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讲义.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562335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1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讲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讲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讲义.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业文档 珍贵文档 课时 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1经济: (1)魏晋时期农耕技术 (江南经济的开发 )与土地制度 (均田制 )。(2)隋唐时期的农耕技术 进步与经济的繁荣 (经济重心的南移 )。(3)魏晋至隋唐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4)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商 业发展。 2思想: (1)道教、佛教冲击儒学。 (2)唐代的“三教合一”。 3科技文化: (1)唐代火药的应用。 (2)南北朝农书 齐民要术。(3)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主干梳理 考点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耕作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形成耕耙技术。 (2)生产工具 :隋唐时江东地区出

2、现曲辕犁。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 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3)灌溉工具 :唐朝时创制筒车。 2手工业 (1)冶金业 :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3)纺织业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 和图案风格。 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3商业 (1)发展表现 :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2)“市”的特点 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 商品交易。 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

3、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按时开市和闭市。 专业文档 珍贵文档 (3)商业都会 :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临安等。 (4)对外贸易 :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考点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 (1)魏晋南北朝: 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科技 (1)印刷术 :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2)火药: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等。 (3)农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文化 (1)文学: 隋唐时期,

4、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繁荣原因 a.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科举制度的促进。 代表 诗人 a.初唐:王勃、陈子昂。 b.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c.中唐:白居易创作大量讽喻诗。 (2)书法 阶段: 魏晋前处于自发阶段,以后进入自觉阶段。 成就 类别特征代表人物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实用 价值高 魏晋钟繇、王羲之;唐朝欧阳询、 颜真卿、柳公权等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 纵情,审美价值高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朝张旭、 怀素等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 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 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

5、卿 (3)绘画 时期特点成就 魏晋 总结出精辟的绘画理论, 注重“以 形写神”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 赋图 专业文档 珍贵文档 隋唐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展子虔的游春图、 阎立本的步 辇图 、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巧学妙思 图证历史 曲辕犁 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和成熟,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 适应各种土地的 精耕细作。 图证历史 唐朝长安城的坊市布局 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 (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 进行严加控制。 图解历史 唐代“三教合一 ”图 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出现了“三教合一 ”的

6、局 面,但这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只是出现了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 1史实概念 士族庄园经济 魏晋时期“士族”势力盛行,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的产物。士族在经济上广占良田, 形成了庄园经济。士族庄园占有大量土地, 拥有许多依附农民,却不向国家承担各种赋税和徭役, 专业文档 珍贵文档 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的来源。同时这种经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它是这一时期分裂割 据的经济基础。 2史实概念 寺院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寺院占有许 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 寺院经济过度发展, 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

7、税收, 农民负担加重。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史论观点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中心 黄河流域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在南宋至元朝, 南方经济发 展水平超过北方, 到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产生了资 本主义萌芽。 4历史现象 三武灭佛 “三武灭佛”指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的合称。这一现象与当时僧侣地 主和世俗地主间日益突出的经济利益矛盾有关,也与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相关。 “三武灭佛”一方面是佛教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产生负面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佛教

8、与中国儒家正统文化和道教文化争夺思想统治权的结果。 主题一封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魏晋至隋唐的农耕经济 史料研读 史料一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慨:“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 土,此中谓长江以北, 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 始知衣冠士族, 并在中原, 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 史料二(唐代开元十三年 )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 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 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 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 食货七 历代盛衰户口 史料三长安城实行严格的 “坊” “市”隔离制度。政府规

9、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 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史料四一个大都市的形成, 总有其特定的原因。 在李唐统治的三百年中, 扬州是一个比较安定 的区域 处于江淮之间的重要地理位置,周围资源丰盛, 物产富饶, 经济基础雄厚 又是南 北交通的枢纽,江淮的糟米、盐铁和各种货物,都要由扬州转运至各地。 专业文档 珍贵文档 王鸿扬州散记 解读史料 1史料一为古人游记类史料。史料信息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中原地区战乱较多,导致农耕 经济发展一度缓慢;孝文帝改革后,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商业经济繁荣。 2史料二为古代原始文献史料, 主要反映了唐朝商业交易具有地区广阔、商路

10、畅通、商旅安全、 次数频繁、数量较大等特点。 3史料三主要说明唐代市坊分开,商业经营上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然采取“抑商”政策。 4史料四主要说明唐代扬州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安定、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饶、交通 便利。 运用史料 1根据史料一、二、三,概括魏晋至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答案(1)魏晋时期,商业发展一度中断;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商业恢复和发展。(2)隋唐时期,商 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坊市分离;城市发展具有多元化。 2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答案唐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道路畅通。 史论归纳 1先秦至唐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11、 (1)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2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 (1)市场因素: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 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 了冲击。 (3)政策限制: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 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主题二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 唐代古文运动与儒学复兴运动 史料研

