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是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健康”建设的重要时期。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不断提升全区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市“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十四五”发展成就“十四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卫健委的精心指导下,我区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高到77.39岁,孕产妇
2、死亡率维持在0%。,婴儿死亡率从3.93%o下降到2.74%o,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4.68%。下降到3.88%0o区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优于全国、省、市平均水平,“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为“十五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健康建设成效显著积极开展健康生活普及工程、健康服务优化工程、健康保障完善工程、健康环境绿色发展工程等四个方面共十八项专项行动,建立了配套监测评价制度。“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日渐形成,多部门共同推进“健康”建设的协调机制初步构建,“健康”建设成效显著。健康促进深入开展,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15年8%上升至202
3、5年23.6%,“共建共享”格局逐步形成。表1区居民健康水平健康指标全国省市人均预期寿命(岁)77.677.5678婴儿死亡率(%。)5.45.223.5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57.304.74孕妇死亡率(1/10万)16.916.848.17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深入推进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县域医共体试点改革成效显著。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分别托管百丈镇中心卫生院、永兴街道卫生院、马岭镇卫生院,三家卫生院医疗质量、服务水平、院容院貌、就医体验及患者
4、满意度明显提升,门(急)诊人次数和出院人数显著增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服务量占比由2015年53.59%上升至2025年的65.58%,出院人数占比由2015年的48.28%上升至2025年的49.60%0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合理就医格局正逐步形成。大力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明确区政府卫生健康管理事权,落实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理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政府的关系,落实区政府办医职责,区本级卫生健康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11%,“健康优先”战略逐步落实。初步构建起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出台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引
5、导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推动公立医院持续健康发展。扩大公立医院薪酬分配自主权和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制度,在基层医疗机构实行“总量控制、优绩优酬、多劳多得、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量入为出、以收定支”的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原则,提升医疗机构效率与活力。落实公立医院人员备案管理,政府办医院编制内共招聘录用卫生技术人员288人,编制外聘用510人。大力推进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全面落实药品零加成和耗材零加成政策,依托“三医”监管平台加强对药品使用情况的监测,确保药品质量可靠、价格合理、保障供应。大力推进综合监管制度建设。适应我区实际的三级卫生监督体系更加完善,职责明确、分工
6、协作、权威高效的综合监管机制更加健全。3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机构健全、职责分明、协调配合、运转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建立。区人民医院和区中医医院县域医疗中心的作用逐渐凸显,区疾控中心、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区卫生监督执法大队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设施设备条件有所改善。依据市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方案要求,对镇(街道)卫生院设置进行调整,镇(街道)卫生院布局更加合理。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大幅增加。2025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加到5.60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增加到2.2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增加到2.88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14.8人。以全科医生为重
7、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2025年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09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4 .公共卫生服务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74元,其中区本级财政补助标准由2015年3.2元提高到2025年5.9元。全面推进和落实12大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病综合防控成效进一步提升。高血压和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大幅提升,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显著下降。重点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治效果明显。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明显下降;艾滋病感染者发现率有所上升,艾滋病治疗覆盖率达到94.32%;肺结核发病率有所下降,
8、无脊灰状态和麻疹零发病态势继续保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全区无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克山病、血吸虫病、疟疾达到消除标准。免疫规划示范区通过省级复审。妇幼健康和生育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2025年,住院分娩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儿童保健管理率分别为100%、93.05%.94.39%,新生儿疾病筛查率由2015年的96%上升至2025年的98.80%,孕产妇HIV抗体检测率为100%。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扎实推进。二孩政策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政策全面落实,加大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扶助关怀力度。出生人口性别比回归正常水平。精神卫生工作不断加强。截至2025年1
9、2月31日,全区登记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327人,规范管理患者人数1280人,规范管理率96.46%,在管患者病情稳定率96.81%,全区2025年无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事件发生。卫生应急能力进一步提升。制定了市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试行)。依托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切实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报告的管理,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能力。按照区卫生应急队伍物资储备目录,切实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依托现有的专业人员,组建了紧急医学救援、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突发中毒事件处置3支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队伍。医疗机构应急演练规范化。2025年全区
10、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应急演练20余次、应急培训50余次,培训人员4000余人次,进一步提升了医务人员医疗应急能力。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推动健康人居环境建设,在城区内建设了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健康健身设施;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由2015年的71%上升到2025年的9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15年的90%上升到2025年的99%。制定了区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指导方案,开展了病媒生物孳生地调查和中心城区病媒生物集中消杀,为各社区居委会提供灭鼠毒饵盒及鼠药、灭嶂螂药,将集中消杀和平时的常态化灭杀相结合。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万古乡、解放乡通过国家卫生乡镇考核检查,茅河乡通过
