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研究.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563210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203.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研究.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研究 目录 第 1 章引言 3 1.1 选题背景 . 3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3 1.3 研究思路 . 4 第 2 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5 2.1 信用风险基本概念 . 5 2.2 信用风险管理的内涵与目标 . 5 2.3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 6 2.3.1 专家制度法 6 2.3.2 财务比率评级法 6 2.3.3 信用评分方法 6 第 3 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 7 3.1 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 7 3.1.1 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 8 3.1.2 全面的银行监管主体 9 3.1.3 合理地利用外部信用评估机构 9 3.

2、2 新加坡发展银行集团的风险管理框架 . 10 3.3 国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 . 11 3.4 国际活跃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 12 第 4 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4 4.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 14 4.1.1 银行业市场份额集中度偏高 14 4.1.2 银行资产质量较差,不良存款数额巨大 14 4.1.3 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赢利性比较差 15 4.1.4 资本充足率偏低流动性差 15 4.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分析 . 16 4.2.1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落后 16 4.2.2 风险管理体系机制不健全 16 4.2.3 对风险管理理念的认识比

3、较片面 17 4.2.4 信用风险管理的独立性相对较差 17 4.2.5 风险管理分析技术与信息掌握的差距巨大 17 第 5 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19 5.1 培养信用风险的管理文化 . 19 5.2 完善风险测量体系,加快商业银行内部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 19 5.3 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 . 19 5.4 借鉴国际现金银行的现金风险管理方法理念 . 19 第 6 章结论与展望 21 参考文献 22 3 第 1 章引言 1.1 选题背景 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最古老、最重要的风险形式之一。信用风险影响着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 所包含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着一个国

4、家的宏观经济决策与经济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到全球经济的 稳定与协调发展。因此,如何在追求收益的过程中更好的防范和控制好风险,一直是一个在商业 银行的发展历史中,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颇费精力,不得不时时刻刻认真对付的事。我国的市 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国有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绝大多数国外商业银行同样面临的经营风险, 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更面临着一些特有的风险,如资本充足率偏低的风险,不平 等竞争的风险等等。在特定时期,由于信用风险形成的不良资产居高不下,和资本充足率偏低造 成的不能足额拨备准备金问题,已成为国有银行风险管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随着我国金融体 制改革步伐加快和金融业开放程度

5、的提高,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竞争的挑战。在金融全球 化的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开 发适用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适应巴赛尔协议 新框架的需要。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银行融资仍将是企业筹措资金的主要方式银行体系面临的风险将是我国金 融风险的主要构成因素。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不仅足商业银行作为微观 金融主体进行内部管理的自主行为,从全局上看也是防范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导致银行信用体系 和支付体系崩溃,引发货币危机、股市暴跌和金融危机的需要。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通过对商业银行风险基础的阐述,以

6、加深我们对商业银行风险的了解和理解,更准确的理解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并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披露并与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进行简单的对比,从中找出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潜在的不和问题,最后就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 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有参考性的对策和改进方法。希望通过分析找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的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规范化,使信用风险得到更好 的控制和防范。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银行利用客户的存款和其它借入款作为主 要的营运资金是与一般工商企业的最大不同,而这也导致了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特点,从而决定 了商业银行本身具有的较强的内在风险

7、特性。现代金融业的竞争与其说是资产规模的竞争,不如 说是金融风险管理的竞争。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银行融资仍将 是企业筹措资金的主要方式,银行体系面临的风险将是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构成因素。这就决定 了我国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中的风险,因此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 要的现实意义,其对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也有借鉴作用。 1.3 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首先通过对商业银行营运中存在的风险的概 述,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的描述,使读者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有一定的初步了解 和认知。同时本文还采用了

8、比较研究法,对比了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情况找出差距。本文是 在阅读大量参考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内容做出分析、对比、总结,并概括出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从而不断完善并完成的。首先,简析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其次,对比了国际上的商业银行风险 管理,找到不足得到启示。然后,系统的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找出其中的问 题,然后深入分析,总结、对比就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最后,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5 第2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2.1 信用风险基本概念 风险 (Risk) 是市场经济中被广泛使用的名词,风险定义是:指引起损失产生的不确定性。它包 含了损失与不确定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现实生活