12、读 史料一南北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骈文,一味追求声律、词藻、用典,文风萎靡,形式僵化,内 容空洞,已成为表达思想的障碍,严重束缚了文学的发展。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 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迅速衰弱,唐代出现了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所谓古文运动, 专业文档 珍贵文档 名义上是恢复周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好像是一个复古运动, 实际上却是要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 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来代替骈文,是一个试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 语言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史料二长期的战乱、分裂、民族杂糅,中原价值观,尤其是儒学价值观被破坏。,继续开 展儒学复兴运

13、动。它和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一样,采取的相同方式,越过汉唐诸儒,回复到先秦 儒典,去重读圣贤著作。这个复兴,不是单纯的一种回复,它确实和先秦时代的儒学有很 大的不同。 摘编自彭永捷漫谈唐宋儒学复兴运动 解读史料 1史料一主要从经济、阶级关系、思想及文学特点角度阐述了唐代古文运动的社会背景。从史 料看,唐代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南北朝以来的骈体文格式束缚了思想的表达和文学的发 展等,推动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 2史料二主要从思想角度说明了儒学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史料认为长期战乱使唐代传统儒学 价值观受到破坏,佛教传入,和道教一起挑战儒学地位等。 运用史料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古

14、文运动的社会价值。有何重要启示? 答案适应了新兴阶层的需求; 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推动了儒学的复兴和思想解放;是人类文化 的宝贵遗产,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复兴运动的特点。 答案采用复古方式,重视传统经典价值;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实现思想文化创新。适应社会发 展的迫切需求等。 史论归纳 唐代复兴儒学的作用 (1)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 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自己以继道统自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 所有这些都启发后来的儒者产生一种复兴儒学的意识。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

15、“天道” 、以“仁、义”为“人道” ,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 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3)韩、柳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的愿望,为宋代理学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 专业文档 珍贵文档 真题研析 考法 1从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角度考查经济文化的影响 【考题 1】 (2017 课标全国 , 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 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

16、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解析南方人喝茶习俗在北方从 “被嘲笑 ”到“ 道俗皆饮” ,体现了南方饮茶文化对北方的影 响,这说明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逐渐上升,C 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唐朝中期南茶才开始北 运,A 项错误;南北方饮食习惯相差很大,只是某些方面相互交融,B 项错误;南方经济超越北 方是在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 项错误。 答案C 【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学科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从“唯物史观 ”和“史料实证 ”角度 考查南方喝茶习俗在北方的变化。具体解读如下: 考查素养点拨说明 时空观念 从北朝北方人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到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开茶铺熬茶 出

17、售,说明了时空的转换 史料实证 据题干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 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说明了史料的论证 考法 2从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古代文字的演变 【考题 2】 (2016 课标全国 ,24)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 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专业文档 珍贵文档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解析统一文字是在秦朝时期,故A 项错误;材料 “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 种字体刻写 ”体现了汉字从先秦到秦朝及之后的发展演变过程,故

18、B 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石经 运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并未体现出当时字体流行状况,故C 项错误;商朝时期甲骨 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形成相对完整的汉字体系,故D 项错误。 答案B 【素养解读】本题从 “史料实证 ”和“历史解释 ”角度考查三国时期文字演变的趋势。具体解 读如下: 考查素养点拨说明 史料实证 图画史料为三国曹魏 三体石经 的残片,属于考古的原始史料反映 了三种字体的的变化 历史解释 题干“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阐释了 字体的变化 连线历史专家 【命题素材】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 调集劳役

19、,一般却少 向乡村提供产品 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 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 应。 易中天中华文化史 (上) 【解读观点】史料为评论性材料,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影响。认为中国古 代的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 【命题预测】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 “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主要原因。指出这种 联系给农村带来的影响。 点拨第一小问,据材料及所学从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及影响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政治、经 济角度回答。 答案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当时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经济上城市对农村有着较强的 依赖性和寄生性。 专业文档 珍贵文档

20、 影响:乡村经济受到城市的压迫和控制,导致城乡矛盾激化;受到城市的剥削,导致农村经济日 益落后。 高考题组 1(2017 课标全国 ,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土地规模 (亩) 户数户数比例 20 以下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 以上2 1.4% 小计139 100%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土地规模在20130 亩的农户占绝大多数 (占比为 74.1%),土地特 别多和特别少的比例较小,由此可知占有适量土地的自耕农

21、盛行。故A 项正确, B 项错误。唐 朝中期,实行 “两税法 ”后,均田制瓦解,题干为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C 项错误;仅凭 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D 项错误。 答案A 2(2016 课标全国 ,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 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 ,于是连西州 (今吐鲁番 )幼童习字的范 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解析据题干可知, 王