11、国家卫生乡镇复评。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积极推进“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万步有约”活动;成立了以医学专家为骨干的讲师团,定期安排健康知识讲座;在区融媒体中心开办“世界茶源生态”和“健康”栏目,印制健康知识宣传册2万余册,利用“世界茶源生态”和“健康”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微信宣传,大力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培训健康生活技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执法不断加强。由区卫生监督执法大队、中队及卫生监督协管办组成的三级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更加健全。卫生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全面推进。不断创新监管模式,利用微信平台建
12、立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服务群向从业人员推送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并解答疑问。5 .县域医疗服务水平质量明显提升加强医疗卫生人才、技术、重点专科等建设,医疗技术、医疗质量、医疗服务等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取得突破,区中医医院康复科被评为省级重点专科。市级重点专科数量达到10个,较“十二五”期间增加8个。医疗卫生技术人才职称、学历结构进一步改善,高级职称及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分别提升135%、245%o全区新技术、新项目累计开展120多项。区人民医院组建重症医学科,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MDT)协作机制暨重症医学科多学科协作和支持机制,三、四级手术开展率达到43%,危急重
13、症诊治能力大大提升。政府办医院设立老年科,新店镇中心卫生院医养结合特色医院建设成效显著,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对口合作模式基本建立,老年健康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区中医医院市级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儿科独立成科,与区人民医院儿科对区内儿科医疗服务形成有效支撑。患者外流情况明显扭转。2025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为112.94万人次,较2015年增加了1.97%o其中门(急)诊人次数由2015年的95.11万人次上升至2025年的101.91万人次,增长率为7.14%0出院人数由2015年的3.54万人上升至2025年的4.01万人,增长率为13.27%。县域内就诊率由2015年的52.29%上升
14、至2025年的76.45%,上升近25个百分点。6 .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更为丰富。2025年,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由2015年的199家增长为242家,增长率为21.6%o床位数由2015年的400张增长至2025年的666张,增长率为56.25%0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为860人,较2015年上升了30.90%。基层医疗机构共配置了2台CT、10台DR,心电图、彩超、生化等设备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依托区人民医院建立区域检验中心,实现全区生化检测同一性。依托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医疗资源和技术下沉,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明显提升。2019年,百丈镇中
15、心卫生院成功创建二级乙等卫生院,成为全市唯一一家在“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中达到推荐标准的卫生院,受到国家卫健委通报表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续推进。截至2025年底,全区共成立了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33个,全区中联平台共签约168990人,总签约率62.8%;一般人群签约78806人,签约率达46.7%;重点人群签约90184人,签约率为89.97%;签约档案合格率80%,签约知晓率50%,贫困人口签约率100%。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数由2015年的74.27万人次上升为2025年的89.38万人次,增长率为20.35%。入院人数由2015年的16532人增长至2025年
16、的17757人,增长率为7.41%o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出院人数增长率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 .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全区基层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诊室68个,占门诊科室总数的53.8%,设置覆盖率100%o镇(街道)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完成中医馆的建设。所有村卫生室均建成了中医角。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优化。截至2025年底,全区拥有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226人,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150人,每千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015年的0.27人增长至2025年的0.55人,增长率为105%。高级职称中医师21人,省名中医1名,省级拔尖中青年中医师2人;市级名中医
17、4人,县级名中医8人;中医全科执业医师14名,占全区全科执业医师的31%o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区中医医院拥有全区唯一1个省级重点专科康复科及2个市级重点专科儿科、肛肠科。内科在肺炎、脑血栓形成、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疾病治疗上取得了明显疗效。康复科除大力推广针灸、火罐、推拿、蜡疗、熏蒸、中药外敷、刮疹等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外,还积极建设现代康复工作体系。儿科在小儿泄泻、肺炎喘嗽等病症的诊治上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平均配备中药饮片达310种以上,应用适宜技术平均达6类以上。100%村卫生室使用了中成药,平均使用中成药58种;56%的村卫生室使用中
18、药饮片,平均使用饮片112种,最多达到200余种;82%的村卫生室配备针灸、火罐、刮疼板等中医诊疗设备,开展了针灸、拔罐、刮疼、推拿等4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量占门诊服务总量的50.l%o基层中医药服务特色得以强化。截至2025年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街道)卫生院新增适宜技术18项,村卫生室新增适宜技术3项。百丈镇、车岭镇中心卫生院将中医科打造为特色和亮点,积极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列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激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药个性化服务包,进社区、进家庭为群众开展康复治疗,试点推行中医康复理疗服务包、中医儿童保健个性化服务30余个。中医药
19、文化知识宣传扎实推进。认真开展“中医药健康你我他”、“中医中药中国行一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活动”等宣传活动。各医疗机构根据专长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中医药健康知识,推动中医药养身保健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积极开展中医药健康知识、中医常识讲座。“十四五”期间共开展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和培训600次,发放宣传资料2.5万余份,为传播中医药健康文化理念、增进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和认同、提高民众健康文化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25年,区卫健局被评为“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先进集体”。8 .健康扶贫成效显著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缴费补贴政策,区财政按缴费标准全额代缴贫困人口参保资金,确保应保尽保;全
20、面落实“两保、三救助、三基金”医保扶持政策,确保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和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10%以内;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制度,确保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费用结算“零跑腿”,资金垫付“零压力”。健康扶贫自2016年开展以来,累计医疗扶持贫困群众23.88万人次,免收医疗费用131156万元;医疗综合保障扶持贫困患者3.30万人次,报销(救助)6223.50万元,个人支付占比7.47%,有效防止了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的发生,2017年贫困人口如期实现全部脱贫,2018年42个贫困村如期实现全部摘帽,2025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普查验收。(二)机遇与挑战当前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布局西部陆海新通道,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一千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新格局。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做出巩固“川西医疗高地”、建设“川西医养中心”、建成“成渝地区高品质康养宜居地”的决策部署,提出要构建“东融成渝、西向拓展”开放格局,坚持把东融成渝作为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
