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563150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9.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会泽县待补中学何兴坤 今年 8 月中旬,我很荣幸参加八年级数学新教材培训,通过2 天时间的学习,虽然时间 很短,但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那么的珍贵。现谈谈我通过培训学习后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 教科书特色 这套教科书充分注意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不仅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注 意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让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应 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编写时,我们力求突出以下特点: (一) 使教科书成为反映科学进步、介绍先进文化的镜子 1重视科

2、学,关注文化 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同时关注其文化内涵。通过教科书这面镜子的反射,结合教学内 容生动活泼地介绍古今数学的发展,深入浅出地反映数学的作用(工具作用和人文教育作 用) ,使学生逐步地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2重视基础,返璞归真 重视中学数学在数学科学和其他科学中的基础作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在实现从 算术到代数、 从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从确定性数学到随机性数学 等重大转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初等数学的本质,返璞归真, 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应用 数学打好基础。 3重视思想,立足发展 重视渗透和揭示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反映数学内部

3、的联系以及它与相关学科的 联系, 注意教科书内容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使学生经历实验、探索的过程, 体验如何运用数 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能力,播撒“尊重科学、 热爱科学、 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种子,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1贴近生活,注重过程 内容素材的选取,要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教科书的组织安排,要注重 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为构建丰富的学习环境提供重要资 源。 2发展思维,引导探索 内容的呈现要努力体现数学思维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 比较、归纳、猜想

4、、推理、反思”等理性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数学思 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精编问题,创设情境 精心选编现实生活和数学发展中的典型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加 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使问题在教科书中 发挥更大的作用。注意问题的基础性、思想性、开放性、趣味性等。在“复习巩固”“综合 运用” “拓广探索”等栏目下,有针对性地选配习题,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 (三)改进教科书的呈现形式,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1改进呈现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精心设计教科书的呈现形式,改进栏目设置、版面设计、 图文选配等, 用学生喜

5、闻乐见 的形式(包括科普小品等)呈现教材内容,适当设问、留白、引导,加大探索空间,安排具 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教科书的亲 近感和认同感。 2重视信息技术,改进学习手段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和数学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有 意识地引入计算机(器)、网络等进行信息处理(包括快速计算、自动制表、智能绘图、人 机交互等),设置“信息技术应用”专栏(选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 力的学习工具。 二、与实验版教材体系比较,主要有如下几点变化: 1. “实数”移到“平面直角坐标系”与“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之前。 2. “

6、三角形”移后,与“全等三角形”“轴对称”集中安排。 3. “一次函数”移到八年级下册。 4. “分式”提前到八年级上册。 5. “二次根式”移到“勾股定理”之前。 6. “二次函数”提前到九年级上册,加强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7. “反比例函数”移到九年级下册。 教材具体内容的主要变化如下。 1. 修订各章引言,注重思想方法的引导 (1) 修订引入的问题,突出背景的适切性和问题的典型性、丰富性等。 (2) 根据内容特点,注意用简明的语言阐述本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数学思想方法和学 习( 研究 ) 方法,体现数学的实质。 对于某一领域的开篇,从宏观整体角度进行适当引导; 对于知识发展过程中的某

7、一章,注意与已学内容的联系。 (3) 加强与章头图的配合。“章头图”与“章引言”是有机整体,尽量做到图文并茂、 相互映衬。 2. 增减内容,保证内容份量适当 (1) 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新增了一部分内容,如用方位角和距离刻画两个物体的相 对位置等作为选学内容等。教材进行了相应调整,落实了这些要求,使学生增加知识、体会 思想、积累经验。 (2) 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减少了课标实验稿中的一些内容,如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 问题 ; 降低了对一些内容的要求,如只要求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等。教材进行 了相应处理, 该减的内容减下去,该降的要求降下来,使更能体现 “四基”

8、的内容突出出来。 3. 加强探究,展现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 (1) 更加注重展现知识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给学生一条观察事物(情景 ) 、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线索,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利于发现和提出问 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2) 随着知识储备的增加,不断加强“探究”的理性思维成分。 4. 加强思想性,提高对内容的认识 本次修订,从两方面加强了思想性:一是在相关章( 有理数、实数、整式的加减、整式 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分式、二次根式) 的小结中,在“概述”部分阐述“从数到式”的研究 内容和方法等,特别注意类比、推广、特殊化等研究方法

