.1 “随机”和“等量”原则 样品是由总体中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变异,因此样品与总体之间, 既存在同质的“亲缘”关系,样品可作为总体的代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异质性的, 差异愈小,样品的代表性愈好;反之亦然。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 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 地取自总体。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

15、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 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所以“随机”和“等量” 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5.2 布点方法 5.2.1简单随机 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 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 机数表的方法。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 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 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9 5.2.2分块随机 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

16、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 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 点。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 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5.2.3系统随机 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 统随机布点。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 代表性要好。 图 5-1 布点方式示意图 5.3 基础样品数量 5.3.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 N=t 2s2/D2 式中: N为样品数; t为选定置信水平(土

17、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 )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 ; s 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 s 2=(R/4)2)估计; 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示例: 某地土壤多氯联苯(PCB )的浓度范围013mg/kg,若 95% 置信度时平均值与真值的绝对偏差为1.5 mg/kg ,s 为 3.25 mg/kg ,初选自由度为10,则 N =(2.23 ) 2 (3.25 ) 2/ (1.5 )2 =23 因为 23 比初选的 10 大得多,重新选择自由度查t 值计算得: N =(2.069 ) 2(3.25 )2/ (1.5 )2 =20 20 个土壤样品数较大,原因是其

18、土壤PCB含量分布不均匀(013 mg/kg) ,要降低采样的样品数,就得牺 牲监测结果的置信度(如从95% 降低到 90% ) ,或放宽监测结果的置信距(如从1.5 mg/kg增加到 2.0 mg/kg ) 。 10 5.3.2由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N=t 2s2/D2 可变为: N=t 2C V 2/m2 式中: N为样品数; t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 )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 ; C V为变异系数( % ) ,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资料中估计; m 为可接受的相对偏差(% ) ,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限定为20% 30% 。 没有历史资料的地区、土壤变异程度

19、不太大的地区,一般CV可用 10% 30% 粗略估计,有效 磷和有效钾变异系数CV可取 50% 。 5.4 布点数量 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即上述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变异系数 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是样品数的下限数值,实际工作中土壤布点数量还要根据调查目的、调 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 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设3 个点。 区域土壤环境调查按调查的精度不同可从2.5km、5km、10km、20km、40km中选择网距网格 布点,区域内的网格结点数即为土壤采样点数量。 农田采集混合样的样点数量见“6.2.2.2混合样采集”。 建设项目采样点数量见“6.3 建设项目

20、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采样”。 城市土壤采样点数量见“6.4 城市土壤采样” 。 土壤污染事故采样点数量见“6.5 污染事故监测土壤采样”。 6 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一般按三个阶段进行: 前期采样:根据背景资料与现场考察结果,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分析测定,用于初步验证 污染物空间分异性和判断土壤污染程度,为制定监测方案(选择布点方式和确定监测项目及样 品数量)提供依据,前期采样可与现场调查同时进行。 正式采样:按照监测方案,实施现场采样。 补充采样:正式采样测试后,发现布设的样点没有满足总体设计需要,则要进行增设采样 点补充采样。 面积较小的土壤污染调查和突发性土壤污染事故调查可直接采样。 11 6.1

21、 区域环境背景土壤采样 6.1.1采样单元 采样单元的划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监测一般以土类为主,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的土 壤环境背景值监测以土类和成土母质母岩类型为主,省级以下或条件许可或特别工作需要的土 壤环境背景值监测可划分到亚类或土属。 6.1.2样品数量 各采样单元中的样品数量应符合“5.3 基础样品数量”要求。 6.1.3网格布点 网格间距 L 按下式计算: L=(A/N) 1/2 式中: L 为网格间距; A 为采样单元面积; N为采样点数(同“5.3 样品数量”) 。 A和 L 的量纲要相匹配,如A的单位是km 2 则 L 的单位就为km 。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减小 网格间距,

22、适当调整网格的起始经纬度,避开过多网格落在道路或河流上,使样品更具代表性。 6.1.4野外选点 首先采样点的自然景观应符合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的要求。采样点选在被采土壤类型特征 明显的地方,地形相对平坦、稳定、植被良好的地点;坡脚、洼地等具有从属景观特征的地点 不设采样点;城镇、住宅、道路、沟渠、粪坑、坟墓附近等处人为干扰大,失去土壤的代表性, 不宜设采样点,采样点离铁路、公路至少300m以上;采样点以剖面发育完整、层次较清楚、无 侵入体为准,不在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土被破坏处设采样点;选择不施或少施化肥、农药的地块 作为采样点,以使样品点尽可能少受人为活动的影响;不在多种土类、多种母质母岩交错分布

