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603879 上传时间:2019-11-20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45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中国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中国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中国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中国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i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制定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制定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1 一、建设制造业强国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一、建设制造业强国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1 (一)制造业的内涵和构成.1 (二)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意义.3 (三)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5 (四)建设制造业强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7 (五)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宏伟战略.8 二、制造业技术标准地位与作用二、制造业技术标准地位与作用.11 (一)技术标准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11 (二)技术标准水平是衡量国家制造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13 (三)制造业技术标准是影响制造业市场竞争的

2、重要因素.13 (四)新形势下的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及作用的新趋势.16 三、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1 (一)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现状.21 (二)差距与问题分析.25 (三)优势与潜力分析.29 四、艰巨性与紧迫性四、艰巨性与紧迫性.31 (一)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努力.31 (二)提高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水平刻不容缓.31 第二章第二章 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32 一、战略目标一、战略目标.32 (一)2010 年目标32 (二)2020 年目标33 二、发展

3、战略二、发展战略.33 (一)适应市场、改革体制,实施市场型标准体制建设战略.33 (二)注重科研、提高水平,实施增强制造业标准竞争力战略.34 (三)持续发展、保障安全,实施绿色产品与制造发展战略.34 (四)创造条件、实质参与,实施国际标准化全面推进战略.34 三、发展重点三、发展重点.35 (一)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重点领域的选择.35 (二)制造业重点技术领域标准.36 (三)制造业重点产业领域标准.39 第三章第三章 实施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对策与措施实施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对策与措施.48 一、政策措施一、政策措施.48 (一)确立法律保障.48 (二)制订相关政策.48 i

4、i 二、组织措施二、组织措施.49 (一)编制好制造业标准化发展专项规划.49 (二)组织开展好制造业技术标准专项研究.49 (三)加强宣传,强化标准化意识.49 三、技术措施三、技术措施.49 (一)加速国际标准转化.49 (二)积极采用先进技术.50 (三)加强标准复审工作.50 (四)狠抓源头,加强标准基础研究.50 四、支撑环境建设四、支撑环境建设.51 (一)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和吸引高素质复合型标准化人才.51 (二)多方位筹措资金,加强制造业标准工作投入.51 (三)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制造业标准研究开发基地的建设.52 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

5、研究 (2005.1.5) 机械科学研究院 二五年一月 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摘要 本课题在国、内外制造业技术标准现状调查与分析、我国制造业重点 产业技术标准需求分析以及我国制造业行业标准化调查及分析的基础上, 从建设制造业强国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制造业技术标准 地位与作用、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艰巨性与紧迫 性四个方面论述了制定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并本着“以 机制创新为根本保证,以支撑制造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为重心, 以实质性参与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的总体目 标以及 2010 年、2020 年的阶段目

6、标,提出了“适应市场、改革体制;注 重科研、提高水平;持续发展、保障安全;创造条件、实质参与”的发展 战略,并从技术和产业两个角度指出了我国制造业标准化今后发展的重点; 本课题还从政策措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支撑环境建设四个方面提出 了实施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对策与措施。 1 第一章第一章 制定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制定制造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 一、建设制造业强国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一、建设制造业强国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一)制造业的内涵和构成(一)制造业的内涵和构成 制造业是指对采掘的自然物质资源和工农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加工或再 加工,以及对零

7、部件装配,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资料,为全社会 提供日用消费品的工业生产部门。制造业一般有消费品制造业和资本品制 造业、轻型制造业和重型制造业、民用制造业和军工制造业、传统制造业 和现代制造业之分。 制造业按GB/T 4754-2002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划分,包含工业中扣 除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后的所有行业,共计个大类、 169 个中类、482 个小类。各行业按其用途属性,大体分为轻纺制造业、 资源加工工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三大部分。 2003 年中国制造业构成参见表 1。由表 1 中可见,各行业的规模相差 较大,占据前五位的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