9、中,人们往往需要在有一定的风险情况下做 出决策,并在承担一定风险的情况下以期待实现收益的最大化。正是由于难以确定何时、何地、 何种程度的潜在损失,这便构成了一种风险。 对于信用风险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传统的观点认为,它是指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也即 债务人不能如期偿还其债务造成违约,而给债权人经营带来的风险。另一种观点认为,信用风险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风险指所有因客户违约(不守信 )所引起的风险。狭义的信用风险 通常是指信贷风险。第三种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的损 失的可能性;更为一般地,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的变动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 其

10、债务的市场价值变动而引起的损失可能性。因此,信用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交易对手的财务 状况和风险状况。本文持第三种观点。 信用风险有四个主要特征:客观性,信用风险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传染性,因为一个或少数信用主体经营困难或破产而可能会导致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整个信用秩序 的紊乱;可控性,可以通过控制使风险降到最低;周期性,信用扩张与收缩一般会交替出现。 2.2 信用风险管理的内涵与目标 风险管理是指机构或个人运用各种金融或其他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对面临的风险 进行监测和控制,从而达到降低、消除风险或减少损失的经济性活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作 为一种管理活动,是对银行经

11、营中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 和处置风险,以最小的成本将信用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方法 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观点,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在动态评估。监测中将信用风险保持在可 控制的范围之内,从而获得最高的风险调整收益。具体到我国的情况,信用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如 下内容:第一,保证金融资产的质量。保持一定的资金流动性是银行业赖以生存的保证,由于银 行经营内容的特殊性,很容易造成呆账数量上升,因此必须用风险管理加以保障;第二,防范信 用风险,以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做好信用风险的管理工作 是降低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的一项有效的

12、防范措施。第三,稳定社会。由于银行的经营涉及社会 的方方面面,信用风险发生之后,必然会危及到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的正常经济运转, 因此只有将稳定社会作为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才能更好地确保经济生活的正常进行。 2.3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信用风险管理就是对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辨识、评估(测量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 行有效管理(回避、防范、转移或保留吸收),其中信用评估是基础和关键。信用评估是指对可能 引起信用风险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定量计算,以测量借款人的违约概率,为贷款决策提供依 据。信用风险评估的一般方法是专家判断法和贷款评级法,包括财务比率评级法和信用评分法。 2.3.1 专家

13、制度法 专家制度法是一种最古老的信用风险分析方法,它是商业银行在长期的信用活动中形成的一 种行之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析和管理制度。这种方法的最大特征是:银行信用的决策权是由该机构中 那些经过长期训练、具有丰富经验的信贷人员所掌握,由他们做出是否贷款的决定。因此,在信 用决策过程中,信贷人员的专业知识、主观判断以及某些考虑的关键要素均为最重要的决定因 素。 2.3.2 财务比率评级法 借款企业的财务危机是导致其违约的重要原因。为此,商业银行将信用风险的分析和衡量转 化为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和衡量,建立了信用风险的财务比率评级方法,即银行在定性分析的基 础上,使用简单的数学计算,对银行客户的财务状况进行

14、分析,并根据计算出来的财务比率比较 分析借款人和其所处行业的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从而判定客户的信用风险状况。财务比率评级 方法也是国内商业银行至今仍在使用的主要信用风险分析方法。 2.3.3 信用评分方法 信用评分方法是用被评级对象的信用得分衡量其风险特征的大小。这一方法按照信用得分进 行排序分类,划分等级,认为分在同一级别的评级对象具有相同的风险特征,这里主要介绍Z 评 分模型。 Z 评分模型是由美国纽约大学的著名风险管理专家奥特曼开发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是一种 建立在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基础之上的,通过运用特定的财务特征比率和配套的模型,通过 一定的计算得到相应的分值,以此衡量企业破产的

15、可能性,企业在逐渐走向破产的过程中,分值 7 也在不断地降低。Z 评分模型是一种在衡量企业信用风险中较为常用的模型,虽然不能预测出企 业破产的准确时间,但可以通过不断地跟踪分析,推算出企业向破产方向恶化的趋势,因此它既 可以作为一个预测性指标,也可以作为一个监测性指标。 针对本文需要衡量的非上市的制造性企业,Z 模型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所示: 各指标的含义具体如下所示: 1X 流动资产 流动负债 资产总额 , 2X 未分配利润 资产总额 , 3 + =X 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资产总额 4 X 权益价值 负债总额 , 5= X 销售收入 总资产 针对评估所得到的结果,如果Z 值小于 1.23 时则表

