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8).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462215 上传时间:2025-07-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发展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为全面推进健康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坚持健康优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健康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做到卫生健康发展为了人民。坚持预防为主。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预防为主和风险防范,聚焦重大疾病、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健康,全面实施全民预防保健,强化防治结合和医防融合,

2、大力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强力保障。坚持高质量发展。把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作为主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区级医院建设,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推动三医联动和系统集成改革,全面推进卫生健康政策创新、体系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提高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创新能力,以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优化服务和治理。第一节发展目标2035年卫生健康发展远景目标:卫生健康体系基本实现现代化,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医疗质量水平显著提高、疾病预防

3、控制能力跨越发展,中医药示范区不断巩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均等化,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先进水平,建成健康。2030年卫生健康发展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构建1+2+N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为龙头,通滩、黄般两大片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作为补充支撑,其余街镇点位齐全、功能完备的1+2+N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在完善基本医疗服务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实施错位发展。表1主要发展指标领域序号主要指标2025年2030年指标性质健康水平1人均预期寿命(岁)78.6781预期性2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提高预期性3孕产妇

4、死亡率(/10万)014.5预期性4婴儿死亡率(%o)2.643.35预期性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o)4.0825预期性9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万人)32.534.8预期性10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17.79395预期性15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2.593约束性16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率(%)96.7697约束性17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1.124.5预期性18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44.4843.8约束性康境健环19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991.2约束性20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100持续改善约束性21

5、国家卫生乡镇数量占比(%)50持续提升健康保障22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27.8727约束性23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80%、75%保持稳定约束性2产24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亿元)3252预期性第三章主要任务第一节强化全民公共卫生服务一、建立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一)加强体系建设,筑牢防控网络。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卫健主抓、各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疾病防控工作格局。进一步推进医防深度融合,全面构建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疾敬防控制体系,加强职能整合,优化

6、资源配置。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强化和明晰街镇公共卫生管理权责,健全村(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基层疾控、公共卫生管理服务职责。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基层基础。应急指挥体系。建立多部门、跨地区联防联控机制,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发现报告、风险评估、信息发布、应急处置及医疗救治等环节职责清晰、无缝对接的工作机制。完善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指挥系统,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全社会定期演练机制,加强针对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社

7、会公众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培训和实战演练。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完善传染病救治网络,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全面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建设,加强急诊、重症、呼吸、检验、麻醉、消化、心血管、护理、康复等专科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镇卫生院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标准化的发热哨点诊室,鼓励中心卫生院和有条件的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独立发热门诊。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控知识、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使其具备监测、筛查、隔离观察、转诊和随访管理能力。(二)加强机制建设,提升能力水平。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完成区疾病预

8、防控制中心业务大楼整体搬迁,启动三级乙等疾控机构创建工作。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标准化P2负压实验室6个,其中P2+实验室2个,仪器设备自动化水平达到80%以上,在病毒核酸检测、细菌鉴定、理化检验等领域检测项目参数达到300个。充分发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导中心、全民预防保健工作指导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监督指导中心作用,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推进疫苗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推动医防融合发展。持续做好防治队伍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不断夯实疾病预防控制专业力量。强化传染病监测预警。全面推进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建设,实现乡镇级以上医

9、疗机构和发热门诊、哨点网络直报功能全覆盖,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和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院内传染病报告信息与网络直报系统自动交换。探索建立多渠道智能预警机制,打通并强化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协同,建立基于就诊波动、症状聚集、传染病等监测信息的自动化预警上报机制,全面提升监测敏感性。拓展信息报告渠道,打通科研院所和第三方检测机构报告渠道,建立实验室检测信息收集和动态监测系统,鼓励社会公众主动报告疑似传染病和公共异常健康事件。健全信息分析和风险评估制度,强化人群疾病异常信号预警、研判、处置能力。落实医疗机构公卫职责。坚持以疫情防控期间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存在问题为导向,推进公立医疗机构设立公共

10、卫生科等直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科室,并配备具备相应资质要求的人员,提升医疗机构公卫能力。制定医疗机构(医疗联合体)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建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疾控机构对医疗机构疾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建立疾疗、护理服务,并对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应的人文关怀。到2030年,打造安宁疗护试点示范机构3个。三、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持续推进疫苗预防接种。深入推进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持续巩固人群疫苗免疫屏障,以街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不低于90%。稳妥有序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大力推进流感、肺炎等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不断健全疫苗接种保护。加强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完善疫苗

