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611960 上传时间:2019-11-21 格式:PDF 页数:63 大小:1.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建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共建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建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pdf(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共建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局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运输工务司 2012年 6 月 目 录 前言 . 1 一 机遇与挑战 3 二 发展愿景与合作方向. 5 (一)发展愿景 . 5 (二)合作方向 . 6 三 合作内容 11 (一)提升环境生态质量 . . 11 (二)推进低碳发展 . . 27 (三)推进文化民生合作 . . 35 (四)推进空间协调发展 . . 43 (五)促进发展绿色交通和便利通关 . . 52 四落实规划的策略 60 (一)充分考虑资源投入 . . 60 (二)争取中央支持 . . 61 (三)协调推进规划 . . 61 1 前言

2、共建优质生活圈是根据国务院在2009年 1 月 8 日公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 划纲要( 20082020年) (以下简称珠三角规划纲要 ) ,粤港澳三地高层领导对于推 动大珠三角区域转型发展的重大共识。珠三角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会推进珠三角地区 与香港更紧密合作,并支持香港提出共建“绿色大珠三角地区优质生活圈”的建议。共 建优质生活圈体现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居民生活质量置于 区域发展的核心考虑;同时也体现了“一国两制”框架为区域之间相互协调所缔造的空 间,体现了不断深化区域合作的努力方向。 大珠三角区域由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 中

3、山、 江门、肇庆九个市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构成,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近 30 多年来,大珠三角区域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密切协作,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 历史性跨越,区域内居民的生活质量普遍得到大幅度提升。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 发生深刻变化,大珠三角区域承担着在国际竞争前沿迎接挑战,为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先行示范的历史使命。 粤港澳三方于 2009年 10月共同开展共建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 (以下简称专项规划) 编制的研究工作,目标是研究大珠三角地区的长远合作方向。在基础调研、专题研究及 粤港澳三方充分沟

4、通的基础上形成的专项规划,提出了共建优质生活圈的区域发展 愿景及合作方向,并以合作解决区域性整体问题和跨界问题的需要为出发点,从环境生 态、低碳发展、文化民生、空间组织、交通组织等五个领域提出合作建议。专项规划 将作为三地政府部门跟进有关合作建议的参考。规划期限至2020 年,与珠三角规划 纲要一致。 在专项规划 的研究过程中, 粤港澳三方透过不同的渠道广泛听取各界对专项规划 研究内各个主题的意见。例如,早在2008 年中,广东省环保局(现为广东省环保厅) 委托了属国家环境保护部的中国环境规划院就香港方面提出“绿色大珠三角地区优质生 活圈”的构思进行调研。调研组于 2008年 7 月在粤、港、

5、澳进行了实地调研,与社会 各界进行会面,了解他们对建立“绿色大珠三角地区优质生活圈”的看法。此外,三地 政府在 2010 年 4 月至 5 月,分别在广州、香港及澳门召开专家座谈会,收集三地有关 专家及学者的意见。香港方面亦在2010 年 5 月至 7 月就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中有关 环境保护和生态保育的合作建议向立法会、环境咨询委员会、环保团体进行汇报。各方 2 所表达的意见及看法已适当地吸纳于专项规划的研究中,在研究过程中亦借鉴了国 内外区域和都市发展、规划及合作的先进经验。 为了凝聚社会共识,使未来推动落实专项规划的工作得到有力的支持,广东、香港 及澳门于 2011 年 9 月 1 日就专项

6、规划的初步建议,共同展开为期三个月的公众咨 询。粤港澳三地在公众咨询期间广泛收集社会各界意见,其中广东省收到共16 份书面 意见;香港收到共72 份书面意见;澳门收到共4 份书面意见;粤港澳三地并于各自召 开的公众论坛及相关咨询会议中收集意见。大部分回应均支持粤港澳三地共同编制专 项规划,并指出专项规划的愿景范畴广阔,大珠三角地区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及潜 力,并希望三地政府携手,共同缔造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景。部分回应者对专项规 划的实施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三地政府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及评估机制。一些回应亦 就改善环境生态、推进低碳发展、优化区域土地利用、促进绿色交通组织及文化民生领 域提出具体意见及