22、的主攻方向,把西向拓展作为发挥特殊区位优势、提升战略地位的开放重点。“十五五”时期是区抢抓国家、省、市重大战略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桥头堡建设成势见效的关键时期。区卫生健康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1 .面临机遇经济社会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要构建“东融成渝、西向拓展”开放格局,高水平建设雅州新区。“十五五”期间,将紧扣“茶业立区、工业强区、城市兴区、开放活区”总体发展思路和“三城驱动、一带连接、一环贯通”全域发展空间布局,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建设开放活力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奋斗目标,以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桥头堡为支撑性定位,以推
23、进承接成渝地区产业转移示范区、大数据产业协同发展基地、成渝地区高品质康养休闲目的地、成渝地区优质农产品供给地、川藏物资贸易集散地建设为实现路径。开放活力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高品质康养休闲目的地打造,凸显了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主题,离不开健康建设;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也将在区委、区政府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下、随着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市卫生健康发展总体布局引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向。区东邻成都蒲江县,南接眉山丹棱县、洪雅县,西连雨城区,北壤成都邛睐市,在市“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中被定位为卫生健康东部区域分中心,是支撑卫生健康整体向东发展、融入成渝的“先头兵”。这一
24、发展定位为区依托成渝优势加快卫生健康发展、培育自身特色亮点、打造城乡融合医疗和康养发展示范区、助力市川西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指明了方向。推动卫生健康领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雨城、经开区卫生健康事业产业“三区”同城化进程。“健康”战略实施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健康”是深入贯彻“健康中国”和“健康”战略,落实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区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全面实施“健康”战略,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有利于推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及形成共建共享的卫生健康治理格局,将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全面深化医改为卫生
25、健康事业提供发展动力。随着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的深入推进,医改将进入深水期和攻坚期,配套政策陆续出台,体制机制障碍将进一步破除,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将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拓宽空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日益增长,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卫生健康发展创造广阔空间。我区迈入深度老龄化,为卫生健康发展带来压力也为银发经济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契机。开放活力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高品质康养休闲目的地的区域发展定位也将进一步推动卫生健康发展迈上新台阶。2 .面临的挑战医疗卫生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26、我区人口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截至2025年底,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7.62%,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已深度老龄化。伴随着生育率持续下降和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速度将继续加快,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养老服务需求会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我区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养老服务和产品不足等矛盾会日益凸显。2025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已达到100.1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5417元,较2015年分别上升63.67%和9.l%0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人们的健康需求也将不断提高。我区卫生资源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资源效率不高等问题将更加突出。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仍然偏低,全区还
27、没有一家三级医院,93种重大疾病中还有31种不具备治疗能力,以血液、造血器官及免疫疾病(8种)、恶性肿瘤为主(6种),距“大病不出县”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还比较薄弱,难以完全承担起基层首诊职能;公共卫生服务还存在短板弱项,“预防为主”方针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健康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康养产业规模十分有限,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突出,缺乏标杆示范项目,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打造高品质康养休闲目的地的压力较大。居民健康面临多重威胁。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
28、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有较大幅度上升,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和血吸虫病、克山病等地方病的防控任务仍然艰巨,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和新发传染病威胁不容忽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健康生活方式、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更加突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点人群健康问题仍然突出。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流动人口、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状况还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响应,居民主动防病意识不强。重大疾病对妇女儿童的健康威胁仍未消除。人口深度老龄化使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上升,养老与健康服务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公共服务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阻碍了公共
29、卫生服务均等化。脱贫人群在生活环境、卫生习惯、健康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大病慢病发病率较高,给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的压力较大。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省委十一届、市委四届历次全会、市第五次党代会、区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大健康、大卫生”理念,积极融入“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健康”建设。以提高全区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优化卫生健康资源配置为核心,以深化