8、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 制造业,纺织业。 表表 1 1 20032003 年中国制造业构成年中国制造业构成 制造业所属的 29 个行业工业增加值 (亿元) 在制造业中 所占比重(%) 大类 划分 制造业合计34088.70100.00 (1) 农副食品加工业1466.424.30 (2) 食品制造业667.091.96 (3) 饮料制造业795.972.33 (4) 烟草制品业1573.484.62轻 (5) 纺织业1906.705.59纺 (6)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916.542.69制 (7)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591.351.73造 (8) 木

9、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 业 265.720.78业 2 (9) 家具制造业182.960.54 (10) 造纸及纸制品业681.422.00 (11)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334.460.98 (12)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49.930.73 共 12 类,合计占 28.26% (13)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 加工业 1287.453.78 (14)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 业 2464.887.23 (15) 医药制造业1024.743.00资 (16) 化学纤维制造业295.250.87源 (17) 橡胶制品业369.951.09加 (18) 塑料制品业763.202.24工 (19)

1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749.085.13工 (20)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业 2824.018.28业 (21)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业 902.132.65 共 9 类,合计占 34.27% (22) 金属制品业971.002.85机 (23) 通用设备制造业1590.394.61械 (24) 专用设备制造业1008.192.96电 (2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896.978.50子 (2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023.485.94制 (27)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 电子设备制造业 3482.5010.22造 (28)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 械制造业 445.031.30业

11、 共 7 类,合计占 36.43% (29)工艺品其他制造业347.741.02其 (30)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 工业 10.670.03它 共 2 类,合计占 1.05% 数据资料来源:2003 年工业统计年报(行业册) ,统计范围为全部国有及年产 品销售收入在 500 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3 其它制造业 1.05% 轻纺制造业 28.26% 机械电子制造业 36.43% 资源加工业 34.27% 图 1 2003 年中国制造业构成分布图 (二)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意义(二)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意义 制造业是国家的命脉。没有强大的制造业,一个国家将无法实现经济 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劳动就

12、业问题将日趋突显,人民生活难以普遍 提高,国家稳定和安全将受到威胁,信息化、现代化将失去坚实基础。制 造业对于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以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作用为例。分析目前美国的产业结构,尽管 服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比例很高,但制造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 始终超过 20,拉动经济增长率 40。日本政府也认为, “日本的高速经 济增长是以制造业为核心进行的,而它的成功又建立在它强大的国际竞争 力基础上。 ”可见制造业的重要作用。 1 1、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制造业是国家生产能力和国民经济的基础

13、和支柱,体现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水平。过去 50 年的经济统计数据证明,制造业始终是带动我国经济 高速增长的发动机。 以 2002 年我国制造业主要统计数据分析,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 展中所起的作用: (1)工业增加值为 36606 亿元(全部制造业) ,占 GDP 102398 亿元 的 35.75%,占全部工业的 79.69%。 (2)上交税金 1566.82 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上缴税金总额 1761.61 亿元的 88.9%。 4 (3)从业人员 8307 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 9155 万的 90.7%。 (4)出口 2970.6 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 3256 亿美元的

14、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 368 亿美元,占全部外商实际直接投资 额 527.4 亿美元的 70%。 (5)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19521980 年 为 14.4%、19801998 年为 12.65%左右;而我国国民生产总值 GDP 的年 均增长率,19521980 年为 6.2%、19802001 年为 9.97%。制造业的增 长率高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约 38 个百分点。 (6)2002 年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约为美国的 1/4、日本的 1/2,与德国接近。 2 2、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化的载体和动力,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化的载体和

15、动力,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20 世纪兴起的核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医学技术等高新技 术无一不是通过制造业的发展而产生并转化为规模生产力的,高技术是在 “低”技术(一般工业品加工制造技术)极其发达和成熟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高新技术发展的直接结果是导致诸如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电视 机、移动通信设备、国际互联网、智能机器人、科学仪器、生物反应器、 医疗仪器、核电站、飞机、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等产品相继问世,并由此 形成了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都是以材料技术和加 工制造技术为基础的,它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企业与社会 的组织结构与经营管理模式乃至人们思维方式与

