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全册优质教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597561 上传时间:2019-11-19 格式:PDF 页数:78 大小:33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全册优质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全册优质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全册优质教案.pdf(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6 年秋用 名师教案 1. 春 【学习目标】 1学习欣赏感悟,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 3感悟作者充满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语言,领悟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 2学习用充满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当秋风萧瑟的时候,当大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 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引 导

2、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 。明确 目标。 一、读春 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得热情洋溢,有滋有味,有情有境。 3记一记: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 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 4想一想:春中描写了春天的哪几种代表性的事物?文章依次描写了哪几幅图画? 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描写了春天的代表性事物:山、水、日、草、花、风、雨;依次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 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二、品春 1寻美句: 春中有不少句子同时使用两种或两

3、种以上的修辞手法,请你找出一两个例子,并且 谈谈这些句子的妙处。 示例: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春花的绚 丽多彩,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2赏妙笔: 再次走进文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 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先独立思考,然后与组员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 形式:我认为第_段的 _句子写得很美(或很精彩),因为这句话用_(修辞; 表达方式;或抓住哪几个词),写出了 _。 美句推荐朗读: (同学推荐朗读,并说理由,教师点拨) 示例: 我推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叠用“

4、盼望”足见急切,借“东 风报讯”满怀喜悦。读的时候要用活泼清新的语调。 我推荐:山朗润起不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三个动词排比用,写春在山 头,春在水边,春阳温暖。三个动词要重读。 我推荐:第三段,写出了春草的新、力、柔的特点;尤其是“钻”字和几个叠词用得妙。 要读得轻、柔,仿佛陶醉其中。 我推荐:描写春花的那一段。写出了春花争艳的热闹场面。还用了不少拟人和比喻的修 辞,特别喜欢“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仅写出了野花的多,还写出了花的光亮, 仿佛看到它那轻盈的姿态。要读得稍快,让人产生遐想。 我推荐:描写春风的那段。通过触觉、嗅觉、听觉写出了春风和煦清新的特点。要读得 慢而柔

5、,仿佛在感受春风一般。 我推荐:描写春雨的段。这一段写出春雨的特征,用几个比喻写出了雨的多、细、密。 我推荐:第段。这段由对景的描写转到了对人的描写,写男女老少在春天的活动,表 现出了人们的精神状态。要读得有激情,读出力量来。 我推荐:最后三句:用三个比喻,诠释出春天的特点:新、美、力。读的时候要读出赞 美之情。 3品好词: 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现力。 小草偷偷地 从土里钻 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 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呼朋引伴地卖弄 清脆的喉咙。 学生品味,明确: “偷偷地”和“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表 现了小草旺盛的生

6、命力。 “闹”字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 “卖弄”贬词褒用,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出鸟儿尽情歌唱的情态,表现了鸟儿跃动 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 三、悟春 1作者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五幅动人的春之图。请你根据这五幅图 细心体会,说说它们各自的特色。 2课文开头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急切 3朗读“迎春图” 。思考: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的? 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4. 朗读末尾三段。学生质疑,然后老师提问。 (1)作者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呢? (2)为什么又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呢?“花枝招展”这个词怎样

7、解释? (3)为什么又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呢? 明确:这三个比喻句贴切而富于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春天刚到人间的“新” 的特性;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指望的“力”的特性。它把难以比拟的 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主题。 四、描春 1通过研读春 ,你对“如何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有了哪些认识、收获? 学生自己谈谈,不要求统一答案,能自学一点方法即可。 2写一写:仿写文末写“春天”的三个比喻句写“秋天”,突出秋天的特点。 写完后小组交流展示,看谁写得最生动。 结束语: 作者抓住春天的景物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而且结构清晰:按 盼春绘春颂春

8、来组建全文。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 的一种逼真写照。他化入了整个春天,要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同学们,我们正处在人 生的春季,更应该抓紧这明媚的春光,奋力追求。 2. 济南的冬天 【学习目标 】 1 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积累优美的语句。 3培养学生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2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