23、、 面积较小的边缘地区布设采样点。 6.1.5采样 采样点可采表层样或土壤剖面。一般监测采集表层土,采样深度020cm ,特殊要求的监 测(土壤背景、环评、污染事故等)必要时选择部分采样点采集剖面样品。剖面的规格一般为 长 1.5m,宽 0.8m,深 1.2m。挖掘土壤剖面要使观察面向阳,表土和底土分两侧放置。 一般每个剖面采集A、B、C三层土样。地下水位较高时,剖面挖至地下水出露时为止;山 地丘陵土层较薄时,剖面挖至风化层。 对 B层发育不完整(不发育)的山地土壤,只采A、C两层; 干旱地区剖面发育不完善的土壤,在表层520 cm、心土层50 cm、底土层100 cm左右采 样。 水稻土按照

24、A耕作层、 P犁底层、 C母质层(或G潜育层、 W潴育层)分层采样( 图 6-1) , 12 对 P层太薄的剖面,只采A、C两层(或A、G层或 A、W层) 。 图 6-1 水稻土剖面示意图 对 A层特别深厚,沉积层不甚发育,一米内见不到母质的土类剖面,按 A层 520 cm 、A/B 层 6090 cm、B 层 100200 cm 采集土壤。草甸土和潮土一般在A 层 520 cm、C1层(或 B 层) 50 cm、 C2层 100120 cm 处采样。 采样次序自下而上,先采剖面的底层样品,再采中层样品,最后采上层样品。测量重金属 的样品尽量用竹片或竹刀去除与金属采样器接触的部分土壤,再用其取

25、样。 剖面每层样品采集1kg 左右,装入样品袋,样品袋一般由棉布缝制而成,如潮湿样品可内 衬塑料袋(供无机化合物测定)或将样品置于玻璃瓶内(供有机化合物测定)。采样的同时,由 专人填写样品标签、采样记录;标签一式两份,一份放入袋中,一份系在袋口,标签上标注采 样时间、地点、样品编号、监测项目、采样深度和经纬度。采样结束,需逐项检查采样记录、 样袋标签和土壤样品,如有缺项和错误,及时补齐更正。将底土和表土按原层回填到采样坑中, 方可离开现场, 并在采样示意图上标出采样地点, 避免下次在相同处采集剖面样。 标签和采样记录格式见表6-1 、表 6-2 和图 6-2 。 表 6-1 土壤样品标签样式

26、土壤样品标签 样品编号: 采用地点: 东经北纬 采样层次: 特征描述: 采样深度: 监测项目: 采样日期: 采样人员: 耕作层( A 层) 梨底层( P 层) 潴育层( W 层) 潜育层( G 层) 母质层( C 层) 13 表 6-2 土壤现场记录表 采用地点东经北纬 样品编号采样日期 样品类别采样人员 采样层次采样深度( cm) 样品 描述 土壤颜色植物根系 土壤质地砂砾含量 土壤湿度其它异物 采样点示意图自下而上 植被描述 注 1:土壤颜色可采用门塞尔比色卡比色,也可按土壤颜色三角表进行描述。颜色描述可采用双名法,主色在 后,副色在前,如黄棕、灰棕等。颜色深浅还可以冠以暗、淡等形容词,如

27、浅棕、暗灰等。 黑 暗栗暗棕暗灰 栗棕灰 红棕黄棕浅棕 红橙黄浅黄白 图 6-2 土壤颜色三角表 注 2: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粘土,野外估测方法为取小块土壤, 加水潮润,然后揉搓,搓成细条并弯成直径为2.5 3cm的土环,据土环表现的性状确定质地。 砂土:不能搓成条; 砂壤土:只能搓成短条; 轻壤土:能搓直径为3mm 直径的条,但易断裂; 中壤土:能搓成完整的细条,弯曲时容易断裂; 重壤土:能搓成完整的细条,弯曲成圆圈时容易断裂; 粘土:能搓成完整的细条,能弯曲成圆圈。 注 3:土壤湿度的野外估测,一般可分为五级: 干:土块放在手中,无潮润感觉; 潮:土块