16、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变化。 正是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成为所有高新技术得以发展的载体和动力, 是其转化为规模生产力的工具与桥梁。 3 3、制造业是吸纳劳动就业和扩大出口的关键产业、制造业是吸纳劳动就业和扩大出口的关键产业 制造业始终是解决就业矛盾和提高就业水平的重要领域。制造业创造 着巨大的就业机会,能够接纳不同层次的从业人员。2001 年我国制造业全 部从业人员 8083 万人,约占全国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 9013,约占全 国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 111。 制造业同时也是扩大出口的关键产业。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总量及其 构成集中体现了它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国际竞争力。2001 年我国制 5

17、造业出口创汇 2398 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 90,多年来制造业始 终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力军。 4 4、制造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制造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现代战争已进入“高技术战争”的时代,武器 装备的较量在相当意义上就是制造技术和高技术水平的较量。没有精良的 装备,没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一个国家既没有军事和政治上的安全,经 济和文化上的安全也将受到巨大威胁。制造技术与制造业永远是一个主权 国家、尤其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最重要的关键技术和支柱产业。 (三)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三)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1 1、中国已成为制造大国、中国已成为制造大国 中国制造业经过五

18、十多年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建国初 期以万吨水压机等为代表的各种重型装备的研制成功,标志着国民经济有 了自己的脊梁,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更是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使 我国跻身于世界大国的行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在 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到二十世 纪末,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达 27331 亿元(1999 年),占 GDP 比重的 13,占工业的 782,比整个第三产业还略高一点,在出口贸易中制 成品已占近 90。 当前制造业已成为我国最

19、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主要组成部分,成为就 业的重要市场和出口的主力军,目前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已 居世界第 4 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制造大国。 分析五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变化的趋势(见表 2) ,可以看出 制造业占我国国民经济的比重,也可以看出我国走向制造强国的路程。 6 表 2 我国 GDP 与制造业工业增加值 当年价(亿元) 年份 GDP 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制造业的比重(%) 19526798913.07 19783624127935.29 19858964284031.68 1995584782057835.20 2000894423225536.0

20、6 20021023983660635.75 注:(1)GDP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 (2)由于国家统计局并未给出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数据,1952-2000 年制造业工业增加值 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由机械科学研究院推算得出; (3)2002 年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及比重是按国家统计局的相应数据算出。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在持续提高,我国初级产品贸 易竞争指数的变化虽然在个别年份有所反复,但总体上仍呈下降的趋势: 反之,工业制成品贸易指数则保持了上升的趋势。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发 展势头十分迅猛,国际竞争力有明显提高。不过也有一些产业,例如化工、 石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同国外同行相

21、比不仅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差 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2 2、与制造业强国仍有较大差距、与制造业强国仍有较大差距 虽然我国已经是制造业大国,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制造业 “大而不强” ,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有些还是带根本性的, 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阶段性差距。最主要的问题表现在: 1.1. 产业结构不合理,装备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装备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作为先进生产力代 表、国家核心竞争力关键的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为 26.46%,比发达国家约低 10 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 要的装备已形成依赖进口的局面。2001 年,全国进

22、口装备制造业产品 1100 亿美元左右,占全国外贸进口总额的 48左右。据统计,集成电路 芯片制造装备的 95,轿车制造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及胶印设备的 70依赖进口。 装备制造业存在的另一突出问题是产品可靠性差、成套能力薄弱,缺 乏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大量的成 7 套设备市场不得不让给外商。常常是大部分甚至 90的单机由国内企业制 造,而利润的大部分却被外商拿走。 2.2. 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 26.23%,与美国、 日本及德国相比分别低 22.99、22.12 及 11.69 百分点。出口产品主要是