9、的渗透与概括; 二是在具体内容的 编写中,加强思想方法的引导。 5. 提高例、习题的质量,注重能力培养 调研中发现,老师普遍反映原教材的习题量偏少,针对性、层次性等都需要改进。本次 修订对此作了专题研究,在如下几方面力求得到改进: (1) 针对性:抓住各章内容的核心,促进概念的理解和思想方法的生成。 (2) 有效性:关注通性通法,抓住基本概念,不在技巧上做文章。代数部分适当加强了 运算。 (3) 创新性:题目具有一定新意,但不离开内容本质这个“根”,不在奇、特上做文章; 体现真正的应用。 (4) 层次性:关注层次和梯度,体现教材有关习题的各部分、各栏目的要求,形成一个 立体化的能力培养系统。

10、(5) 精确性:保证科学性和准确性,确保所选例题具有典型性、示范性,所选习题达到 能力培养效果。 6. 修订选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此次修订调整了部分选学内容。例如, 原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阅读与思考利用不等关 系析比赛” 的内容不是单纯的不等式( 组) 的应用题, 需要一定深度的分析才能列出算式,思 维难度过大,此次修订删除了这个内容。此外,我们还对原有的一些选学材料进行了改写。 例如, 原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阅读与思考一次方程组的古今表示及解法”中对我国古代解 方程组的方法的介绍不全面。此次修订依照相关史料进行了改写,全面反映当时的解法。 7. 落实“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积累数学活动经

11、验 (1) 调整课题学习的内容。例如,课程标准(2011 年版 ) 不要求“镶嵌”的内容,降 低对“重心”的要求,此次修订不再把这两部分内容作为课题学习的内容。求最短路径问题 是探究性、 综合性较强的内容,此次修订将求最短路径问题作为课题学习的内容。此外,还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一章中的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等进行了改写。按课 程标准 (2011 年版 ) 要求增加趋势图的内容,修改一些表述,调整内容顺序( 先给出相关材 料,再安排活动,原来材料作为附录放在最后) ,从而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2011 年版 ) 对“综合和实践”领域内容的要求。 (2) 更换或删除一些数学活动,更加注重

12、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以体现活动的全面性; 既注重数学内部知识间的联系,也注重数学 与生活实际、 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体现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此次修订对该栏目中的 内容进行了适当精选,使之真正起到数学活动的作用,避免过难或过易。 8. 修订各章小结,体现思想方法 (1) 修订各章知识结构图,突出本章知识要点、发展脉络和相互联系; 突出内容反映的思 想方法。 (2) 为突出“思想性”,增加对主要内容及其反映的思想方法进行提炼与概括的内容, 使小结体现全章思想的“点睛”作用。 (3) 修订小结中的思考问题,在重点、难点和关键上提出有思考力度的、具体的

13、问题, 深化学生对本章核心内容及其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思考” 中的问题注意与新增的 概述部分协调,做到前后呼应。 三、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编排体现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设计理念, 教学内容的编排由浅入深,顺应了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删除了一些被认为偏繁、 偏难的陈旧内容。有某些内容减少了概念的阐述,这样反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代数部分,大大降低了数与式的计算、变形的难度要求:在整式的乘除与 因式分解这一章,删除了整式的除法,只是把它作为乘法的逆运算来体现; 在二次根式这一章,删除了根式下是字母的运算,只考察根式下是数的运算; 在分式这一章,把比例的性质放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探究。几何

14、部分,删去了梯形,重 点体现平行四边形的重要性。 三、体系结构的创新 全套教科书包含了课程标准(实验稿) 规定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 在体系结构的设计上力求反映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与 综合,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 “数与代数 ”领域主要是最基本的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内容,在编排方 式上有以下特点。 (1)螺旋上升地呈现重要的概念和思想,不断深化对它们的认识。本套教科书改变了 以往代数教科书“先集中出方程,后集中出函数”的做法,而是按照“一次”和“二次”的 数量关系,使方程和函数交替出现,即按一次方程(组)、一次函数、二次方

15、程、二次函数 的顺序螺旋上升。这样处理, 一方面克服直线式发展所产生的不易理解消化的弊病,分阶段 地不断地深化对方程和函数的理解;另一方面强化基本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函数角度提 高对方程等内容的认识, “14.3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等就是为此而特意安排 的。 (2)联系实际,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突出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教科书中方 程、 函数等内容均注意尽可能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建立数学模型, 讨论有关概念和方法,然后再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探究新的实际问题,提高 对数学内容及其应用的理解,从而体现 “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 例如,第