11、冷链系统,实现预防接种信息互通共享、疫苗全程可追溯、冷链温度自动监测预警。强化接种服务阵地建设,到2030年建成数字化门诊不少于7家,AAA级及以上规范化门诊不少于9家,接种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积极推进疫苗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免疫规划工作质量。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和预防控制能力,聚焦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早措施落实,突出学校传染病防控,有效减少聚集性疫情,严防规模性疫情发生。做好新冠肺炎疫情乙类乙管,进一步优化常态化防控策略,不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大力实施遏制艾滋病传播行动,强化国家艾滋病防控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大艾滋病检测、干预和随访力度,新发感染率、

12、单阳家庭配偶传播率持续下降,母婴持续零传播,将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探索创新结核病防治服务模式,建立结核病精准防治体系,推行以病原学阳性为主的病人发现模式,强化耐药结核病的筛查和治疗,提升普通和耐药肺结核治疗保障,结核病发病率得到明显下降。着重抓好登革热、布鲁氏菌病等本地新近出现传染病监测,落实综合防控措施阻断本土化流行。全面实施病毒性肝炎防治措施,降低全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有效应对流感、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高发传染病疫情。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狂犬病、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综合治理策略。巩固重点寄生虫病、地方病防治成果。加强输入性疟疾监测处置,严格执行工作规范,严防疟疾输入再传播,持续巩固消

13、除疟疾成果。继续开展碘缺乏病监测和防治宣传,动态掌握人群碘营养水平,实施科学补碘策略,持续保持碘缺乏病消除状态。强化慢性病综合防控。持续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完善“防、治、管一体化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巩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果,到2030年创成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逐步优化以社区康复为慢病防控据点的防控策略,推动各部门主动将健康融入一切政策,打造多部门合作推进重点慢性病及高危人群管理的创新模式。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和血糖,开展血压血糖升高、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达到65%以上。将肺

14、功能检查纳入40岁及以上人群常规体检,推行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提升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和干预能力。提升癌症防治能力,构建区、街镇癌症防治网络,完善区级癌症防治中心。实施重点癌症监测,促进癌症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扉诊率到达55%以上,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加强口腔健康工作,12岁儿童囱禹患率控制在30%以内。健全死因监测、肿瘤登记报告和慢性病监测制度。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以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为主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基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补充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服务网络。到2030年,建成区精神卫生中心,推动区属二级医疗机构开设精神卫生门诊,指导街镇、社区(

15、村)开展精神障碍患者建档、随访管理、健康体检、健康教育、社区康复等工作,在册确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90%以上。加强抑郁症、焦虑障碍、睡眠障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老年痴呆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提高常见精神障碍规范化诊疗能力。积极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区-街镇-社区(村)三级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测评等心理健康服务,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将理机干预和心蜀爰助纳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食品安全和营养管理。深入挖掘地方特色食品,开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跟踪评价,鼓励企业制定实施严于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并主动公开承诺。全面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

16、测水平,有序推进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加强食源性疾病溯源能力。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推进合理膳食行动,加强营养健康食堂、营养健康餐厅、营养健康学校建设。四、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加快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完善健康城市建设机制,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紧紧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加快推进各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建设,构建区、街镇、村三级健康教育网络,探索建立基层村医、公共卫生人员、乡村干部为一体的新型健康知识传播骨干队伍,夯实基层健康教育网底。加强健康科普宣传教育阵地建设,为群众提供健康科普知识教育、

17、培训I、研学活动场所。完善基层卫生健康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健康教育场所建设,督促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健康教育场所建设。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建立区、街镇两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利用广播、互联网、村村响、坝坝会等广泛宣传健康知识。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作用,将健康指导主动融入诊疗服务过程,建立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绩效考核机制。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进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到2030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街镇覆盖率达到100%,开展三减三健”行动街镇覆盖率达到1。0%。加强全民膳食营养知识普及,引导居民