7、建议。 粤港澳三地有着不同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环境。因此,三地将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 尊重彼此的差异,并按照各地的制度、法规和实际情况,各自考虑专项规划提出的 合作方向,同时努力协调以寻求三方或双方合作的空间,为共建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作 出贡献。 3 一 机遇与挑战 大珠三角区域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和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千百年 来,无数的人才带着先进的思想、技术和创业、发展的美好梦想汇聚而来,在金融、贸 易、科技、物流、文化、电子信息等广泛的领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使本区域成为 世界上非常重要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未来,具有突出的多样性和创新精神的人们仍将 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8、发挥他们的才干,为本区域创造持续的繁荣和发展,使其在推 动科学发展、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国家战略中继续保持“试验田” 和“先行军”的地位。 图 1-1 大珠三角区域概况:大珠三角区域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 山、江门、肇庆九个城市 1及香港2、澳门3两个特别行政区,陆地面积 55880.5平方公里。 1 来源: 广东省统计年鉴2010 年 ,http:/ 2 来源: 香港统计年刊2010 年版, http:/www.censtatd.gov.hk/products_and_services/products/publications/statistical_repor

9、t/general_statistical_digest/index_tc _cd_B1010003_dt_back_yr_2010.jsp 3 来源: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2010 统计年鉴,http:/www.dsec.gov.mo/Statistic.aspx 4 回首既往,这里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展望未来,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 首先,世界发展的大潮流越来越着重于人类自身的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 平衡协调,生活质量已逐步成为衡量区域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大珠三角地区具有 优越的气候、阳光、海岸线以及森林植被等自然禀赋,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是我 国最发达的城镇群之一。面对

10、新的发展阶段的挑战,将追求优质生活确立为区域发展的 新目标,既是顺应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又有利于通过打造绿色宜居区域吸引全球创新人 才,从而在国际竞争格局中保持优势。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项核心内容,尤其重点关注资源、 环境问题以及社会民生的改善。珠三角地区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连接港澳地区 的重要桥梁,无疑应当肩负起转变发展方式“先行先试”的重任,这也是本区域超越挑 战、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影响仍在,能源资源消耗、 环境压力、不均衡发展、国内外其他区域的激烈竞争等等仍然是区域发展面临的巨大挑 战。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极需加快转变,寻求经济与

11、环境、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才是区域 竞争力的可靠保证。 第三,区域发展的共性问题越来越要求跨越行政边界的共同合作。不断增加的人口、产 业和交通使区域大气和水环境质量面临严峻挑战,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依然是区域 公众的普遍呼声,还有其他诸如土地利用的节约集约水平不高,城镇和产业发展布局不 尽合理,交通结构中过于依赖汽车交通,以及区域和城市的管理水平仍然需要提高等。 分析和解决上述问题必须立足于区域的视角,在大珠三角区域内,每个城市、村镇之间 都是命运相关的共同体。 为了迎接上述挑战,为大珠三角区域创造一个美好未来,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将区域内的城市和乡村看作彼此相关的整体,通过对相关领域

12、的规划和区域合作,以重 新建立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和互利的关系,避免过于侧重一个方面的发展而伤害另外 的两个方面。 专项规划的研究工作是在大珠三角区域内各管治实体共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针 对粤港澳三方的跨界合作事宜,面对发展方式转型提出理念和合作建议。专项规划 中提出的合作方向,并非对资源进行直接配置的实体性规划,也未对各相关领域具体事 项设计方案。 5 二 发展愿景与合作方向 (一)发展愿景 规划期望大珠三角共建优质生活圈的合作能够达到的总体目标如下:发展成为具有示范 意义的绿色宜居城市群区域,具有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低碳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集约 有序的空间发展、舒适优美的城乡景观、绿色高效

13、的交通联系、完善便利的公共服务以 及良好的协调协作机制。建基于现有的合作基础,相关方面建议的具体目标如下: 1.努力形成安全可靠的生态系统以及健康洁净的自然环境。严格保护具有重 要生态价值的自然山林、绿地 4、海岸、湿地及基本农田,促进形成覆盖 全区域的生态安全支撑体系。 努力防止区域水、 大气和土地环境质量进一 步恶化,为人们的健康提供可靠的自然环境保障。 2.引领经济发展走向低碳、 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能够较好的提供并满足居民 的就业需求和消费需求。经济领域对资源、能源、环境的使用方式更加健 康、可持续,初步建立起低碳、循环、清洁的产业体系。经济结构转型成 功,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成为