9、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我们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 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 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 先生的这篇文章中,却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 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一、 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之美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做到: (1)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 (2) 细心体会,理解课文,建立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内心视象,这是朗读好的基

10、础。 (3) 以情带声,随课文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 品的美感。 根据所读内容,解析文章题目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 方的冬天。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 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 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 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小结:作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 水晶图。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

11、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 挚的爱。 二、研读精彩语段,学习写景方法 1. 齐声诵读第3 段,思考: (1)全段的中心句是: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 / 看吧粉色/ 就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矮松山 尖草色阳光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树尖用“顶” ,山尖用“镶”,山坡用“穿” ,山腰用“露” , 几个字各得其所。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7)主要运用了什

12、么修辞方法?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2. 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 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 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 见一点更美的肌肤” ,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 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 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 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 白花;以

13、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 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4. 感情朗读第3 语段。 三、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 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给人以美感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分析好在哪里。 2. 对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作简析。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 醍。 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或者是唐代的 名手画的吧。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学生讨论评析: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济南老城带有生命的

14、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的冬天“暖和 安适”的特点。 先运用拟人手法,用“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 活现。接着又用比喻,以“水墨山水画”来表现城外远山雪景的淡雅之美。 运用拟人,“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更写出了“绿的精神”之珍贵、 可爱、美丽。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外,同时 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 (1)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 2)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 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学生回答,教师

15、明确: ( 1)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 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 2)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 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 适地睡着”相呼应。 四、对比阅读思考,学习写景技巧。 思考: 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 一篇?说出理由。 提示: 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 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

16、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 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 澄清的水等画面,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结束语: 老舍极尽笔墨,传神地为我们描绘了济南的山景、水色,使得济南冬天的山、水、阳光、 白雪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浸透着老舍的喜爱、赞美之情。 3. 雨的四季 【学习目标 】 1. 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2.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3. 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趣,提升鉴赏品位。 4. 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 1. 在朗读中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欣赏文章画

17、面美。 2. 领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时用笔之细腻,同时领悟、体会作者外露的情感。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雨丝画面,配乐)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 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 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 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作者简介 刘湛秋( 1935) ,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被誉为“抒情诗之王”。兼创作散文、报 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著有诗集写在早

18、春的信笺上、 温暖的情思 、 生命的欢乐 。 一、读 1. (配乐欣赏,初步感知) 诗人创作散文,终脱不了诗人的气质。本文就是如此,作者用诗化的语言绘出如画的四 季雨景,请同学们欣赏配乐朗诵,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对雨的喜爱的,四季雨景图你最 喜欢哪一幅呢?(学生听读) 同学们听后,定会发现作者很喜欢雨,他是怎样表现自己对雨的喜爱的呢?(通过对四 季雨景的描绘) ,这四幅图你最喜欢哪一幅?老师最喜欢“春雨图”,我想请同学们先和我一 块来欣赏它。 2. 分析“春雨图”: 朱自清春中也有一幅“春雨图”,同学们还记得吗?一起背背看: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19、,密密地斜 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的发亮,小草儿也青的逼你的眼。傍晚时候, 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 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 默着。” 这是一幅雨中即景图,写出了春雨轻柔的特点。 刚才同学们在欣赏配乐朗诵,我想,我们同学也能读,而且会读得更好。请一位同学朗 读, (同学们最想听谁读?)在听的同时, 注意看看作者是否也给我们推出了一幅雨中即景图? 写了哪些景?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你可在文中找关键词句。 (师生共同欣赏“春雨图”): 一场春雨过后,给整个大地带来了

20、什么变化? 多媒体展示:柔软春雨绵绵 娇媚驱走冬天 透明改变姿容 教师小结: 确切地说,这是一幅春雨后景观图,春雨“润物无声”“微雨夜来过,不知春 草生。”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场春雨滋润后,整个大自然都从睡眠中苏醒 过来,把你的五官都调动起来,我们看到树木睁开明亮的眼睛,我们听到小草生长的沙沙声, 我们嗅到空气中芳甜的气味,置身其中,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太美了!而这一切都是这 一场春雨的功劳啊!在这里,作者对雨充满了喜爱之情,把春雨写得亲切可爱。这段文字我 最喜欢“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你的鼻子和嘴唇。”我忍不住作个深呼吸。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段文字) 3.

