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历史岳麓版考案:25 高中历史综合模拟检测 含解析.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570854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历史岳麓版考案:25 高中历史综合模拟检测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品]历史岳麓版考案:25 高中历史综合模拟检测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精品]历史岳麓版考案:25 高中历史综合模拟检测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精品]历史岳麓版考案:25 高中历史综合模拟检测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精品]历史岳麓版考案:25 高中历史综合模拟检测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历史岳麓版考案:25 高中历史综合模拟检测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历史岳麓版考案:25 高中历史综合模拟检测 含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20学年精品历史备考资料考案25高中历史综合模拟检测限时: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安徽十校联盟摸底)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一个“安” 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这反映出(D)A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B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D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过程中字形歧异的问题,没有提到书写材料的变化,并且战国时期的书写材料仍以竹木简牍为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过程中字形歧异的问题,并不

2、是说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故B项错误;百家争鸣现象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材料中的时间是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之所以会出现字形歧异的问题,汉字出现多种写法,其原因正是由于战国时期政治分裂影响文字统一,故D项正确。2(2018泰安)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末清初黄宗羲则认为工商皆本。这些思想(D)A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B都认为国家不应该对商品经济进行干预C导致了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迟滞D重视商品经济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解析据材料“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明末清初黄宗羲则认为工商皆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重

3、视商品经济的思想主张,故D项正确;历代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反对国家干预商品经济的思想,故B项错误;重视商品经济的思想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故选D。3(2018豫北豫南)北宋时期,政府在科举考试时实施了一些如别头试(将与考官有亲属关系的考生与常规考生分开考试,其阅卷、命题自成一体)、糊名法(指将考试考生的试卷上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密封起来)等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这些措施意在说明(D)A政府加大对考官的管理B科举制已经走向了完善C根本上杜绝了考试作弊D政府注重选拔人才质量解析材料显示北宋时期对于科举考试实行严格的监控,主要目的是防止官员参与考试腐败,以便

4、使得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更能选出高质量的人才,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对科举考试程序的管理,故A项错误;B项中已经走向完善说法绝对;C项中根本杜绝作弊显然不符合事实。4(2018豫北)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这一现象表明(D)A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C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D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解析“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导致专业种植区变化,说明当时商品生产结果与市场需求有很大关系,故D项正确;A

5、项中已经放弃说法不符合事实;材料中没有比较南北方经济水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二者获利的信息,故C项错误。5(2018福建六校联考)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下列对材料中领事裁判权评价正确的是(A)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B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C符合了时代需要的相关法律规定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解析“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中国人的法律视野”说明材料是从中国司法近代化的角度进行正面评价领事裁判权,故A项正确;B项是

6、新中国成立之后;C项中相关法律规定不符合题意;D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6(2018宜昌)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发动反对蒋介石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C)A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得当B能从时局出发做出正确决策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D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解析从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措施上看:“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成为当时工作的重心,说明当时党的领导人没有意识到革命问题的局势以及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所以本题选择

7、C选项。A、B、D三项明显不符合材料,排除。7(2018豫西名校联考)2016年11月,中办、国办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做出新部署,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对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根本地位、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三权”关系作出了具体规定。这种“三权分置”制度(B)A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种根本性变革B顺应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C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盘否定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解析据材料“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根本地位、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权分置”制度仍然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故不是农村生产关系

8、的一种根本性变革,故A选项错误;“三权分置”制度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顺应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故B选项正确;“三权分置”制度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继承与发展,故C选项错误;“三权分置”制度仍然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不是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故D选项错误。8(2018华中师大附中)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都曾大规模对外扩张,在此过程中,罗马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则严格将公民资格限制在雅典本地居民范围内。这种差异(D)A是罗马扩张迅速的根本原因B使罗马公民的权利比雅典更加广泛C保障了雅典公民的紧密团结D促使罗马帝国进一步完善法律建设解析据材料“罗马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

9、,而雅典则严格将公民资格限制在雅典本地居民范围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大公民权范围不属于罗马扩张迅速的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罗马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公民权授予范围,不是公民的权利内容,故B项错误;雅典将公民资格限制在雅典本地居民与雅典公民的紧密团结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C项错误;罗马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必然促进罗马帝国进一步完善法律建设,形成万民法,故D项正确。9(2018宜昌)议会上院是英国的最高司法机关,可是上院的贵族多数不懂法律,难以胜任这项职能。为此,议会在1876年通过的“上诉裁判法”中规定,英王可以根据内阁首相的建议,在高等法官中加封数名“法律贵族

10、”来执行上院的司法职能。这反映了当时英国内阁(C)A掌握实权不对议会负责B行使对立法机关的监督C介入司法程序影响上院D行政权力受国王的控制解析英国的司法是独立的,不受王权和政府的干预,“在高等法官中加封数名”法律贵族“来执行上院的司法职能”说明英国内阁想干涉司法的事实,故C项正确;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故A错误;内阁不对议会监督,故B项错误;内阁行驶行政权不受国王干涉,故D项错误。10(2018黄石)到1909年,美国的产业集中度要远远高于英国。德国统一之后,德国企业也迅速扩大了企业规模并加强了市场集中度。相比之下,英国的大企业则非常少见,而小型的家庭企业仍是英国最主要的企业形式。所述状况(C)