16、明风险很大,Z 值大于 2.9 时表明企业风险 很小。 第3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 各国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不尽相同,相对来说发达国家的风险管理比较成熟,发展中 国家的风险管理则相对落后,水平有较大差异。但各国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本身都在试图通过实 施外部监管和内部评级等方法来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能力这一点是一致的。因此,研究国际活跃 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我国风险管理水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课题。 3.1 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征信国家,也是世界上信用交易额最高的国家。美国的商业银行信用 体系不仅有比较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而且有完全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服

17、务企业主体,还有 对信用产品有着强烈需求的信用产品使用者。 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的框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3.1.1 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 在美国,与信用管理有关的法律体系比较完备,信用产品的加工、生产、销售、使用的全过 程都被纳入到法律范畴。20 世纪 60 年代末至80 年代期间,美国在原有信用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 上,进一步制定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框架体系。这些法律主要有: 公平信用报告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公平信用结账法、诚实租借法、信用 卡发行法、公平信用和贷记卡公开法、电子资金转账法、储蓄机构解除管制和货币控制法、甘 恩圣

18、哲曼储蓄机构法、银行平等竞争法、房屋抵押公开法、房屋贷款人保护法、金融机构改革 恢复 强制执行法、社区再投资法、信用修复机构法等。这些法案,构成了美国国家信用管理 体系正常运转的法律环境,而且几乎每一项法律都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进行了若干次修改。 在美国生效的信用管理相关的基本法律中,直接规范的目标都集中在规范授信、平等授信、保护 个人隐私等方面。严密的法律框架的建立降低了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成本,提高了美国 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益。其中涉及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律可见表3-1. 年份法律名称年份法律名称 1863 国民银行法案1913 联邦储备法案 1933 银行法案1960 和 1966 银

19、行合并法及其修正 1974 公平信用报告法1975 公平结账法 1975 平等信用机会法案1977 再投资法 1978 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1980 加思圣吉曼存款 机构法 1980 存贷机构放松管制和 货币控制法 1984 瑞格尔社区发展和管 制改革法 1984 瑞格尔尼尔跨州 银行和分业效率发 1986 消费者信贷保护法案 1987 银行公平竞争法案1989 金融机构改革、复兴 和加强法 1991 联 邦 存 款 保 险 公 司 FDIC 改进法 1991 储蓄真相法 1992 美国财政部提议的改 革法 1997 银行破产和银行业公 平竞争法 表 3-1 美国涉及信用风险管理的银行法一览表

20、美国政府对信用管理法案的主要监督和执法机构分两类:一类是银行系统的机构,包括财政 9 部货币监理办公室、联邦储备系统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一类是非银行系统的机构,包括联邦贸 易委员会、国家信用联盟办公室和储蓄监督局。对失信者的惩戒,除了政府的相应措施以外,还 主要靠各类信用服务机构大量生产和销售信用产品,从而对失信者产生强大约束力和威慑力;靠 整个社会对失信者的道德谴责,使人们与之交易时的有限信任;靠对失信者信用产品负面信息的 传播和一定期限内的行为限制,使失信者必须付出昂贵的失信成本。其结果,一是使不讲信用的 人不能自在地、方便地在社会上生活,二是使不讲信用的人没有机会把生意做大做好。 3.1

21、.2 全面的银行监管主体 美国商业银行由银行自身、州级银行监管机构,以及由美国货币监管局、美国联邦储备体 系、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组成的三大联邦级银行监管机构共同实行监管,同时外部评级机构客 观、真实、及时的反映其信用状况的变化。 商业银行内部设立相应的监管部门。信用风险的内部监管机制是美国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管理 构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美国的商业银行一般单独设立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信用风 险监督管理以及内部全权稽核。美国商业银行内部一般都有契合部门和稽核人员,与联邦的稽核 构成内外结合。 (二) 重叠的银行监管机构。美国商业银行风险信用的监管实行的是重叠性、双轨 制的管理方式,有联邦贺

22、寿共同负责。联邦以及的监管机构是由货币监管局(OCC )。联邦储备 体系( FRS)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三大机构组成。(三)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完全独立。美国的信 用评级机构完全以市场为向导,其独立性表现在政府的监管执行部门不直接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设 立、业务范围等进行监督。 3.1.3 合理地利用外部信用评估机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与信用有关的信息得以加工制造成信用产品、销售给对信用产品 有需求的特殊服务业,从而使信用服务机构获得了长足发展的机遇,形成了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 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该行业经过100 多年市场竞争,形成了少数几个市场化运作主体。目前从 事信用服务的企业主要有资本市场