18、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实现人群合理膳食指导全覆盖,减少超重、肥胖等营养问题对健康造成的损害。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重点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摄入过多等问题。加强体卫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和慢性病预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深入开展体质测试工作,推动体医结合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建立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加强控烟宣传第二节打造特色区级阵地依托全市一圈一廊三轴三区空间总体格局,围绕高质量发展构建T+2+N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为龙头

19、通滩、黄般两大片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作为补充支撑,其余街镇点位齐全、功能完备的1+2+N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原则上中心城区不再新建公立综合医院,引导中心城区优质资源向城市新区、新兴产业人口集聚区、城乡结合部发展。规范一院多区”建设模式。按照“控量提质、压旧上新原则,适度控制床位规模。加强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一、整合一个龙头通过城市医疗集团、医联体、专科联盟、远程协作等形式,探索建立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医院等省、市三甲医院为龙头的医疗体系。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促使省、市优质资源有效下沉,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技术、重点专科等核心竞争力建

20、设,提升医疗机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差异化发展。提升医疗服务综合能力,有效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任务,推动构建分级诊疗制度。二、打造两个支撑依托中心镇、特色镇卫生院,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规划布局,打造以通滩、黄般为中心的江北、江南片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为支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挥辐射带动功能,成为县域片区医疗救治中心、急诊急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技术指导中心、公共卫生示范中心。建设高水平通滩中心卫生院(区第二人民医院)0支持通滩中心卫生院(区第二人民医院)按照立足本部、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科学发展的

21、思路,加快实施学科升级、核心技术倍增、专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精进、智慧医院建设、高效精细管理、党建文化引领等计划,充分发挥区级医院作用,加快提档升级,重点提升核心专科、夯实支撑专科、打造优势专科,推动影像检查、心电检查、医学检验中心建设,并探索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带动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区。建设特色突出黄般中心卫生院(区第二中医医院)。结合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着力提升中医综合服务能力,重点提升中医外科手术能力、医院感染控制水平、重症医学科能力、血液透析水平、麻醉医疗能力和急诊急救水平,推广适宜的微创诊疗技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加强针灸科、推拿科、骨伤科、脑病科

22、脾胃病科、妇科、儿科、肛肠科、肿瘤科等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科建设,引进应用中医医疗技术,提高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到2030年,黄叔中心卫生院(区第二中医医院)争创二级中医医院。三、筑牢基层网底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创建。鼓励相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在完善基本医疗服务基础上差异化发展、错位发展,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特色科室建设,鼓励发展基层呼吸、儿科、骨伤、康复、针灸以及慢病、老年病等特色科室。到2030年,所有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基本标准,35%达到推荐标准,完成7个基层临床特色科室建设。积极推进社区医院建设。与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有机衔接,大力发展社区医院,有针对性地加强

23、本地区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的咨询、诊断、治疗和管理能力。到2030年,20%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为社区医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按照不低于服务人口数每千人2.0张床位的标准,合理设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在每个建制街镇办好1所镇卫生院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至少设置1所村卫生室。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创等达标,到2030年,2个基层医疗机构创建为二级综合医院。四、加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打造优势专科。进一步加强现有实力较强的专科建设,根据区域内重点疾病情况,适当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提升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诊治能力,开展中西医临

24、床协作,不断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看病就医需求。通滩中心卫生院(区第二人民医院)重点发展外科、内科、骨科、中医科等临床专科,提升医疗救治能力。泌尿外科、骨科争创为省基层临床特色科室,针灸科争创为市市级重点中医专科。黄般中心卫生院(区第二中医医院)重点发展中医治未病科、呼吸内科、针灸科、康复科等科室,呼吸内科争创为省基层临床特色科室,针灸科、康复科争创为市市级重点中医专科。管理,规范用血标准,不断健全临床合理用血评价制度。积极推动无偿献血。改善就医环境与医疗服务。以改善患者就医感受为出发点,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努力使诊疗更加安全、就诊更加便利、沟通更加有效、体验更加舒适,逐步形成区域

25、协同、信息共享、服务一体、多学科联合的新时代医疗服务格局。持续丰富预约诊疗制度、远程医疗制度以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制度内涵,充分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提升群众就医的便捷程度。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提高患者就医可及性。在多学科诊疗、日间服务、急诊急救等方面促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专栏2打造高质量区级医疗阵地战项目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创建2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医疗机构提能升级工程:黄殷中心卫生院(区第二中医医院)业务综合楼建设项目、国家高新区人民医院综合业务大楼建设项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继续巩固江北片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成果,以黄殷中心卫生院(区第二中医医院)为支点建设江南片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