14、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大幅提升创新 型、服务型经济比重。 3.公共服务更为便利,生活保障更为充分。珠三角地区应围绕着“加快转型 升级、建设幸福生活”这一核心,大力推动社区建设和发展,初步实现珠 三角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在大珠三角地区初步建立起区域性公共 服务衔接机制,区域内跨界居住、就业、生活比较便利。 4.空间发展有序、集约,空间环境舒适宜居。重点发展地区集中布局到主要 的城镇和产业园区,并使其适度紧凑、集约发展。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有 序进行城市更新等空间再发展, 并使之逐步成为各级城镇中心地区的主要 发展方式。城市、乡村的风貌优美宜人,历史价值街区和建筑物得到妥善 保护和恢复生机。

15、4 绿地是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突出地方自然人文特色和改善城乡环境景观,在一定区域内划定,并实行长久性严 格保护和限制开发的,具有重大自然、人文价值和区域性影响的绿色开敞空间。(来源: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 规划纲要, http:/ ) 5 根据粤府【 2009】153 号印发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 年)的通知,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是指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尽可能使居民享有同样的权利,享受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是强 调所有居民都享有完全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务,而是在承认地区、城乡、人群间存在差别的前提下,保障居民都享有 一定标准之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实质是“底

16、线均等”。 6 5.构建绿色、高效、以人为本的交通运输系统,使跨界联系更加顺畅。大幅 提升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公共交通系统在城市居民出行中的分担率,为交 通出行换乘提供便利, 结合实际,在适当情况下逐步提倡和完善慢行系统。 进一步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布局,协调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促进就业 地与居住地之间、城镇中心与外围之间、各城市之间,以及珠三角与港澳 之间的跨界交通联系便捷化。 力争在运输工具的节能减排以及交通新能源 的推广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有效控制交通运输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二)合作方向 大珠三角内各治理实体,包括广东省、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内九个城市应当把共建优 质生活圈作为区域发

17、展的共同愿景,三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将通过各自的以及彼此合作的 努力,为共建优质生活圈作出贡献。 1. 优先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1)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环境和自然资源。在产业和城镇的发展布局规划 中,高度关注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尽量以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冲击最 小的方案进行规划布局。根据粤港澳各自的相关规定,对工厂、房地 产、 公共设施以及基础设施等各种发展、 建设行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必要时开展生态影响评价,确保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采取必 要的环境或生态措施减少负面影响。 (2)保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对区域和城乡自然景观资源的调查评 估, 逐步建立区域性自然资源数据库。 在保护区域绿地系

18、统的基础上, 构建各个级别、各种功能的生态资源的评价和分级、分类体系,并制 订适当的保护和可持续使用措施,确保具有生态安全格局意义的自然 生境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恰当的严格保护。 (3)加强保护水、大气环境质量。逐步完善对区域的大气环境进行联合监 测的工作,识别区域水、大气环境保护关键问题,在科学研究的基础 上,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治理突出的区域环境问题,强化环境事故应急 预警及联动处置,遏止环境质量下降趋势。 (4)增加用于自然资源保护的公共资源投入。将自然资源保护作为政府行 政的重要目标,持续投放资源于环境治理、生态资源保育、自然保护 7 区建设及自然景观保护; 并引导珠三角地方政府将自然资源保护

19、纳入 土地征用和储备的目标,增加对征用土地作为自然景观用途,包括作 为农业发展用途的资源支持。 逐步建立适合珠三角特点的农业多样化 发展和农业、农村、农户扶持机制,保护农业、林业、水利、海洋等 景观资源。香港方面,将继续采取并加强现行的自然保育措施,包括 指定郊野公园、特别地区、海岸公园,及在城市规划条例下制定的海 岸保护区和自然保育地带,以及为重要生境和物种推行保育计划,以 保护自然环境及生态资源。 (5)探索广东省内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自然资源保 护地区分享区域经济发展成果。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加快推进经济结构升级转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

