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1.清朝沿用的教育制度,学校以为教材,国家通过选拔人才。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O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O这是ZG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ZG教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 .明朝四书五经科举考试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改革2 .清ZF迫于形势,拟定了,建立起包括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年宣布废除沿用了年的科举制度。3 .奏定学堂章程初等、中等、高等1905一千三百多4 .从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作为进步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是O5 .五四运动讴歌光明,鞭挞黑暗6 .20世纪40年代初,为适应抗战的需
2、要,创作了屈原等历史剧。7 .郭沫若8 .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也创作出一批优秀小说作品,如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9 .赵树理丁玲例1.我国近代最早的大学是哪所大学?它是现在哪所大学的前身?点拨:此题考查学生对京师大学堂产生、发展过程的掌握,因此学习历史,应学会追根溯源。答案:我国近代最早的大学是1898年7月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它是戊戌变法“新政”措施之一。变法失败后,得以保留,后来逐渐增设新学科。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ZG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J英国大百科全书材料二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
3、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一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最早的考试制度”产生于我国的哪一个朝代?是指什么制度?(2)科举考试是在何时废除的?(3)你怎样理解材料二说废除科举制度是ZG历史上的一件大事?1 .(1)隋朝;科举制度。(2)1905年。(3)科举制度的废除,结束在ZG延续一千多年的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废科举,兴学堂,有利于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从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方面,都与以往有本质的区别。可见科举制度的废除是ZG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点拨: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科举制度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科举考试是ZG封建SH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读书人只
4、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做官,到清朝末年,政治腐败,卖官爵,科举制度走到了尽头。废科举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例2.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表现不包括OA.弘扬科学精神B.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C.批判封建愚昧D.讴歌光明、鞭挞黑暗B点拨:五四运动后,在思想领域里大量宣传马克思ZY思想,而不是维新变法思想。2 .阅读下列材料:“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请回答:(1)这首歌词的作者是,为它谱曲的音乐家是。
5、2)这首歌的歌名是,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3)唱着这首歌,你有何感想,2.(1)田汉聂耳门(2)义勇军进行曲其创作背景是日本大规模地侵略ZG,企图灭亡ZG,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危急时刻。(3)这首歌催人奋进,使人们不忘刻苦努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要言之有理均可)点拨:材料为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创作于1935年,这时日本帝国ZY正加紧对ZG进行侵略。乐曲富于动力,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曾长期激励着ZG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志,建国后被定为国歌。练习1 .ZG近代的新式学堂最早出现在()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五四运动时
6、期2 .ZG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时务学堂D.福州船政学堂3 .有始就有终。科举制从创立到被废除,一共存在了()A.100O多年B.800多年C.1300多年D.1800多年4 .听到雄壮激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你会想起她的曲作者是()A.聂耳B.鲁迅C.洗星海D.徐悲鸿5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有傲骨J是谁说的()A.鲁迅B.冼星海C.郭沫若D.徐悲鸿6 .上书朝廷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的官员是()A.康有为B.林则徐C.左宗棠D.张之洞7 .屈原这部历史剧是谁创作的()A.鲁迅B.郭沫若C.赵树理D.丁玲8 .下列作品属于赵树理的是(
7、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屈原A.B.C.D.9 .(2006年,广西南宁)1989年是北京大学的百年诞辰,这所大学的前身是百日维新时创办的()A.京师大学堂B.两江师范C.商务印书馆D.北洋水师学堂10 .近代后期,进步文化成为文化的主流,其根本原因是()A.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B.国民ZF的文化政策有利于进步文化的发展C.新民主ZY革命的发展D.马克思ZY成为ZG革命的指导思想10 .D点拨:B项是错误观点,C项是主要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D项才是正确答案,因为进步文化是由其性质决定的。11 .抗战期间,郭沫若创作了大量历史剧的原因是()A.普及老百姓的历史知识B.打击侵华日军
8、的嚣张气焰C.激励ZG人民的抗敌意志D.减轻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I1.C点拨: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题目本身已经给了一定的暗示,指明是在抗战期间,所以与抗战主旨无关的A项首先被排除。止匕外,从常理上分析,侵华日军看到这些剧目的可能性不大,而区只有战场上战胜他们才能真正产生B的效果,故B也应排除。上演几个历史剧不大可能缓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但是让观众化悲痛为力量的可能性就很大。12 .(开放探究题)阅表分析,下面是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生在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课程周课时学年修身读经讲经ZG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一年级1948324212二年级194823421
9、2请回答:对照今人你们的课程和课时,看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如果你在那个时代上小学,你会从哪个方面培养自己?为什么?13 .奏定学堂章程设有读经、讲经保,而我们现在的课程里没有。我们的课程里有音乐,而它没有;我们八年级课程有物理,它没有。另外,我们的课程有思想政治课,它叫修身;我们的课程有数学,它叫算学;我们的课程有体育,它叫体操。(或者答:两者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于奏定学堂章程里规定有“读经”、“讲经”,而我们的课程里没有。)这是由于奏定学堂章程还带有封建ZY色彩。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正好上中学,我一定选择师范教育。因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人才资源,而人才资源中,国民素质又
10、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就是提高国民素质,点拨:这是一道比较式的题,比较两者的区别在哪里。最后两问答案不具有唯一性。14 .阅读下列材料:郭沫若在阐述他写屈原的意图时说:“全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请回答:(1)郭沫若创作屈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2)郭沫若所说的“全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的事件是什么?(3)在当时,历史剧屈原创作有何现实意义?13. (I)ZG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最为艰苦的时期,国民D顽固派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国统区统治黑暗,人人自危。(2)蒋介石集团积极反共,破坏抗战,制造了
11、皖南事变。(3)表达了作者对国民D黑暗统治的不满,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对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团结抗战、反对分裂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作用。点拨: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成为进步文学家、艺术家的神圣使命。14.阅读材料: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ZG采用的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J请回答:(1)材料中的“选举制度”指什么?它创立于何时?创立的标志是什么?(2)该制度在何时得到了怎样的完善?(3)该制度何时被废除?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谁?(4)科举制度在ZG延续了多少年?你怎样看待它?
12、14. (1)科举制度。隋朝。隋炀帝时设进士科。(2)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大校舍,增加学员,录取极严;武则天创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举主要的考试内容。(3)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学考试,普遍兴办学校。(4)1300多年。科举制有过很多积极方面,它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学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ZF任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士入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也有一些负面影响,如明清时的八段取土,钳制了思想,并逐渐走向极端。点拨:科举考试是ZG历史上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读书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做官,到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科举制度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