16、3章“一 元一次方程”分为以下四节: 3.1 从算式到方程 3.2 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移项与合并 3.3 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去括号与去分母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全章改变了 “概念解法应用”的传统教材结构,而以实际问题为主要线索,将概念 与解法融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之中。 2 “空间与图形 ”的内容包括了“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 “图形与坐标” “图形与 证明”等,在编排上,以图形的认识为主线,将其他内容与它有机的整合,螺旋上升。 (1)加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体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为更好地反 映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前安排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

17、容(七年级下学期,第6 章) , 使坐标这种能充分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工具能更早更多地得到使用(用坐标方法分析平移变 换、对称变换等的本质特征,处理某些图形问题,加深对函数及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等 的认识等)。 (2)循序渐进地培养推理能力,作好由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对于推理能力的 培养,按照“说点儿理”“说理”“简单推理” “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层次分阶段逐步加深 地安排, 使推理论证成为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得到数学结论的自然延续。教科书从七年级开 始渗透推理的初步训练,到七年级下学期的“第7 章 三角形”中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开始正 式出现证明。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不拘泥于形式,不局限于“空

18、间与图形”,而是结合各领 域内容中适宜的内容自然地进行(如在3.4 节的问题探究中就已渗透反证法的思想)。 (3)从感性到理性,从静到动提高对图形的认识能力。学习“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 容的重要目的, 是提高对图形的认识能力。这套教科书按照 “从感性直观认识逐步上升到理 性本质认识,从对静止状态的认识发展到对运动状态的认识,从定性描述向定量刻画过渡” 的顺序编排这个领域的内容,注意在教科书各处对于“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 “图形与 坐标” “图形与证明” 把握到适宜程度,并注意这四个方面之间的联系。例如, 在第 5 章“相 交线与平行线”的最后部分,初步介绍了平移;在学习了第6 章“平面直

19、角坐标系”之后, 又进一步从坐标的角度对平移变换作了描述;在第19 章“四边形”中,对平移的“对应点 连线平行且相等”的特征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在第22 章中的“课题学习图案设计”中, 再将平移与其他几何变换结合,进行综合性应用的讨论。 3 “统计与概率 ”的内容在前面学段已有一定基础,这套教科书(7 9 年级)将它分 专题编排为三章,依次安排于三个年级,即第10 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安排于 七年级下学期;第20 章 “数据的分析” ,安排于八年级下学期;第24 章 “概率初步” ,安 排于九年级上学期。在编写时,注意突出以下特点: (1)侧重于统计和概率中蕴涵的基本思想。编写教科

20、书时,改变了以往处理这部分内 容时过于偏重计算的做法,而特别注意体现“通过统计数据探究规律”的归纳思想,重视反 映统计与概率之间的联系,通过频率来估计事件的概率,通过样本的有关数据对总体的可能 性作出估计等。 (2)注重实际,发挥案例的典型性。这部分的四章都注意加强探究性和活动性,各章 都安排实践性较强的“课题学习”,都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中丰富的实例,发挥典型案例的引 导作用,避免脱离实际例子的讲述概念与计算。 (3)注意与前面学段的衔接,持续地发展提高。编写教科书时,注意了有关内容在前 面学段已经具备的基础,明确了在本学段应进一步发展到什么水平,在内容和要求方面体现 螺旋式发展上升。 4 “实

21、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与前三个领域有密切联系,又具有综合性。课程标准将 它作为与“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并列的内容,足见标准对这一领域的重 视。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新数学课程中一个全新的内容,它为学生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 研究性的学习提供了一种课程渠道。编写这套教科书时,我们认为既要充分注意这一领域内 容对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又要认识到在初中阶段它与数学基础知识的关 系,要为学习它作必要铺垫。因此,在这套教科书中,“实践与综合应用”不作为独立的一 块内容,而是同与其最接近的知识内容相结合,教科书在每一册都安排了12 个“课题学 习” ,每一章都安排了2 4“数

22、学活动” 。这样处理,使得“实践与综合应用”以多种形式 分散编排,能以多种形式进行,化整为零,经常化和生活化。 四、教科书新变化 1丰富的问题情境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其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要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在 教科书编写时, 我们力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更加强调数学知识的背景(实际的和数 学内部的),内容素材的选取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并注意把所学到的知识 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例如,在教科书的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一章,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数轴、有理数 大小比较、有理数加减法、科学记数法等,都是结合实际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引入的。在 “一元一次方程”一章, 实