20、现代都市农业,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深化服务领域投融资和 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向知识型、服务型转变。 (2)加快改善产业领域对能源、资源的使用方式,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 效率。加快对新能源和能源节约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提高清洁 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大力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推广循环经济 的模式和技术,提高清洁生产水平,促进资源循环再利用。推动节能 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争取在大珠三角区域率先建立低碳、循环型产 业体系。 (3)在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加快提高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质量, 提高城镇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增强城镇对周边区域发展的带动能 力,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21、,增强居民和企业的消费能力,加快 促进区域经济向内需主导型转变。 3. 健全区域公共服务和民生治理架构 (1)广东省将在珠三角地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贯彻实施广东省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 年) 6,增加公共资源对 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的投入,以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 6 http:/ ,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2010年第 01期。 8 公共交通、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基本公共服 务为重点,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完善推进基本公 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保障和配套措施,加快建成覆盖城乡、 功能完善、 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

22、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 服务水平在国内位居前列,在国际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广东省将加快珠三角地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逐步扩大社会管理体制 改革试点的范围, 鼓励各地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 径及公共服务和民生治理架构。全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相关法 规规程,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构建社会组织、居民共同参与的社 会治理模式。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和机构建设,大力培育社会 组织,加快建立社会工作者队伍体系。 创新城市和农村社区管理模式, 构建和完善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机制。创新户籍管理制度, 增加外来人口的社会事务参与机会,建立适合珠三角特点的人口迁移 入户制度,

23、逐步稳定区域人口发展趋势,优化人口结构。 (3)完善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机制。在坚持公益性基本公共服务主要由 政府主导的原则下,加大服务领域的改革开放力度,放宽社会组织、 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准入条件。深化区域合作,鼓励境内外社会资本 参与公共服务设施和产品的投资、建设及运营管理,促进区域服务业 加快发展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 (4)重视跨界居住人士生活质量的提升。不断完善社会服务领域跨界协作 机制,鼓励服务提供者跨界经营,为跨界居住人士的福利保障作出适 当的机制安排,提高跨界生活的便利程度。 4. 转变空间发展模式 (1)强化空间供给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导作用。广东省将积极推动人 口和产业在珠

24、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之间,以及在珠三角核心 地区与边缘地区之间的“双转移” ,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区域相对均 衡发展,产业转入地要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将产业转移对 生态环境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在承担生产性服务功能的城市中心, 鼓励依托公共交通枢纽建设具有商业、办公、酒店、住宅及娱乐休闲 等多种功能的城市综合体,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珠三 角地区从科技创新水平、地均投入和产出水平、节能减排水平以及循 9 环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制订产业用地门槛,促进制造业升级,并且引 导园区与城市融合发展,促进知识扩散效应,加快服务经济、创新经 济发展。 (2)提高空间供给对生活质量提升的保障

25、能力。广东省将在对居住需求进 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居民居住需 求的多样化住房供给机制,以及相应的空间保障措施;逐步建立完善 的保护地体系;继续推进珠三角的区域绿道 7建设,不断扩展、完善 区域绿道网络 8,逐步建设城市、社区的绿道系统,在城镇与郊野、 乡村之间建立广泛的生态廊道。在区域绿道建设中,尊重自然景观特 色,坚持生态原则,以生态效益优先,保持和强化自然生态基础。香 港方面,将继续采取并加强现行的自然保育措施,包括指定郊野公园、 特别地区、海岸公园,及在城市规划条例下制定的海岸保护区和自然 保育地带,以及为重要生境和物种推行保育计划,以保护自然环境及 生态资

26、源。 (3)鼓励公共交通引导的空间发展。 广东省将在大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 基础上,优化珠三角地区城镇空间发展布局,限制沿公路线及缺少公 共交通服务地区的蔓延发展,鼓励围绕公共交通枢纽集中紧凑发展, 在交通等基础设施承载力允许的前提下,鼓励交通枢纽地区较高密度 的混合发展。 (4)促进珠三角地区空间协调发展。 广东省将在遵循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 差异化发展的前提下,研究实施以空间协调发展为导向的政策措施, 以保障不同区域,特别是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权利。探索建立广东省 内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建立广东省内自然保护 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广东省内基于耕地保护的 空间