28、放在手中,有潮润感觉; 湿:手捏土块,在土团上塑有手印; 重潮:手捏土块时,在手指上留有湿印; 极潮:手捏土块时,有水流出。 注 4:植物根系含量的估计可分为五级: 无根系:在该土层中无任何根系; 14 少量:在该土层每50cm 2 内少于 5 根; 中量:在该土层每50 cm 2 内有 515 根; 多量:该土层每50 cm 2 内多于 15 根; 根密集:在该土层中根系密集交织。 注 5:石砾含量以石砾量占该土层的体积百分数估计。 6.2 农田土壤采样 6.2.1监测单元 土壤环境监测单元按土壤主要接纳污染物途径可划分为: (1) 大气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 (2) 灌溉水污染监测单元; (

29、3) 固体废物堆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 (4) 农用固体废物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 (5) 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 (6) 综合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污染物主要来自上述两种以上途径)。 监测单元划分要参考土壤类型、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商品生产基地、保护区类型、行 政区划等要素的差异,同一单元的差别应尽可能地缩小。 6.2.2布点 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监测单元。部门专项农业产品生 产土壤环境监测布点按其专项监测要求进行。 大气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和固体废物堆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以污染源为中心放射状布点, 在主导风向和地表水的径流方向适当增加采样点(离污染源的距离远

30、于其它点);灌溉水污染 监测单元、农用固体废物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和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采用均匀布 点;灌溉水污染监测单元采用按水流方向带状布点,采样点自纳污口起由密渐疏;综合污染型 土壤监测单元布点采用综合放射状、均匀、带状布点法。 6.2.3样品采集 6.2.3.1剖面样 特定的调查研究监测需了解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时采集土壤剖面样,采样方法同 6.1.5 。 6.2.3.2混合样 一般农田土壤环境监测采集耕作层土样,种植一般农作物采020cm,种植果林类农作物 采 060cm。为了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减低监测费用,采取采集混合样的方案。每个土壤单元 设 37 个采样区,单个采样

31、区可以是自然分割的一个田块,也可以由多个田块所构成,其范围 15 以 200m 200m左右为宜。每个采样区的样品为农田土壤混合样。混合样的采集主要有四种方法: (1)对角线法:适用于污灌农田土壤,对角线分5 等份,以等分点为采样分点; (2)梅花点法: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组成和受污染程度相对比较均匀的地块, 设分点 5 个左右; (3)棋盘式法:适宜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土壤不够均匀的地块,设分点10 个左右;受污 泥、垃圾等固体废物污染的土壤,分点应在20 个以上; (4)蛇形法:适宜于面积较大、土壤不够均匀且地势不平坦的地块,设分点15 个左右,多 用于农业污染型土壤。各分点混匀

32、后用四分法取1kg 土样装入样品袋,多余部分弃去。样品标 签和采样记录等要求同6.1.5 。 图 6-2 混合土壤采样点布设示意图 6.3 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采样 每 100 公顷占地不少于5 个且总数不少于5个采样点,其中小型建设项目设1 个柱状样采 样点 , 大中型建设项目不少于3 个柱状样采样点, 特大性建设项目或对土壤环境影响敏感的建设 项目不少于5 个柱状样采样点。 6.3.1非机械干扰土 如果建设工程或生产没有翻动土层, 表层土受污染的可能性最大,但不排除对中下层土壤的 影响。生产或者将要生产导致的污染物,以工艺烟雾(尘)、污水、固体废物等形式污染周围 土壤环境,采样点以污染

33、源为中心放射状布设为主,在主导风向和地表水的径流方向适当增加 采样点(离污染源的距离远于其它点);以水污染型为主的土壤按水流方向带状布点,采样点 自纳污口起由密渐疏;综合污染型土壤监测布点采用综合放射状、均匀、带状布点法。此类监 测不采混合样,混合样虽然能降低监测费用,但损失了污染物空间分布的信息,不利于掌握工 程及生产对土壤影响状况。 16 表层土样采集深度020cm ;每个柱状样取样深度都为100cm ,分取三个土样:表层样(0 20cm),中层样(2060cm ),深层样(60100cm )。 6.3.2机械干扰土 由于建设工程或生产中,土层受到翻动影响, 污染物在土壤纵向分布不同于非机