23、际问题情境贯穿于始终,对方程解法的讨论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 的过程中进行的。全章涉及了物理问题、几何问题、经济问题、农业问题、生产效率问题、 中外名题、体育问题、社会问题等许多实际问题。在“空间与图形”中,也是充分利用现实 世界的物体, 通过观察大量丰富的立体、平面图形, 加强对图形的直观认识和感受,从中“发 现”几何图形,归纳出常见几何体的基本特征,从而更好地“把握图形”。统计与现实生活 密切相关,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就离不开大量真实的素材,教科书中的素材 也涉及到了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生的身高、体重、视力、脉搏,保护动物、收集废电 池、丢弃塑料袋等环境保护问题,国内生产总值、

24、平均工资、雨伞销售等经济问题等等。 2、关注思维过程的教材呈现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材编写时,我们也是力求改进教材 的呈现形式, 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说起,并更多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互相交流,在 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对于数学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和定理,教科书设置了许多“思考”“探 究”“归纳”等栏目,让学生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获得结论,通过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加深认识;通过探究解决问 题,探求结论; 通过讨论互相启发,促进数学思考, 扩大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在观察、

25、 思考、探究、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结论,体会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这种处理方式,为学生 提供更广阔的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在探究活动 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数学 本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例如, 对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本套教科书在内容处理上加强了实验几何的成 分,对于几何中的结论,教科书多数是先让学生通过画图、折纸、剪纸或做试验等活动, 探索发现几何结论,然后再对结论进行说明、解释或论证, 将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有机 结合。以“对顶角相等”为例,教科书首先设置一个“讨论”栏目,让学生度量两条相 交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

26、,通过学生的充分讨论,探究发现对顶角相等这个结论,然后再 对它进行说理。 3循序渐进地进行推理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按照“说点儿理”“说理”“简单推理” “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 层次分阶段逐步加深地安排,使推理论证成为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得到数学结论的自然延续。 教科书从七年级上册开始渗透推理的初步训练,到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正式出现证明,在 以后各册中, 对于推理证明的要求一以贯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推理能力 的培养也不拘泥于形式,不局限于“空间与图形”,而是结合各领域内容中适宜的内容自然 地进行。 4自然延续正文的练习、习题 教科书对于练习、习题的处

27、理,是按照“使练习、习题成为学生学习正文内容的自然 延续”的原则来安排的。例如,“图形认识初步”中线段延长线的画法、几何语言的转换等 内容都是在练习、习题中体现的。练习题的安排,也不是简单的课时划分,而是根据内容的 需要来安排。 对于习题,改变了以往根据题目难度分为A、B 组的方法,而是按照习题功能设置了 “复习巩固” “综合运用” “拓广探索”三个层次。“复习巩固”层次的习题主要是让学生复 习本节(章)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层次的习题体现了知识间的相互联 系,是要学生综合运用本节(章)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数学内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拓广探索”层次的习题综合

28、性、实践性更强(不是难度的提高),为学生提供 了充分发展的空间,希望所有学生都能上手,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5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内容,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教科书在每一章都安 排了 2 4个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的“数学活动”,教学时可以结合所学内容或在全 章复习时选用。通过这些“数学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复习、巩固本章的知识,而且通过这 种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的“做数学”的过程,加深对相应内容的认识,增强动手 能力、 主动思考的能力,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使课程标准中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以多种方式进行,经常化和生活

29、化。 例如, 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 4 章 图形认识初步” 的活动 1 是要制作火车车厢的模型, 火车车厢是学生很熟悉的,它有不同的形状,不同形状的车厢主要装载的货物不同。要制作 这样的模型, 首先要能根据立体图形画出它们的展开图,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发 展空间观念是很有帮助的。在此基础上,画出展开图,完成设计,最后折叠,粘合,得到模 型。这个过程, 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再如, “第 3 章 一元一次方程”的活动2 是让学生结合统计报告中的内容,运用一元一次方程求 出某些数据, 一方面可以锻炼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关注新

30、闻 报道中隐含的数学问题。根据收集的数据编题并用方程解它们,是要求较高的活动内容,它 有较大开放性,有益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开放与实践相结合的选学内容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教材的弹性和选择性,教科书安排了“阅读与思考”“观察 与猜想” “实验与探究” “信息技术应用”等丰富多彩选学内容,这些内容与必学内容相得益 彰。选学内容中有些是教科书中相关内容的拓展与延伸,例如,从第1 章“阅读与思考用 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中了解多生活中正负数表示误差的内容;第10 章的“实验与探 究 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则向我们介绍了生产和科研中常用到的捉放捉的统计调查方 法。有些内容是数学历史的介绍