21、 同学们可用同样的方法阅读夏、秋、冬雨图。 (师生共同欣赏其余三幅图) 夏雨图:夏雨有什么特点?热烈、粗犷的仅仅是雨吗? 多媒体展示: 热烈 夏雨倾盆丰满大地展示诱惑 粗犷 教师小结: 整段文字充斥着火热奔放的豪情。 秋雨图:在文中找出描写秋雨特点的词语。多媒体展示: 端庄深情 秋雨轻轻倾诉沉思纯净灵魂产生情思 轻 发光 教师小结:“自古逢秋悲寂寥” ,在此作者一扫古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哀怨与凄凉,更没 有林黛玉“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秋雨助凄凉”的伤感。 冬雨图: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冬雨和南国的雪?用了什么手法? 多媒体展示: 自然 冬雨透明降临温暖带来蜜情 平静 教师小结: 冬雨自然、平

22、静给人带来异样的蜜情,真希望今年的雪能早点到来。 归纳总结: 王维的诗被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文也可说是“文中有画”了,作者 抓住四季雨的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四季雨人格化了。如果说春雨是一个娇媚的 少女,那夏雨可就是一个泼辣的大嫂了;如果说秋雨是一个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那冬雨可 就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了。作者在这里表现出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二、悟 1. 体会情感:雨给作者留下了如此美的形象和记忆,雨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可爱。对四季雨 景的描绘,可谓一条线索,除此之外,还能找出一条线索来吗? 喜欢(美)爱恋(活力、滋润、流动) 用了什么抒情方式?(齐读第1、6、7 段) 作者

23、也曾说过: “我好像是属鱼的,因为只要下雨,我的身心便舒适起来,情绪进入那种静谧 的活跃,灵感的泉眼似乎也滋润了。” 这与作者有着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心是分不开的。 2. 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 三、延伸拓展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感受,随着生活环境、生活处境的变化而变化。雨给作者留下了美的 形象和记忆,作者对雨的感受始终没有变化,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他生活在太平盛世, 未能感受到时代的沧桑之变,而蒋捷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一生颠沛流离,心系朝廷,对雨 的感受自然会发生变化。 (多媒体展示、齐读)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

24、,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师生共同赏析) 听雨有两种境界:一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雨声具有一种乐感、美感。一是悲苦、惆怅莫 名,雨声淅沥,益增愁思。 结束语: 有人说“每个人不一定要成为诗人,但每个人可以诗意地活着”,但我要说: “没有一颗 鲜活灵动的心,没有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是无法进入那诗意的境界的,让我们走进大自 然,拥抱大自然,用心观察自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美。” 4. 秋天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结合具体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25、。 【学习重点、难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人们在领略了赤日炎炎的酷暑之后,盼来了习习秋风。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 与凄清,给了文人墨客太多感慨的话题,许多吟秋的诗文传诵不衰,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现代 诗人何其芳的诗作秋天,去倾听秋的诉说。(板书文题、作者) 一、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 重音的把握。 朗读提示: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清静、清远、清甜、清 柔的氛围和神韵,表达诗人对秋天的