26、100%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基本标准,35%达到推荐标准,20%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为社区医院。第三节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一、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以黄般中心卫生院(区第二中医医院)为核心,通滩中心卫生院(区第二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区级民营中医医院为补充,融合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做优做强针灸科、康强化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能力O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健全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体系,推进中医医疗机构设置康复科室,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推广中医优势

27、病种康复方案和中医康复适宜技术,探索开展中医家庭病床康复服务。鼓励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康复服务,建立中医医院、社区康复机构帮扶和双向转诊机制。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统筹推进黄般中心卫生院(区第二中医医院)独立传染病区建设、发热门诊规范设置。建立重大疫情中医药人群预防和早期介入机制,及时推进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方案。加快组建区级中医药应急队伍,提升应急救治能力。三、做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立健全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到2030年,按照每万人口至少要1名中医类别全科医师,配齐中医类别全科医师人数。健全师承教育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育全过程,实现师承

28、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建设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培训一批学术经验继承人,推动中医药事业薪火相传。组织西医人员参加西医学习中医项目,培养融汇中西的高素质人才。推进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四、深化中医药文化传播探索将中医药文化纳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才是升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设立中医大讲堂,打造一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专项行动,推广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推动各类中医医院突出中医特色、突出优势、突出重点,打造成为展示中医药文化基础、创新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强化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支持中医药项目列入市级、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栏3中医药振兴发展项目中医药服

29、务体系建设工程:黄般中心卫生院(区第二中医医院)业务综合楼建设项目。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培育一批重点中医专科,创建市级重点中医专科。到2030年,市级重点中医专科3个。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组织西医人员参加西医学习中医”项目。持续加强名中医等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建立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到2030年,培养40名中医学术经验传承人。第四节增强重点人群健康保障一、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依法组织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严格落实配套政策。加强基层服务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落实生育登记制度,做好生育咨询指导。加强人口监测和形势分析,健全人口监测预警机制,提升出生人口数据与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

30、产妇分娩等相关数据的一致率,死亡人口与死因监测数据一致率,人口基础信息与公安户籍信息、民政婚姻信息一致率等。全面执行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特别扶助关怀政策,开展好计划生育特扶家庭住院护理补贴保险,落实安居工程。建立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机构,支持幼儿园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区提供托育服务。充分发挥妇幼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园区等积极性,挖掘闲置资源,提供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用人单位以单独或联合相关单位共同举办的方式,探索利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到2030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

31、位数达到4.5个。二、深化妇幼卫生健康服务构建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大中型医疗机构为技术支撑、民营妇幼健康机构为补充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强化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加速推进区妇幼保健院转型升级,到2030年,区妇幼保健院达到二级甲等标准,建设成为全市一流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建成区域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示范基地,全力打造区妇幼健康区域检验中心和消毒供应中心;同时,推动孕产期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儿童心理等妇幼保健特色专科建设;重点发展超声科、儿科,争创市级重点专科。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管。落实妊娠风险筛查评估、高危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孕产妇死亡个案报告和约谈通报5项制度,全面

32、开展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助力妇幼健康机构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推进医疗服务发展。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儿童健康行动计划,加强产儿科建设,以妇女儿童健康为中心,保健和临床相结合,为妇女儿童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的主动健康管理模式。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建设,建设高品质、普惠型产科床位,重点增强医院在儿童生长发育评估与健康促进、儿童康复训练、产前筛查、产科和妇科疾病诊疗、妇科推进爰老敬老孝老助老活动,构建老年健康宜居环境。到2030年,基层医疗机构创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率达100%o四、提升职业健康保护水平积极开展职业健康促进活动,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督促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用

33、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依法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开展职业病危害评价,设置职业健康管理机构,建立完善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及管理,依法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及职业健康检查,切实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以职业性尘肺病、化学中毒为重点,开展非煤矿山、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专项整治。健全覆盖区、乡两级的职业卫生监管网络,完善职业病防治机构、医疗机构协调发展的职业健康检查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等方面的作用。专栏4重点人群健康保障项目婴幼儿照护服务工程:支持社会力量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出生缺陷综合预防能力和三级综合预防