23、上的信用评估机构、商业市场上的信用评估机构以及对消费者 信用评估的机构等三大类。 (1) 资本市场信用评估机构 资本市场上的信用评估机构主要包括对国家、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债券及上市大企业的 信用进行评级的公司。目前,这类公司在美国只有穆迪(Moody) 、标准普尔 (Standard and Poors)、 菲奇公司 (Fitch) 和达夫公司 (Duff 审计委员会审核财务 报告,评估外聘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审核成本效益和风险管理政策的落实情况。CEO 下属的审计 部,审核核所有的审计报告,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落实进行监管、评估,发现重大疏漏须同 时向 CEO 和董事局报告。对风险实行分

24、类管理。 综合来看,新加坡发展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行四分开:首先是董事局的风险审计体系与CEO 领 11 导的业务部门分开;其次是 CEO 领导的业务部门与风险控制部门分开;再次是对 CEO 负责的审计部 门同业务部门、风险控制部门分开;最后是政策委员会的各风险管理委员会与经营管理系统分开。 多层次的、相互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保证了新加坡发展银行的高效运行。 通过合理的组织架构,设计一个严谨的工作流程,将极大地减少银行信用风险情况的发生。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监事会、董事会能够通过具体部门对经营者形成无 形的监督压力,督促经营者审慎经营;董事会作为公司风险管理的最高机关,能制定

25、中长期的经营 战略和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为经营者提供经营和管理的目标。实行多层次的风险管理。并对风 险管理部门垂直领导,既有对董事会、监事会负责的有关风险管理委员会和执行部门,也有直接 对 CEO 负责的风险管理部门。 3.3 国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 随着金融风险程度的提高,国际活跃银行风险防范与管理的方法不断创新和完善。 1.内部评级方法。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关于银行信用风险的计量和管理特别强调银行内部评 级方法。内部评级方法己成为国际活跃银行风险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方法。它是在归纳了由十借款 人不能履行还款责任而造成的损失风险后对特定贷款进行评级。风险评级是银行揭示贷款风险的 主要指标,多用十

26、信贷风险管理的一个或几个领域,包括指导贷款的受理、贷款组合和管理报 告,呆账准备金或资本金充足性分析,利润及贷款定价分析,作为参数来建立正式的贷款组合风 险管理模型等。内部评级方法的优点在十加入了外部评级机构通常不能得到的客户信息,而不要 过多地依赖十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评估。此外,内部信用评估方法与资产组合信用风险模型有许 多类似之处,不断精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为进一步应用资产组合信用风险模型估计资本充足率 铺平了道路。 2.VaR,RAROC,Credit Metrics等风险度量方法。利用在险价值法(VaR) 来衡量在正常的市场条 件和给定的置信水平(通常是95%或 99%)上,在给定的持

27、有期间内,某一投资组合预期可能发生 的最大损失。利用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RAROC) 将经济资本在不同部门、不同产品、不同业务 之间进行合理配置。利用信贷矩阵(Credit Metrics) 组合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计算某项贷款或某组 贷款违约的概率,然后计算贷款同时转变为坏账的概率。 3.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银行内部各层次的业务单位、各类风险进行通盘 管理,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 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依据统一标准对各类风险进行测量、加总,目_依 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这种方法不仅

28、是银行业务多兀化后银行本身产生的 一种需求,也是当今国际监管机构对各大银行提出的一种要求。 4.资产组合调整。资产组合调整是银行吸取证券投资组合经验而发展出的一系列方法,它是 在不提高成本的前提下,对己经形成的资产组合进行科学调整,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风险管理方 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贷款证券化、收购兼并、信用衍生产品等等。 3.4 国际活跃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董事会直接负责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目前,一些 活跃银行的最高决策层(董事会 )己把风险管理纳入其发展战略计划,将之作为银行内部管理的一 个组成部分,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己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的

29、高度。 二、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开始出现,风险管理趋十口常化和制度化。与 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相适应,活跃银行风险管理在组织制度上形成了由董事会、风 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 理系统。现代风险管理系统强调风险管理部门既要与各业务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信息畅通,同 时又十分强调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和对风险管理的全面系统性。风险管理决策与业务决策的适 度分离,改变了风险管理决策从属十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业务决策的传统管理体制。同时,以独 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的风险管理系统的运行是建立在管理口常化和制度化的基础上的,这就进 13 一步加