11、A预示着大企业时代即将到来B说明美德经济已超过英国C使英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下降D表明英国家庭企业较发达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大企业时代到来,美国和德国的经济适应了这一趋势,而英国没有及时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小型的家庭企业仍是英国最主要的企业形式,这导致了英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下降,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不符;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在一战后美国的经济总量才超过英国,排除B项;D项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11(2018滨州)1937年2月,罗斯福提出司法改革法案。这个法案虽未通过,但罗斯福通过其他办法使最高法院的人员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以后,最高法院采取“司法克制

12、”,再未推翻任何一项“新政”立法。这反映了新政(B)A打破了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B加强了美国总统的权力C使最高法院的权力名存实亡D改变了美国的政治体制解析从材料可知,罗斯福的法案虽未通过,但却通过其他手段达成了自己的目的,说明了新政加强了美国总统的权力,B项正确;美国依然是三权分立原则,A项错误;最高法院实行司法权,C项错误;美国依然是民主共和政体,D项错误。12“现存的全球治理格局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强权仍在,美元霸权仍在,与此同时,区域秩序重构也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越来越频繁上演的动作戏。”材料中的“动作戏”说明(D)A美国在到处干涉国际事务B世界上联合抗美力量增强C地区冲突己成世界新危机D世界

13、政治格局多极化加强解析区域秩序重构是指世界格局中新的力量在不断崛起,冲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说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故D项正确;A项中到处干涉不符合事实;材料并没有说明联合抗衡美国,故B项错误;地区冲突并不是新的世界危机,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52分。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为必考题;第15、16、17题各15分,为选考题)13(2018福建六校联考)(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在太学中以五经为教学内容,为了给纲常名教寻找依据,将鲁国编年史春秋作为五经之一,学生通过读经获得有关历史知识。史书成为历代太学、国子学学生的必读

14、教材。 唐代开科取士将左传等史书列入考试范围。五代以后,书院出现,史记、汉书、后汉书列为书院学生的必学课程。宋代朱熹将通鉴纲目列为学生必读之书。当时,科举考试“每至命题考试参以正史。”明清两代,二十一史、通鉴等史籍是学生必读教材。隋唐以来,出现了蒙学(儿童启蒙之学)读物,其中将简单的历史常识、古人道德气节的史实编撰成通俗易懂的韵语,便于儿童诵读记忆。 摘编自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特点探析材料二类别名称出版简况传统教材纲鉴易知录1711年成书御批通鉴辑览1768年成书 传教士编译教材外国史略美理哥合省图志略19世纪30年代在海外用汉字印刷,鸦片战争后传入我国万国通鉴1882年,上海美华书馆印刷清朝官方

15、编译教材俄国史略各国史略19世纪70年代,京师同文馆刊印法国新志俄国新志万国史欧罗巴史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组织刊印,18981901年出版 国人编写教材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1903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最新中国历史教科书1904190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学堂中国历史教科书1908年,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出版摘编自晚清历史教科书探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历史教育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古代历史教育的作用。(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历史教材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历史原因。(13分)答案(1)特点:是学校的必学课程;以我国古代史书为教材;与科举考试相联系;与蒙学读物相结合,历史教

16、育呈现通俗化。 作用:与儒学相互推动,有利于巩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了历史知识的传播,形成重史传统;有利于传统道德观念的养成。(12分)(2)趋势:传统教材与新编教材并行;编写、出版者和教材来源日益多元化;外国历史在史学教育中的地位提高;出现了正规、专业的中外历史教材,历史教育日益走向近代化。原因:西方文化的传入(或西学东渐);国内近代化运动的推动;民族意识的增强;近代出版业的发展。(13分)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在太学中以五经为教学内容”可知,古代历史教育深受主流思想的影响并且成为学习儒家经书的组成部分;根据材料一“史书成为历

17、代太学、国子学学生的必读教材”可知,历史教育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材料一“唐代开科取士将左传等史书列入考试范围。五代以后,书院出现,史记、汉书、后汉书列为书院学生的必学课程”可知,古代史书是我国古代历史教育的重要教材与教授内容;根据材料一“唐代开科取士将左传等史书列入考试范围”可知,古代中国的历史教育与科举考试紧密相连;根据材料一“隋唐以来,出现了蒙学(儿童启蒙之学)读物,其中将简单的历史常识、古人道德气节的史实编撰成通俗易懂的韵语,便于儿童诵读记忆”可知,古代的历史教育与蒙学读物相结合并呈现出通俗化的特点;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历史教育作为儒家学习的一部分,有利于儒家正统思想地位的