34、提升项目:至少建成1个产筛机构;创建1个省级、1个市级儿童早期发展基地。计划生育扶助保障项目:落实国家、省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和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职业健康保护项目:至少有1家医疗卫生机构承担本辖区职业健康检查工作。老年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到2030年建成3个安宁疗护试点示范机构。第五节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一、探索医药产业多元化发展加快发展中医药产业。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支持培育枳壳(枳实)、金钗石斛、赶黄草、佛手等泸产川产道地药材申报。实施中药材规范化加工、生产、流通、使用全产业链开发,推进建设中药材集散分中心,鼓励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物流基地建设,

35、加强中医药健康衍生品研发。培育中医药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中医健康旅游开发。发展中医养生保健、养老康复、旅游文化等服务业,支持建设一批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项目),打造为融健康养生知识、养生保健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形成特色突出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展示体系。二、推动多元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健康旅游,稳步推进健康融合行动,加大健康产业融合经济发展,统筹推进健康+,促进健康食品、体育健身、休闲养生、共享经济等业态融合,实现各大产业优势互补,跨界创新,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建立健康服务业集聚区。三、促进社会办医发展优化多元办医格局,推进社会办医与公立医疗机构协同发展。学习先进地区

36、诊所试点工作经验,完善诊所建设与管理政策。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差异化发展,推动现有社会办医疗机构上档升级,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力争2-3家社会办医疗机构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支持社会力量深入专科医疗等细分服务领域,举办二级以上眼科、口腔、骨科、妇产、儿科、肿瘤、医疗美容、康复、老年病、临终关怀、体检等医疗机构,向高端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持续培育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诊断、血液透析、消毒供应、安宁疗护、健康体检等新型商业模式,鼓励连锁式布局,积极推动健康教育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等相关机构有序发展。持续优化社会办医审批流程。推进社会办医接入医疗三监管平台,加强依法挪Ik管理,全面推广行业自律

37、io条。第六节强化卫生健康第一资源一、统筹编制使用供需统筹调剂一定数量的事业编制(从基层卫生系统编制总量中统筹调剂),建立基层卫生健康系统编制周转池,由区卫生健康局专项管理、总量控制,动态调整,按程序报区委编委审批使用。根据通滩中心卫生院(区第二人民医院)、黄般中心卫生院(区第二中医医院)发展情况,积极统筹编制,重点保障区级医疗机构创建及县域医疗次中心引进专业人才等需求,有效缓解供需矛盾。探索医联体建设,适度推进岗编分离,促进优质人才资源下沉。二、强化人才招引培训积极推进“区招镇用镇聘村用”等试点,通过公招、考核招聘、选调、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补充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补齐医疗卫生系统人才不足的

38、短板。通滩中心卫生院(区第二人民医院第二中医医院(黄般中心卫生院)作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要根据整体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统筹编制,引进高层次人才,向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倾斜。加强以儿科、精神科、妇产科、病理、麻醉、康复、老年医学、急救等为重点的各类急需紧缺专业骨干培训,遴选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医学中、高级专业技术骨干。依托省、市医学教育、研究、培训平台,采取请进来教、走出去学”等方式,推动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积极参加各类规范化培训I,全面提升基层医技人员业务能力。三、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区委编办、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财政局、区卫生健康局等部门要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卫

39、生健康行业特点,以医疗服务水平、质量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的人才评聘机制,共同研究合理设置岗位、优化职称评聘。贯彻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允许医疗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要求),综合考虑区属医疗机构公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绩效考核情况、人员结构、事业发展、经费来源等因素,统筹平衡医疗卫生人员绩效工资水平,合理核定各区属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充分调动卫生健康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专栏5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基层卫生健康人才能力建设2强续实施全科、精神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急需紧缺人才培