27、协调发展促进政策, 在加大公共财政用于耕地保护和发展现代农 业的投入比例的同时, 探索建设用地指标与耕地保护指标跨区域联动 平衡及交易机制, 试点鼓励在优先发展地区为跨区域接受耕地保护指 7 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 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 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主要由自然因素所构成的绿廊系统和为 满足绿道游憩功能所配建的人工系统两大部分构成。(来源: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 http:/ ) 8

28、 珠三角绿道网络是由区域绿道和城市绿道构成的网络状绿色开敞空间系统,是连通区域绿地斑块的廊道网络,是 区域绿地中具有休闲游憩功能的带状开敞空间,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体现自然和人文资源的生活游憩价值。 ( 来源: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http:/ ) 10 标地区提供发展权益股份或合作开发经营等“发展权共享”的机制。 强化对区域协调规划的统筹力度,对相对落后地区的规划服务提供资 源和技术支持。 (5)积极探索区域空间合作。鼓励珠三角各市、镇之间,以及珠三角各地 与香港、澳门之间积极探索各种内容、形式多样的空间发展跨界合作 区,在相关的规划、资源、土地及经济社会核算等方面允许适度灵活

29、的探索和创新。 5. 提供便利、绿色、以人为本的交通运输服务 (1)在珠三角地区,构建以干线铁路和轨道交通为骨架、以常规公共交通 和长途客运为主体的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公共 交通与个体交通、轨道交通与公路交通、航空水运与陆路交通等不同 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2)促进发展区域绿色交通。通过优化交通结构,稳步提高机动车、船舶 等各类运输工具燃油与排放标准。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推广新型节 能环保运输工具, 使大珠三角区域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居于国内领先水 平。在适当情况下加快改造、提升单车、步行等慢行交通基础设施, 改善慢行交通环境,提高慢行交通舒适度。 (3)

30、不断增进跨界通关便利化。在符合国家政策,与实际需求、资源条件 相协调的前提下,逐步放宽各类居民和游客的通关政策,不断简化通 关手续,及时改进通关设施和通关服务,改善口岸与城市交通、城际 交通的接驳条件,提供更紧密、方便的通关和跨界交通服务,提高大 珠三角区域人员、物资跨界流通的便利。 以上各领域的合作方向中,经济、社会、环境构成了区域转型、优质生活的核心内容, 空间是保障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和平台,交通则是为所有居民提供 便利的流动性、将区域内各个部分联系为整体的主要支持系统。这五个方面是彼此联系、 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必须在这些方面加强整体合作,为大珠三角区域创造更美好的未

31、来。 11 三 合作内容 专项规划的研究工作对粤港澳三地均具有重要意义。从前述区域合作方向出发,结 合粤港澳三地公众人士提出的主要具体建议和三地均具有相关基础条件和关心的重点 问题,从环境生态、低碳发展、文化民生、空间组织、交通组织等五个领域,尤其是各 领域中已有一定基础、各方迫切关注的范畴提出合作建议,以供粤港澳三地政府制订各 自规划及行动纲领时作参考。 (一)提升环境生态质量 1. 巩固完善大珠三角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基于切实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合作方向,针对大珠三角区域发展中生态 用地保护所面临的严峻威胁,结合各方的主要诉求及已采取的加强生态保 护的工作基础,建议粤港澳三方共同采取合作行动

32、,以可持续发展、保护 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建立清晰全面的保育政策,巩固完善覆盖全区域的生态 安全体系,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跨界生态安全合作以及生态服务功 能建设与重点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的技术集成与示范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 践,为相关的重大区域性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合作范畴包括: (1)制订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新方案; (2)开展邻接地区生态保育合作规划;及 (3)开展生态建设合作深化研究。 (1)制订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新方案 粤港澳三方共同努力,研究制订由“1 核” 、 “6 轴” 、 “9 个生态功能 源区” 、 “23个区域性生态功能节点” 、 “37个生态敏感区”、 “网络状 生态体系”和