26、热爱与赞美之情,在诵读中把握、表现诗歌的这种情感, 诗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标准:按节拍划分和按意义划分。秋天可按意义标准划分朗读 节奏。如:向/江面的 /冷雾 /撒下 /圆圆 /的网,收起 /青鳊鱼似的 /乌桕叶的 /影子。芦篷上 /满载着 /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 /小桨。秋天 /游戏在 /渔船上。 2.学生听朗读录音,可轻声跟读。熟悉读歌内容。回答: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 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二、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27、1. 逐节品析诗歌的意境美。 讲解:“农家丰收图”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山谷伐木和篱间背瓜果。 山谷伐木丁丁之声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伴随背瓜果的心情和表 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是欣欣然、笑盈盈的。具有清静、清远的氛围。 “霜晨归渔图”画面包括撒网、收渔、摇桨平常活动,在诗人笔下蕴含着淡而远、清而 静的神韵。也许在早年的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的。 “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 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续言是少女心怀恋情。这一节五行诗, 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

28、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牧羊女的眼里”这一 特定视角,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里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 特殊眼神。而且比较三节诗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的景物与人事,第三节写人心灵深 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具有清甜的氛围。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为呼 应,均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笔下秋天的宁静、悠远的特点。 2.学生研读全诗,说出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并谈出理由。 学生畅谈,教师归纳: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句中“满披”形象生动,“飘” 字贴切传神

29、。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朗、形声兼具的画面。伐木声飘出 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稻香”使人满口生香。 “饱食”写丰收之景,是收割的形象说法。“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诗句中是拟人,将 秋天视象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意味隽永。“栖息”一词使整节诗充满了一种丰收 后的喜悦与满足感。秋天“栖息”在农家,它给农家带来了什么?(丰收) (4)“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冷雾”烘托出一派 朦胧的诗意,又与

30、季节吻合。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圆圆:双关,既写了网的形 状,又写出渔民的美好愿望。 “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渔人到底收起了什么呢?(是 鱼,是树叶,还是别的)无论他收起了什么,他的心情都是快乐的,他肯定有所收获,或者 是鱼,或者是喜悦的情感。这只是秋天的一场游戏。 (5)“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 与上文“清晨”“冷雾”呼应。 “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 自得的心情。 (6) 作者说“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这之中的“枯涸”与“清冽”矛盾吗?为什么? 提示:不矛盾, “枯涸见石”并非整条小溪全部干涸,而且说水位下降,

31、有的地方干涸, 露出了石头,有的地方水浅了,于是看起来更清澈。 (7)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是(愉快地 )劳作的形象说法,虚实相生。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 里。”“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梦寐”, 是朦胧的意思, 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牧羊女会梦见什么?这里到底是她的梦寐,还是诗人的梦想。也许一个更加灿烂,更加富饶 的秋天就在前面,就在牧羊女的憧憬中,就在诗人的希望里。 3.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

32、节诗 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请同学们为诗中的三幅画面各拟一则标题。 教师明确: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 三、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1. 何其芳笔下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畅所 欲言。) (2)作者抓住了最能体现乡村秋天景色的事物来表现秋天,那么所有这些画面抒发了作 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注意板书。)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结束语: 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 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 静的氛围;它

33、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 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 各个意象,无不和谐统一。 5. 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学习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2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 , 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

34、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唐诗、宋词、元 曲)? 的确 ,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 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今 天, 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一、指导学习观沧海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曹操( 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 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 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 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 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

35、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 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一)初读 1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 东临 / 碣石,以观 / 沧海。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二)细读 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水何澹澹: 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 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 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 幸,庆幸。至,极点。

36、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2教师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 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 ;不但 说“星汉灿烂” ,也说“日月灿烂” 。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三)悟读 合作探究: 1.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 观沧海一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第一层(开头两句) :交待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描写海 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

37、其里”) :借助奇特 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是附言,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这几句最能体现诗的博大胸怀。 小结: “诗言志”,诗人写沧海, 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 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 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 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背诵全诗。(多媒体出示图片) 二、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 作者简介及

38、解题(多媒体出示)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 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 联闻名。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次, 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一)初读 1听读诗歌,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多媒体显示)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 二。如:客路/ 青山 / 外,行舟 / 绿水 /前。海日 / 生/ 残夜,江春 / 入 /旧年。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二)细读 1诗的四联各