30、强了商业银行在复杂的风险环境中及时、有效地管理风险的能力。 三、风险管理技术趋十计量化和模型化。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大量 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这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 的特征,也使风险管理决策成为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决策行为。 四、现代风险管理技术与IT 技术口益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国际大银行都非常重视采用最新的IT 技术,建立起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无论是风险 信息在全球范围的收集、传递和整理,还是模型管理所必需的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其对IT 技术 的依赖性都越来越强。IT管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31、本身就是现代风险管理中操作风险的一部分内 容。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4.1.1 银行业市场份额集中度偏高 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划分标准,我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划分 为 4 类: (1)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 股份制商业银行;(3) 城市商业银行:(4)其他银行机构,包 括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企业集团内部的金融公司、信托 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邮政储蓄机构。 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情况表(法人 ) 2012 年 9 月单位:亿元、% 银行业金融机 构 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

32、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其他类金融 机构 总资产 总资产比上年 同期增长率 1264000 19.6% 571294 13.1% 219401 31.8% 114428 27.8% 358878 21.2% 总负债 总负债比上年 同期增长率 1181725 19.4% 533487 12.7% 207029 32.6% 106798 28.0% 334411 20.8% 表 4-1 从表1 中可以看出在我国现有经济体制下,国有银行和国家政策性银行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 额,并且仍然占主导地位,垄断着我国的金融市场,使得银行贷款资金用于比较固定和单一的行 业,这就使信用风险程度大幅度提高。 4.1.2

33、银行资产质量较差,不良存款数额巨大 15 2012 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单位:亿元、% ) 2012 年一季度末二季度末三季度末四季度末 余额占 全 部 贷 款 比 例 余额占全部贷 款比例 余额占 全 部 贷 款 比 例 余额占 全 部 贷 款 比 例 不 良 贷 款总额 4382 0.94 4564 0.94% 4788 0.95% 4929 0.95% 次 级 类 贷款 1801 0.39% 1960 0.40% 2028 0.40% 2176 0.41% 可 疑 类 贷款 1909 0.41% 1934 0.40% 2074 0.41% 2122 0.41% 损 失 类 贷款 6

34、72 0.14% 670 0.14% 685 0.14% 630 013% 表 4-2 从表 2 中可以看出银行资产质量较差,不良贷款数额巨大。 4.1.3 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赢利性比较差 我国商业银行在资金运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长期贷款和投资,而大部分的存款和借款属 于短期资金,融资的期限总体上短于运用资金的期限从而有明显的不均衡”短期长贷”的资产负 债结构引起到期日缺口,银行靠短期拆借来维持流动性,这种恶性循环使得银行资产的盈利性越 差,导致风险越大。 4.1.4 资本充足率偏低流动性差 自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从2004 年 3 月 1 日实施以来,银行业务的发展与银行资 本金充

35、足率低的矛盾就更加突出。银行为了补充银行资本金,发行次级债,造成短期内巨额的融 资方案给资本市场带来较大压力,银行之间相互持有的大部分债券增加了银行业的系统风险发生 的可能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旦偏低,可用于贷款和投资的资金大量减少,不仅使得银行的流 动性差,还使银行的盈利能力大大降低,银行面临着的是经营上的脆弱性和自身抵御风险能力的 下降。 我国商业银行侧重于报表数据,贷款方式及流程简单,监管环节薄弱,多数银行的贷款审批 还是行长一人掌控制度,对企业进行评估后的结果只用于银行内部授信额度的确定,没有对外公 开,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不先进;信用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因为负责

36、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信贷部门的信贷人员,风险评估的过程通常是信贷人员对贷款的风险状况 进行评估,定期向上级汇报,这种模式跟不上实际变化的速度,不能满足风险控制所要求的时效 性;信用风险决策制度不灵活,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信贷人员身兼贷前调查核实和信贷审批等多个 职位,不遵循不相容职位分离原则,没有起到互相监督互相补充的作用,致使出现风险漏洞时, 由于信贷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素质较差而没有及时发现控制风险,最终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 使银行受到损失。 4.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分析 与世界各国大型商业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在体系建设、涵盖范围、文化建 设、管理方法和计量手段等各方面