33、“多层级多尺度保护区域”构成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和安全支撑体系。 将“环珠江口湾区”作为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安全体系的核 心支撑区域加以保护和建设。合作建议包括: 保护生态岸线资源。强化湿地保护与建设工作,实现对环 12 境的最低负荷; 联合加强湾区范围内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进一 步落实珠江口红树林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努力恢复河口 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区一同构建珠江口湿地和水鸟保护 网络,进一步强化湾区在物种多样性和特定生境类型保护 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各城市在珠江口水质保护工作中的职责和义务,加快 珠江口水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度;及 就湾区未来各项陆域大型发展计划,进行充分、谨慎的资

34、 源环境可行性论证,并在执行过程中遵循严格的环境评估 程序与标准,避免发展行为与湾区生态核的目标相悖逆。 规划形成由生态功能源区、地域性生态功能节点和城市建成区 内生态敏感区构成的三级保护管理体系,强化对现有植被斑块 的保护工作。合作建议包括: 将分布在大珠三角区域外圈层的大型自然植被斑块,整合 成多个生态功能源区,构成全区的生态屏障圈层以及维护 全区生态稳定性的复合生态功能供给区域。通过高等级自 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等手段加强天然植被保护工作, 并重点强化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涵养、区域性生态旅 游开发等复合功能建设; 在高密度城市建设地区与生态功能源区之间的过渡地带, 识别出多个地域性节

35、点作为城市建成区与生态源区的有机 联系,引进并拓展生态源区的服务功能。按照人为活动频 度、现状保护级别以及规划目标,划分这些节点的类型和 等级,通过中等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城市郊野公园 建设或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等手段, 强化保护与管理工作; 及 在城市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区域辨识出多个最为濒危的植被 斑块生态敏感区,根据其位置、人为活动频度以及规划功 13 能,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和等级,通过中、低等级自然保留 地建设或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的方式,明确其保护地位和 生态功能,严格控制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各种人为干扰。 加强广东省内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充分利用河网及绿道网建设 等有利条件,构建连接湾区生态核

36、及外围生态功能源区的生态 轴线,构成区域生态安全的基本骨架,合理约束区内的城市扩 张和土地开发活动。 在不同的层面包括城市、乡郊及社区开展生态安全建设及完善 生态安全体系。 图 3-1 大珠三角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图:方案建基于区域自然生态本底,利用了以往相关的 工作基础,尤其强调了不同规模的自然生境之间的联络及其向城镇发展区的伸延。 (2)开展邻接地区生态保育合作规划 以深圳梧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香港红花岭、深圳福田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 香港米埔内后海湾拉姆萨尔湿地、澳门路凼城生态保护区 横琴岛以及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为重点,推动开展邻接 地区生态保育合作规划。 14 深圳梧桐山国家级森林

37、公园香港红花岭: 建议深港两地共同成立针对该地区植被保护与生态走廊建 设需求的协调联络小组,并共同制定相关的保护与管理方 案; 建议深港两地统筹该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生态系统保护工 作,提升该区域的保护级别,参照陆域植被生态系统类型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模式加强本地区植被保护,进行适宜的 内部功能分区,采取对应的生态保护、恢复与建设措施; 建议联合开展基础生态学调研工作, 确定本地区物种资源、 群落特征及其空间分异,共同研究消除外来入侵物种对原 生物种危害的方法和途径,为今后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提 供依据,保护原生植被生态系统; 建议增加对区内的高度濒危物种进行深入的生态研究和保 育行动计划; 在充分论

38、证的基础上,建议深港各自建立永久性综合观测 点,作为研究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近郊地带性陆域植被及 其生态功能演化的永久样地,进一步强化该地区的生态保 护价值; 建议开展深圳至香港的跨界绿道联系的研究,以更好的推 进粤港绿道的联系和连接; 建议展开将香港红花岭指定为郊野公园的可行性研究及咨 询工作;并可藉保育梧桐山红花岭得到的经验,将类似 工作延伸至广东省其它森林、山区地带;及 建议探索建立三方优势互补的生态环境教育科普基地的可 行性,藉科普基地向市民提供生态和环境保护科普知识。 深圳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香港米埔内后海湾拉姆萨尔湿 地: 15 建议设立深港湿地自然保护管理定期联络及管理业务协调 机