39、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 解决的再由教师点拨。 提示:首联: 诗人在船上, 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 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 “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 “江春”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 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唐人以来,少有 此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 五言律诗

40、四联之间,互为因果,浑然一体。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悟读 1 “潮平两岸阔,风正(顺)一帆悬”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春水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大江 之上,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挂在江面之上。 2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提示: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 ,闯入旧年,将 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 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学生背诵诗歌。 三、 指导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介绍:李白(701762

41、) ,唐代诗人 . 字太白 . 号青莲居士 , 陇西成纪 ( 今甘肃天水 )人 .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与杜甫齐名 , 世称“李杜”, 还有“诗仙”之称. 著有 李太白全集 (一)初读 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 七言诗句的节拍有/ / / , / / 。 (二)细读 1感悟诗意: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 上要经过武溪、巫溪、酉溪、沅溪和辰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 随着风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2. 诗的前两句通过写景、叙事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诗人选取两种富有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

42、国的暮春景象: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 飘坠的杨花,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 远谪的不幸消息?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怨的气氛。 小结:渲染了气氛的黯淡、凄楚;描画了前路的遥远、险恶;显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3. 诗的后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4. “愁心”原是悲伤而沉重的,但愁心寄月随风的形象所给予读者的,为什么不是沉重压抑 之感? 在这首诗里,明月成了传送友谊的使者,长风也成了吹度明月的凭借。这夸张奇妙而又 天真烂漫的想象,使这首诗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和李白豪放天真的个性,而诗人对朋友 的深挚情谊也真切地表达出来。 (三)品

43、读 1.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杨花”、 “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 事,也就融情入景。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 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 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2. 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远在扬州、 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运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 诚的关怀。 3. 本诗主题是什么? 借月抒怀,表

44、达惊讶、悲愤、同情、关切、安慰之情。 背诵全诗。 四、学生自学天净沙秋思 作者简介及解题(学生小组交流即可) (一)初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象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 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 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 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 夜。唉,自己有家难归,怎不叫人心碎肠断? (二)细读 思考: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

45、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读后明确: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 苦之情。 (三)悟读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课后完成) 背诵这首小令。 结束语: 本课所选的四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 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腹有诗书气自华。 ”让我们多诵 读诗歌,在精美的语言与深远的意境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 6. 秋天的怀念 【学习目标】 1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活”的思考。 【学

46、习重点、难点 】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的。 2. 领悟朴实的文字中蕴含着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感受到母爱的熏陶。 3. 理解“好好儿活”的内涵。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母亲 每一句歌词都是一个你熟悉的生活片段,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处处都饱含着母亲的爱。 从同学们深情的眼神里,我相信你们一定从画面中找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子。母爱是人们恒久 歌颂的主题,著名作家史铁生就用文字表达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让我们带着一份感动,一份 崇敬,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一、走进秋天读出味道 (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 1. 初读课文,

47、说说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示例: (1)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 (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 正如作者所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其实,还有许多复杂的 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 秋天的故事。之所以有这秋天的怀念,就是因秋天的故事所引发,作者怎么会有这份怀念? 让我们一起跟随史铁生先走进秋天的故事。 2. 读课文第一段,母亲的一句话“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深深 地刻在“我”的心底,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

48、,儿子是怎么不好好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 的话?请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朗读给大家听: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 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3) “不,我不去!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 是啊, 21 岁活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有多少事情可以做!但他却没有了双腿,面 对这样天大的打击,他活着好“苦”!母亲的自身情况又是怎样?也请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 读给大家听: a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

49、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 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 大口大口吐血 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痛苦,还有一点,就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 亡更近的痛苦啊。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 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 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 明确: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儿子着想。 (二)走进母亲让儿子的“好好活”。 1请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 (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 出央求般的神色。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