37、都还存在着明显差距,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若干问 题。 4.2.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未真正确立, 公司治理结构很不健全, 尤其是在国内处于垄断 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这一根本性问题未能解决, 并没有有效地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商业化 程度并不高 , 政策性业务和行政干预仍很多, 风险承担的最终边界并不明确。董事会的组成和运作 缺乏独立性 , 风险管理的层次多但效率差, 对市场信号反应慢, 部门行使职能过程中易受到各种外界 的限制和干扰, 决策的效果不佳。透过国有商业银行纷繁复杂的不良资产成因, 深藏其下的是体 制、机制性根源。长期以来, 国有商

38、业银行在半计划、半市场的环境中经营, 沿袭典型的计划经济 体制下国营企业的治理模式, 管理体制老套。 4.2.2 风险管理体系机制不健全 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 需要建立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由于我国商业银 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 造成目前风险管理的体系不够健全, 政策制度不够精细, 用人机制僵化, 监 督制约机制薄弱。 17 在风险管理体系方面, 一是风险管理模式分散, 规划上各自为政, 缺乏对行业、地区风险进行集 中统一管理 , 抵御行业、地区等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弱, 商业银行未形成标准化的风险管理报告体系, 对跨境、跨区集团与关联客户的风险控制以及产业风险集中的监测与控制不

39、到位; 同时 , 不同机构 对同一客户的准入退出策略相互冲突; 信息系统分散, 为一体化经营、集中管理造成了很大障碍。 二是决策机制不完善,2000 年以前 , 国有商业银行的决策机制先后经历了从简单的“三级审批”到 “审贷分离”两个阶段, 无论是决策的专业化程度, 还是决策程序对道德风险约束力, 这两种模式均 存在明显缺陷, 这是大量不良贷款形成的重要原因, 虽然国内商业银行在决策机制上进行了许多改 进, 如中行的“三位一体”的授额信贷决策机制的建立, 但还存在决策集中度、专业化水平低等问 题。三是全面的风险管理还不到位, 商业银行仍以信贷风险管理为主, 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重视 不够。 4

40、.2.3 对风险管理理念的认识比较片面 国际先进银行, 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 控制风险和创造收益是同等重要的事情。用 他们自己的语言是: “2R”(Risk and Return )is the same coin。即风险和收益( 回报 ) 是同一枚 硬币的正反两面, 彼此不能分离。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 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 距, 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并未建立。在经营管理中, 割裂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 片面追求短期 效益 , 忽视了风险控制, 不良授信与日俱增, 授信产品的特殊性, 决定了其经营风险往往要经过较长 时间才能显现, 具有明显的风险滞后特征, 在诱人的短

41、期利益后面潜伏着巨大的中长期风险, 国有商 业银行许多中长期项目贷款的失败教训证明了此点, 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经营理念尚待确立。 4.2.4 信用风险管理的独立性相对较差 制度体系的健全和独立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从国外银行看, 基 本都具有从董事会、风险管理部门到风险管理官在内的较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 这种独立性不仅 表现在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 设立独立的信贷审批官, 还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 管理等方面。例如在德国的银行系统, 风险控制上奉行“四眼原则”(Four Eyes Principal),即至 少有四只眼睛同时盯住一笔业务。这种“四眼原则

42、”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一笔信贷业务要有“双 人调查、双人审批”, 而是强调有两只眼睛来自于市场拓展系统, 有两只眼睛来自于风险控制系统,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银行对风险的分析和业务的判断会更全面、更准确。但在我国, 一些银行的风险 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 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 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 4.2.5 风险管理分析技术与信息掌握的差距巨大 长期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如信用风险管理中,重视贷款投向 的政策性、合法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这些分析方法在强化风险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与 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

43、还很不精确。如信用 风险管理中 ,对借款企业财务状况和市场,对借款企业产品需求的变量因素的微观分析往往不足。 19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5.1培养信用风险的管理文化 对于各个企业文化都是很重要的,商业银行作为特殊企业也不在例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 化在经营过程中就逐步形成了一种管理理念和银行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对信用风险的 统一认识,那么在处理信用风险问题上自然 会得到更好的效果。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提高对信用风 险的认识,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和核心内容,银行工作人员都树立起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 经信用风险意识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发