39、制,整合相应的管理政策与措施,协商能够显著改善两 块湿地结构和功能的管理计划并共同执行; 加强两块湿地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和保护能力建设,在管理 机制、人员培训、经验交流等领域开展积极合作; 围绕改善深圳湾水环境质量的目标,建议联合制定流域性 管理减排方案和计划,以期达到维护河口湿地系统安全的 目的; 深港双方湿地管理部门应会同科研部门,共同开展湿地系 统结构与功能长期演化的监测与基础研究工作,并制定更 为科学的管理及调控策略; 建议考虑在深港两地各建立一个综合性红树林生态系统观 测点位,并争取将其纳入未来广东省规划筹建的珠三角红 树林资源监测网络体系中;及 积极申请将深圳福田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

40、要湿地名录, 并适度扩大湿地保护区范围,联合研讨深圳河口乃至全流 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策略。 澳门路凼城生态保护区横琴岛: 建议将横琴岛二井湾红树林及其周边湿地全部或部分划建 为一处海洋湿地公园,确保候鸟在这一区域生境的整体性 和稳定性,并为路凼城内候鸟可能面临的暂时性影响提供 替代生境; 建议对本区的发展和工程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采取可 靠措施将项目及其建设过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降至最 低,在发展中尽量维持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及 建议珠澳两地联合开展针对本区红树林及黑脸琵鹭等候鸟 保育为主题的联合监测与研究项目,明确本地湿地生态系 16 统在候鸟物种保护方面的地位与作用,为保护工作提供理 论

41、基础。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 建议粤港澳共同研究并制定伶仃洋海域(包括珠江口)中 华白海豚保护工作联合管理计划,合理管控可能影响中华 白海豚生存安全的渔业活动、航运、陆域开发和污水排放 等行为; 建议尽快研究制定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管理条例, 并考虑将万山群岛北部海域划入珠江口中华白 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争取将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 自然保护区晋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提升中华白海豚 种群的整体安全水平; 香港考虑在条件成熟时争取将其境内的海岸公园范围适当 向大、小磨刀门一带海域延伸; 探索粤港澳政府联合建立粤港澳中华白海豚研究中心的可 行性,加强该种群的基础生态学研究

42、工作;及 合理评估伶仃洋海域内所有发展项目和生产活动可能对中 华白海豚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制定科学可靠的纾缓措施, 有效降低中华白海豚的生存风险。 (3)开展生态建设合作深化研究 根据大珠三角区域未来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充分考虑 粤港澳三地现状诉求的差异,建议争取就以下课题开展生态建设合 作深化研究: 区域生物多样性基线调查、资料搜集及保护策略研究; 高密度城市聚集区生态环境调控策略研究; 区域性生态公益林建设方略研究; 17 区域生态旅游资源调查及生态旅游开发管理研究; 区域自然保护区宣传教育研究;及 开展珠江口海洋生态系统调查,科学评估生态系统的受损 度和胁迫因子。根据海域的生态环

43、境特征,利用物化和生 化技术,开展海洋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海洋牧场、岸线整 治、污染源控制、海上固体废物治理和生态景观恢复工程 等建设。 2. 联合开展珠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基于切实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合作方向,针对大珠三角区域水环境保护 所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结合各方已有的相关工作基础,三地宜共同开展 珠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力争解决区域性水污染突出问题,逐步恢复清 洁的水环境,为跨行政界限的水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积累经验。合作范畴包 括: (1)推进水环境质量和水污染控制目标联合管理; (2)开展区域水环境污染控制合作; (3)深化邻接水域环境质量合作;及 (4)完善流域水环境合作机制。 (1