23、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 3.3. 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制造业产品能耗和产值能耗约占全国一 次能耗的 63%,单位产品能耗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如发电、钢铁、乙烯、 水泥及载货车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出 19.1、19.5、20、31.3 及 55.2 个百分点;而单位产值产生的污染却远远高出发达国家,全国 SO2排 放量的 67.6%是由火电站和工业锅炉产生的。 (四)建设制造业强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四)建设制造业强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对于我国来说,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要保持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最重要的

24、是提高 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我国制造业的基础与 发展。 因此,大力发展制造业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基本国策。特别是, 进入 21 世纪,由于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世界很多产品的生产、 制造将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由于经济连年高速 增长,社会政治稳定,加之有比较便宜且素质较好的人力资源,成为很多 跨国公司的首选之地,这使得我国有可能在国际分工新的格局中确定新的 位置。日本最近有一位学者认为:目前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非常像第 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美国和六十年代的日本,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工厂。我国现在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

25、基地,世界各 地到处可见“MADE IN CHINA”,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把握这千载难 逢的历史机遇,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把我国建设为制造业强国 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制造业强国,绝不是仅仅基于传统技术和产品 的强国,而必须是适应新时代、掌握新技术、满足新需求的制造强国。中 国不仅要拥有强大的以家电和电子元器件为代表的轻型的规模产品制造能 力,还要拥有强大的以发电设备、冶金石化设备和汽车生产装备为代表的 重型的重大装备制造能力,更要拥有强大的以微电子、光电子制造设备、 微机电系统和生物工程为代表的新型的高技术装备制造能力。高技术装备 8 不可能在全球产业结构调

26、整中由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但离开了高技术装备 制造,中国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强国,这正是衡量制造大国转 变为制造强国的关键。 同样,制造业强国也决不是以牺牲环境和人身健康为代价,而是需要 “以人为本”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宏伟战略(五)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宏伟战略 1 1、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宏伟目标、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宏伟目标 我国正处在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 期,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 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强调

27、了制造业的作用, 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 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 2020 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目标是: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目标是: 力争步入世界制造业强国行列,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制造科技水 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 其主要标志如下: (1) 总体规模进入世界前列。工业增加值进入世界前列,占世界总 量经重由 2000 年的 5.72%提高到 10%以上,制成品出口占世界制成品出 口比重由 2000 年的 5.22%提高到 10%以上。 (2)锤炼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形成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

28、产权、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包 括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和大供应商。 (3) 形成若干在国际上知名、各具特色的制造业集中地。依靠各地 区的优势与特色,利用产业的聚集效应,形成若干国际知名、各具特色的 制造业集中地。 (4)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不再是单纯领先产品数量的扩长,而是 主要依靠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其主要途径是改变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提高产业和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真正体现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 9 2 2、提高制造业科学技术水平的目标、提高制造业科学技术水平的目标 到 2010 年制造科技水平有明显的提高,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争取进 入国际先进行列

29、。主要标志是: (1)形成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开发能力明显提高,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比重增加。例如,船舶制造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将大 大提高,进入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型增长阶段,船舶产品的国产化率大大提 高。 (2)制造科技水平明显提高,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将进入国际先进 行列。例如,钢铁制造技术水平将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多数行业与国际先 进水平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3)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例如,掌握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 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设计和制造技术,设备开始国内制造;工业机器人及 以其为核心的自动化装备将形成产业。 (4)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由 2000 年的 9

30、.3%提高 到 13%。高技术产业本身的研发投入比重有明显提高。 (5)初步形成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到 2020 年中国制造科技的总体水平将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与国际领 先水平的差距由目前的 1020 年缩短为 510 年。 3 3、制造业科技发展战略、制造业科技发展战略 围绕上述目标,制造业科技发展将推行四大战略: (1 1)实行引进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战略)实行引进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战略 至今,我国制造业中大部分行业仍是“引进消化型”的技术创新模式。 今后一、二十年,要继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及以市场换技术的机 遇,大力做好引