22、羲之的艺术成就极高, 且他的书风刚健有力并折中南北,适应了太宗时期 统一帝国的需要,并且王羲之的书法受道教影响极大,也适应了唐代三教并行的政策,故选C 项;社会对艺术的评判是由社会决定的,A 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虽不可超越,但直到唐太 宗时期才正式确立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说明艺术成就不是主要原因,B 项错误;材料反映 的是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未体现“朝代更替 ”的作用,故 D 项错误。 专业文档 珍贵文档 答案C 3(2014 课标全国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 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

23、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材料反映了统治者对佛、 道思想态度的变化, 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 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选C 项;唐武宗大规模地 “灭佛”之后,佛教并 没有走向消亡,故 A 项错误;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 不符合 “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 , 故 B 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故D 项错误。 答案C 模拟题组 1(2018 湖北宜昌调研 )下图为甘肃出土的犁地画像砖,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A春秋北方农业的进步 B西汉中原农耕经济的繁荣 C

24、东汉江南地区的开发 D魏晋河西走廊农耕的发展 解析画像砖中显示犁耕技术是一人一牛,根据画像显示的信息反映甘肃地区一人一牛耕作,魏 晋的河西走廊可能性最大,故选D 项;这种技术在汉代以后才大规模使用,故A 项错误;因为 材料所提供的出土文物来自甘肃,故B 项错误;东汉时期江南还属于蛮荒之地,先进的技术没 有大规模推广,故C 项错误。 答案D 2(2018 四川德阳模拟 )建安元年 (196 年),曹操在许下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 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曹操组织屯田 () A解决了北方的饥荒问题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C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D推进了北方的统

25、一进程 解析据题干可知,曹操组织屯田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实力增强,推进了北方的 专业文档 珍贵文档 统一,故选 D 项; “解决了北方的饥荒问题 ”与材料中 “建安元年 (196 年)”北方混乱的形势不 符,故 A 项错误;曹操下令屯田,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而非“满足了农 民的土地需求 ” ,故 B 项错误;开荒屯田没有涉及农业技术的革新,故C 项错误。 答案D 3(2017 湖北黄冈质检 )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 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C小农经济的脆

26、弱性D农民地位不断降低 解析据题干可知,土地占有者的称谓由“豪强”或“兼并之徒 ”到“田主”表明土地兼并得到 的土地被认可,故选B 项;土地私有制确立于战国与材料“汉唐之间 ”不符,故 A 项错误;土 地占有者称谓的变化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没有联系,故C 项错误;土地占有者称谓的变化与农 民地位变化无关,故D 项错误。 答案B 4(2017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联考)魏晋时期,士大夫把老子 庄子和周易称为“三 玄” ,对“三玄”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了玄学。玄学() A是对逃避现实思想的集中反映 B是理学的思想理论来源 C以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巩固为背景 D是儒道思想杂糅的产物 解析魏晋玄学指魏晋时期以

27、“三玄” 思想为骨架,从两汉繁琐的经学中解放出来, 企图调和“自 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所 以用“逃避现实 ”来描述是不准确的,故A 项错误;理学思想的核心是儒学,杂糅了佛学和道 学思想,故 B 项错误;魏晋时期,佛学和道学的兴起,儒学的地位受到挑战,故C 项错误;玄 学是以道家为核心,杂糅了儒学和其它的思想而成的,故D 项正确。 答案D 5(2018 广东佛山检测 )据三国志,董昭上疏说:“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 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弟 (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 ”其言论揭示了 () A文化教育的严重危机 B

28、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端 C国家分裂产生的影响 D儒家思想已趋于衰落 解析据题干材料 “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弟(悌)清修 专业文档 珍贵文档 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 ”可知,体现了文化教育出现危机,故选A 项;材料没有涉及选官制 度,故 B 项错误;材料涉及青年的教育问题,没有说明国家分裂的影响,故C 项错误;魏晋时 期儒家思想只是受到冲击,没有衰落,故D 项错误。 答案A 6(2018 四川乐山模拟 )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但到了唐代形成儒、道、佛 三家鼎立局面,还出现了佛道先后问题,武则天把佛教列为第一,唐玄宗又把道教列为第一。这 说明() A唐文化多元共荣B佛道社会基础薄弱 C君权的极度强化D儒学地位相对稳固 解析据题干材料,从汉代以来儒学独尊, 唐朝讨论佛道地位却不论及儒学地位正说明了儒学地 位相对稳固,故选D 项;材料体现对佛道地位的定位,而非多元文化共荣,故A 错误;经历魏 晋时期,出现三教并行,佛教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故B 项错误;材料强调三教的文化地位,而 非君主权力强化,故C 项错误。 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