30、医药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紧紧围绕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妇幼保健和生育服务、大力发展老年健康服务、全面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促进中医传承创新发展、加强卫生健康监督执法、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推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开放活力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健康基础。(二)基本原则1 .健康优先原则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增进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
31、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强化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保障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健康投入优先安排,健康政策优先保障,健康问题优先解决,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2 .统筹发展原则立足本区区情,将健康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履行政府办医职责,加强对市场和社会力量的引导和培育,逐步形成卫生健康多元治理格局。坚持“大健康、大卫生”理念,推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形成改革合力,实现改革协同。加强全行业监管与属地化管理,整合卫生健康各要素资源,促进中西医之间和预防、医疗与康复之间均衡发展,注重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促进协调发展
32、均衡发展。3 .公平公正原则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以基层为重点,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差异,不断降低人民群众疾病经济负担,实现全面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4 .高质量发展原则深化卫生健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资源共享,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内涵和功能建设,着力提升县域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大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5 .创新驱动发展原则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推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
33、坚持预防为主,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适应新常态和“双循环”格局,加速数字健康“新基建”和“互联网+”医疗发展,推动健康服务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医疗服务消费需求,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初步建成市卫生健康东部区域分中心。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完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县域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实,个人卫生支出占比明显下降,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居民健康水
34、平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到2035年,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建成辐射周边和三州地区的川西区域医疗中心分中心,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市内领先,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卫生服务需求;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健康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康养产业成长为区内战略性支柱产业;顺利实现“健康”建设目标,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表“十五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主要发展指标领域主要指标2025年2030年健康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岁)77.3979市孕产妇死亡率(/10万)014.5市婴儿死亡率(%。)1.945.2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0)3.886.6市疾病防控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3.625
35、市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25.9290勿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100勿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9091勿结核病发病率(/10万)30.8549勿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预防接种信息化实施率(/10万)100%100%勿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16.1114.7(省上指标)市妇幼健康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100100市产前筛查率95.6975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3.0585市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4.8485市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98.898勿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9190市每千人口拥有
36、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04.5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59.4%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市总和生育率1.221.5市婚检率()92.0495市计划生育出生人口性别比104103107市医疗服务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1813.5勿县域内就诊率(%)76.4585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5.606.3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43市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1.883市每千人口药师(士)数(八)0.380.4市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3.094.5市社会办医院床位占医院床位总数的比重(%)15.58%25%市区级公立医院平均住院日(天)8.018勿
37、1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100100勿医疗卫生保障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3030市65岁以上老年人规范化健康管理覆盖率75.3765勿基层卫生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91.7792勿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97.4398勿家庭医生履约率(%)7070勿应急预案体系完整率()100100勿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76.1978勿1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83.1585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96.4690勿65岁以上老年人规范化健康管理覆盖率65勿卫生应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率(%)100100勿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
38、务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覆盖率(%)100100勿突发事件报告及时率(%)100100勿突发事件处置及时率(%)100100勿省级及以上健康镇(街道)数量01勿1省级及以上健康村数量03勿1三、重点任务(一)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体系完整、分工明确、上下联动、医防融合、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L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健全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骨干,区级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其他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现代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着力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按二级甲