31、,或数学思想的反映,如第2 章的“阅读与思考数字1 与字母 X 的对话”,第 7 章的“阅读与思考为什么要证明”等。有些内容是相关内容的应 用,如第 1 章的“观察与猜想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第 2 章的“信息技术应用电子表 格与数据计算” ,第 24 章的“实验与探究设计跑道”,第 25 章的“阅读与思考概率与中奖” 等。教学时,可适时安排有兴趣的学生使用这些材料,加深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开阔他们的 眼界,增长他们的见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教科书体系体例 (一)体系框架(79 年级) 七年级上册(61) 第 1 章 有理数( 19) 第 2 章 整式的加减(8) 第 3 章 一元一次

32、方程(18) 第 4 章 图形认识初步(16) 七年级下册(62) 第 5 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14) 第 6 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7) 第 7 章 三角形( 8) 第 8 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12) 第 9 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2) 第 10 章 数据库的收集整理与描述(9) 八年级上册(62) 第 11 章 全等三角形( 11) 第 12 章 轴对称( 13) 第 13 章 实数( 8) 第 14 章 一次函数( 17) 第 15 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13) 八年级下册(61) 第 16 章 分式( 14) 第 17 章 反比例函数( 8) 第 18 章 勾股定理( 8) 第 19

33、 章 四边形(16) 第 20 章 数据的分析( 15) 九年级上册(62) 第 21 章 二次根式( 9) 第 22 章 一元二次方程(13) 第 23 章 旋转( 8) 第 24 章 圆( 17) 第 25 章 概率初步( 15) 九年级下册(48) 第 26 章 二次函数( 12) 第 27 章 相似( 13) 第 28 章 锐角三角函数(12) 第 29 章 投影与视图( 11) (二)体例结构 各章基本结构如下: 章名 章前图 第 1 节 课题学习 第 n节数学活动 小结 全章知识结构图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各节结构根据内容需要而确定,基本上包括以下部分: 本套教科书有彩色版、双色版

34、和黑白版等多种版本,配有教师教学用书以及其他教学参 考资料(包括电子音像制品)。 六、几点想法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对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材有了初步的了解,我的思想理念得到了相 应的提升。新课标无论是从教材编排还是活动的内容和思想理念上都是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 自主学习, 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能力的方法。面对新教材,我认为应下大功夫钻研,深入 领会新教材的精髓,并在以后的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做到下几点: 第一步要钻研教材,去体味新教材的意境,要将情感教学融入课堂,组织好自己的语言, 对新教材的理解和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可以通过语言情感的表达而发散,通过在课堂中传递和 学生产生共鸣, 融入教师的情感之中

35、,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对生命特质的理解,有助于 学生美好情感的形成。从而使他们产生美好的联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增强其参与意识, 实现其自身价值。 第二步要把握教材的精髓,教法上应有所改革,在教学中,许多环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 体,师生共同完成,体现出教师是学习行为的引导者、参与者,这是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 的一种现实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第三步探究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好办法,新教材要倡导探究式学习方法,为的是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力性。教学中从教学实际出发,适时适当地 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学法上适应新课改

36、要求,教师要 不断增进角色意识,努力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 参与者,配合学生去学习。探究活动是学生实践性学习行为。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时候, 教师要配以相应的探究指导。我们要打破思维定势,创新教学是培养学生主题意识的途径。 通过师生的相互启发,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学会自己探讨答案的实践方法,对学生能力的 培养及思维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第四步转变师生角色,新教材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 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此要进行师生各自角色的转换。首先教师角色的转 变,新教材的改革,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要求出发的。由此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教师由传 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现代的促进者;由教学行为的管理者和执行者,转变为学习行为的 参与者、 引导者和开发者。 学生角色的转变, 新教材注重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 皆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再是被动式的学习者, 而是主动式的学习者、探究者、发现者。 总之, 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课标、探究数学本质、积累活动经验、体验数学 精神、理解数学知识、学会数学思维、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能力、领悟数学思想、提高 数学素养。 背景材料 问题分析 思考 结论 例题 概括与小结 探究与延伸 选学栏目 观察与猜想 实验与探究 习题 复习巩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