40、训:加强以儿科、精神科、妇产科、病理、麻醉、康复、老年医学、急救等为重点的各类急需紧缺专业骨干医师培训|。高层次人才培养:遴选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医学中、高级专业技术骨干。第七节推进数字卫生健康建设一、加强数字健康服务能力推进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卫生健康行业融合发展,夯实数字健康发展基础。基于已建成市智慧医疗大数据平台,结合省健康档案云平台业务协同功能和数据共享,实现医院内部信息化系统的整合和医院信息化规模的提升。对内整合各级医疗机构、公卫、妇幼、疾控等系统数据,实施医疗机构信息化素养提升计划,加强数字化应用的宣传普及和使用培训I,提高居民与医务人员的数字化应用能力;对外整合

41、医保等数据,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区级相关部门提供数据共享支持,为医疗机构医疗业务提供数据协同支撑,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便捷就医、健康档案管理与查询优质服务。持续深入推进电子居民健康卡、医疗三监管、家庭医生签约、远程医疗、双向转诊、慢病管理、妇幼健康等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应用。进一步完善便民惠民医疗服务平台的应用,完善在医疗服务平台上预约挂号、报告查询、诊间支付、全民预防保健健康档案查询等功能模块,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就医服务,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二、拓展数字健康服务内涵创新拓展数字健康应用,推进智慧医药、智慧康养服务建设。以健康为载体,推进看病就医一码通,构建全程”掌上医疗健康服务新生态。推广

42、可穿戴式、便携化、居家型健康监测设备和健康管理设施,拓展互联网+预防保健、互联网+康养、互联网+中医药等更多服务应用场景。三、深化卫生健康行业网络信息安全贯彻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遵照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安全和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卫生健康行业网络信息与数据安全责任制,健全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加大网络安全管理和技术培训力度,组建网络安全专家队伍和技术支撑队伍,开展全行业网络安全监测,不断提高快速处置网络安全事件能力,切实提升网络安全保障水平,全面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第八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加强城市网格化医疗

43、集团布局管理,建立远程协作网、专科联盟,整合各层级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网格内居民提供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探索乡村一体化,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保障基层网底。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逐步提升城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范围,鼓励二三级医院专科医生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引导二级以上医院和非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医师到基层提供签约服务,支持基层增设不同类型的签约服务包满足辖区居民个性化需求。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化发展。健全双向转诊机制。落实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相关疾病诊疗中的职责分工、转诊标准和转诊程序。综合运用行政管理、绩效考核、医保支付和费用控制

44、等措施,分流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建立上转患者优先就诊、检查、住院等机制,完善上级医院为下转患者提供诊治信息和后续治疗方案等上下联动机制。二、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疗机构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并严格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成立功能性行业党委,指导卫生健康行业社会组织规范运行,健康发展,引领其实现党建工作与卫生健康工作同频共振,互促互赢。探索建立业务骨干和党员双培养”机制。强化廉政建设。围绕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持续深化行业治理,持之以值正风肃纪,盯住重要岗

45、位、重点环节,坚持把廉政建设融入医院治理各环节,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医院议事决策制度,加快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机制,落实关口前移、抓早抓小措施,严查以权谋私、失职渎职、利益输送等违纪违规违法行为,形成重预防、强高压、长震慑的高压态势。深化行业文化。大力弘扬抗疫精神和职业精神,建设特色鲜明的医院文化,强化患者需求导向,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大力推行医务社工、志愿者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立医务人员职业荣誉制度,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和条件,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持续加强平安医院”建设,加强医院安保力量和设施建设,健全涉医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立完善医警数据共享和联动处

46、置机制,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建立全面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内部审计、医药购销等制度,规范开展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评价,促进医疗资源有效使用。在充分考虑基层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发展水平、区域差别等有关要素的基础上,从组织领导、政策实施、工作进度、完成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有效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和改进服务质量,努力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医疗服务。三、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国家组织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与使用。到2030年,依托跨省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费用联网系统,基本实现符合

47、条件的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四、落实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国家和省级组织集中采购中选药品、国家医保谈判药品为重点的药品用药结构,逐步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体的T+X用药模式(T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X为非基本药物)。依托国家短缺药品信息采集平台,加强短缺药品信息监测,落实分级应对责任,提高短缺药品保障能力O建立健全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组织开展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促进分析结果应用。五、推进卫生健康综合监管建立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医疗卫生综合监督管理体系。健全部门协调、联动高效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综合监管联席会议作用,强化各部门责任落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预防医学、卫生学

宁ICP备18001539号-1