44、)推进水环境质量和水污染控制目标联合管理 结合粤港澳三地各自的水环境管理制度和标准,参考各方已经 开展的相关工作基础,建议制订珠三角、香港和澳门三地分阶 段水环境管理目标。 结合粤港两地各自的水污染控制制度和标准,参考各方已经开 展的相关工作基础,建议分别制订珠三角和香港两地分阶段水 污染控制目标。 (2)开展区域水环境污染控制合作 18 强化工业污染源管理工作。共同加强本地区各类工业污染源的 管理工作,采取有效的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措施,确保各地区工 业废水处理达标排放目标的顺利实施。推进清洁生产,加快落 后产能技术淘汰,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督促工业企业降低水 资源消耗,减少工业废水排放,加强工

45、业废水处理技术科研合 作,降低工业生产的水环境压力。规划饮用水水源取水口一定 范围内应严格禁止工业废水排放,以确保供水水质的安全。 大力推进珠三角地区城市污水集中处置工程建设。积极采取有 效措施,大力推进城市集中污水处置设施选址论证、规划设计、 工程实施等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综合废水排放的水污染贡 献比率。 加强水环境治理的配套工程建设。珠三角地区应结合新区建设 和旧城改造工作,加强污水管网系统建设,提高城市废水收集 率,充分发挥城市污水集中处置功能的能力和效率。 重视水环境保护技术进步工作。建议在珠三角地区筛选、开发 一批运营方便、成本适中、适应性强、出水效果较好的中小型 污水集中处置技术

46、并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加强村镇污水处理技 术科研合作,满足村镇地区污水集中处置需求。 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将提升水资源效率作为缓解水环境保护 压力的关键选项,争取降低单位产出的水资源消耗量和污水排 放量,大力推动工业污水循环再用,提高污水资源化比率及资 源化应用范围,降低局部地区的水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珠三角地区坚持“总量控制、合理分配、保护水源、节约用水” 的原则,与港澳合作从源头减少水资源浪费和水环境污染,提 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共同建设节水型社会。 考虑研究扩大水资源的科研及试点方案,如海水淡化、中水回 用等。 继续推进珠三角地区水污染治理的监控和保障工作。 19 (3)深化邻接水域环境质

47、量合作 深圳湾水环境保护合作。合作建议包括: 深化实施深圳湾水污染控制联合实施方案(2007年修订 本) ,完善城市污水截排和集中处置设施,加强深圳河受 污染的沉积物治理,加大对工业废水排放的监管力度,提 高污水资源化规模,进一步研究实施深圳河景观生态补水, 提升河海环境容量的途径; 建议深港联合开展深圳河湾地区环境质量监测并定期交换 数据,完善深圳河湾地区环境质量联合监测和信息共享机 制;及 重视生态保育建设,建议合理修订后海湾水环境功能保护 分区方案,开展“深圳湾水域生态系统管理合作研究” ,为 管理及改善深圳湾水环境的远期目标提供理论基础及科学 依据。 大鹏湾水环境保护合作。合作建议包括

48、: 强化水环境管理工作,深港应就大鹏湾水环境保护确定较 为严格的目标和标准,可考虑联合调整海域水环境功能分 区,提高大鹏湾水质保护级别; 考虑联合构建一个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严密监控大鹏湾 海域水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考虑联合确定适宜的湾区经济开发策略,确保不会对该邻 接水域水环境质量产生显著不利影响; 建议深圳保持以旅游业和港口运输业为主的综合性发展策 略,保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建议香港大鹏湾集水区尽可能维持现状,以维护大鹏湾水 域环境质量安全;及 20 建议对大鹏湾水质区域控制策略及实施方案进行修正 补充。 珠江口海域水环境保护合作。合作建议包括: 开展珠江口水域纳污能力研究,为制订区域水质管理策略 提供坚实科学基础; 建议制定实施珠江口水环境综合整治计划,对工农业污染 物及城市污水排放实行总量控制; 三地政府按需要建立大型港口废水、废油、废渣回收处理 系统,严格控制填海造地规模及选址,避免对水环境造成 显著负面影响; 进一步健全珠江口水域环境监测网,建立珠江口污染事故 应急预案、信息通报机制、海区污染损害应急机制,严格 遵循珠江口区域海上船舶溢油应急合作安排,以减少因 船舶漏油事故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建立珠江口海域造、 修船基地水环境监测系统,杜绝有毒废液的排放;及 建议在珠三角主要的原水取水地点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