31、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进提高,大幅度提高设计与制造的 技术水平。同时,应该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使自 主开发的技术和产品所占比重逐步增加。除了涉及国家命脉和国防安全的 领域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以外,还有一部分产业将转变为以自主创新为主的 模式。要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结合,把引进的技术真正掌握 了,并且能够在其基础上改进提高,开发出新产品和新工艺,也是实现自 主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当今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集成创新与关键技术的突破相结合仍将 是制造业的主要技术创新形式。集成创新是一种成本低、周期短、风险小, 10 但具有重大商业价值的创新方式,与关键技术的突破相结合,将可

32、能导致 制造技术的重大进步,甚至是革命性的变革。 (2 2)提高装备制造能力战略)提高装备制造能力战略 装备制造能力(包括研发设计能力、生产能力和集成能力)构成了制 造强国最核心的能力。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突出问题之一是装备 制造业所占比重偏低、发展滞后,这也是建设制造强国的主要障碍。 提高装备制造能力的要点:一是作为国家目标,要特别重视发展重大 成套装备、高技术装备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推进重大装备的国产化; 二是要大力发展为装备提供零部件、元器件和中间材料等产业,实现专业 化和大规模生产,提高技术水平和降低成本;三是要加强成套技术的发展, 提高成套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集系统

33、设计、成套、工程总承 包和服务为一体的工程公司,实现制造商与用户、制造工艺流程与制造装 备的紧密结合;四是要积极采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老装备 制造基地,提升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 (3 3)用高新技术对制造业进行改造和嫁接战略)用高新技术对制造业进行改造和嫁接战略 制造业的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组成了制造技术升 级的主要内容。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对制造业进行改造和嫁接, 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缩小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中, 使制造业的产品和生产过程,以至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甚至是

34、革命性的 变化。同时,制造业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巨大的 市场和物化的信息产品。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大力推进制造业信 息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主要内容。 同时,还应该密切注意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保 护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有效地应用相关技术对制造业进行改 造和嫁接,形成高效、节能、环保的新型制造技术和产品。 用高新技术改造的重点之一是大力培育新型产业集群。 用高新技术对制造业进行改造和嫁接应注意提高经济效益,选用先进、 适用和成熟的技术,力求降低投资的风险。 (4 4)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

35、低、环境污染少、人力 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制造业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 命。 资源和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而制造业是大量消耗资 源的产业,同时对环境质量造成很大影响。为此,应该制订相应的产业政 11 策,限制以至禁止发展资源依赖型产业以及对生态环境有严重影响的产业, 应运用经济手段促进环境污染的治理;同时,应该积极发展节约资源型和 环境保护型产业、产品及技术。要在产品开发、设计、制造、装配、包装、 运输、销售、售后服务及废旧产品回收、再制造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各个 环节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因素,最大限度地优化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 只有通过科技进步和向循环经济方向转变

36、,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 染物排放,才能从根本上减缓资源消耗总量和污染排放的增长。 增加就业机会和维持社会安定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主要就业市场之一的制造业,还应该通过提高制造科技水平,为庞大 的就业大军创造新型产业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制造业技术标准地位与作用二、制造业技术标准地位与作用 (一)技术标准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技术标准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1 1、技术标准在制造业的发展中始终起着重要基础的作用、技术标准在制造业的发展中始终起着重要基础的作用 技术标准在传统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时代始终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标准的起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与以工业大

37、生产为代表的制造业发展 历程休戚相关的,以工业标准化为代表的近代标准化就是伴随着蒸汽机的 发明和 18 世纪中叶产业革命而产生和发展的,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成立 的第一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就是螺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可以说,这一阶 段,以互换性原理为基础的标准化工作,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工业大生产的 发展。 技术标准作为一种特定的技术规范或技术准则,对于一种产品或一项 服务,在诸如品种、批量、功能、特性、寿命、可靠性、技术水平、制造 方式、生产管理、成本价格、质量水平、检测方法与手段、评定与认证方 式等方面均起着限定与制约的作用。在传统的工业时代,技术标准作为组 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技术基础和互换性