34、械干扰土。 采样点布设同6.3.1 。各点取 1kg 装入样品袋, 样品标签和采样记录等要求同6.1.5 。采样总深 度由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同剖面样的采样深度,确定采样深度有3 种方法可供参考。 6.3.2.1随机深度采样 本方法适合土壤污染物水平方向变化不大的土壤监测单元,采样深度由下列公式计算: 深度 =剖面土壤总深RN 式中 RN=0 1 之间的随机数。RN由随机数骰子法产生,GB10111推荐的随机数骰子是由均匀材 料制成的正20 面体,在 20 个面上, 09 各数字都出现两次,使用时根据需产生的随机数的位 数选取相应的骰子数,并规定好每种颜色的骰子各代表的位数。对于本规范用一个骰子

35、,其出 现的数字除以10 即为 RN ,当骰子出现的数为0 时规定此时的RN为 1。 示例: 土壤剖面深度(H)1.2m,用一个骰子决定随机数。 若第一次掷骰子得随机数(n1)6,则 RN1= (n1)/10=0.6 采样深度( H1)= H*RN1=1.2 0.6=0.72 (m) 即第一个点的采样深度离地面0.72m; 若第二次掷骰子得随机数(n2)3,则 RN 2=(n2)/10=0.3 采样深度( H2)= H*RN2=1.2 0.3=0.36 (m) 即第二个点的采样深度离地面0.36m; 若第三次掷骰子得随机数(n3)8,同理可得第三个点的采样深度离地面0.96m; 若第四次掷骰子

36、得随机数(n4)0,则 RN4=1(规定当随机数为0 时 RN取 1) 采样深度( H4)= H*RN4=1.2 1=1.2(m) 即第四个点的采样深度离地面1.2m; 以此类推,直至决定所有点采样深度为止。 6.3.2.2分层随机深度采样 本采样方法适合绝大多数的土壤采样,土壤纵向(深度)分成三层,每层采一样品,每层 的采样深度由下列公式计算: 深度 =每层土壤深 RN 17 式中 RN=0 1 之间的随机数,取值方法同6.3.2.1中的 RN取值。 6.3.2.3规定深度采样 本采样适合预采样(为初步了解土壤污染随深度的变化,制定土壤采样方案)和挥发性有 机物的监测采样,表层多采,中下层等

37、间距采样。 图 6-3 机械干扰土采样方式示意图 6.4城市土壤采样 城市土壤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城市土壤不用于农业生产,但其环境质量对城 市生态系统影响极大。城区内大部分土壤被道路和建筑物覆盖,只有小部分土壤栽植草木,本 规范中城市土壤主要是指后者,由于其复杂性分两层采样,上层(030 cm)可能是回填土或 受人为影响大的部分,另一层(3060 cm)为人为影响相对较小部分。两层分别取样监测。 城市土壤监测点以网距2000 m的网格布设为主, 功能区布点为辅, 每个网格设一个采样点。 对于专项研究和调查的采样点可适当加密。 6.5 污染事故监测土壤采样 污染事故不可预料,接到举报后

38、立即组织采样。现场调查和观察,取证土壤被污染时间, 根据污染物及其对土壤的影响确定监测项目,尤其是污染事故的特征污染物是监测的重点。据 污染物的颜色、印渍和气味以及结合考虑地势、风向等因素初步界定污染事故对土壤的污染范 围。 如果是固体污染物抛洒污染型,等打扫后采集表层5 cm 土样,采样点数不少于3 个。 如果是液体倾翻污染型,污染物向低洼处流动的同时向深度方向渗透并向两侧横向方向扩 散,每个点分层采样,事故发生点样品点较密,采样深度较深,离事故发生点相对远处样品点 较疏,采样深度较浅。采样点不少于5 个。 18 如果是爆炸污染型,以放射性同心圆方式布点,采样点不少于5 个,爆炸中心采分层样