44、挥其应有的作 用。这样就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了一支高素质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 5.2 完善风险测量体系,加快商业银行内部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针对我国现行的贷款体系风险系数的确定,其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的确定,很大依赖认为因 素。我国应该研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些风险指标,然后对各项指标进行客观的分析,运用数学 模型、金融工程技术对这些指标系数得出科学的计算公式,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贷款进行相 应的调整。对缺乏专业评级机构,商业银行自身要设立内部的信用评级体系,不管对外对内企 业,都要用自身的内部评级体系去评定。我国现行的评级体系不全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来完善。 5.3 提高信息披露的质

45、量水平,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 在信用风险现状中,有的企业就制造一些假的资料来蒙蔽银行而造成信用风险提高。信用评 级主要就是根据企业公开的信息资料来评定的。企业制造的一些假账、假会计凭证等必然会影响 大到评级的结果。所以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是很必要的。制定制度保证银行能得到企业的全 部真实信息,银行自身也要培养人才去辨别真伪、取精弃粕,提高评级水平。 5.4 借鉴国际现金银行的现金风险管理方法理念 虽然在金融风暴过后,某些国外活跃银行也受到了或重或轻的影响,但是他们的先进管理思 想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首先,我们要承认信用风险具有普遍性。一般情况下,风险与回报 是成正比的,风险越大,回报自然

46、也越大,银行要经营日常业务就必须要全面认识这点,而认识 风险不是说去竭尽全力去杜绝所有的风险,而是通过认识风险来如何经营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 理机制和技术,将潜在的信用风险转化为未来的收益。其次,学习国外活跃银行的灵活高效的信 贷执行机制。人不是万能的,在工作过程中总会出错的,在银行工作者,一时的疏忽可能造成对 银行的巨大损失,就要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提高,在审核材料做出准确判断是基本技能, 不是主观意识错误时可以不受到惩罚。这样就可以采用“双线授权、双线监控”手段降低犯错 率。再次,权责制。权责不分也是造成银行信用风险的一大原因,实现权责制时,工作人会清楚 考虑各个方面,一旦贷款出现问题

47、自己是脱不了关系的,所以在处理业务时也会全面尽量去了解 客户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一般权责制内人员不超过三人。实行“三签制”因为连带责任,每 个人都会认真做好本分工作,降低因人为原因人造成的信用风险。 例如,在风险识别方面:苏格兰皇家银行把行业分析视为评估贷款组合中潜在集中风险的重要 步骤,对高风险或未来波动性大的行业予以特别关注。富国银行强调并追求信用组合的良好分 散,评价贷款组合在行业方面的集中度。同时,定期评估系统性风险,特别是由于特定行业或宏 观经济走势带来的风险。而瑞士信贷集团、法国巴黎银行也定期对相关行业进行分析,并评估行 业的信用集中情况,高度重视信用敞口的行业分散。在风险转移方

48、面:银团贷款、信用保险、贷 款出售、资产证券化(以及信用衍生工具)等属于风险转移类的风险管理手段与工具。通过对这些 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特别是信用衍生工具的使用,商业银行有效地对冲了行业信用风险,降低了 行业信用集中度,将潜在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为了达到组合分散以及资本有效利用的 目标,部分银行还在对风险-收益准确度量的基础上购买信用风险(卖出相关信用衍生工具),使 得信用风险管理方式从消极、被动的风险回避,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组合风险管理。2005 年,法 国农业信贷集团继续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降低汽车等周期性行业信用风险,通过购买信用保险或 由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担保规避航空航天行业信用风险

49、。美洲银行、富国银行、德意志银行、法国 巴黎银行、摩根大通等也都通过综合利用银团贷款、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等手段降低行业信用 集中度,积极管理行业信用风险。 21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信用风险是不能回避的,更不能被忽视,只能被管理,因此信用风险管理也就成了银行乃至 金融机构的重中之重,本文就是基于这一视角,先是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出发,总结 了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提高员工信用意识,建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以及风险评级模型,优化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对策和建议。新的巴塞尔协议引入了操作风险和市场 风险概念,并对每种风险规定了多种计量方法,这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因 此我国商业银行就要首先解决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才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管理难度和复杂性在不断扩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方面仍处 于不完善的阶段,许多政策制度没有实质性的为信用风险服务。虽然采取一定措施后我国商业银 行信用风险管理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与之国外活跃银行相比差距仍是很大,所以我国要全面提 高各部门的信用风险意识、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等,形成一种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文化。落实 每个工作人员的实际行动上。只要共同、充分认识到信用风险的存在及其产生原因,才能采取合 理、实用的政策解决信用风险管理问题,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