38、保证,为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 2 2、在未来制造业的发展中技术标准将进一步起着基础作用、在未来制造业的发展中技术标准将进一步起着基础作用 (1)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制造业发展的趋势 科学于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全世界的制造业向着 一个新的时代迈进,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有着下列趋势。主要是: 12 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使制造业的资源配置由 一国范围扩大到世界范围,生产全球化、融资全球化、服务全球化和研发 全球化,导致制造业在全球范围重新分布、组合和“洗牌” 。 市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市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人们对制造业产品需求已从单纯

39、的满足基本 生理要求向重视表现自我的个性需求方向发展,而且要求制造业不仅提供 适应特定目标、特定环境和特定时间使用的有形产品,而且要能提供产品 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证,产品的内涵从单一的实物扩展到为用户提供全面 解决方案。 制造业的高技术化:制造业的高技术化:以信息、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 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中,使制造 业的产品和生产过程,以至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 导致一大批新兴高技术制造业产业的出现,也导致传统制造产业快速衰退。 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制造业要获得竞争优势,除了大企业的优势, 还要扎根于全球的

40、中小企业群。 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制造业的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 趋势,绿色制造将是制造业必须遵守的一条基本原则。 (2)技术标准在制造业未来的发展中将进一步发挥重要基础作用)技术标准在制造业未来的发展中将进一步发挥重要基础作用 根据上述发展的趋势,在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技术标准将进一步发挥 重要基础作用。 技术标准在制造业全球化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技术标准在制造业全球化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 要求技术标准的统一与协调。只有标准化才可以将人流、物流、信息流、 技术流集合成一个协同工作的整体,实现制造企业整个过程的有序化,从 而获得最佳效益。 技术标准在

41、市场多样化中的整合作用:技术标准在市场多样化中的整合作用:在瞬息万变,消费者需求个性 化、多样化的市场环境中,技术标准通过简化、优化和统一化,形成各种 标准化模块,为产品的“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奠定了基础,并可支 撑实现全球制造资源的有效整合,才能使企业快速、低成本地对市场多样 化做出反应,实现“大规模定制” 。 技术标准在技术创新中的平台作用:技术标准在技术创新中的平台作用:通过将基础数据、经验、知识、 方法和技术成果固化在技术标准中,从而构建“巨人的肩膀” ,使得技术 创新能在相对稳定和规范的平台、在较高的起点上进行,避免重复浪费和 13 不必要的风险。 技术标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

42、桥梁作用:技术标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桥梁作用:在由传统制造业应用高 技术向现代制造业转变的道路上,技术标准起着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化、 形成生产力的桥梁作用。通过将新型基础零部件、新工艺、新材料等科技 成果纳入标准可以使其得以快速推广,从而加速制造业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和产业升级的步伐。 技术标准在制造业高技术化过程中的前导作用:技术标准在制造业高技术化过程中的前导作用:跨学科、跨领域是制 造业高技术化发展的显著特点,它涉及机械、电子、电气、光学、自动控 制、新材料、新能源、人机工程以及信息技术等诸多技术领域的集成与应 用,是相当复杂的系统化过程,一开始就需要标准化的约束和引导,才能 有序、

43、稳妥地进行。 技术标准在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技术标准在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制造业集群化发展的 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产业链上各具优势的专业化企业分工协作,而分工协作 的前提就是标准提供统一的技术交流语言与共同的交易规则,可以说,标 准化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前提,也是优化集群内部管理、提高集群整体效 益的保障。 技术标准在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技术标准在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保障保障作用:作用:为了保证制造业的可持 续发展,技术标准的制定可以限制高消耗、高污染、资源利用效率低的生 产方式与生产工艺,引导多种绿色制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实现资源优化 配置,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降

44、低对环境的污染。应用技术标 准还可引导制造业的产品必须具有全寿命周期无污染、资源低耗及可回收、 可重用的特征。 (二)技术(二)技术标准水平是衡量国家制造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标准水平是衡量国家制造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制造业的综合实力是制造业所拥有的全部实力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其 对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的表征。主要反映在制造业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技 术创新能力,先进制造技术水平、企业综合运行的能力、企业与产品的市 场竞争力、制造业可持续开发能力等方面。 技术标准往往是产品性能、质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反映,其水 平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很难想像,一个具有较强实 力的制造业强国,其技术