39、等疾控中心标准,落实人、财、物等要素全额保障,推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着力改善区疾控中心设施设备条件,满足现场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需要,重点提升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能力。到2030年,区疾控中心争创二级甲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强化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提升传染病检测能力。扩大优质检测检验资源的辐射范围,力争将区建设成为全市检验检测副中心。推进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积极创建二级乙等妇幼保健机构,将其打造为区域妇幼保健中心。加快筹建区妇女儿童医院,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推动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及区内医疗机构相关科室加入省妇幼专科联盟,全面提升全区妇幼健
40、康服务能力。加强中医妇女保健门诊、儿科保健门诊、青春期保健门诊、更年期保健门诊,健全完善全周期生命服务。推进区卫生监督执法中心规范化建设。加强手持执法终端、便携打印机等现场执法记录设备和视频监控设施配备,切实保障执法用车。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规范执法行为。按照辖区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员1-1.5名卫生监督员的要求,加强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培训和交流,逐步优化队伍结构,不断提升执法能力。2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制定印发市区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实施方案,明确总体要求和目标定位,坚持依法防控、系统治理;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统一指挥、联防联控;科技引领、精准防控的原则,到20
41、30年,形成统一高效、响应快速、联防联控、多元参与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打造平战结合,专业化、复合型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提升疾病预防、物资保障、应急处置能力。遵循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参与的原则,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健全区委书记、区长为指挥长,区委联系领导和区政府分管领导为副指挥长,镇(街道)和区级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全区卫生应急调度指挥中心,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健康局,由分管副区长任主任,各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依托应急指挥系统和应急指挥平台,强化监测预警、应急值守、信息共享、决策指挥、卫生资源管理、培训演练和视频会商等功能,全面提升应急指挥效能。加强卫生应
42、急专业技术机构建设。改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和设备条件,重点提升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能力;加强区疾控中心和区人民医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建设,提高重大传染病快速检测能力;鼓励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检测服务,建立快速反应的调集机制;依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卫生应急培训演练中心,规范卫生应急培训演练。完善区内急救服务网络。加强市公共卫生临床治疗第二中心设施设备配备,进一步提升急救服务能力和传染病救治能力。加强各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建设,充分发挥发热门诊哨点监测作用;加强呼吸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等相关科室建设,依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配置标准,优先配备必要的急诊急救设备设施,全面提升区
43、内应急救治能力。加强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建设。进一步充实专家库,力争吸收一批省、市专家入库,充分发挥专家决策咨询和参谋作用,提高依法防控、科学治理能力。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按照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要求,加强紧急医学救援、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突发中毒事件处置3支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置,提升队伍应急能力。全面推进社区(单位)卫生员制度和学校卫生健康副校长聘任制度,形成应急状态下各类人员和队伍网络全覆盖。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落实应急物资储备属地责任,构建区、镇(街道)高效联动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格局。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全区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实现应急救援物资集中管理、统一调控、
44、统一配送;各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本单位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协同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加强可转换场、馆规划、建设和改造。到2030年可转换场馆满足区内卫生应急需要。3 .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配合市卫健委打造以川西远程会诊中心、川西区域急救中心、川西区域医养中心为一体的川西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创建区分中心。推进县域医疗中心和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加强区人民医院建设,实现创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目标,加强区中医医院建设,实现创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目标,将区人民医院和区中医医院打造为县域医疗中心。按照标准加强百丈镇、车岭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将其打造成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合理规划布局区内专科医院建设。以“一老一小”
45、为重点、以居民需求为依据深化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区妇女儿童医院建设,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老年医疗、医养结合、儿童医疗等服务领域。统筹规划区域内特色优势专科建设。实现县域医疗(次)中心专科优势互补、区域内重点专科合理布局及协调发展。继续加强10个市级重点专科和1个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在此基础上新创建2个省级重点专科、5个以上市级重点专科。大力扶持心脑血管科、重症医学科、精神科、儿科、老年科等薄弱、紧缺专科发展,支持县域医疗中心设立肿瘤科、新生儿科,提升区级医院专科服务能力和疑难重急症诊治能力。4 .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布局。已改建为建制镇(街道)卫生
46、院分院且既往3年服务量较小的适当缩减规模,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布局,3年后根据辖区内卫生服务供需情况进行资源重组。除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在村外,每个村设置1个村卫生室,全面实现乡村一体化管理。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改善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条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街道)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100%。建立三个基层医疗支点。将百丈镇中心卫生院、车岭镇中心卫生院、蒙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支点,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持两个医疗支点的建设。重点改善住院医疗环境,提升居民就医体验,鼓励发展特色专科。做强基层其他基层医
47、疗网点。以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为能力提升重点,以发展中医适宜技术和饮片为突破口,培养在当地有知名度的名医名科,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实现小病不出乡。到2030年成功创建2家“社区医院”“优质服务基层行”达到基本标准、推荐标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比例分别达到80%、30%o开展基层医疗机构特色科室建设。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科室建设,到2030年,创建7个省级特色科室,优先在县域医疗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有条件的镇(街道)卫生院开展中医科、康复医学科、慢性病科、妇儿科等特色科室建设,临床特色科室建设重点在人才、技术、医疗服务规范等内涵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当地群众就近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5 .推进精神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区人民医院精神心理门诊、心身医学门诊建设,建立与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合作机制,在医师多点执业、人员培训、远程医疗等方面开展合作,缓解区内精神障碍患者就诊难的问题。支持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