39、, 周围采表层土(020 cm) 。 事故土壤监测要设定23 个背景对照点,各点(层)取1kg 土样装入样品袋,有腐蚀性或 要测定挥发性化合物,改用广口瓶装样。含易分解有机物的待测定样品,采集后置于低温(冰 箱)中,直至运送、移交到分析室。 7 样品流转 7.1 装运前核对 在采样现场样品必须逐件与样品登记表、样品标签和采样记录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分类 装箱。 7.2 运输中防损 运输过程中严防样品的损失、混淆和沾污。对光敏感的样品应有避光外包装。 7.3 样品交接 由专人将土壤样品送到实验室,送样者和接样者双方同时清点核实样品,并在样品交接单 上签字确认 , 样品交接单由双方各存一份备查。

40、8 样品制备 8.1 制样工作室要求 分设风干室和磨样室。风干室朝南(严防阳光直射土样),通风良好,整洁,无尘,无易挥 发性化学物质。 8.2 制样工具及容器 风干用白色搪瓷盘及木盘; 粗粉碎用木锤、木滚、木棒、有机玻璃棒、有机玻璃板、硬质木板、无色聚乙烯薄膜; 磨样用玛瑙研磨机(球磨机)或玛瑙研钵、白色瓷研钵; 过筛用尼龙筛,规格为2100 目; 19 8.3.4样品分装 图 8-1 常规监测制样过程图土壤样品( 500g) 自然风干 除去砂砾 /植物根系等异物 过 2mm 筛 2 mm 部分 2 mm 部分 土 团 称重 记录 研磨 混均 称重 分样存档样品(约200g) 实验室样品(约2

41、00g) 分样(各100g) 研磨到 0.25 mm 样品测定 研磨到 0.15 mm 样品测定 20 装样用具塞磨口玻璃瓶,具塞无色聚乙烯塑料瓶或特制牛皮纸袋,规格视量而定。 8.3 制样程序 制样者与样品管理员同时核实清点,交接样品,在样品交接单上双方签字确认。 8.3.1风干 在风干室将土样放置于风干盘中,摊成23 cm 的薄层,适时地压碎、翻动,拣出碎石、 砂砾、植物残体。 8.3 .2 样品粗磨 在磨样室将风干的样品倒在有机玻璃板上,用木锤敲打,用木滚、木棒、有机玻璃棒再次 压碎,拣出杂质,混匀,并用四分法取压碎样,过孔径0.25mm(20 目) 尼龙筛。过筛后的样品全 部置无色聚乙

42、烯薄膜上,并充分搅拌混匀,再采用四分法取其两份,一份交样品库存放,另一 份作样品的细磨用。粗磨样可直接用于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 元素有效态含量等项目的分析。 8.3.3细磨样品 用于细磨的样品再用四分法分成两份,一份研磨到全部过孔径0.25mm (60 目)筛,用于农 药或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量等项目分析;另一份研磨到全部过孔径0.15mm ( 100 目)筛,用 于土壤元素全量分析。制样过程见图8-1 。 8.3.4样品分装 研磨混匀后的样品,分别装于样品袋或样品瓶,填写土壤标签一式两份,瓶内或袋内一份, 瓶外或袋外贴一份。 8.3.5注意事项 制样过程中采样时的土壤标签与土壤始终放在一

43、起,严禁混错, 样品名称和编码始终不变; 制样工具每处理一份样后擦抹(洗)干净,严防交叉污染; 分析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或可萃取有机物无需上述制样,用新鲜样按特定的方法进行 样品前处理。 9 样品保存 按样品名称、编号和粒径分类保存。 9.1 新鲜样品的保存 对于易分解或易挥发等不稳定组分的样品要采取低温保存的运输方法,并尽快送到实验室 分析测试。测试项目需要新鲜样品的土样,采集后用可密封的聚乙烯或玻璃容器在4以下避 光保存,样品要充满容器。避免用含有待测组分或对测试有干扰的材料制成的容器盛装保存样 品,测定有机污染物用的土壤样品要选用玻璃容器保存。具体保存条件见表9-1 。 9.2 预留样品 21 预留样品在样品库造册保存。 9.3 分析取用后的剩余样品 分析取用后的剩余样品,待测定全部完成数据报出后,也移交样品库保存。 9.4 保存时间 分析取用后的剩余样品一般保留半年, 预留样品一般保留2 年。特殊、珍稀、仲裁、有争 议样品一般要永久保存。 新鲜土样保存时间见“9.5 新鲜样品的保存” 。 9.5 样品库要求 保持干燥、通风、无阳光直射、无污染;要定期清理样品,防止霉变、鼠害及标签脱落。 样品入库、领用和清理均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