45、标准水平却很低,反之亦然。 目前,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英、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主导的 14 局面,无一不是以其强大的制造业综合实力为背景的,而我国目前在国际 标准化舞台上所处的“听众”角色也反映了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差距。 (三)制造业技术标准是影响制造业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三)制造业技术标准是影响制造业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 标准是影响制造业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企业组织生产标准化程度 高低,产品应用技术标准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制造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标准,是一场没有消烟的战争。标准已成为了市场利益的指导者,已经成 为新的技术壁垒,标准之争的后面是市场利益的争夺。 对于高技术而言,标准更是竞

46、争的制高点。制造业的技术标准是影响 制造业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标准的制定,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出发点, 标准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标准体系,也要向市场型转移。 1 1、技术标准是保证制造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技术标准是保证制造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现代制造业离不开标准化,标准化是现代制造业企业以高质量、低成 本、高速度开发新产品,占领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发展的基础保障。 ()标准化促进新产品开发 标准化为产品开发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收集、选择、分析、比 较国内外有关标准,为产品开发方向、产品水平的确定提供有 力依据。 标准化为大规模定制提供技术支撑。通过运用系列化、模块化 原理、

47、适时不断地扩大标准件、通用件,使得企业在实现多品 种少批量的同时获得大批量生产的效益。 ()标准化规范企业生产、促进产品质量控制 标准化为高效、安全生产提供工作规范。通过制订严格、规范 的工作要求、操作规范保障企业生产的高效、有序和安全。 标准化为质量管理与控制提供技术准则。通过制订产品质量检 测与控制的标准,并通过生产过程中标准的实施监督,保证产 品质量的稳定。 (3)标准化为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奠定基础 对材料及外购件进行标准化整顿与管理,不仅简化管理而且减 15 少库存积压,节约流动资金;按材料标准购置原材料,可保证 材料质量、保证产品质量,减少企业损失。 材料定额及工时定额的标准化,可提

48、高材料利用率,减少消耗、 节约资金。 对设备进行标准化管理,保证设备完好,提高设备利用率。对 工艺装备和刀具进行标准化管理,节约刀具消耗,提高工艺装 备标准化水平,保证质量、节约资金。 开展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标准化,及企业管理系统所必需的标 准化工作,如改进数据编码系统,建立一物一码的企业物码系 统与标准;统一各类术语、符号代号;工作程序、工艺操作方 法的标准化与典型化,各类文件格式的标准化等等,为企业管 理信息系统实现规范化输入、存储、运转建立了基础。 2 2、技术标准已经更多地变成一个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技术、技术标准已经更多地变成一个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技术手段手段 技术标准用为人类

49、社会的一种特定活动,已经从过去主要解决产品零 部件的通用和互换问题,正在更多地变成一个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壁 垒,即所谓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 我国在加入 WTO 后,要遵守乌拉圭回合谈判中达成的技术性贸易壁 垒协议(WTO/TBT) 。WTO/TBT 其本意是要求协议各成员国之间相互给 予最惠国待遇,同时在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判定和实施形式 方面不应给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但事实上,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却造 成许多事实上贸易壁垒。各工业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 “合理”地 提出严格要求或高指标造成了事实上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不但没有 消除,反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合法保护。 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往往是贸易性技术壁垒限制的最大受害者,发展 中国家遭受贸易性技术壁垒限制的案例大约是发达国家的 3.5 倍。 我国加入 WTO 后,WTO 发达成员国的技术壁垒已经成为我国产品出 口的最大障碍。据统计,近几年技术壁垒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每年在 540 亿美元以上,我国约有 60%的出口企业遭受过国外的技术壁垒。2002 16 年我国有 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遭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损 失约 170 亿美元,比 2000 年分别上升了 5 个百分点、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