18、进一步巩固;注重历史知识的教授,必然能够有力地促进历史知识的传播和重史传统的形成;而“将简单的历史常识、古人道德气节的史实编撰成通俗易懂的韵语”又有利于传统道德观念的养成。(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二中晚清历史教育的类型可知,传统教材与传教士编译教材、清朝官方编译教材、国人编写教材等并存是当时历史教育的重要趋势,且编写、出版者和教材来源日益多元化;根据材料表格信息的横纵向比较可知,外国历史在史学教育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且出现的正规、专业中外历史教材使得历史教育日益走向近代化;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一方面,晚清历史教育的发展是鸦片

19、战争后欧风美雨冲击下的产物,另一方面这又是中国仁人志士不断努力和国人民族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的产物;不可忽视的是,近代文化教育、近代出版业的发展对这一局面的出现也到了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14(2018豫西名校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上图为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图。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图文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答案论题: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动了中国近代化历程。阐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对外加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

20、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洋务运动宣告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开启政治民主化的尝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想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和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民族危机加剧,清廷自救的新政加快了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一战中日本加紧对中国侵略及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兴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十月革命为中国近代化指出了新方向。总结: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12分)请考生在第15、16、17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21、。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5(2018日照)【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5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对“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做出明确划分,我国城乡二元分离的户籍结构由此开始,国家严格限制人口流动。1984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自理口粮户口属于非农业户口,之后又实行当地有效城镇户口。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居民身份证制度的实施使人口管理开始走向科学化与现代化。1997年国务院转批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方案,放开农村人口的落户限制,规定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

22、口可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享受同等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权利。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摘编自任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分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户籍改革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户籍改革的意义。(7分)答案(1)特点:由点到面逐步推进,渐次改革;户籍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呼应;鼓

23、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户籍改革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户籍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逐渐法制化、科学化、现代化。(8分)(2)意义: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促进了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进步;促进了人口合理流动,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7分)解析(1)由材料中1984年、1985年、1997年、2014年每次户籍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的内容从改革的进程、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鼓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户籍改革与民生结合、户籍改革逐渐开放、走向法制化、科学化、现代化等角度概括即可。(2)结合户籍改革的内容从对经济发展、保障人民利益和加速城市化进程角度分析户籍改革带来的影响即可。16

24、(2018华中师大附中)(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等国的殖民统治迅速崩溃,亚洲、非洲出现了大量的民族独立国家。受亚非会议精神的鼓舞,南斯拉夫、埃及、印度等国反对美、苏等大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主张加强新独立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合作。1961年,南斯拉夫等国召开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宜言,要求根本消除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实现持久和平。从此,不结盟运动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此后,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不结盟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他们反对霸权主义、新老殖民主义,反对战争威胁,要求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争取实现

25、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经济独立,摆脱新老殖民主义者的剥削和压榨,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摘编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编辑部不结盟运动主要文件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结盟运动兴起的主要背景。(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结盟运动的历史作用。(8分)答案(1)背景:殖民主义体系迅速崩溃;美苏“冷战”成胁世界和平;万隆会议精神的推动;新独立国家自身发展的需要。(7分)(2)作用:促进了不结盟国家之间的联系;维护了亚非拉新独立国家的政治经济独立;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8分)解析(1) 本题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

26、法等国的殖民统治迅速崩溃,亚洲、非洲出现了大量的民族独立国家。受亚非会议精神的鼓舞”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殖民主义体系崩溃、美苏“冷战”、万隆会议、新独立国家的需要等方面概括不结盟运动兴起的主要背景。(2) 本题根据材料“不结盟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要求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不结盟国家之间的联系、亚非拉新独立国家的政治经济独立、世界多极化趋势、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方面指出不结盟运动的历史作用。17(2018全国名校联考一)(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陶行知,原名文溶,早年改名知行,后又改名行知。1918年夏,他发表了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

27、主张:“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造就生利人物,则“国无游民,民无废才”。这种将职业、教育和生活、国家利益相联系的设想是他的生活教育思想的表现,也是他积极从事平民教育运动的思想基础。1923年他和朱其慧、晏阳初等共同倡议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他指出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也就是到乡间去的运动;中国以农立国,100个人中有85个住在乡村,平民教育必须普遍的办。在以后的数年里,陶行知从这种救国救民的平民教育发展中,充实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内容。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据材料,概括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7分)(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陶行知倡导平民教育的意义。(8分)答案(1)思想:平民教育即是生活教育;平民教育要与国家利益相联系;平民教育要以乡村教育为主。(7分)(2)意义:平民教育否定了传统的精英教育;平民教育体现了救国救民的爱国性;但当时的社会状况决定了平民教育最终无法实现。(8分)解析依据材料“将职业、教育和生活、国家利益相联系的设想是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的信息归纳回答。依据材料中“这种救国救民的平民教育发展中,充实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内容”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救国救民以及平民教育无法实现角度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